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
浙贝母(学名:贝母属 thunbergii Miq.),别名大贝、龙须菜、土贝母等,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原产于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韩国、日本等有引种栽培。浙贝母主要生长在温带,常见于海拔600米以下的竹林内或稍阴蔽的地方。
浙贝母长50~80厘米,鳞茎具鳞片;叶在最下面的对生或散生,向上常兼有散生、对生和轮生的,近条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卷曲或稍弯曲;花1~6朵,淡黄色,有时稍带淡紫色,苞片先端卷曲,蒴果棱上具翅;种子扁平,近半圆形,浅棕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浙贝母的鳞茎可入药,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疮肿毒等。
历史记载
本种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新修本草》载:“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中国学者赵学敏引《百花镜》谓:“浙贝出象山县,俗呼象贝母。”又引叶暗斋谓:“宁波象山所出川贝母,亦分两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白莲须也。”但中国学者张石顽的《本经逢源》就提到了大贝:“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味苦又次之。”以上所述浙贝产地、形态、气味等均与现今所用浙贝母一致。
形态特征
浙贝母,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一,直立,圆柱形,株高30-80厘米。
茎
地下鳞茎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5~3厘米,一个鳞茎有2个心芽。
叶
叶在最下面的对生或散生,向上常兼有散生、对生和轮生的,近条形至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2.5厘米,先端不卷曲或稍弯曲。
花
花1~6朵,淡黄色,有时稍带淡紫色,顶端的花具3~4枚叶状苞片,其余的具2枚苞片,苞片先端卷曲;花被片长圆状倒卵形,长2~3厘米,宽1~1.8厘米,内面有时具不明显的方格,顶端花其叶状苞片多与下面叶合生,其余花状叶苞片多不与下面叶合生,先端卷曲,蜜腺窝不明显突起,花被片在蜜腺处弯成钝角,蜜腺卵形或椭圆形;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5;花药近基着,花丝无小乳突。
果实和种子
蒴果长2~2.2厘米,宽约2.5厘米,棱上有宽约6~8毫米的翅,种子扁平,近半圆形,浅棕色。
物种分布
浙贝母原产于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韩国、日本等有引种栽培,其在中国产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湖北、湖南省、四川省及河南省等地。
生长习性
生境状况
浙贝母主要生长在温带,常见于海拔600米以下的竹林内或稍阴蔽的地方。浙贝母喜温和湿润、阳光充沛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积水,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以透水性好、微酸性或中性的砂质壤土为宜。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长发育特性
浙贝母的鳞茎存在休眠期,其经从地上部枯萎开始进入休眠,经自然越夏到9月即可解除休眠。而种子成熟后种胚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也具有休眠后熟的特性,种子从5月下旬成熟到12月上旬生根,休眠期长达6个月左右,经自然越冬可解除休眠。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浙贝母为虫媒的异花授粉植物,种内传粉一般不结实。
人工繁殖
鳞茎繁殖
鳞茎繁殖一般选择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挖出自然越夏的种茎,选鳞片抱合紧密、芽头饱满、无病虫害者,按大小分级分别栽种,种植密度和深度视种茎大小而定,开浅沟条播。
播种繁殖
浙贝母播种繁殖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由于播种繁殖生长周期较长,故生产上较少使用,但在种鳞茎缺乏或育种上可采用。播种前将种子湿沙藏1个月再播种,可提高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采用撒播或条播,播后薄覆细土,并盖草浇水保湿。
栽培技术
留种技术
浙贝母植株地上部分5月中下旬全株枯黄,作商用的鳞茎在植株枯萎后即可采挖,但种用鳞茎要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才栽种,所以需要留种过夏。留种过夏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室内过夏,即植株枯萎后,将鳞茎挖起后砂藏;二是移地过夏,即把挖出的鳞茎集中贮存,贮存地应选地势高、排水好、阴凉的地方;三是田间过夏,即不采挖在田间过夏,过夏的种子田可套种瓜类、豆类、蔬菜、番薯等作物。
田间管理
浙贝母中耕除草最好在苗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前期进行,过迟容易削伤茎秆和地下新鳞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在2月上中旬施苗肥,可选择人粪尿或硫酸铵。花肥在摘花后施入,肥料种类和数量与苗肥相似,种植密度大、生长茂盛的种子田可少施或不施。浙贝母生长需土壤湿润的环境,田块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于干旱。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暴雨后及阴雨季节要及时检查,开通排水沟。此外,一般在3月中下旬植株有1~2朵花开放时进行摘花打顶,将花连同花梢一起摘去。摘花宜在晴天进行,以免雨水进入伤口,引起腐烂。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灰葡萄孢主要危害浙贝母的地上部分,故应注意实行轮作,喷施波尔多液、多菌灵防治。
黑斑病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为害,直至地上部枯死。故在浙贝母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病叶,实行轮作,4月上旬开始,结合防治灰霉病,喷施波尔多液。
虫害
蛴螬即铜绿丽金虫的美国白灯蛾,浙贝母受害鳞茎成麻点状或凹凸不平的空洞状。故冬季应及时清除禾本科杂草,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虫口,平时施用腐熟厩肥、堆肥,并覆土盖肥,减少成虫产卵量,并结合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锯角豆芫菁的成虫主要咬食叶片,故发现时可人工捕杀,也可用敌百虫、乐果乳剂、西维因喷杀。
药用价值
浙贝母的鳞茎可入药,其味苦,性寒;归肺、心经;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风热或痰热咳嗽、咽喉肿痛、支气管炎、乳腺炎、甲状腺肿大、疮痈肿毒等。
主要变种
浙川贝母的主要变种为东贝母(贝母属 thunbergii var. chekiangensis Hsiao et K.C.Hsia),其植株较矮小症,长15~30厘米,鳞茎略呈“梯形”或“倒卵圆形”,由3枚鳞片组成,顶端钝圆,微裂,叶以对生为主。
药用研究
浙贝母有增强离体小肠的收缩和蠕动、兴奋子宫平滑肌等作用。此外,浙贝母碱在低浓度下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
参考资料
Fritillaria thunbergii.自然标本馆.2023-03-27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7
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植物智.2023-03-27
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2023-03-27
浙贝母.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27
浙贝母.zgbk.com.2024-05-11
Fritillaria thunbergii var. chekiangensis.植物智.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