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
符是道教符箓派道士的基本功之一,是符与箓的统称。符又称神符、秘符、道符、符咒,流传在民间巫师中的则称为巫符,是召劾鬼神和镇压邪气的工具;而箓又称为宝箓、法箓、秘箓、道箓,是道教团体成员身份的凭证和行法的依据。
道教符箓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神力的崇拜,受古代虫书、篆书的启发。并与汉代儒学中展示上天的意志的“篆图”有关。在东汉已经是有系统的一套神符。同时符篆与古文字关系密切,隶书从秦朝发展至东汉,已经逐步成熟,进一步丰富了符箓的表现形式。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道书又把符与精气学说结合在一起,认为符由天上的云气自然结成,由上天书写。在南宋时期,南宗道教兴起,该派别将内丹修炼与符箓结合,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形成了“内炼成丹,外用为法”的基本思路。后第三十代正一天师(1092-1127)学行当时盛行的新符箓“神霄雷法”,补足了正一道传统符箓中缺少“雷法”的缺陷。
常见的符包括开心强记符、扁鹊救卒死符、理瘟病符、理百病符、镇心符、求官符、利蚕符、田种符、解悲思符、安宅符等,常见的箓包括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太上正一三将军箓、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箓等,书符工具中最常见的是笔,手、剑、令牌、墨汁及调成的朱砂也时有用到,后世常见的符一般是使用朱砂写在用姜汁泡成黄色的纸上。纸帛、虚空、水火等没有实迹的载体以及石壁、木简、铁札及其他实物都是常见的书写载体,符的施行方式常用有服符、贴符(或置符,包括直接书于法器等)、焚符三种。
定义
符箓是道教符箓派道士的基本功之一,是符与箓的统称。符又称神符、秘符、道符、符咒,流传在民间巫师中的则称为巫符,是召劾鬼神和镇压邪气的工具;而箓又称为宝箓、法箓、秘箓、道箓,通常绘有神灵官吏的名字以及相应的符咒和神灵的图像,是道教团体成员身份的凭证和行法的依据。
符
符又称“神符”“道符”“天符”,道法的重要法术之一,原为古代拥有兵权可以调动军队的信物凭证,从汉代开始巫师和方士已经模拟虎符,而施之于鬼神世界以召劾鬼神、镇压精怪,目前见到最早的这类神符书于东汉阳嘉二年(133年)的解除瓶上,东汉袁康所撰《越绝书》中提及《灵宝五符》是有系统的一组神符。早期道教成员继承神符并加以发展,创出有系统的符书后又不断创新出种类繁多的符,比如治病符、镇妖符、杀鬼符、护身符、天师符、立坛符、召将符等,其中由于道派、师承等原因同名之符可能形制不同。符的主要构成是笔形曲折的符字,较常见的为云篆、复文等多种字体。简单的符仅以单个符字构成,较复杂的符则由多个符字依一定规则搭配而成,不少符中尚嵌有星图、神象等。符常书写于纸、木简、桃板、玉石、钱、镜等上面,符常与咒一起使用称符咒,而画符、用符都有一定规范、方法即符法。
箓
箓又称道箓、法箓、宝箓,是道教的道士皈依道门和施行法事的凭信与依据,通常上列有神吏名号及相应的符,有的还绘上神像。主要功能是作为人道凭信与行法依据,通常箓上列有神吏名号及相应的符,有的还绘上神像。道教认为箓是由神人所传授、自然之结成的文字,它的功能在于能召役鬼神,同时对受箓者也是一种约束。箓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正一、灵宝、上清等等诸多法箓体系,意图入道之人只有通过某派授符箓或授箓仪式,才得正式为该派弟子,然后递次受标志更高道阶的箓,因此箓是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以符箓作为传承凭信和施法依据的道派被称为符箓派。
形式分类
样式分类
复文
符字的基本类型之一,由多个通行文字重送拼合而成,其字在东汉巫师所撰解除符中已经出现,但其字往往边旁易位,或依六书原理加以自创,故不易辨识,道士用之造符或符书,《太平经复文》即此类符字,《三皇内文》中亦间杂有由多个文字重迭而成的复文。
云篆
云篆有两种意思,其一指的是符字的一类,有时也泛指符字,道教普遍认为云篆是由三天自然之气结成,故其笔形常作云气缭绕之状,曲折盘纤;其二指的是一种天书《云篆明光之章》,道教称此乃“自然飞玄之妻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诸天之内,生立一切也……为顺形梵书,文别为六十四种,播于三十六天。”梵书指的是传说中的由大梵即无始之炁结成的符书,实指灵宝五符一系的符字。
符图
