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神霄派

神霄派

神霄派是北宋末年出现的道教宗派,创始人为王文卿。该派从天师道演化而来,与上清派关系也颇深。其名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提出的天有九霄之说,以其中最高一重的“神霄”为名,取其高远尊贵之意,又因其所传的神霄雷法以内丹修炼为主,符咒术为辅,所有又称为新符箓派。该派以“元气论”为核心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同是元气所生,可以内外相应,通过内炼金丹,便能役使雷霆。当丹道有所成就,又可画符,感召真灵,在符箓一道该派又发展出了“天书云篆”的形式,教育民众。神霄派支派众多,如忠孝门、玉真门、邹铁壁一系、张元真一脉等皆流传甚广。

神霄派自称始于玉清真王,得传自汪真君。宋代时,有王文卿林灵素等得宋徽宗宠信,林灵素通过神化整个封建核心组织的手段,让神霄之名大盛于天下。之后,王文卿也成为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钦宗即位后,其隐居故乡,著书立说,在民间传播神霄雷法,被奉为神霄派创始人。元代时期,神霄派不再一家独大,但仍有莫月鼎、张善渊等神霄派道人得皇室恩宠,又有王惟一、雷默庵、白玉蟾等法脉传播神霄雷法。至明嘉靖年间,因神霄派道士陶仲文得明世宗宠信二十余年,神霄派又成为当时道教诸宗之显。清代时,道教不受政府支持,开始衰落,神霄派有施道渊一系继承法脉,并开神霄派穹窿山支派,传入台湾。直至清末,神霄派仍传续不绝。

神霄派以三清、三帝为教主,以神霄玉清真王为本尊。玉清真王之下又有神霄八帝,合称为“神霄九宸”。九宸之下还设有九司、三省、四府、五雷都司、九天监生司等神灵机构,各机构皆设有神主。该派道士在行雷法时会掐诀念咒,有时还会辅以雷砧、雷斧、法印等法器。神霄派的典籍繁多,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以《庄子》《列子》为小经。各朝神霄派高道也皆编撰有典籍传世,据北宋末年《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载,当时神霄派所传道书名目便以达七十余部。除道教典籍外,神霄派还有关于养生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典籍传世。

名称释义

神霄派之名源自约东晋末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书中认为“天”有“九霄”“九重”的说法,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是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以此为名,取其高远尊贵之意。因神霄派以传行神霄雷法为特点,此法以符箓咒术为基础内容,但其又结合内丹术,以内丹修炼为主,符箓咒术为辅,与旧符箓派有较大差别,所有又称新符箓派。

诞生背景

唐朝,皇室自称为老子后裔,以达到神话唐皇室,巩固统治的目的。出于政治需求,道教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三教之首。在此期间,道教经文不断涌现,从道教法师到朝野学人,都十分重视对道教经典文献的研究。同时,道教符箓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张道陵一系复起,得到皇室推崇,一大批精通符咒之术的道士活跃于朝野,影响颇大。当时又有汪子华、叶法善邓紫阳等一批精通雷法的道士闻名于世,并传下《雷书》《上清隐书骨髓灵文》等法术和著作典籍,为后世道教雷法打下基础。

宋代,封建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扶持政策,使道教得到了发展,在赵恒宋徽宗时期达到前后两个高潮。赵匡胤在未作皇帝之前,便于道士有所来往,曾利用符命制造夺权舆论,称帝后也对道教发展给予了关注。赵光义在位期间,对黄白之术颇感兴趣,常召见道教徒,并兴建宫庙,校正道书。至宋真宗时期,宋王朝从道教另创一赵姓之神作为圣祖,并制造天神降临维护宋王朝的神话,将道教与王室紧密连接在一起,大搞道教活动,以维护统治。徽宗即位后,仍推行崇道政策,编造“天神下凡”的神话,并大兴宫观土木,称道教为“正教”,道教的地位几乎达到了国教的地步。

