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诗人,和乔治·拜伦珀西·雪莱并称于世。

济慈出生在社会底层,在儿童时期就失去了父母双亲。为了生计,济慈成为了医师学徒,并获得了助理医师资格。但出于对文学的热爱,1816年济慈放弃行医,走上了写作之路。1816年5月,济慈在《探究者》上发表十四行诗《哦,孤独》;1817年,济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1818年,创作长诗《恩底弥翁》;1819年创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等多篇流传至今的诗歌,同年济慈患肺结核,并于1820年停笔前往意大利养病。最终于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客死罗马,年仅25岁。

济慈被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复兴的旗手”,他前期的诗歌用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成诗歌的主题,追求抽象美和想象美;后期的诗歌接近现实主义,语言则从典丽模糊的词藻趋于单纯且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十九世纪后半叶,济慈诗歌的影响力凌驾于其他十九世纪诗人。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济慈被认为是英国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中影响力最高的一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约翰·济慈于1795年10月出生在英国伦敦,父亲托马斯·济慈是一位马车领班,和妻子弗朗西丝·詹宁斯育有4子1女,其中约翰·济慈为长子,而最小的孩子出生不久就去世了。1803年,不满八岁的约翰·济慈和弟弟乔治·济慈在父母的安排下前往恩菲尔德学校读书,学校校长约翰·克拉克为出身普通的学生提供了数学、科学、拉丁语和法语等课程。在学校学习期间,济慈受校长之子查尔斯·考登·克拉克影响,接触了莎士比亚、斯宾塞等英国作家和诗人的作品。

1804年4月,济慈的父亲托马斯·济慈去恩菲尔德学校探望儿子后,因马在鹅卵石上打滑而落马重伤去世。丈夫去世后,济慈的母亲弗朗西丝·詹宁斯于1804年6月27日改嫁。1810年3月,弗朗西丝·布兰顿·詹宁斯肺钙化去世,她的四个子女便由济慈的外祖母爱丽丝·詹宁斯进行照顾。母亲去世后,济慈为转移丧母之痛,在学校里利用闲暇和假期学习拉丁语和法语,并进行了大量的阅读。1811年,济慈在外祖母选定的监护人理查德·艾比安排下从恩菲尔德学校退学,成为了一名医师学徒。

迈入文坛

1814年,在拜访友人查尔斯·考登·克拉克期间,济慈接触了十七世纪诗人斯宾塞的《仙后》,这启发了济慈,令其开始了诗歌练习和创作,并仿照斯宾塞的风格写了第一首诗《仿斯宾塞》。1814年12月,济慈的外祖母爱丽丝·詹宁斯去世,济慈为了转移情绪,将精力扑在了写作上,并写下《致查特顿》《写于李・亨特先生出狱之日》等诗。1815年10月,济慈前往盖伊医院实习,并在这段时间内写下《“哦,孤独!如果我和你必须”》等诗。1816年,济慈在友人苏珊娜·克拉克介绍下结识了作家李·亨特,并通过李·亨特认识珀西·雪莱及其他作家。1816年5月,《“哦,孤独!如果我和你必须”》发表于李·亨特主编的自由主义刊物《探究者》,1816年7月,济慈在执业药剂师考试结束后,前往马盖特旅行,并在旅行的两个月内写下《给我的弟弟乔治》一诗,这场旅行也坚定了济慈想要从事写作的决心。

1816年底,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济慈放弃了行医,并向监护人艾比宣称要成为诗人(但1817年初执业药剂师考试通过名单显示,济慈仍然取得了执业药剂师的执照),而他的监护人艾比则暴跳如雷,因为济慈缴纳的学医费用超过1500英镑。但济慈则表示“我的主意已定,我知道我拥有比大多数人都强的诗歌才能,因此我决定靠发挥这种才能来谋生”。1817年3月,在珀西·雪莱的帮助下,济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收录了他自1813年以来写的诗。1817年4月,济慈前往怀特岛、马盖特和坎特伯里旅行,并于11月完成了《恩底弥翁》的草稿。1817年夏济慈的弟弟汤姆患肺结核,1818年2月28日,济慈从伦敦出发前往德语看望汤姆。1818年4月,济慈的长诗《恩底弥翁》问世,由于和李·亨特的关系和平日的政治主张,《恩底弥翁》被评论家抨击,济慈本人也被同时期评论家约翰·吉布森·洛克哈特称为“伦敦佬”(Cockney,这个词有明显的贬义,指地位卑微的伦敦草根百姓),而济慈对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用“伦敦佬”的做法把他痛扁一顿。同年7-8月,济慈和朋友查尔斯·布朗进行了穿越北英格兰苏格兰的徒步旅行,济慈在苏格兰访问了英国诗人彭斯的故居与坟墓,并写下了《访彭斯墓》与《写于彭斯诞生的村舍》。