指神符和灵图,均被视作能召劾鬼神、禁制百邪的法器。神符为符箓派道教最重要的行法手段,它和灵图在道书分类的十二部中各占一部,但在观念上认为符与图都为空玄之中道炁结成。
存在形式分类
分为雕版印刷道书、手抄道书和出版道书,雕版印刷道书以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年)刊行的《正统道藏》、朱翊钧万历十五年(1607年)刻印的《万历续道藏》中收录的符箓作品为代表。手抄道书以各种手抄道书中的符箓为代表的作品,亦同时也包括现在道士所画之符。出版道书以2004年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道藏》为代表的现代电脑技术兴起之后出版的道书。
起源与发展
起源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符箓在一定程度上是巫术文化的延伸,它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神力的崇拜,受古代虫书、篆书的启发,通过摹写云气鸟兽等自然物,使用独特的符号和图案记录在特定物品和材料上,逐渐形成了庞大且复杂的符箓系统。早在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在汉代儒学中,谶纬之学包含了一种被视为神秘的似图书,记录着天命。其中一个关键概念是“篆”或“篆图”,用于展示上天的意志,通常涉及谁将得到天下的预言。这种使用文字或神秘符号来展示天意的方式,对道教创始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他们使用类似的神秘图书来表明天神所授的符命。
符篆与古文字关系密切,隶书从秦朝发展至东汉,已经逐步成熟,进一步丰富了符箓的表现形式。葛洪在《抱扑子·遐览》中提及其师郑隐的话,强调“道书之重,莫过于三皇文”。《三皇文》被收录于《道门定制》的第四卷,其文字风格古朴,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字体特征。早期制作符篆的人为了赋予文字更多“神秘”和“古老”的感觉,有意模仿先秦文字风格。因此,一些已失传的古文字或书体风格可以通过符篆中表现出来。《癸巳存稿》记载: “符,汉时有印文书名,道家袭之。”由此可见,符在汉代就存在了,道教沿用了这种形式。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符书于东汉阳嘉二年的解除瓶上,东汉袁康所撰写的《越绝书》中提及的《灵宝五符》已经是有系统的一套神符。
此后,《三国志·张鲁传》中记载了符箓的使用方法。在道教里,赋予了符箓具有超人力的自 然神力,书符作箓成为道教徒的一项法术。 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陵学道鹤鸣 山中,造作符书。”太上老君传授青童大帝 的二十四廖中,也有“服开明灵符”、“佩 星象符”、“佩五神符”等符箓。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道书又把符与精气学说结合在一起,认为符由天上的云气自然结成,由上天书写,由此在世间流传。
隋唐时期
随着儒家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古代封建帝王对于亲临道坛受符箓事也越来越重视。《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北魏)太武(拓跋焘)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大业道行,每帝继位,必受符箓,以为故事…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同时史书也开始重视对符箓的记录,仅《隋书·经籍志》中就录有符箓十七部,一百零三卷。
隋唐以来,道士仍推崇符箓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符箓也由此被视为道门瑰宝、唐代道教三洞各部的最重要内容。制定了严格的符箓传承规则,不是亲信弟子或没有取得一定法箓地位的道士,都不能传授。唐朝三洞符箓分属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阶次的分别,但没有门户隔阂。正一派的盟威箓、高玄派的紫虚箓和昇玄派的昇玄箓都是与三洞有密切关系的符箓,是三洞法箓的基础。
