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平
尹志平(1169年2月18日-1251年2月27日),字大和(又作太和),道号清和子,山东莱州(今掖县)人,是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丘处机之后的全真教第六任掌教)。
尹志平师承刘处玄与丘处机,自少便热衷于修炼仙道,在山东省一带的道观里勤奋打坐祈拜,后来尹志平跟着丘处机去撒马尔罕觐见成吉思汗。丘处机归真后,尹志平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全真教第六任掌教。尹志平建立了燕京白云观,为朝廷举行祈福斋醮,祈求平安,并到多处道观传播道义,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赞誉。在这段时间里,全真教发展到了顶峰,信徒众多,许多地方的宫观被重新修建,并且被归入全真教名下主持。尹志平担任掌教十年,传位师弟李志常,退位归隐,谥号“清和妙道广化真人”。
尹志平在继承其师父丘处机为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全真教的思想体系的建立,著有《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为其编撰整理讲道语录《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
人物生平
入道
尹志平出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尹家是儒学世家,尹志平的先祖曾经有七人登进士第,尹志平也自幼便显示出其异于常人的禀赋。3岁时,尹志平就已经能够"见闻之事,耿耿不忘于怀",5岁入学时,他已经掌握《孝经》《论语》两部经典,即使每天记录千言,也仍然有所收获。
1182年13岁时,尹志平遇见了马钰,马钰是全真教的第二位任掌教。于是他决定出家入道,成为一名全真教道士。然而,1187年,尹志平的父亲强迫他还俗,并将其关押起来,尹志平不得已只能出逃。后来,尹志平到洛阳市拜访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并拜刘处玄为师,他的父母又来阻止并将他关起来,经过再三出逃后,家人才准许他入道。之后尹志平到山东昌邑市结庵修道,大有感悟,于是搬到了福山草庵,在当地照顾贫病弱小,到潍坊市云游时,金朝官员完颜龙虎安排尹志平住在玉清观。
1191年,尹志平到栖霞观拜丘处机为师,受到丘处机的赏识器重。此后,他又去王重阳的门下弟子郝大通请教《周易风水》的知识,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传授了他法,尹志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前来向他求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216年,蒙古入侵,尹志平逃往海岛以躲避危险,之后返回潍州的玉清观。
1219年,成吉思汗特意派遣刘仲禄作为使节,前往莱州市,向丘处机寻求长寿的秘诀。刘仲禄先来到潍坊市,与尹志平相见,尹志平认为能够借此机会用全真教法劝化蒙古族,于是陪同刘仲禄到莱州拜见丘处机,并说服他的师傅丘处机接受邀请。丘处机带领着18名弟子,于1220年出发,1221年抵达撒马尔罕,1222年又南下,来到成吉思汗的汗庭,并和成吉思汗一起返回撒马尔罕。
1223年,丘处机带领着弟子返程,来到云中的时候,得知山东正在爆发内部动荡,于是派尹志平到南方去劝说投降。次年,丘处机在燕京长春宫定居,引来了大量前来礼敬的信徒,尹志平不敢接受众人的崇拜,便迁往河北云山的秋阳观和德兴龙阳观,安心修行。1227年,丘处机仙游之际,留下遗令,让宋道安接替他的掌教之职,尹志平作为副掌教。宋道安由于年龄渐长,决定请尹志平代替自己出任掌教。
掌教
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继续支持全真教发展,全真道的繁荣的鼎盛局面仍然延续。尹志平把燕京长春宫东部改建为白云观,在观内修建处顺堂,供奉丘处机仙骨,并请人在堂内绘制丘处机西游的壁画。1230年,有人诬告处顺殿的壁画有大不敬之意,居然在灵堂绘制与孛儿只斤·蒙哥会面的情景。蒙古族趁此机会对全真教进行了打击,尹志平随后遭到了关押,后来由他的师弟李志常代替了他的监禁。
1231年,尹志平来到滦平县,担任斋醮的主持,为国祈福。1232年,当窝阔台可汗来访顺天府时,尹志平亲自赶赴迎见。1233年,尹志平到燕京主持黄箓斋醮时,提出让位给李志常,但遭到众人的强烈抵制,于是,他便转而去燕京华阳观讲道,之后到东北义州主持下元醮,在通仙观过冬。次年,尹志平前往闾山的太玄观,后来返程回到燕京。
1235年,尹志平受命修筑和林的道院。金末蒙古入侵关中,陕西县的全真教祖庭灵虚观遭受破坏,许多修道之士遭受不测,当时京兆府的总管田雄十分信奉全真教,便写了一封书信请尹志平前来。1236年,尹志平来到祖庭,主持修复,后来田雄一并把关中的许多道观都托付给尹志平,尹志平随后筹划了一系列道观的修复工作。尹志平前往终南山,发现那里的宗圣观早已毁坏,于是他将其委派李志柔去修复,在返途的路上,他和李志常一起前往云中接受圣旨,剃度道士千人,并于次年返回燕京。尹志平一直有着退隐之心,因此他将大部分的教门管理工作都交给了李志常负责,与蒙古朝廷的往来,往往也通过李志常进行联系。