北宋末年,道教符箓派受到宋徽宗的崇信,同时雷法也受道教推崇,被奉为“万法之尊”。直到南宋,统治者仍推行崇道政策,因此道教符箓派在中国南方得以发展壮大。两宋之际,除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三山符箓派受世人尊崇外,也产生了一些自称独得异传而开宗立派者,神霄派便是其中之一。神霄派以传神霄雷法而闻名,该派自称始于玉清真王,得传自汪真君,实则是由天师道衍化而来,并吸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神信仰及其相关的法术再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

历史沿革

宋代

北宋末年,有王文卿林灵素等传播雷法闻名于世。宋政和六年(1116年)林灵素受宋徽宗召见,其大言神霄事,称徽宗为神霄玉清王者,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权机构说成是天上神霄府下凡,神化了整个封建核心组织。徽宗大喜,次年便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令林灵素负责删定道史、经篆、灵坛等事,又建上清宝箓宫,密连禁省,并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还于京师开设神霄箓坛,传箓散符。当时全国皆建神霄宫,小州、军、监无道观者以僧寺代替,神霄派州府小庙完全建立,神霄之名传遍天下,该派道士便引为教名。林灵素在京活动的十多年间,道教神霄雷法得到宋徽宗认同,并将相关道经典籍征集入藏。同时,林灵素在受徽宗宠信期间,广招弟子,形成了一股新的道教势力。

宣和四年(1122年),王文卿奉诏入京,得徽宗宠遇,自宣和七年(1125年)起,屡有封敕,并令其主管教门之事,成为当时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即位后,王文卿请辞还乡,在南方著书立说,培养后学,以传雷法为事,收徒甚多,壮大了神霄一脉。

南宋时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得神霄雷法之传,后又传于萨守坚,并在西蜀、闽越之地传道授徒,促进了神霄派的创立和发展。萨守坚得王文卿林灵素、张继先三人授法,又提出了持戒修习雷法的观点,后传法于白玉蟾,二者以神霄雷法闻名于两宋之际。此外,南宋之际还有李清书、张元真、上清派刘混康、金丹派陈楠等道人传播雷法,王文卿之徒也分成许多支派继续传法于长江以南地区。

元代

元代道教各大派系相继得到了元朝廷的承认和支持,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南方的天师道和北方的全真道分别成为了南北道教的核心,形成两大派鼎力的局面。元代神霄派虽然不再一家独大,但仍有众多高道出入朝野,济世渡人,其主要传人为莫月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其受孛儿只斤·忽必烈召见,欲厚赐,又令其执掌道教之事,皆被推辞。莫月鼎徒孙张善渊也曾得元世祖召见命为平江道录,并著有《万法通论》。又有雷霆散使王惟一,也传莫月鼎之学,著有《道法心藏》《明道篇》阐发神霄雷霆丹道。此外还有雷默庵一系、白玉蟾一系也有传承,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也兼传神霄大法。

明代

明代,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有不少道士被委以重要官职。而神霄派在当时仍有影响,朝堂与民间都有该派道士活跃的身影。嘉靖年间,因神霄派道士陶仲文得明世宗宠信,神霄派成为当时道教诸宗之显。陶仲文得宠二十年间,屡有褒封,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得封“神霄保国宣教高士”,九月又被封为“神霄派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总领道教事务,并负责国家岁举祈谢天地神大醮。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宗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元真君”,自此成为一位道教徒皇帝。次年,陶仲文告老还乡,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皇帝特谥“荣康惠肃”。此外,明代张天师一脉也大多兼传神霄雷法,其中尤以是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著名。民间苏州玄妙观一系,则有周元真、胡道安等传播神霄道法。又有张柏亭、潘道泰、董伯华等神霄支派或传承不清的道人活跃于大江南北。

