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虎猫

虎猫

虎猫(学名:虎猫属 pardalis),是猫科虎猫属哺乳动物,成年虎猫体长80~130厘米,体重10~15千克雄性虎猫的体型大于雌性虎猫,是体型最大的虎猫属动物之一,也是拉丁美洲的第三大猫科动物。虎猫皮毛颜色从白色到深茶色不等,皮毛密集、短而有光泽。背部呈灰色至肉桂色,从背部的最高部分到腹部逐渐变浅。腹部呈白色,尾巴较短,四肢强壮。雄性虎猫和雌性虎猫的颜色相同,但是会因为栖息地不同,而导致颜色也会有所区别。

虎猫广泛分布于从美国墨西哥,穿过中美洲南美洲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和乌拉圭,除智利外的所有国家。通常分布在海拔0~3000米的环境中,喜栖于海拔1200米以下,极少数也有栖息在3800米处。常栖息于红树林、沿海沼泽、稀树草原、荆棘灌丛以及热带亚热带森林等地区,也可能会在树下或树枝分叉的开阔处休息。

2014年,虎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Ⅰ。

虎猫在生态中属于关键物种,是生态系统中主要消费者、种子散布者和猎物种群的调节者。

形态特征

成年虎猫体长80~130厘米,体重10~15千克,尾长20~40厘米,肩高45厘米,雄性虎猫的体型大于雌性虎猫。虎猫是虎猫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拉丁美洲的第三大猫科

虎猫皮毛颜色从白色到深茶色不等,皮毛密集、短而有光泽。头呈圆形,头上具小黑点,眼睛较大,耳朵较靠后方。每只眼睛上方具一条黑色条纹带延伸至头部后方,耳朵呈黑色,中央具一个黄色斑点。脸颊、吻末端、眼睛两侧和耳朵后方的宽阔斑点均呈白色。颈部的黑色斑点形成4~5条平行条纹,同时具细长斑点,毛发沿颈部向前生长。背部呈灰色至肉桂色,从背部的最高部分到腹部逐渐变浅。腹部呈白色,具黑点,尾巴较短,具黑色的条纹和斑点。四肢强壮,前腿内侧具1~2条横向条纹。爪子较大,故西班牙语名字为“manigordo”,意思是大脚,前爪较后爪更宽。雄性虎猫和雌性虎猫的颜色相同,但是会因为栖息地不同,而导致颜色也会有所区别。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虎猫广泛分布于从美国、墨西哥,穿过中美洲南美洲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和乌拉圭,除智利外的所有国家。

栖息环境

虎猫的栖息环境甚广,通常分布在海拔0~3000米的环境中,喜栖于海拔1200米以下,极少数也有栖息在3800米处。常栖息于红树林、沿海沼泽、稀树草原、荆棘灌丛以及热带亚热带森林等地区,这些地区通常被茂密的植被覆盖。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虎猫通常在夜晚觅食,它们用极其敏锐的鼻子追踪猎物的气味,在前进时也偶尔嗅一下地面。它们前进的特点是蹲伏,身体接近地面,耳朵向下,尾巴与地面平行。它们平均每公里能捕获约一只猎物,雄性虎猫的活动范围较广泛,捕猎速度很快,平均每3个小时就会捕到一只猎物。虎猫会悄悄靠近猎物,然后猛扑过去,在其脖子上咬一口,猎物便会立即毙命。虎猫没有用来咀嚼的牙齿,因此它们会把猎物的肉撕掉,并吞咽下去,最终依靠强大的消化酶在体内分解肉类。虎猫会就地将猎物吃掉,或者将一些大型动物的尸体储存起来,并用枯枝败叶进行掩盖,从而保证之后一定时间内的食物来源。

虎猫的饮食包括65%~66%的小型啮齿动物,12%~18%的爬行纲,6%~10%的中型哺乳动物,4%~11%的鸟类和2%~7%的甲壳亚门和鱼类。它们的主要猎物包括夜行动物,包括茎鼠属(Zygodontomys),棘鼠科(Echimyidae),刺豚鼠属(Dasyprocta),负鼠目(Didelphimorphia)和有甲亚目(Cingulata)。虽然大多数猎物的体重不到体重的1%至3%,但虎猫也捕食较大的猎物,包括小食蚁兽(Tamandua tetradactyla),赤短角鹿(Mazama americana),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和陆龟科(Testudinidae)。