1818年8月,由于济慈的弟弟汤姆·济慈的肺结核恶化,济慈中断旅行并返回伦敦照顾汤姆。9月,济慈在汉普斯泰德区好友狄尔克的家中结识了范妮·布劳恩,11月,汤姆病重去世。1818年12月,济慈的好友狄尔克把济慈接到自己房子同住,济慈在此写下了《圣亚尼节前夕》《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等多首诗歌,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都是咏叹青春、美和生命的短暂。济慈于12月25日向范妮求婚,但因为经济拮据(济慈的弟弟乔治·济慈生意失败,前往伦敦筹措资金,济慈将汤姆留给他的遗产全部给了乔治),两人最终没有结婚。1819年2月3日晚,济慈从伦敦回家期间患重感冒,并一直没有好转。1819年7-9月,为了赚取稿费,济慈写下抒情叙事诗《拉米亚》,并和查尔斯·布朗合写了剧本《奥托大帝》,但《奥托大帝》出版后反响平平。从1820年2月起,济慈的病情迅速恶化,并确诊患了肺结核,这令他不得不取消了未来的一些计划,也在这时,济慈认为自己注定要过一种“死后成名的生活”。1820年7月,济慈的诗集《拉米亚,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夕及其他》出版,并且在当时反响良好,9月,济慈因肺结核病情加重停笔养病。

英年早逝

1820年9月,济慈遵从医嘱,在朋友约瑟夫·塞弗恩的陪伴下从伦敦乘船离开英国前往意大利养病。两人于11月抵达罗马,并住在罗马西班牙广场上一座三层楼的民宅里。济慈于1821年2月23日晚11时死于肺结核,年仅25岁。临终前,济慈告知了塞弗恩自己的遗愿,其中一个愿望是希望将他的妹妹范妮·济慈为他做的最后一件礼物——一个钱袋放进他的棺材,同他所有未启封的信件和范妮·布劳恩送给他的一绺头发放在一起。济慈去世后被安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友人按他的遗言刻下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原文如下: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创作作品

作品一览

颂诗

济慈的六首颂诗均完成于1819年,其中《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文学成就较高。诗人把传统单一颂体诗格式拓展为灵活多变的新格式,在韵律、节奏和色彩的形式美基础上融入了现实主题,使他的艺术理想与现实生活经验达到高度统一。

十四行诗

约翰·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近六十首十四行诗,这令他成为了英国浪漫派中主要的十四行诗能手(另一位是威廉·华兹华斯)。十四行诗是济慈全部诗作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亮星!但愿我像你一样坚持”》两首为十四行诗中的名作。

叙事诗

济慈的长篇叙事诗都达到了用诗歌形式讲述故事的高超水平。例如《圣亚尼节前夕》韵律优美、内涵丰富,是济慈所著爱情故事诗的杰作;未完成的《海坡里安》则被乔治·拜伦称赞为“崇高肃穆,堪与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相媲美”。

戏剧

《奥托大帝》创作于1819年,是济慈创作的一部戏剧,但在当时出版后反响平平。

抒情诗及其他

济慈的抒情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和⽂学价值,例如《睡与诗》中,济慈表达了对诗歌描述的梦境的追求和渴望,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冥想性和梦幻性。后期的民俗音乐创作更贴近人民,如《冷酷的妖女》有着精确、严谨而又质朴无华的歌谣体语言。《罗宾汉》则采用了人民传说中的英雄罗宾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主要作品

夜莺颂

夜莺颂》共八节,每节十行,创作于一八一九年五月。以当地出现的新疆歌鸲为主题,将它咏唱时的“灵活嗓音”同人类观察者、入迷沉思的诗人的痛苦“麻木”加以对照。在《夜莺颂》中,济慈运用了想象力设想了一个幻景世界,并赋予了夜莺“树之精灵”的特质,认为它是“年轻美丽而永生的,象音乐和舞蹈一样。”诗人向往夜莺平和的世界,因为现实生活是“青春苍白、消瘦、死亡/‘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眼的绝望。”“想象的真实性”以及“消极感受力”赋予了《夜莺颂》深刻的意味。而结尾处,诗人最终选择了面对现实,而不是沉浸在想象世界之中。