1238年正月,尹志平传位给李志常,共计掌教10年。
归隐
1239年,尹志平修建燕京周边的五华山烧丹院,次年搬至大房山的真阳观。1241年初,他受邀前往祖庭重阳宫,为王重阳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重葬仪式,参与者数以千计。1242年,他又前往沁州神霄宫,翌年又移居至太原天宝观,最终又返回五华山修建五华宫。1249年,元朝廷下旨赐号“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将五华观更名为五华宫。
1251年,尹志平逝世于大房山清和宫(前真阳观),享年82。
1261年,下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
1310年,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相关人物
参考来源:
人物著述
《葆光集》
《葆光集》共三卷,是全真宗师尹志平诗文集,收集了尹志平平生所作有关述怀感兴、唱和、劝戒、题跋赞咏等诗词歌赋,其中诗词四百馀首,语录二则。诗词多为即事感怀之作,抒写自己及全真道士清闲安适之生活情趣,反衬乱世之艰难。还有以因果报应劝人安分守己,莫起贪恋欺诈之心。其中论及修道,则类似禅宗思想,以明心见性为主。“明心见性之要在于清静,清静之要则在观空。既明万法又不著于万法,即是诸法空相。”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共四卷 ,为尹志平与其弟子讲道之言论 ,由其弟子段志坚编撰整理而成。金末元初,尹志平自山东北游京师、建州(今辽宁朝阳)、义县(今辽宁义县)等地。《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内容即为其北游期间的讲道语录。前二卷分别记录尹志平在各地宫观与道众谈玄论道,并论及人事兴衰成败及善恶之事。后二卷专门记述郭志全在义州通仙观讲解《道德经》时,尹志平对郭志全及道众提问所作答复指正。
人物思想
思想来源
尹志平的思想的形成除了由于自己天资聪颖对世界有所感悟以外,还受到全真教中著名的全真七子的直接影响;除此以外,全真教一直秉承着三教合一的修道思想,所以尹志平的思想中也有融合了儒释两家思想的部分。尹志平在全真教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儒释两家的思想,对全真教传统的思想进行了重新的解释与界定,为全真教的思想加入了新的内容。
对全真思想的继承
全真教以证真成仙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以来就将全真而仙作为修行的归宿,将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功行合一作为教理。王重阳之后的全真七子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力图通过各种方式超越生死,脱离肉体的束缚。尹志平作为全真教的第六代掌教,对全真教的各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并将基本教理与自身的经历相结合,对这些教理进行了新的诠释。
例如,对“全真而仙”思想进行继承。道教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时,便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首位,认为人通过控制内心的情欲与肉体的欲望,可以实现对生命的超越,达到长生久视。丘处机说:“一念无生即自由,千灾散尽复何忧。不堪下劣众生性,日夜奔驰向外求。” 以上的言论都在于主张人要脱离现实中的困惑,不受现实束缚,就能明心见道。尹志平也认为只要通过刻苦的修行就可以实现长生。他曾说:“好把诸缘一笔钩,修真须向死前休。”认为人的修行应该看破生死,向死而生。
对儒释思想的吸收
全真教的创立之初,王重阳就将三教合一作为教理之一,因此,尹志平在继承传统全真教的思想上,也对佛教和儒家的思想进行了吸收,进一步丰富了全真教的思想体系。尹志平援佛入道,吸收了禅宗思想教派的心性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平常心”;又纳儒入道,吸收了儒家的五常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行须守真的思想。
除此之外,尹志平的思想中还有受到佛教因果轮回说、儒家道德生命观与心性观影响的部分。尹志平也相信因果轮回说,他认为人的现世福祸是源于前世做的善恶之事的积累。他认同“性相近,习相远”的儒家传统思想,在他看来,人初生时的本性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欲望的产生会使其发生变化。
心性思想
