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学名: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 ex Murrill),别名皱球盖菇、裴氏球盖菇、裴氏假黑伞、酒红球盖菇、皱环球盖菇等,商品名为赤松茸。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球盖菇属(Stropharia)真菌。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地,如中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以及东北的吉林省等省区。春季至秋季生于路旁、草丛、林缘等腐殖质较多的地上或粪上。
大球盖菇子实体单生、群生或丛生。菌盖幼嫩时呈乳头状凸起,白色,具绒毛,成熟后平展,葡萄酒红色至暗红褐色,表面平滑,有细纤维状鳞片。菌肉白色。菌褶刀片状,直生,排列密集,近白色,后变深褐色或紫黑色,褶缘有不规则的缺刻。菌柄中实,后期中空,表面平滑,白色至淡黄褐色。菌环厚,膜质,环上有深沟纹,深裂或星形,易脱落。孢子印紫褐色。孢子椭圆形,顶端具明显芽孔,壁厚。
大球盖菇食味清香,菇质爽脆,营养丰富,在食用菌类中有“素中之荤”之称,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大球盖菇菌丝体可以降解纤维素及木质素,并转化为营养丰富的子实体产品,种植后废弃的菌渣可作有机肥或饲料,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大球盖菇可有效预防根结线虫对其它作物的根部损害,减少农药使用,有利于人类及环境的健康。
历史
栽培历史
大球盖菇由美国植物学家 Willian G.Farlow 和 Willian A. Murrill 于1922年首次在草坪中发现并命名,随后欧洲各国、日本、中国也相继发现其分布。上世纪60年代,德国开始试种大球盖菇,随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相继引种栽培。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种试栽成功。
学名由来
1922年,美国植物学家William Alphonso Murrill(1869-1957)根据 William Gilson Farlow(1844-1919)对大球盖菇的早期描述,对其进行了科学描述,并将其命名为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至今仍然被普遍接受。属名球盖菇属来自希腊语strophos,意思是“带子”,是指球盖菇属真菌的菌环。种名rugosoannulata的前缀 rugoso-意为褶皱或折痕,后缀-annulata 意为“有环”,来自大球盖菇菌环的放射状深沟纹。
形态特征
大球盖菇子实体单生、群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5-15(25)厘米,幼嫩时菌盖呈乳头状凸起,白色,具绒毛,成熟后平展,葡萄酒红色至暗红褐色,表面平滑,有细纤维状鳞片,湿时稍黏。菌盖边缘内卷并常附有菌幕残片。菌肉肥厚,白色。菌褶刀片状,直生,排列密集,近白色,后变深褐色或紫黑色,稍宽,褶缘有不规则的缺刻。
菌柄长9-15厘米,直径1-4厘米,中实,后期中空,表面平滑,白色至淡黄褐色。菌环厚,膜质,环上有深沟纹,深裂或星形,易脱落。孢子印紫褐色。孢子椭圆形,顶端具明显芽孔,壁厚。褶侧囊状体为典型的黄囊体,棍棒状,顶端小突起,具褶缘囊状体,比褶侧囊状体稍小。
分布
大球盖菇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地,如中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以及东北的吉林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大球盖菇抗逆性强,可以生长在各种植物的秸秆上。所以在春天到秋天的林中、森林边缘、草丛中、路旁、园地、垃圾场、木屑堆、牧场的牛马粪堆上均可见到大球盖菇。温度是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形成的关键因子之一,菌丝生长温度5-35°C,最适温度25-30°C;子实体形成所需温度4-30°C。菌丝在基质含水量为65%-80%时能正常生长,最适含水量为70%-75%。子实体发育阶段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以95%左右较为适宜。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分化时应有散射光的刺激。大球盖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喜欢生活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在pH值为4.5-9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7的微酸性环境较为适宜。
生活史
大球盖菇子实体成熟后弹出孢子,孢子在适宜环境下萌发,形成单核菌丝,再发育成双核菌丝,在适宜条件下形成子实体原基,进而分化为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弹出孢子,完成生活史。