“亮星!但愿我像你一样坚持”

《“亮星!但愿我像你一样坚持”》这一十四行诗的诗歌地位和成就虽然不如济慈闻名于世的颂歌,但作为济慈最后也是最出色的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它代表了济慈卓越的艺术成就,是英国十四行诗中的登堂之作。全诗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其间流露出他对生命的恋恋不舍;后半部分是诗人对恋人的示爱,渴望与恋人在身心上得到永恒的结合。死亡和永生作为一对相互交织的矛盾贯穿全诗,透露出济慈渴望将世俗爱情永恒定格但终不可得的挣扎心理。

创作主题

浪漫主义题材

济慈前期的诗歌用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成诗歌的主题,并将想象出来的感官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追求抽象美和想象美。在这一阶段,济慈认为现实世界是悲惨的,是不值得注视的,但是还有美和美感在,要去追求这种快乐,因为这是更高的真实。例如在《希腊古瓮颂》中,他写下“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句话,这也反应了济慈对“纯美”的追求;在《恩底弥翁》中,诗人在第一行宣称“一件美好事物永远是一种快乐”,并运用感官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幻境世界;而在《圣亚尼节前夕》中,诗人则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一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恋人追求光明和温暖,最终“逃入了暴风雪之中”。

现实主义题材

济慈后期的诗歌接近现实主义,语言则从典丽模糊的词藻趋于单纯且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早期作品中,济慈创作了明显表现社会题材的诗如《咏和平》《写于李・亨特先生出狱之日》《给海登》等。这些诗流露了济慈的进步的社会意识以及他对现实的深刻的不满。例如在1816年写下《睡与诗》时,济慈就意识到了如果不去了解社会的疾苦,就无法达到诗的最高境界。所以济慈写下“我必须舍弃它们/去寻找更崇高的生活,从而看到/人心的痛苦与冲突”。在长诗《海坡里安》中,济慈描绘了一个较为严肃的社会主题,该诗通过对神界巨变的描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悲痛的感受。但《海坡里安》没有完成,济慈就去世了。

创作特点

诗中有画

济慈的诗中有绘画和音乐的存在,并富有色彩感。诗人通过寥寥几笔的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济慈发表的《“哦,孤独!》中,作者写下:“让我们爬上山,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从那里——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草坡,看来只是一拃;让我守着你在枝叶荫蔽下,看跳纵的鹿麋/把指顶花盅的蜜蜂属惊吓。”济慈仅用一两句话就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山谷。《秋颂》中对秋天的描绘中就有油画般的色彩,例如济慈在诗中置入了大自然中的生态美景,包含了他对观赏《赛姬在谷物中酣睡》《秋天,或希望之乡的葡萄》等油画产生的印象。还有交响乐般的复调声音,诗中小飞虫的“哀叹"、山羊“咩咩叫唤"、蟋蟀科“篱边歌吟"、红胸红胸鸲“更加温柔的呼哨”和燕子的“呢喃”,汇成了秋天的音乐。

对“纯美”的追求

济慈认为“想象力发展到极致就能创造出纯粹的美”,而纯粹的美"一定也是真的",他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了诗歌之中,并用激情创造了一个对他而言真实的世界。例如在《“多少诗人把光阴镀成了黄金”》《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和《初见埃尔金石雕有感》中,济慈展现了自己对艺术世界的痴迷,对艺术产生的美的迷恋,这种对“纯美”的追求被认为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和对抗。济慈将艺术世界和对“纯美”的向往作为心灵的支撑,强调超脱于生活的纯粹美,以抗拒商业化社会中的物欲,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

对现实的反思

在二十世纪,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评论家认为济慈诗歌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民主意识。由于对现实的进一步了解,济慈世界观和美学思想发生了质的改变,作品中出现了新的因素,对社会的关注、对现实的反思成了后期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阶段济慈的诗不再是对宗法制乐园的幻想和怀恋,不再单纯为美与快乐的抽象理想服务,而是进一步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追求诗歌的现实意义。例如《希腊古瓮颂》大胆地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诗歌理论和美学思想。《夜莺颂》中夜莺婉转的歌声仿佛讲述大自然永不消失的创造力和不朽的美。后期的济慈不但贴近现实主义,也贴近了人民,更多地看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在《秋颂》中,济慈联系实际描述了秋季大自然美景和劳动者的现实生活,创造了英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全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生活现实美,一改过去单纯描写自然美或幻想美的诗风。在《罗宾汉》中,诗人采用了人民传说中的英雄罗宾汉为诗歌主题,创造了勇敢侠义的绿林好汉罗宾汉的形象,歌颂了罗宾汉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对往昔的咏叹和对现实的失望与感叹。