尹志平的心性学架构,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是在吸收唐宋丹道思想和禅宗思想,总结王重阳和七真内丹心性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派认同。在其心性学架构的基础之上,他建立了更具入世色彩的修炼思想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全真道的心性理论,并建立了以道为核心,以常心、常性为目标的心性论体系。
心
尹志平认为,修仙证道的关键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修道就是修心,治心至于平常则道自生。他所谓的“平常心”,就是“虽有喜怒哀乐之情”,但“能和而无伤我中性心”,同时又不因“祸患”而不安的心境。它与道家常用的身心概念,如“真心”、“本心”等本质相同,都是指心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不执着于物,不动心于情。尹志平认为,平常心清净如夜空中的明月,但很容易被私事的恶念所蒙蔽。因此,要想重获平常心的明悟,就要去掉恶念。修行首先要修心,“治心为要”,在修心上下功夫,培养一颗“平常心”。
性
早期全真道理论家们把性分为先天的道性和后天的气禀之性。尹志平继承了这种观点,认为性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真性”“常性”“本来之性”。另一方面指五行之气性。尹志平认为,性根源于道,与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受气禀的拘限,会为情所困,为习所染。真性因受到七情六欲和思虑妄念的遮蔽而无法显现。因此,修道的目的就是要炼尽五行气性的所感所习,使真性显现并重新归之于道。
道
尹志平继承了传统道家对道的理解,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始,“道气化生天地,长养万物。”“虽万类不同,其出于道则一也。既出于道,而皆具道性,况人为物灵” ,众生皆具道性,道性是一切众生悟道的基础。这既为修道找到了原因,也为人人都可成道找到了理论依据。
在尹志平的哲学架构中,道具有统摄一切的地位,道生万物,并长养万物,朴散于万物之中。万物的惟一不变本性即道性,万物虽类别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方式,但是同具道性,最终都会复归于道。
渐修观
尹志平把积累功德被认为是修行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以至善作为道的内核;另一方面,用来作为修心的主要方式,借助积累功德修持平常的心性。
尹志平认为,修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损已利人、自损自卑的“自胜之道来反复锤炼心性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同时积累善德与功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尹志平主张修行应立足于渐修与逐步积累功行,不提倡“顿悟”。他认为“顿悟”是渐修的自然结果,如果坚持在外修上下功夫,苦已利他,积累起深厚的善德和功行,道心自然开悟。
善恶观
尹志平掌教后,将善列纳入修道体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善恶问题的讨论。在善与恶的问题上,尹志平引入阴阳的概念来进行解释。他认为阴阳是善恶之本,阴可致恶,阳可致善。善报对修行有益,恶报对修行有害。他将善恶论与修道结合起来,把行善被认为是修行的重要途径,追求至善至善的人生境界。
三教合一思想
尹志平道教教育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其“三教合一”思想继承自全真教先贤。早期全真教的掌教都将三教合一作为基本的教理,全真教创立者王重阳曾说道:“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丘处机也主张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尹志平作为丘处机后的一代掌教,也在自己的思想中融通了三教理论。
在尹志平的弟子向他询问佛教的思想与全真教思想的区别时,尹志平的回答是:“以理即无异也。佛说、吾说、俗说,皆存妙理,恁时和心性也不要。”在尹志平看来,佛教、儒家与道教的思想,在义理方面是相似的,都是要修习自己的心性,所以尹志平对儒释的思想并不排斥。在尹志平的“平常心”思想的诠释也运用孔子的中道观与禅宗的平常思想,他曾多次运用到孔子的心性思想与五常观来向弟子讲述自己的伦理道德观。
在其提出的教育目标中,借鉴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并与佛家说法相结合,提出人可分为“上根”、“下根”和“中人”三类;另外,尹志平把禅宗思想注重修养心性这一特点引入道教,“佛性元无悟,众生本不迷,平常用心处,即此是菩提”,并认为修道之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一颗“平常心”;而儒家特别注重君子德行,尹志平在这一点上也持有相似看法,在学道的过程中,更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修道过程可以概括为先“君子”后“圣贤”。
