1. 简单百科
  2. 红毒茴

红毒茴

红毒茴(八角属 lanceolatum)是五味子科五味子科)八角属(Illicium)灌木或小乔木,主要产于中国江苏、安徽省福建省湖南省贵州省等地,生于混交林、疏林、灌丛中,常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阴湿狭谷和溪流沿岸。

红毒茴高3-10米,枝条较细,树皮为浅灰色至灰褐色;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单生或2-3朵,红色到栗色;果实直径3.4-4厘米,为9-14枚蓇葖轮状排列;种子长7-8毫米,宽5毫米,厚2-3.5毫米。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红毒茴的种子有毒,浸出液可作为土农药用来杀虫脒,叶含芳香油,可以生产香料;也可以入药,有祛风止痛、杀虫止痒、消肿散结等用途。红毒茴花红叶绿,有较高观赏价值;树冠枝繁叶茂,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抗性,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

源流考证

《纲目》:“莽草雌黄雄黄而有毒,诙食害人。惟七叶一枝花磨水服,及黑豆煮汁服,可解。豆汁浇其根即烂,性相制也。”

本经逢源》:“莽草大毒,善杀鱼、鼠,其性可知。《神农本草经》治疝瘦结气,荡涤在内之宿积也;疗肿头风病,搜逐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人瞑眩。《千金要方》每与茵芋同为搜风涤恶之峻剂,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鱼之外,仅以浴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煎龋病,然浴时勿令入眼。”

形态特征

枝干

红毒茴为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枝条较细,树皮为浅灰色至灰褐色。

红毒茴叶互生或稀疏地簇生于小枝近顶端或排成假轮生,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5-1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尾尖或渐尖,基部窄楔形;中脉在叶面微凹陷,叶下面稍隆起,网脉不明显;叶柄纤细,长7-15毫米。

红毒茴的花为腋生或近顶生,红色或栗色花梗纤细,直径0.8-2毫米,长15-50毫米;花被片10-15,肉质,最大的花被片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8-12.5毫米,宽6-8毫米;雄蕊6-11枚,长2.8-3.9毫米,花丝长1.5-2.5毫米,花药分离,长1-1.5毫米,药隔不明显截形或稍微缺,膛室突起;心皮10-14枚,长3.9-5.3毫米,子房长1.5-2毫米,花柱钻形,纤细,长2-3.3毫米,骤然变狭。

果实和种子

果梗纤细,长达6厘米。9-14枚蓇葖轮状排列,直径3.4-4厘米;单个长14-21毫米,宽5-9毫米,厚3-5毫米,顶端长有3-7毫米、向后弯曲的钩状尖头。种子长7~8毫米,宽5毫米,厚2-3.5毫米。

物种分布

红毒茴为中原地区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丘陵山地,产于江苏省南部、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东南部、湖北东部、湖南省南部至东部和广东省北部至东部。

生长习性

红毒茴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为宜;其喜散射光,尤其1-2年生苗期怕阳光直射和高温;极耐荫,可在郁闭度0.8-0.9的林下生存;较耐水湿,在间歇性短期积水情况下可生存;较耐寒,可忍受-10℃短期低温。红毒茴生于混交林、疏林、灌丛中,常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阴湿狭谷和溪流沿岸,有时可单独成纯林。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红毒茴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通过种子繁殖。其对生境的水湿要求高,局部分布范围窄,多处于零星分布,生长缓慢,结实量少,种子萌发率低,自然繁殖数量较少。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红毒茴种子成熟期一般在9月底至10月初。果实采收在室内堆沤7天左右,然后在干燥室内摊开,任其自然阴干弹出种子。阴干30天左右除去杂质得到干净的种子,即可播种,也可用湿沙贮藏至第二年春季播种。选择合适的圃地,处理后撒播种子,覆土后镇压苗床,然后再盖一层稻草或芒萁。出苗后及时遮荫,霜降后至初霜前保温防冻。

扦插繁殖

春、夏、秋三季都可以进行插,以春夏为主。选择不超过5年的生长良好的植株作为母株(根际萌条则不受母株年龄限制),用黄心土、大容器苗专用轻基质或二者混合基质作为扦插基质,择取半木质化嫩枝或一年生木质化枝剪成一定长度、带1叶或半叶的插穗进行扦插。扦插后要立即浇水并用塑棚密封,保温、保湿。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红毒茴入药可以祛风止痛、消肿散结、杀虫脒止痒。主治头风病、皮肤麻痹、痈肿、乳房炎喉痹、疝、癣、秃疮、风虫牙痛、狐臭、狗咬昏闷等。

观赏价值

红毒茴树冠浓密且形态优美,叶片亮绿且有香气,花形奇特,花色鲜艳,花期长,可作为景观树种用于园林绿化;特别适用于林下景观改造,作为灌木层,观赏效果极佳。

其他价值

红毒茴的果和叶有强烈香气,可提取芳香油,为高级香料的原料;种子有毒,浸出液能杀虫脒灭鼠,可以作土农药。

植物毒性

红毒茴有毒,其中果壳毒性最大,容易被误认为八角而食用,误食后会头晕、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混淆种辨识

红毒茴(八角属 lanceolatum)、红茴香(Illicium henryi)和大八角(Illicium majus)同属于八角属,形态相似,但也存在明显差异,详见下表。

另外,红毒茴和八角(Illicium verum)也经常被混淆,可通过果实蓇葖瓣的尖端来区分两者:红毒茴的果实顶端有长3-7毫米、向后弯曲的钩状尖头,而八角先端钝或钝尖果。也可以通过味道鉴别,红毒茴味淡,麻舌或微酸麻辣,或微苦不适,而八角味道甜香。

相关研究

化学研究

中国、日本美国的医学科学家研究发现红毒茴富含莽草酸。莽草酸可用于合成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莽草酸衍生物,是合成磷酸奥司米韦的关键成分,而磷酸奥司米韦是抗甲型H5N1流感病毒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效药物。

毒理研究

莽草大毒,用之宜慎

李时珍:“此物有每,食之令人迷树。""莽草制雄黄、雄黄而有毒,误食害人。惟七叶一枝花磨水服,及黑豆粉煮汁眼,可解。豆汁浇其根即烂,性相制也。”(《纲目》)

张石顽:“莽草大毒,善杀鱼、鼠,其性可知。《神农本草经》治疝瘦结气,荡涤在内之宿积也;疗肿头风病,搜遂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人瞑眩。《千金要方》每与茵芋间为搜风涤恶之竣剂。近世罕能用之,性毒鱼之外,仅以浴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煎漱龋病,然浴时勿令入眼。"(《本经逢源》)

参考资料

红毒茴-Species 2000.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