创作思想

消极感受力

济慈认为成就如莎士比亚一般的文学大家,所拥有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质便是消极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消极感受力指作者在创作时需要以情感体验为基础,抑制自我意识,注重体验,主动将自己的经验融入表现对象中去,以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例如在《恩底弥翁》中,诗人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太阳”“月亮”“羊群”融进了诗里,并写下了“太阳、月亮,为天真的羊群长出”,诗人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摆脱客体的实际功能;在《秋颂》中,诗人以“秋”为描写主体,写下秋天与太阳“密谋”,并“让发丝随着风轻飘”,塑造了“秋神”这一形象,并展现出了秋的特色。

诗人无自我

济慈认为诗人没有个性、没有自我(The Poet Has No Self)。这是对当时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提出的“自我中心”理论的反驳。“诗人无自我”指对创作者这一主体的限制,创作者应尊重笔下的客体,将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这样读者在读诗时,就几乎感受不到诗人的存在。例如在《希腊古瓮颂》中,诗人写下一连串发问“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赶祭祀?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诗人将自己和笔下的古瓮融为一体,不从自己的观点和视角描写,而是借用古瓮之口进行发问,将古瓮这一静态的形象变得鲜明起来。

想象:感觉与创造

济慈证明了诗歌中的美并非虚妄,并把“美”与“真”相挂钩。“美”属于艺术范畴,而“真”属于认识范畴,因此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理论,济慈认为想象力无所不能,能够创造出纯粹的美,能够在捕获“美”的同时将其变为“真”,不管“美”以前是否有过真实的存在。例如在济慈和贝莱的书信中,济慈利用“美妙的音乐能够令人在想象中美化歌者容貌,并将这一想象当做记忆保留”这一例子说明了这一理论的重要性,济慈认为想象力可以令人将歌者想象成美人,并且影响自身的记忆,这与理性和现实无关。

诗意

济慈介绍了 埃德蒙·斯宾塞 尤其是 仙后 是证明他成为诗人的转折点。斯宾塞的作品启发济慈写了他的第一首诗,他的名字是 模仿斯宾塞。 济慈与诗人兼编辑利·亨特成为朋友,他于181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1817年,济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简单” 诗啊。 济慈 诗歌 并不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与有争议的亨特的关系。他最早的主要诗歌是1817年的田园史诗。 恩底弥翁。 这首诗由四节组成,每节有一千行,用松散的押韵对联写。这首诗讲述了 希腊的 传说月亮女神戴安娜对人类牧羊人恩底弥翁的爱。然而,在一个典型的浪漫扭曲,济慈的重点叙述不是戴安娜的爱一个凡人,但恩底弥翁的爱高不可攀的女神。这种叙事转向说明了浪漫主义运动对发现理想化和神秘的激情表达的关注。在这首诗中,恩底弥翁苦于对戴安娜的单恋,决定抛弃他的女神,与一个凡间女子谈恋爱,却发现这个凡间女子其实就是戴安娜。尽管 恩底弥翁 是济慈在某些方面的一个突破,标志着他成熟风格的第一个迹象,他马上把它当作失败而不予理会。

济慈在第二年写的诗主要是充满极端情感的爱情诗,反映了他生活中动荡的转折。这时,他已疯狂地坠入爱河;他穷得要命;他的兄弟快死了;他自己也开始咳血,并表现出其他可能夺去生命的疾病症状。济慈这一时期的诗歌包括长篇超自然爱情诗“圣艾格尼斯之夜”和“黑暗”。 十四行诗 “当我有恐惧,我可能会停止”:

当我害怕我可能会停止存在

在我的笔收集我丰富的头脑之前,

在堆积如山的书之前,

像有钱的人一样,捧满成熟的谷物;

当我看到,在夜的惊恐的脸上,

巨大的云雾象征着崇高的浪漫,

我想我可能永远无法追踪到

他们的影子,用偶然的神奇之手;