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南宗道教兴起,该派别将内丹修炼与符箓结合,引入斋醮祈(一种道教仪式)活动中,改变了仅依赖画符行法的传统。从两宋时期开始,符箓道法深受内丹学的影响。除了三山符箓派将内丹与符箓融合外,许多新兴道派也同时行内丹和符箓道法。这些道派不同程度地吸纳内丹思想,并对其进行扩充甚至创新。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形成了“内炼成丹,外用为法”的基本思路,既符合时代潮流,也体现了道教吸收新思想的特点。北宋时期,第三十代正一天师张继先(1092-1127)学行当时盛行的新符箓“神霄雷法”,补足了正一道传统符箓中缺少“雷法”的缺陷。
常见符箓及用途
符
箓
符箓结构
符
从汉代道符形成起,历代道教徒对其结构不断改进和丰富,魏晋以后的符以云篆为主干,参以历代通行文字的变形,再杂以各类星、神、人乃至山川地形之图。符字的字体有天书、地书、仓颉古体、大篆、小篆、隶书六种。大抵天、地书为神书,仓颉古体等是人间历代递变的字体。符最基本的结构是以文字组成(以通行文字或道门自创的文字重叠配合成),比如北宋新出现的神霄派创造的《制魂符》《月魄符》;其次就是以文字杂以法器、星图等构成的符,比如器物(降鬼棒)入符的“盛安心符”;此外还有以文字与鬼神形象构成的符,比如揭露鬼形的“董仲神符”、画有天师的“张道陵符”;最后就是貌似人或神形的符以及综合各种形式结构的符。
箓
箓的基本内容是记诸仙吏神将名及所统神兵的数目,有时尚绘出其神将形貌。箓的构成中杂有神名、召符和咒语,且例有盟誓在前。道箓的主体是神名及相应符、图,但各种道箓一般以入道者的盟誓开头,比如上清派的法箓中《八威召龙箓》的首段文辞即是盟誓,誓言中包括时间、授箓人、授箓门派、授箓地点等信息,同时也包括“爱养百姓”“谦卑退让,先人后己”“事上接下,视如手足”等等条约戒律。
书绘施行
书绘图像
符箓的书绘又称书符和画符,是道教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符箓派道士的基本功。往往要经过念书符咒、下笔书符、掐相应诀文、盖上神印等多个步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符箓。
工具
书符工具中最常见的是笔,手、剑、令牌、墨汁及调成的朱砂也时有用到,后世常见的符一般是使用朱砂写在用姜汁泡成黄色的纸上。
载体
纸帛为最常用的符箓书写对象,此外既有虚空、水火等没有实迹的载体,也有石壁、木简、铁札及其他实物,在石壁、木简、铁札等上书写的符稳定性较强,可以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加以镌刻并反复使用。
书绘方式
符箓书绘的基本方法有书、虚书和目运三种方式,其中虚书是指对着空间和书符但不直接写上符文,目运指的是以眼光闪动注于空中依符形流动书绘。书符除了依符形起笔落笔点画无误,同时又是综合地发挥平时的宗教修为,临场运用运气、存想以及咒、诀(有时还有踏罡步斗)的过程。
施行方式
贴符
贴符或置符是指将书好的符粘贴于必须召集神将之处,或有灾变怪异出现之处。并且有“服符见鬼”之说,指佩戴灵符以见到并役使鬼神。取相关符置于屋内,能“立见鬼神,随念即至”。(《洞神八帝元变经·服符见鬼第五》)
焚符
焚符,焚符不同于可由法师主持的服、贴符,一般都由法师亲自或指导助手执行,其目的就是在焚烧之后让符上神将去执行命令,或直接促使符感应外物。
相关典籍
相关宗派
传统流派
传统的符箓流派包括正一派(也称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以及稍后的三皇经派(形成于六朝时期),正一派法坛在龙虎山,上清派宗坛在江苏茅山,灵宝派宗坛在江西阁皂山,三山符箓为符箓派的大宗,灵宝、上清符箓在明朝初年并入正一派,灵宝、上清、三皇经派及正一派在南北朝时期皆重符,符和箓在该时期已成为道教的重要标志,宋代正一派、灵宝派和上清派并立存在,诸派道符虽独立发展但又相互影响借鉴,符箓虽各成系统但在形式上都较相似。
正一派
正一派(也叫正一盟威道)最早采用符箓授受方法建立组织,东汉末年鹤鸣山道士张道陵创建正一盟威道,他的三代孙张盛将该门派的活动中心迁至龙虎山;唐朝之前正一道名声较微,虽然个别天师受到唐朝皇帝的礼遇,但正一道的地位一直不高,传统正一法箓又称正一盟威符箓,是最早形成的法箓体系,唐代全部法箓皆计在内合一百二十阶,正一法箓流行二十四阶,此外还有修黄赤之道(男女合气的房中术)时所佩八契和十箓;龙虎山天师在宋代得到朝廷的褒奖,而且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被宋徽宗召入宫中,张继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修持五雷正法,之后宋元都曾有皇帝敕龙虎山正一真人提举龙虎(正一派)、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三山符箓。发展到清代和近代,龙虎山天师府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
