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毛足鼠
黑线毛足鼠(学名:Phodopus sungorus),别名西伯利亚仓鼠、三线鼠等。是穴居小型动物,体长7.5~10厘米;雄性地鼠平均体重约19~45克,雌性仓鼠平均体重约19~36克。其头顶有黑色斑块,吻短阔,有颊囊,体背自吻至体后端毛为灰棕色,沿背中线有一条棕黑色条纹,掌、及指趾的背腹面均被白色长毛,尾及四肢短小。冬天时皮毛为白色。黑线毛足鼠是常见的宠物鼠之一。
黑线毛足鼠分布于蒙古国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中国北方。栖息于干旱的草原和荒漠草原,喜干燥环境,常见于植被稀疏的沙地、灌丛化的草场以及干枯的河床沿岸等处。
2016年,黑线毛足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命名历史
德国学者帕拉斯(Pallas)在1773年将黑线毛足鼠定名为:Phodopus sungorus,其通用名称来源于“phodos”,即为希腊语的“phos”,意为“结节”或“水泡”,希腊语“pous”意为“脚”,具体的名称意指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边境的准噶尔汗国山谷。1950年英国动物学托马斯(Thomas)将采自内蒙古自治区查汗淖尔的标本定为Cricetulus campbelli,之后美国学者霍利斯特(Hollister)于1912年又将采自西伯利亚楚依(Chuiskaya)平原的标本命名为Phodopus crepidatus。瑞典学者埃勒曼(Ellerman,1941)将campbelli和crepidatus均归于sungorus名下,而后又认为(1951)crepidatus是campbelli的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
物种形态
黑线毛足鼠体长7.5~10厘米,极少数可达到11厘米。雄性地鼠平均体重约19~45克,雌性仓鼠平均体重约19~36克。其头顶有黑色斑块,耳圆而明显,耳露出毛外,吻短阔,口裂较小,有颊囊;被毛而无磷,体背自吻至体后端毛为灰棕色,沿背中线有一条棕黑色条纹,成年个体条纹棕色较重,幼年则较浅,身体腹面从颏、喉至胸腹部均为灰白色,体侧背腹毛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形成3个大的波纹,腹侧的灰白色毛向背侧方突入,从前肢上方、身体中部至后肢上方形成基部连续的3块灰色白斑,各个斑块上缘与背毛交界处形成波状棕黄色界线。前足具四指,后足五趾,掌、蹠及指趾的背腹面均被白色长毛,掌垫隐而不见。其尾及四肢短小,尾长一般短于耳长,约为体长的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尾基两侧各有一小型灰白斑,尾背面为灰棕色,尾端灰白色。其皮毛颜色随季节改变,冬天皮毛为白色,且皮毛基部通常为白色,有时头顶有灰色色调。
黑线毛足鼠颅骨前部狭窄,后部较圆,脑颅背方由前向后渐倾斜向下,鼻骨前段膨大,并向两侧包垂,额骨和鼻骨自后向前渐倾斜。眶间部平坦无嵴。顶骨隆起略呈圆形,顶间骨较大,呈不等边三角形。
黑线毛足鼠臼齿具2纵列齿突,臼齿有齿根,不会终身生长,根据其臼齿磨损度可鉴定鼠的年龄。齿冠咬合面两列齿尖相对,磨损后齿冠不呈三角形排列。
亚种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黑线毛足鼠分布于蒙古国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中国北方。
中国分布
在中国,黑线毛足鼠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和吉林省西部的广大地区。
栖息环境
黑线毛足鼠栖息于干旱的草原和荒漠草原,喜干燥环境,常见于植被稀疏的沙地、灌丛化的草场以及干枯的河床沿岸等处。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黑线毛足鼠常在夜间活动,黄昏后出洞,日出前停止地面活动,在傍晚及拂晓活动最为频繁。其活动范围较小,一般在距洞穴十米至几十米范围内,会按一定路线活动。其耐寒能力强,冬季仍可在傍晚出洞活动,黑线毛足鼠一般在11月最活跃,运动量变多,在3月运动量较少。
穴居行为
