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食虫类:),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别称灰斑角雉,红腹角雉。属于大型鸡类。体重约1650克,体长为530~680毫米。雄鸟头黑色,头上肉质角淡蓝色,脸裸出部金黄色或深蓝色,喉下肉裾黄色,边缘浅蓝色,脚粉红色,上体黑色,密被白色和栗红色眼状斑,腹烟灰色。雌鸟上体黑色而密布棕色斑和“V”字形黄斑。

灰腹角雉栖息于在亚热带温带,潮湿的阔叶林中,喜欢在陡峭的斜坡或岩石地形的浓密的林下,浓密的灌木丛活动。分布印度东北部、不丹、缅甸北部、中国西藏和云南省等地。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留鸟。繁殖繁殖期4~6月。雌鸟孵卵,孵化期28天。早成雏属于早成雏,性成熟年龄为1年,世代长度6.4年。

截止2020年调查统计,该种群估计有2500-9999个成熟个体。切该物种很脆弱,存在数量下降的趋势,分布地点隔切分散,分布区域狭窄。在2021年新调整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灰腹角雉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0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属于易危(VU)。 

形态特征

大型鸡类。体重大约1650克,体长为530~680毫米,嘴峰(从额量起)19毫米,翅雄鸟248~250毫米,雌鸟232毫米,尾195~205毫米,跗76~87毫米。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脸的裸露部金黄色,肉质角蓝色。雄鸟喉下肉裙橘黄色,脚粉红色。雌鸟脚浅肉褐色。

雄性成鸟的额、头顶、耳羽至颈侧的块斑和喉下肉裙的周围羽毛均呈黑色;头顶两侧至后颈部、颈侧、上胸部和肩羽均为红色;背部翅上覆羽和短的尾上覆羽满布黑色与棕黄色相间的波形斑纹及暗棕红色圆斑和亮白色星状点斑;飞羽黑色,并具棕黄色斑纹;翅下小覆羽为橙黄色,下胸和腹部均为灰褐色,羽缘较暗而呈鳞斑状;较长的尾上覆羽具淡棕白色次端斑,端缘栗色和黑色,尾羽端部纯黑色。

雌性成鸟上体黑褐色,满布棕色斑纹,呈斑驳状;背和腰羽中央“V”形黄色斑纹不甚明显;颓、喉白而具褐色点斑,下体暗褐,并杂以深棕色和灰白色等斑纹。

灰腹角雉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T. b. blythii)体色较浅,上胸红色较宽阔;西藏亚种(T. b. molesworthi)体色较深,上胸红色较窄。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在世界上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不丹、缅甸北部。中国国内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从印度东北部到中国西南(滇西北到藏东南)以及缅甸北部;西藏亚种,主要分布在不丹东部和中国藏东南地区。

栖息环境

灰腹角雉栖息于在亚热带温带,潮湿的阔叶林中,喜欢在陡峭的斜坡或岩石地形的浓密的林下,浓密的灌木丛活动。海拔2000-30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喜林下植被发达的潮湿常绿阔叶林,冬季有时也下到海拔2000m-1500左右的低山地带越冬。

生活习性

节律

该种类为留鸟,无长途迁徙习惯,但是不同季节会有小距离的移动,通常冬季要海拔低的地带越冬。

夜间休息,一般集群栖息,栖息在树冠上。

集群

性隐匿,常躲藏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多成4-5只的小群活动。

食物

主要以植物种子、浆果、水果和花蕾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白天觅食,觅食方式为边走边吃。

鸣声

为了显示领地,雄鸟会高声鸣叫,发出“ohh ohhah ohaah ohaaah ohaaha ohaaha”声音。

雄鸟求偶鸣叫为“mou-mou”声,比其他角难更低沉而悠扬,似牛的叫声。

配偶时雄鸟常发出不连续的“gock⋯gock⋯gock”叫声。

繁殖

求偶

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雄性角雄求偶炫耀行为独特,炫耀时一般先躲藏在岩石后面,随后向雌鸟展露出领下彩色的肉裙,竖起头上翠蓝的肉角。雄鸟会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其他雄鸟的侵犯。

筑巢产卵

选择在森林筑巢,无集群筑巢习惯。巢筑在树上,巢较粗糙而笨重,主要由树枝和草叶构成。

繁殖繁殖期4~6月。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每产两枚卵中间间隔一至两天。卵浅皮黄色或灰黄色、被有少许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3-59毫米×41-45毫米,卵形像鸡蛋,一头尖一头钝。