灵宝派
灵宝符箓派最早可追溯于三国时期的孙吴人葛玄,葛玄将自己收获的古灵宝经传至其从孙葛洪手中,之后又再传给葛洪的后裔葛巢甫,葛巢甫根据古灵宝经创造出新灵宝经,致使灵宝派的影响逐渐扩大。古灵宝经中最核心的是《灵宝五符序》《灵宝赤书玉篇真文》,而新灵宝经中的关键部分是《元始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此外灵宝一派道法被称为中部法,主要功能在于召劾鬼神和祛除邪运,灵宝派道术以符咒、科仪为主,擅长斋蘸,同时受上清派的影响主张讲习存神、炼气、诵经之术。南北朝时期刘宋的陆修静曾整理过灵宝派大的斋法,此后唐宋年间经张万福、杜光庭、蒋叔舆、宁全真、金允中等人的整理编制,其斋法逐渐完善周全。
上清派
上清符箓派实际上形成于晋朝中叶至南梁,尊魏华存夫人为始祖,该门派主要活动于江东(今江苏省南部句容市一带),与灵宝派早期的活动地域大体重合,且现代部分研究者认为南朝时期齐梁之际的高道陶弘景是该门派创始人。唐朝时上清法箓一共有二十四阶,另又有《紫纹交带》《白纹交带》《回车毕道》等符券,六朝时期上清符箓及有关符法之书流传于世的也有不少,比如《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上清河图宝箓》《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素灵大有纱经》等等,上清符比较偏重应用于个人修持,多用于护命、飞升、飞步八景(天空)等;上清派以修习上清法为主,兼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法,倡导众求合修、存神炼气,同时结合符法、咒术、导引、服食、药饵、外丹、气功、养生诸术以求长生。
新符箓派
符箓派发展至两宋及金元时代,传统的符箓派又衍生出诸多新的派别,现在可考的大概有东华派、天心派、净明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以及金朝北方太乙派。北方太乙派早已消亡因而详情不明,北帝、天心、净明三派主要继承上清、灵宝等旧符箓派,神霄、清微派则在传统符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新符箓派,之后神霄、清微派都并入正一派。
北帝派
北帝派由唐朝初年的道士邓紫阳开创,邓紫阳在李隆基开元年间被召入皇宫并被册封为天师,后历经其后代子孙邓德成、邓延康、邓道牙以及弟子谭仙岩、史核洞、左通元、邹郁华等人的推衍,并得力于唐代帝王德宗、李纯、李炎、李忱的崇信,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唐天佑三年(906年),杜光庭在四川丰都的道观偶得北帝派道书《黑律》,后《黑律》又经宋代卢养浩、徐必大、郑知微等注释,编成《黑律收摄邪巫法》《黑律灵书》《黑律仪格》并收入《道法会元》之中。唐朝叶法善、李淳风和北宋元妙宗、张继先等人亦传北帝道法,叶法善一支为北帝丰岳派,它与灵宝、神霄、清微三宗并称为道门四辅。
神霄派
神霄派的得名起源于北宋徽宗年间的著名道士林灵素所创造的神话,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采纳林灵素的建议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诸州大建神霄万寿宫,以祭祀神霄大帝。该门派的创始人是北宋徽宗年间的道士王文卿,王文卿被拜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凝神殿侍宸等职,之后多次请求宋徽宗准许自己修政练兵,但未被采纳于是还归故里。王文卿退居南丰后仍传播神霄雷法,其弟子有谭悟真、袁庭植、郑道士等人;南宋的萨守坚、邹铁壁也相继修行神霄雷法,自宋代以来,苏州玄妙观成为历代神霄派活动的据点,神霄派的道术融合内丹、符箓以及禅法和密法,尤其重视雷法。
清微派
清微派产生于宋代,该派因教徒称其符法出自清微天元始天尊而得名,北宋末年清微派经黄舜申的传播才发扬光大,此后清微派分两支向南北传播,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由熊道辉主法;另一支以湖北武当山为据点,由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主坛,这一支教徒张守清的弟子创立支派新武当派,明清时北京东岳庙也是该派传播的据点。清微派在继承传统符箓的基础上重视内丹修炼,并形成独特的“清微丹法”,此外又援取佛教密宗的修本尊法并演变为“变神”之道。清微派的传人所编的《道法会元》一书中收录许多神霄、清微派的法术,清微派的符法更为周详细密,而所用符字的结构简括而每笔曲折有加,整体结构也不求方形。清微派除沿用灵宝派传统用五方真文之外,又另构与灵宝五方真文明显不同的五方镇天真文。