黑线毛足鼠是穴居小型动物,常在沙丘斜坡上建造洞穴,其洞穴浅,构造简单,洞道短,末端为巢室和仓库等,洞道和巢室距地面较浅,巢室距地面约1米左右,洞口有1~3个,多则5个,洞径约3厘米。夏天巢穴里铺满青苔,冬天则铺满动物皮毛,在冬天通常只有一个入口,其建造的洞穴具有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小的温度波动。部分黑线毛足鼠还会占据草原犬鼠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洞穴。
换毛行为
黑线毛足鼠有季节性换毛行为,在冬季从9月中下旬开始脱毛并在11月中旬完成换毛。夏季从1月中旬至2月初脱毛,到3月完成换毛。一般从头顶和背部后部的斑点开始,到两侧、四肢和腹部顺次脱毛换毛。背部毛发的平均长度在夏季为1厘米,冬季为1.2厘米。在冬季,地鼠在夜间温度低至-40℃仍可自由活动,其在寒冷状态下,皮毛会从蓬松状态变为块状,只留部分细小间隙,并会将头和前爪藏在腹部的皮毛里取暖。
觅食行为
黑线毛足鼠以植物为食,春季挖食草根,夏季啃食植物的茎叶,冬季以植物种子和贮藏的种子为食,有时还会以马粪中未消化的谷物为食,夏季及秋季也会捕食昆虫,尤其是蚱蜢。黑线毛足鼠可以用颊囊将食物运送到洞穴的储存区,颊囊还可以在游泳时充气增强浮力。其对缺水具有高度的耐受性,在缺水期间,可以通过使体重减少和浓缩尿液,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防御行为
黑线毛足鼠生性胆小,遇到惊扰会迅速躲入草丛,进洞穴后有堵塞洞口的习性。
社群行为
同性黑线毛足鼠的洞穴一般相邻,但彼此活动范围不重叠,在同性地鼠之间,往往有着非常高的攻击性,这种高度攻击性是黑线毛足鼠社会互动的突出特征。同性仓鼠们一旦在一场遭遇战中确立了主导地位,该地位就永远不会被逆转,它们会追逐驱赶其他仓鼠,并且经常在从属仓鼠的洞穴区域做标记,并在那里呆很长的时间。相比其亚种坎氏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 campbelli)的“一夫一妻制”式养育幼崽,黑线毛足鼠更倾向于雌性单独抚养幼崽,雄性仓鼠的存在对幼崽的生存和生长或许有着轻微负面作用。
交流行为
黑线毛足鼠主要发出两种频率的声音:高频的超声叫声(ultrasonic vocalizations: USVs)和低频的宽频叫声(broadband calls:BBCs),超声叫声大于20千赫,人耳一般无法听到这种声音;而宽频叫声较为常见,通常为“吱吱”和“嘎嘎”声。这些不同频率的叫声通常用来表达特定的求爱行为和攻击行为,宽频叫声更多的体现攻击性。不同性别的地鼠使用的声音频率会有区别,雌性仓鼠会发出很长的宽频叫声和多变的超声叫声,而雄性仓鼠通常使用超声叫声。在异性间的配对中,雌性仓鼠一般比雄性仓鼠更具有攻击性,在非繁殖季节,仓鼠会更多的表现出攻击性的声音交流。
气味与嗅觉也是黑线毛足鼠的社会互动方式,仓鼠的臀部或腹部有突出的气味腺,这些腺体释放出的气味可以让雄性仓鼠找到雌性进行交配,让仓鼠标记领地,在离开洞穴觅食时仓鼠可以通过留下的“气味痕迹”找到洞穴。如果地鼠长时间关在笼中圈养,在常驻气味的影响下,它们反而不会对外来者发出攻击性的叫声。
生长繁殖
繁殖
黑线毛足鼠的繁殖期在4~9月,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其主要通过气味腺释放的信息素信号诱导发情和交配,雄性仓鼠在雄性激素的诱导下释放信息素,雌性仓鼠通过气味与嗅觉接收到信息素信号从而发情,这种嗅觉线索可调节雌性仓鼠的生殖生理,因此雌性仓鼠发情、排卵时间以及青春期开始的时间均会受雄性仓鼠信息素的影响。黑线毛足鼠一年可繁殖2~3次,妊娠期为18~19天,雌性仓鼠平均每胎约6~8只,最多可达9只幼崽,每胎数在春季和夏季无明显变化,其在夏季怀孕率最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黑线毛足鼠在2~11月份均可繁殖。寿命约1~2年。
雌性黑线毛足鼠会在产后发情,在此期间它可以交配、排卵和怀孕,如果其在产后发情期间未能怀孕,便会至少产生1~2个其他发情周期直至再次怀孕,这种独特的特征很可能是由于其长时间处于野外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繁殖季节短暂,从而衍生出其在哺乳期妊娠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可能是该物种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
哺育