在对于“制心”内容的阐述中,尹志平与佛家的“六根”、“六尘”联系起来,采用佛家的说法来列举制心的内容;而在修炼方法中,尹志平引用孟子之话来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人有万神,只有志才能统帅,满身之气皆助之,何事不能克胜,孟子曰:“志者,气之帅也。”
传承
师承
刘处玄
刘处玄(1147年8月10日-1203年2月6日),字通妙,道号长生子,金朝全真道道士,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刘处玄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他创立了全真随山派,门下弟子众多,尹志平早年曾拜刘处玄为师,求学问道。
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2月10日-1227年7月9日),或邱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栖霞市人,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在道教史和信仰上,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曾带领弟子尹志平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上至帝王,降及民庶,尊卑虽异,性命各同耳”减少屠杀,为完颜雍、完颜璟、金卫绍王、完颜珣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敬重。丘处机是全真教第五代掌教,逝世后传位给尹志平。
传承
尹志平掌教近十二年,期间他以李志常为权教,处理教务,自己四处传教。他一生致力于弘道,多次出燕京前往山西省、北京路等地讲道,通过广收门徒,讲经布道,修建道观,助修道藏等方式,使全真教团规模日益扩大,宫观群落逐渐完备。其门下弟子众多,著名的有后来接任掌教的李志常,以及编撰《清和真人北游语录》的弟子段志坚。
弟子
李志常
李志常接任掌教后,全真教仍方兴未艾。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亟须学习“汉法”以治汉地,当时的全真道掌教李志常适逢其会,成为蒙古族学习“汉法”之师。但到晚年,因佛道矛盾激化,宪宗五年爆发了关于《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争,全真道在辩论中失败,被勒令焚毁道经,全真道遭到严重打击,其鼎盛局面从此结束。其著作有《又玄集》二十卷,已佚。《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该书对研究我国西北和西亚史地以及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真教龙门派
尹志平也是全真教龙门派的人物,被龙门派奉为“十八真人”之一。龙门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创派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随邱祖西行的十八位祖师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孙志坚、夏志诚、宋德方、王志明、于志可、张志素、鞠志圆、李志常、郑志修、张志远、孟志稳、蓦志清、何志清、杨志静、潘德冲。后经孛儿只斤·忽必烈、武宗的诏封,十八祖师等遂被全真道龙门派奉为“十八真人”。龙门派承袭全真教法,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家思想以外,龙门派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地区、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人物影响
政治影响
尹志平曾在战乱中拯救了许多百姓,当蒙古族入侵时,尹志平立即采取行动,劝说当地居民皈依入全真道,让许多居民得到了安宁,同时也免除差役和赋税。尹志平掌教期间全真教十分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元统治者持续全真教发展,使全真道的繁荣的鼎盛局面得以延续。尹志平也广受民众爱戴,在外出游时沿途人们都会热情地向尹志平表达敬意,进行膜拜。
思想影响
尹志平师从多位全真大师,对全真思想有着准确的把握。他打破宗派的藩篱,自由运用儒释的术语来谈论全真教的核心修炼理念,推动了道教学说的进一步理论化,对道教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尹志平全真思想既有继承传统全真教思想的部分,又有超越传统全真教思想的部分。虽然他难以完全超越传统宗教色彩的束缚,但是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在宗教人间化方面的努力。在儒家兴盛的大背景下,尹志平注意吸收儒学资源对全真思想的重新诠释,使全真教的入世思想更加浓厚,为全真教日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宗教影响