清代

清代时期,道教不受政府支持,开始衰落,但仍有道士活跃于民间。神霄派有高道施道渊继承法脉,并开神霄派穹窿山支派,传入台湾。康熙帝十六年(1676年),得裕亲王召入京师,主持大醮。施道渊弟子胡德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为官府祈雨,此后名声大振。胡德果传弟子潘元圭,胡德果逝世后,凡吴中大醮斋醮科仪皆由潘元圭主持。雍正年间,潘元圭应召入都,为御前值季法官。之后,潘元圭传惠远谟,惠远谟又传张资理,皆为御前值季法官。此外,民间也有如周世德、孙道元郭静中等奉行神霄雷法。清末,神霄派仍传续不绝,据《诸真宗派总薄》载,宣统元年(1909年),神霄派一支传承40字的“萨祖派”,由邓道有自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平浪宫带至白云观。

人物

创始人

王文卿是神霄派的核心人物,他在理论和组织上对神霄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王文卿生于宋元八年(1093年),字述道,号冲和子,自称得道于唐代汪真君,又称也得到了唐代天师叶法善的《雷书》。徽宗在位时,王文卿极受宠信,使神霄雷法显赫一时。钦宗即位后,其隐居故乡,著书立说,讲道授徒,在民间传播神霄雷法,收徒甚多,其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脉历宋、元、明、清犹存。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王文卿羽化,年寿六十,其一生勤于著述,所撰雷书达数十种,大多存世,如《高上神霄玉枢斩堪五雷大法》《雷说》《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等都是神霄派的重要文献,因其对神霄派的各种重大贡献,故被认定为神霄派真正的创始人。

重要人物

林灵素

林灵素为永嘉县人,早年自称得汉天师弟子赵升传授《五雷玉书》。政和六年得(1116年),林灵素所作“神霄谣”被徐知常进献于宋徽宗,得皇帝宠信后,林灵素开始建立神霄组织,并于政和七年(1117年),在徽宗的批准下,将天下道教划分为五派,又以“教主道君皇帝”(徽宗)为宗师的“上清通过真达灵神化之教”位于五派之上。之后又通过徽宗确定了该教的经典、威仪、神系等。他个人还编撰了《神霄箓》《玉清神霄秘箓》《归正仪》等典籍,是创建神霄派,弘扬神霄雷法的关键人物之一。

张继先

张继先来自张道陵天师道一脉,9岁承袭真人之教,为三十代天师,曾4次应诏入京,屡受褒奖,曾进《天心荡凶诸雷法》,政和二年(1112年),皇帝再次召唤,张继先假死归隐,在青城山传授《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北帝大法》,并有阐述雷法著作留世。十六年后,萨守坚得其秘传,因此神霄派奉其为祖师,同时他也是创建神霄派,弘扬神霄雷法的关键人物之一。

萨守坚

萨守坚为南宋时期神霄派的重要人物,是神霄派祖师之一,其本籍西河(汾阳),后移籍四川省,自称“汾阳萨客”。萨守坚原本学医,后弃医学道,宋徽宗时期得王文卿一系所传雷法,持戒修行,力主正道,主张诚心正意,以神和神,相传还曾收伏王灵官并保举其为道教护法。《道法会元》中收录有其门下弟子整理而成的“萨守坚述”三篇,分别为《雷说》《续风雨雷电说》《内天罡诀法》,萨守坚与王灵官信仰至明代发展至鼎盛,朱见深时期,萨守坚被封为“荣恩真君”,王灵官被封为“隆恩真君”,成为全国性信仰。神霄派诸阶雷法中,就有奉萨守坚为主法祖师的道法,后世也有所谓“西河派”“萨祖派”等也尊其为祖师。

陈楠

陈楠为南宗四祖,南宗本独善其身,注重自我修持,以修真炼丹为要旨,追求个体生命的永存。自陈楠起,南宗开始兼习雷法,主张济世利民,安邦护国的思想,从此设定了南宗及神霄派以内丹为体,雷法为用的道法体系。陈楠曾得《景霄大雷琅书》《都天大雷法》等神霄派雷书传于白玉蟾,后陈楠与白玉蟾又得《火师汪真君雷霆要旨》,并为其作序传世。由于陈楠对传播神霄雷法的贡献,神霄派也将其封为本宗祖师。