刚出生的幼崽平均体重约为2.4克,平均总长度约为2.6厘米。幼鼠在出生第1天无毛,具有门齿和爪子,眼睑、耳廓和手指为密闭状态;出生第3天时,背部条纹的色素开始显现;在第4天耳廓与头部完全分离,毛发从头部到身体两侧至腹部顺次生长出现;第8至第9天时,幼鼠的前、后趾完全分开;第10天幼鼠的眼睛开始睁开;第11天左右基本能在白天看见东西。幼崽的被毛颜色较浅,背部略带黄色,其在1月龄时体重可达到22~23克,雌性地鼠一般在40~45天龄时可达到性成熟。而雄性仓鼠性成熟的年龄由母体出生前的光周期和幼崽出生前光周期的长短来决定,当日照周期缩短时,雄性仓鼠的性成熟时间会推迟。
黑线毛足鼠幼崽至少需要3周的母体哺育才可断奶,雌性仓鼠除哺育幼崽外,还要通过与幼崽身体接触的方式来提供幼崽生长所需的热量,在雌鼠哺乳期间,初生的黑线毛足鼠生长较快,能够快速实现独立的体温调节和营养独立。雌性仓鼠在怀孕期间脂肪储备量较多,哺乳期结束后仍有约50%的脂肪储备剩余,较高的巢穴温度和较大的母体脂肪储备对幼崽的快速成长有帮助作用。
饲养照料
装备设施
饲养黑线毛足鼠需使用坚固稳定的笼子或玻璃缸,并提供安静、干净、隐蔽的环境,笼中配备饮水器和喂食器,地鼠最常见的食物是谷物、种子和干果片;最好为仓鼠提供可以隐藏的地方,笼中需安装运动轮,并且铺满垫料。垫料必须每周更换1~2次,日常最常用的垫料是锯末,但是在饮水器漏水或仓鼠小便过多的情况下,锯末很易潮湿,不能有效地掩盖气味,有条件可以选用更好的木屑颗粒或者猫砂(幼崽不能使用猫砂)作为垫料。由于强光会对仓鼠造成压力,所以不建议在仓鼠笼中或附近使用照明灯。
环境条件
仓鼠会在笼中划分睡觉、吃饭、储粮以及厕所等生活区域。在饲养过程中,宠物主人需要频繁清理地鼠笼中的厕所区域。饲养仓鼠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0℃~26℃,湿度为:50%~70%,如温度过高,会增加仓鼠的用水量和压力。通常宠物黑线毛足鼠很少见毛发颜色改变的现象,有时温度降低仓鼠的毛色也会变浅。
黑线毛足鼠喜独居,无法与多只仓鼠合笼,且不能与其他中小型宠物混养,它们在害怕、疲劳或被激怒时会咬人,饲养时需要温和的对待它们。仓鼠在黎明和傍晚最活跃,经常在夜间玩耍和进食。雌性仓鼠在活动期会在轮子上跑上几个小时,一晚上可以跑6英里(9.5千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876年,黑线毛足鼠普遍存在于土耳其斯坦的低海拔地区。2003年,在亚洲东部野外大约每平方千米分布1~6只地鼠。该物种种群规模大,分布广泛,至2016年没有发现种群规模下降,也没有已知广泛的重大威胁。
致危因素
由于黑线毛足鼠的栖息环境相对极端,夏季干燥,冬季寒冷,资源稀缺同时伴有天敌的侵略,导致其野外种群密度相对较低。在黑线毛足鼠的自然种群中,雌性占50%以上,这可能是因为雄性的死亡率更高,它们的流动性更强,因此比雌性更容易被捕食。
保护级别
2016年,黑线毛足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物种危害
黑线毛足鼠因其啃食植物、在草原挖洞的习性,对草场有一定的危害,其能利用颊囊搬运粮食,有贮粮习性,是农区的主要害鼠之一。
宠物啮齿动物可携带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昆虫,黑线毛足鼠身体上寄生虫包括: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iformis)、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巴氏细蚤(Pectinoctenus 多刺细蚤)等蚤类,该类寄生虫通常会传染疾病,对公共卫生造成危害。但因其野生数量较低,传染病危害程度较小。黑线毛足鼠作为非常受欢迎的宠物,很容易导致共处一室的人类过敏或诱发疾病,黑线毛足鼠可诱导IgE介导的哮喘、鼻炎和结膜炎,对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饲养宠物地鼠是有一定风险的。
参考资料
Phodopus sungorus (Pallas, 1773).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2023-03-27
黑线毛足鼠 Phodopus sungor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3-27
Phodopus sungorus sungorus.GBIF.2023-03-27
Phodopus campbelli.GBIF.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