担任掌教时,尹志平还大力恢复了许多战后被毁坏的宫观,将许多旧有的宫观收归到了全真教的管辖之下。掌教期间师弟宋德方开始编道藏《玄都宝藏》。尹志平嗣教之后,全真教的信徒众多,供奉更加丰富,尹志平在百姓心中的声望也极高。所以,王重阳重葬时,尹志平虽然已经退位,但还是由他主持祭祀大典。丘处机晚年时,全真教在北方的影响力已到达了高峰。自古以来,唯有清和师(尹志平)的教义和功德最受尊敬。
人物评价
《道藏》中记载: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谦让态度。当丘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辞,而退隐于僻处;当丘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这在元代佛道二教“设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驺从甚都,前诃后殿,行人辟易,视都刺史、郡太守无辨”的时代,尤为难得。。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这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性格,在《葆光集》中的词中亦有所表现,如“本性爱疏慷”“不厌无名不厌穷”。
研究全真教的学者左洪涛称尹志平是全真教中堪称德高望重、声名显赫的一位高道。
尹志平担任全真教教主期间,全真教发展到了顶峰。诗人元好问撰写的《清真观记》,就有“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之赞;元代贾曾言"教风之盛,自三代而下,未有若此时也";弋彀则称尹志平的徒弟遍布全天下人,声名远播朝野。
人物争议
思想的局限性
全真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发展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传播过程中仍有很多的局限性没有客服。一是它吸收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因此,全真教在其根本的信仰上就存在着脱离世俗的部分;其二,全真教在发展过程中以道教的思想为主,同时吸收了儒释两家的思想,为了使自身保持道教特色,将儒释的部分观念神秘化与夸张化。如全真教将佛教的六道的信仰运用到对人的现世判断上,认为人如果不好好修行,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尹志平作为全真教的掌教,难以摆脱传统道教中的神学说教部分,坚持主张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修炼,使自己脱离尘世,实现成仙与长生不死。
衍生作品
小说改编形象
尹志平在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均有出现。他是全真派长春子丘处机的第二个徒弟,曾奉师命去蒙古给郭靖的师父江南七怪送信,后来因暗恋小龙女,趁小龙女的穴道受欧阳锋所制,小龙女又错认他为杨过的情况下与其发生关系。由于《神雕侠侣》将尹志平写得品行不堪,有损先贤形象,陕西省道教协会的道士却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所以金庸在新修版小说中将亵渎小龙女的人改为虚构的甄志丙,而尹志平则改为在《神雕侠侣》时期潜心内丹炼气之道,极少涉足江湖,几乎没有什么戏份。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全真龙门派.道音文化.2023-05-29
射雕英雄传 射鵰英雄传 (1983).豆瓣电影.2023-04-07
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 (1988).豆瓣电影.2023-04-07
射雕英雄传 射鵰英雄传 (1994).豆瓣电影.2023-04-07
射雕英雄传 (2003).豆瓣电影.2023-04-07
射雕英雄传 (2008).豆瓣电影.2023-04-07
射雕英雄传 (2017).豆瓣电影.2023-04-07
神雕侠侣 (1976).豆瓣电影.2023-04-07
神雕侠侣 神雕侠侣 (1983).豆瓣电影.2023-04-07
神雕侠侣 神鵰侠侣 (1984).豆瓣电影.2023-04-07
神雕侠侣 神雕侠侣 (1995).豆瓣电影.2023-04-07
神雕侠侣 (1998).豆瓣电影.2023-04-07
神雕侠侣 (1998).豆瓣电影.2023-04-07
杨过与小龙女 杨过与小龙女 (1983).豆瓣电影.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