当我感觉到,一小时美丽的生灵,

我将不再看你一眼,

永远不要享受精灵的力量

没有反射的爱;-然后在岸边

在广阔的世界里,我独自站着,思索着

直到爱情和名誉都化为虚无。

济慈在1819年春夏创作了一些他最优秀的诗歌,其中包括《普绪喀颂》,希腊唯一参考编号的颂歌《夜莺颂》忧郁颂》和《致秋》。“所有的颂歌都遵循一个类似的形式,诗人沉思的主题(新疆歌鸲的歌,死亡率的思想,或秋天的到来),这导致他对旺盛的美丽的世界再加上其短暂的悲哀实现和最终灭亡的反思。这些颂诗不仅因其内容而引人注目,而且与迷信珀西·雪莱 或 享乐主义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是惊人的清醒。这一系列的 颂歌 被认为是用英语写的最动人的诗歌之一,并将其与 莎士比亚 和 约翰·弥尔顿 .中的一段话“希腊唯一参考号颂”显示了这些诗的形式和主题:

你依然恬静的新娘,

你是沉默和缓慢时间的养育之子,

森林历史学家,他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比我们的韵脚更甜美的华丽的故事:

在你的身形上萦绕着什么样的传奇?

是神明还是凡人,或者两者皆是

在坦佩还是阿尔卡第山谷

这是什么人或神什么少女讨厌

什么疯狂的追求什么逃跑的挣扎

什么风笛和鼓什么疯狂的狂喜

1819年,济慈创作了一首史诗 许珀里翁, 可惜他没能完成。济慈打算 泰坦神族的一员 回归到激情和痛苦的话题中 月之女神所爱的英俊牧童 但没有那首诗所遭受的年轻人的愚蠢。 泰坦神族的一员 故事讲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提坦巨人,尤其是太阳神许珀里翁同这个暴发户战斗的悲剧故事。 宙斯 .这首诗的第一个版本是一个开放的模仿 米尔顿的 失乐园 ,但是第二个版本,济慈几乎一直写到他去世的时候,被删减了,更像是晚期颂诗优美清晰的语言。

虽然只有部分作品存在, 泰坦神族的一员 通过女神Moneta的声音,清晰地描述了济慈对诗歌在世界上的作用的看法。济慈向诗中的另一个人物揭示出,诗人不仅有责任去了解世界,而且也有义务沉浸在世界的苦难中,以达到公正的目的。这种思想对济慈来说并不新鲜,它出现在颂诗和其他早期的诗歌中,但在 泰坦神族的一员 济慈对诗歌的想象达到了它的最高点,也许这样的想象是在济慈自己身患绝症的时候创作的。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在济慈去世后,随着英国进入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一股“济慈热”在学术圈内产生并逐渐向社会蔓延,英语中甚至出现了“济慈派”和“济慈式”等表达形式。济慈的诗歌思想如“消极能力”“诗人无自我”等深刻影响了后人,他的作品也影响了19世纪以来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许多诗人和作家,例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后来的唯美派诗人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济慈本人则被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认为是莎士比亚之外所有诗人中最具莎翁风格的人。丁尼生推崇济慈为英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二十世纪英国现代派诗人托马斯·艾略特认为济慈是接近现代风格的杰出诗人。一些学者认定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以六大诗人为代表,分别是:威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乔治·拜伦珀西·雪莱、济慈和布莱克。当代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六位当时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当中,济慈拥有“最健康的想象”。

世界影响

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济慈被认为是英国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中影响力最高的一位。二十世纪以来,英美文坛不断出现济慈诗歌的崇拜者,如英国的威尔弗勒德·欧文、美国的F·S·菲杰拉德与丹·西蒙斯等。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颂扬济慈的英名,称济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这些人也被称为济慈的“转世灵童”。1962年,美生态文学作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寂静的春天》,描述滴滴涕等杀虫剂的使用导致生态破坏,作者在扉页上印下济慈《无情的妖女》中的诗句:“湖中的芦苇已经枯了,也没有鸟儿歌唱。”1989年至1997年,美国作家丹·西蒙斯推出“海坡里安”四部曲,包括《海坡里安》《海坡里安的覆亡》《恩底弥翁》《恩底弥翁的崛起》四部长篇小说,其中《海坡里安》获得雨果奖。2009年,新西兰著名导演简·坎皮恩编导的电影《明亮的星》在世界各地公映,其名称取自济慈的十四行诗《“亮星!但愿我像你一样坚持”》,而该电影讲述的正是济慈与范妮·布劳恩的爱情悲剧。