家域行为

虎猫通常为独居生活,但也有一些成对生活,也经常接触交流,具极强的领地意识。虎猫有时在白天四处走动,并隐藏在灌木丛中,也可能会在树下或树枝分叉的开阔处休息。虎猫的栖息区域在2~31平方千米范围内,在南美洲等低地热带森林中,平均每5平方千米约有4只虎猫,在草原等开阔地区,平均每5平方公里有2~5只。雄性领域范围大于雌性,且雄性范围往往与几只雌性的范围重叠。

雄猫在巡逻领域的边界时,每小时可移动0.8~1.4千米。在领域中,雄性和雌性都会做出如抓木头和将尿液喷洒于路边植被中等行为。虎猫也会在其所在栖息地的固定地点排便,在旱季,排泄物可能会堆积几个月,这些地点通常在领域边界上。虎猫在它们的领域内具多个休息地点,除了是一窝幼猫的巢穴,很少有虎猫连续栖息在同一地点。虎猫每天的活动时间超过12小时,在此期间它可以奔跑1.8~6.7千米。

交流与感知

虎猫具有敏锐的嗅觉和视觉。它们利用嗅觉来定位、接近并跟踪猎物,并确定领域的边界。利用视觉在夜间狩猎。虎猫使用化学信号(如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并通过叫声与同类交流或吸引配偶。

生长繁殖

发情与交配

虎猫的发情期平均持续4.63天,发情周期平均持续25.11天,每次发情持续约5天的受孕可能性为60%。雄猫寻找配偶时,雌猫会通过发出响亮的呜呜声、咆哮或在地上打滚进行求爱。雌猫交配前,会在洞穴、岩石或茂密的灌木丛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准备怀孕并产仔。虎猫每天交配5~10次,每次交配持续1.5分钟。雌性虎猫在18~22个月时达到性成熟,并可能繁殖到13岁。雄猫最早可能在15个月时性成熟,而要到30个月时才能产生可存活的精子。

繁殖

虎猫为“一夫多妻制”,妊娠72~82天。野生虎猫在夏末和秋季繁殖,在其分布范围的北部地区(如墨西哥得克萨斯州)秋季和冬季为繁殖高峰期。每窝1~4只小猫,通常为1~2只。在圈养条件下,虎猫的产仔间隔平均为9.1个月,但野生虎猫也可能每2年只繁殖一窝。如果小猫丢失,雌猫可能会在10~20天内再次进入发情期并怀孕。当小猫出生时,雌猫会咬断脐带,并舔干新生小猫。雌性的产仔量较少,且是小型猫科中妊娠期最长、生长速度最慢的动物之一。

生长

刚出生的小虎猫体色比成年虎猫颜色深,毛较短,但具有相似毛纹,皮毛呈灰色,下肢几乎呈黑色,眼睛呈蓝色,但无法看到周围环境,体重200~340克。小猫在14天左右睁开眼睛,3周左右开始走路,大约8周开始吃固体食物。在大约三个月时开始与雌猫一起打猎,一整年都雌猫生活在一起,由雌猫对其进行照顾。小猫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会从后颈开始逐渐转变为成年虎猫的颜色。哺乳期可持续3~9个月,大约8~10个月大时达到成年体型。当小猫12个月左右时,开始独立生活。在野生环境中,它的寿命为8~10年,而在圈养环境中,寿命可达2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2年,阿根廷南部共有虎猫1500~8000只。墨西哥东北部和得克萨斯州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截至2014年,在虎猫的整个分布范围内种群密度为每一百平方米为2.5~160只。

保护级别

2014年,虎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23年,虎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Ⅰ。

威胁因素

虎猫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因猎杀家禽而被报复性杀害以及一些非法交易。除此之外,墨西哥东北部和得克萨斯州种群数量下降,也受到虎猫遗传多样性丧失的影响。

保护措施

虎猫在其分布的大部分范围内都受到保护,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地都禁止狩猎虎猫,秘鲁制定了相关狩猎法规。

主要价值

虎猫在生态中属于关键物种,是生态系统中主要消费者、种子散布者和猎物种群的调节者,因此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种间关系

虎猫本身是捕食者,但偶尔会成为美洲角雕(Harpia harpyja),美洲狮(Puma concolor),美洲豹(Panthera onca)和亚马逊森蚺(Eunectes murinus)的猎物。虎猫作为捕食者的许多特征(如伪装,敏锐的感官等),也可用作反捕食者的防御机制。

参考资料

Leopardus pardalis.inaturelist.2024-08-24

Leopardus pardalis.Catalogue of life.2023-03-17

..2024-08-2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24-08-24

Leopardus pardal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3-17

..2023-03-17

Leopardus pardalis.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023-03-17

..2023-03-17

Leopardus pardalis.UWI St.Augustine.2023-03-17

..2023-03-17

..2023-03-17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