东华派
东华派盛行于东南地区,是由南宋初道士宁全真(名立本,字道立,法号全真)所创,它由灵宝派中演变而来,元代中后期与龙虎宗相渗融,成为正一派的组成部分。东华派继承传统灵宝派掌握的晋唐灵宝古法,又在内丹学说的基础上广收百家道术加以创新,包括升神飞步、存思服气、吞日踏斗、洞观内视、祝圣禳、开度追摄、炼尸生仙等,但轻视宋元时其盛行的雷法,同时也没有受到禅宗、密教及理学的影响,将传统灵宝派普度众生、擅长斋醮的面貌保存下来。东华派后世的弟子包括宋扶、何德阳、玉承之、章友直、宗妙道、胡元鼎、胡次慧、赵怀敏、胡仲造、杜文豫、赵义夫、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湛真、薛熙真以及温州林灵真。
天心派
天心派是北宋时期的饶洞天所创,饶洞天依托东汉高道张陵、五代时期的谭紫霄,将天心正法流传于世而被称为“天心初祖”。饶洞天之后,天心正法传被相继传给朱仲素、游道首、邹贲、符天信、邓有功。北宋末年,邓有功根据师传秘诀重新删改天心正法并将其编成《上清天心正法》,后又整理北帝道法而编成《上清骨髓灵文鬼律》传世,他以江西崇仁华盖山为天心派祖庭,招收有弟子数百人。南宋时期王太初、雷守声、任道元、欧阳文彬、王法师、陈桷、陈御史、赵子举等都精通天心正法,元朝天心派分为东南和西蜀两支,明清以来天心派的活动逐渐淡出世人视野。天心派最为重视符箓、法印,其中尤以三光符为至宝。
净明派
净明派全称为净明忠孝道,形成于南宋初期,该派以南昌西山为基地,奉晋朝道士许逊为祖师。唐朝的张蕴、胡慧超等重振西山道教,宣扬“净明灵宝忠孝之道”,直到南宋初年,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周真公、何守证等感动许逊并使其降下《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于是周真公修建翼真坛并招收五百余弟子。刘玉在元朝时期另立一脉新创净明派,以许逊为净明道师,以兰公、谌母为净明启教,以西山十二真君为净明传教;又尊张氲为净明经师,胡惠超为净明法师,郭璞为净明监度师(“净明三师”)。此后净明派相继有黄元吉、徐慧、赵宜真、刘渊然等传承,明清时期净明派渐趋与正一、全真合流。净明道主张三教合一并兼融百家之学,重视封建伦理修养,从钟吕派学习内炼丹法,也重视“黄素真文”“黄素十二符”符法,咒术则援取佛教密宗之真言。
相关概念
咒术口诀
又称神咒、秘咒,道教法术的主要手段之一,原是古代语言巫术的主要内容,后被道教所吸收并发展。道教咒语门类繁多,用于道士修炼、护身的,从起居生活中的栉发、沐浴、衣、食,到入山涉海云游访道用的辟虎狼咒等护身咒,渗透到生活的每一环节;而口诀主要有栾巴口诀(又称三天前驱赤灵丈人捕鬼之法),道士行经山野神庙时用以辟精邪。栾巴指的是汉人,在道教中目为神仙。据称凡经过山野神庙,先须存想口中有赤灵丈人、及侍从二玉女,然后念咒“庙中鬼神速来使百邪赤灵丈人受斩死”。
考古出土
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在吐鲁番市阿的斯塔那古墓葬区303号墓内发现一纸符箓。
1975年,此符箓被定名为“道教符篆”,并选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出土文物》图册中的高昌时期,后又编入《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二册中。
价值与影响
当代设计
符箓的造型与构图效仿自然,构建了全新的符号体系,并赋予其宗教中的具体含义。符箓的图像语言和符号系统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拓宽了设计思路,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
道教符箓书法,起源于汉代隶书,结合了多种古代字体,尤以草书为主。这种书法追求“同乎自然”,故意突破传统字形结构,创造出难以辨认的神秘文字,被称为“天书云篆”。这种书法深受道教崇尚自然的影响,强调自然模拟与主观创造的融合,形成了天真浪漫、无雕饰的风格。符箓的形状模仿自然,如虫书鸟迹,赋予其独特神秘感。道教书法不仅是中国书法的一部分,还具有特有审美,难以被非道教人士学习。它要求艺术家模拟自然,体现自然与艺术的和谐,创造出天真浪漫、无雕饰的风格。这种书法在道教中被视为修行方式,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协会.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