孵化成长

雌鸟孵卵,孵化期28天。

早成雏属于早成雏。在雏鸟出壳后的3天之内,雌鸟不离开巢穴,紧闭双眼,一动不动,用身体温暖着雏鸟。维鸟会从雌鸟的身下钻出来扇动翅膀,有的还会爬到雌鸟的背上去玩耍。第三天清晨,雌鸟飞到树下的地面上,并“咕咕”地鸣叫,召唤巢里的雏鸟。雏鸟听到叫声后会飞落到地面上,随着雌鸟到处觅食。雏鸟翅膀的羽毛比较长,三天时相当于其他稚类雏鸟一个月以后的羽毛长度。一个月龄雏鸟羽毛与雌鸟相似。性成熟年龄为1年,幼雏第二年羽毛长成成羽。世代长度6.4年。

保护

种群状态

分布区域狭窄,虽然总的栖息范围从北到南超过800公里,从东到西超过800公里,但森林类型和海拔的特殊要求表明,实际占用的面积要小得多。

总种群数量很小,截止2020年调查统计,数量正在下降。根据对已知记录、丰度描述和范围大小的评估,该种群估计有2500-9999个成熟个体。该物种被认为是脆弱的,因为它的总人口被认为是小,下降和分散在一个严重分散的范围内的小亚群。广泛的高水平狩猎和持续的栖息地破坏将不可避免地加剧这种情况。分布地点隔。

2021年6月22日,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背崩乡观察到1只灰腹角雉西藏亚种。从Baker于1914年在西藏达旺地区采到过模式标本,至今107年间无确切有效的观察记录,这次发现证明灰腹角雉西藏亚种还生活在中国西藏东南部野外自然环境中。

致危因素

大范围的森林砍伐以及部分地区的狩猎,致使数量减少。在印度东北部,森林砍伐是一个重大威胁,主要是由于种植转移,再加上薪材收集和商业木材开采,这正在迅速破坏栖息地;即使是在保护区内,猎食是另一个主要威胁,在某些栖息地当地人大规模诱捕;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继续向其栖息地扩大山地水稻的轮作是一个长期的威胁。

天敌捕食鸟卵及幼鸟一个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

物种保护

该物种在所有国家都受到法律保护,如印度东北部的许多地区以及缅甸西部和西北部等地全州禁止狩猎。

在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如那加兰邦邦的两个小型野生动物保护区和一个社区保护区;米佐拉姆的蓝山国家公园;穆林国家公园等。

印度野生动物信托基金会(WTI)还制定了一项四支柱行动计划,以承认和提高认识,丰富生计和多样化,加强栖息地保护和促进人们的所有权,以便在那加兰邦可持续地实施保护。

保护级别 

2020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为易危(VU)。  

在2021年新调整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灰腹角雉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 

已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研究价值

灰腹角雉作为世界范围内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价值高,但国内外对其了解和研究非常少,相关资料也不多。研究灰腹角雉,可以为濒危雉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物种对比

角雉属(Tragopan)有共有五个种,既灰腹角雉(Tragopan blythii)、红胸角雉(Tragopan satyr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黑头角雉(Tragopan melanocephalus)。

角雉属较家鸡稍大,嘴形粗短。两翅短圆。尾几乎与翅等长;尾羽换羽从中央一对开始,雄性具有一个粗短的距。雌雄异色。雄鸟羽色华丽,大都有灿烂的鲜红色;雌鸟大都有浓淡不同的褐色。雄者头上具冠羽;两眼上方各具一肉质的角状突,故名角雉;喉下还有帏状肉裾。在繁殖期发情活动时,这些肉角和肉裾,都膨胀竖展起来,体形艳丽。

成年雄性灰腹角雉属与其他四种角雉的雄性不同之处在于其上胸部有一个红色斑块,下胸部和腹部有广泛的灰色,以及明亮的黄色面部皮肤和喉咙垂片。

相关文化

灰腹角难的喉部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肉裙,平时缩聚起来,一点儿也不显露,发情时候会充血膨胀而展开下垂,遮覆在整个胸前。肉裙的颜色鲜红,镶有翠蓝色条纹和斑点,乍一看,很像在大红纸上写个繁体的“寿”字,所以很多山民称它为“红腹角雉”,把它作为吉祥的象征。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Tragopan blythii (Jerdon, 1870).col.2024-11-07

Blyth's Tragopan.iucn.2024-11-05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4-11-05

cites.生态环境部.2024-11-05

灰腹角雉-濒危鸟类 Tragopan blythi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09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6-05

..2023-06-06

..2023-03-13

..2023-06-06

..2023-03-13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6-05

国内首次野外拍到灰腹角雉、红腹角雉同框.今日头条.2023-05-09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灰腹角雉现身德宏.今日头条.2023-05-09

..2023-06-06

..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