栽培
栽培季节
大球盖菇对气温适应性广,除夏季气温高于30°C不利于出菇外,其他季节都可顺利出菇。在中欧各国,大球盖菇室外栽培是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而在中国东北地区,除短暂的严冻期需要大棚栽培外,可以常年安排生产。
栽培场所
栽培宜选择土质肥沃、向阳又有遮阳的场所。一般宜选择果园,如柑橘园、板栗园及一些常绿果园如杨梅园、枇杷园等及园林乔木下的林地等。也可在冬闲田进行大棚种植。
播种
大球盖菇的栽培方法可分为室内栽培和室外栽培两类。中国多以室外阳生料栽培为主。大球盖菇栽培原料为农作物秸秆、食用菌菌糠、果树枝条等农林副产物,农作物秸秆包括稻草、玉蜀黍属、小麦、谷壳等。栽培原料经暴晒后再浸泡,将含水量适度的栽培料堆放7-8天进行预发酵后,移入栽培场地平铺于畦床上等待播种,菌种既可撒播于栽培料上,也可掰成蚕豆或鸡蛋大小穴播。
覆土
覆土一方面可以促进菌丝扭结,另一方面对保温保湿也起积极作用。播种30天左右,菌丝长满料堆就可以进行覆土。覆土材料要求肥沃、疏松,能够持水,排除培养料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如腐殖土。通常覆土后2-3周即可生菇。
用途
食用
大球盖菇食味清香,菇质爽脆,在食用菌类中有“素中之荤”之称。其子实体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糖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其中氨基酸种类达17种,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还有胆碱、甜菜碱、乙醇胺、鸟嘌呤和胍等各样生物胺;矿质元素中磷和钾含量高,脂肪酸中13.6%为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等),86.4%为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用菌,西欧各国喜爱的菇种,也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大球盖菇菌丝体可通过分泌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漆酶等降解纤维素及木质素,并转化为营养丰富的子实体产品。据测算,种植1公顷的大球盖菇,可利用约120−150吨秸秆,产出6.0−7.5吨的大球盖菇子实体。同时,大球盖菇废弃的菌渣内含有菌体蛋白和营养物质,既可作有机肥或者饲料,也能为土壤微生物生长提供丰富的碳源、氮源,增强土壤肥力,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
生物防治
大球盖菇菌丝特化形成的棘细胞固定线虫效果较好,能在2小时内固定自由生活线虫(Panagrelus redivivus)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4小时固定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在种植过大球盖菇的土壤种植蔬菜,线虫对蔬菜根部的危害明显减少。因此,在农田或林地种植大球盖菇,可有效预防根结线虫对其它作物的根部损害,减少农药使用,有利于人类及环境的健康。
相关研究
多糖及其生物活性
大球盖菇多糖为淡棕色粉末,以吡喃糖为主,同时存在α糖苷和β糖键,包括D-果糖、D-葡萄糖和D-木糖等5种单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等药理学活性,对高血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有预防作用。大球盖菇菌丝液体深层发酵产生的胞外多糖与胞内多糖有相同的生理和药理功能,体外试验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降血脂血糖作用,且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用大球盖菇子实体粉末制备的乙化多糖能抑制脂肪合成,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保肝作用。
环境修复作用
赫尔辛基大学 Hatakka 教授团队,筛选出9种对长期被多氯酚(五氯苯酚、四氯苯酚等)、多氯代二噁英等木材防腐剂污染的土壤有修复作用的真菌,其中大球盖菇菌丝体对五氯苯酚和2,3,4,6-四氯苯酚的降解率分别为73%和43%,三个月内可降解约65%的多氯代二噁英及同系物,毒性当量下降64%。此外,大球盖菇对污水净化也有一定作用,能将碱性蓝22和酸性红183等工业染料脱色,其分泌的一些胞外酶还能够降低水体中大肠杆菌浓度。说明大球盖菇对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具有应用潜力。
参考资料
大球盖菇.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3-22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irst-nature.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