中国国内最早引进济慈诗歌的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他的文章《济慈的夜莺歌》1925年刊登于《小说月报》第十六卷第二期。之后新月派诗人朱湘翻译了《秋歌》和《夜莺歌》,鲁迅于1925年致向培良的信中称朱湘为“中国的济慈”,虽然有暗讽之意,但也证明了济慈当时在中国的影响力。1933年朱湘跳江自杀后,《秋歌》和《夜莺歌》两首译诗于1936年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番石榴集》,当时学者将Keats译为基茨,徐志摩和朱湘将此名译为更加考究的济慈并沿用至今。1931年9月,诗人李唯建翻译的《英国近代诗歌选译》(中华书局版)收录《夜莺歌》和《无情美妇》二首。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诗人穆旦翻译了《济慈诗选》。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朱维基译《济慈诗选》,首次翻译并收录了《恩底弥翁》《拉米亚》《海坡里安》三首长诗。1997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屠岸译《济慈诗选》。

人物评价

英国诗人乔治·拜伦:济慈被一篇批评杀死了,正当他可望写出伟大的作品。

英国诗人珀西·雪莱:他本是“美”的一部分,而这“美”呵,曾经被他体现得更加可爱。

中国作家、诗人余光中:一百多年来,济慈的声誉与日俱增,如今远在浪漫诸人之上。

中国作家、翻译家王佐良威廉·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

济慈诗选》译者,中国翻译家、出版家屠岸: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预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杰弗雷·乔叟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

后世纪念

济慈故居

济慈故居位于伦敦西北部汉普斯泰德区,这原本是济慈好友狄尔克的住所。1818年9月,济慈在此结识了范妮·布劳恩,两人陷入热恋。1818年12月,济慈的弟弟汤姆·济慈死于肺结核,济慈的好友狄尔克把济慈接到自己家中同住,。济慈一度离开此宅,后又住入,直到1820年9月赴意大利。济慈在这里写出了《怠惰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等多首诗篇。

济慈、雪莱纪念馆

济慈于1820年9月从伦敦乘船赴意大利,11月抵达罗马,并住在罗马三圣山下西班牙广场上一座三层楼的意大利民宅里,直到去世。19世纪末,这座房屋面临着被拆毁的危险。意大利的济慈、雪莱纪念协会购买了这座房屋,并建成了济慈、雪莱纪念馆。纪念馆后来又改建成图书馆,收藏着上万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保存着济慈、珀西·雪莱的个人遗物以及乔治·拜伦的手稿、书信。

趣闻轶事

一位曾经住在济慈家附近的老妇人在街上碰到了约翰·济慈的弟弟乔治·济慈,并向他问起约翰的近况,当被告知约翰想成为一名诗人时,老妇人回想说,年幼的约翰遇到别人提问时,就会用与问题最后一个词押韵的话来应答。

某次济慈的母亲患病,按医嘱她需要在完全安静的环境里休息,济慈当时将近五岁,他手握一把旧剑,守在母亲卧室的门口,根据海登的说法,他甚至禁止母亲离开房间。

济慈在恩菲尔德学校上学时是一个打架高手,同学当中没人敢招惹这个埋头读书的小个子,有次一名新来的教师扇了济慈弟弟乔治一记耳光,济慈立刻像狮子一样朝比他高出一大截的成年男子扑去。

济慈创作《恩底弥翁》时,路遇正在虐待小猫的屠夫,他好言相劝反遭侮辱,于是挥拳把这个大块头屠夫教训了一顿,这场搏斗使济慈在周围邻居中声名大振。

相关作品

电影纪录片

传记

参考资料

John Keats.thefreedictionary.2023-09-08

John Keats.newworldencyclopedia.2023-11-01

朱玉|纪念济慈逝世两百周年:“无数的见识使我成为神”.今日头条.2023-09-08

也说“中国的济慈”.人民政协网.2023-09-21

济慈在中国:诗人逝世二百周年纪念.网易.2023-09-15

雪莱长诗《阿童尼》.豆瓣.2023-09-08

拜谒济慈墓和济慈、雪莱纪念馆.光明网.2023-09-11

豆瓣电影-济慈传(1970).豆瓣电影.2023-09-08

豆瓣电影-明亮的星(2009).豆瓣电影.2023-09-08

豆瓣电影-济慈和他的夜莺:初次约会.豆瓣电影.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