白玉蟾

白玉蟾自幼学道,宋淳熙三年(1176年)42岁时遇见陈楠,拜其为师,又游历7年后,回到陈楠身边,常伴其左右。宋嘉定五年(1212年),陈楠自知即将羽化,便将金丹要籍、雷霆秘书尽传于白玉蟾。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白玉蟾与众弟子相会福建武夷山,并传下雷法衣钵。同年十月,其率众弟子上《传度谢恩表文》,乞请神霄玉清真王,传度授以雷部神职,自此表明,白玉蟾及其众弟子皆正式皈依神霄门下。白玉蟾一生促进了南宗与神霄派相互交流,完善了两派各自的理论及组织建设。就神霄派而言,白玉蟾将雷法理论化、流派教团化,并将内丹学和雷法相结合,其所著《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玄珠歌注》等,以及所传《先天雷晶隐书》《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等均为神霄派的重要文献。在不少雷法中,均将白玉蟾列为传法祖师。

思想

天人合一

秦汉时期的《庄子·知北游》《难经·八难》等典籍中的“元气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资,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道教成立之初,即认可此说法,《太平经》《抱朴子内篇》《元气论》等典籍指出,天地万物都由元气产生、组成,认为元气是宇宙生成的本源、天地万物赖以生存变化的根本。道教认为宇宙的生成是由一气产生了阴阳,阴阳的消息运化使万物肇始,天地具象。

神霄派的雷法也以元气论作为核心思想,并对其注入了新的内容。该派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根本,也同样是雷霆产生的源头。同时认为,人身也为一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为同一本体,同一运转规律,同一生成程序。因此,该派认为人与天、地同为三才,同是元气所生,阴阳所化,可以内外相应,天人相辅。既然天人一体,可以相互感应,自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身上满载着天地的灵能,通过后天内炼,以控制身体中的气,便可以役使雷霆,《王侍宸祈祷八段绵》中便提到“一才动,风雷云雨皆作”“人为万物之灵,能行此一炁,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呼吸风雷雨电”。

丹道

道教内丹学与雷法的基本理论大同小异,都是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从人身为一小天地的观点出发,主张以自己的内炼功夫为本,使精气神返归先天,以元神为用,便可通神。神霄派的内丹修炼讲究“保神养心”,其思想、法程主要分为几点:

符箓

神霄雷法主要是以内丹和符箓构建而成的雷法体系,其以内丹为本,符咒致用。该派以丹道为基础,在元气论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符咒之术,要求施术者必须内功精湛,宁神聚气,心怀慈悲,才可书符。白玉蟾指出,符咒不在于它的形状、语音、深浅、繁简,而在于人体精气神的作用,讲究“心与神会”“心存目想”,画符的重点都在于内炼功夫,只有平时坚持内炼,有所成就,才能与道合真,感召真灵。

经典

神霄派的经典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以《庄子》《列子》为小经。宋代林灵素撰有《神霄箓》《雷书》等,还传有《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天丁凤气紫书》等收录于《道法会元》内。王文卿撰有雷书数十种,如系统论述神霄雷法问题的《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概括雷法修持的八个阶段的《王侍宸祈祷八段锦》,此外还有吸收唐代密宗修行方法的《上清五府五雷大法玉枢灵文》《先天雷晶隐书》等传世,据北宋末年《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载,当时神霄派所传道书名目达七十余部。

南宋萨守坚撰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文,以阐述神霄雷法,其理论继承王文卿一脉,以精气神为根本。又有白玉蟾将雷法理论化著有《道法九要》《坐炼工夫》等,还传有《神霄十字真经》《洞玄玉枢雷霆大法》。元代张善渊著有《万法通论》详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的之理,解释了雷霆玄关的奥秘,其又在《雷霆玄论》中指出了阴阳之气与雷霆的关系。

道教典籍外,神霄派还有关于养生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典籍传世,如《策役星斗图诀》将一给天盘分为五圈,为神霄派道士观测星官变化所用;《雷霆妙契》集中论述了天文星象的运转和风雨雷电变化的关系;《雨阳气候亲机》分别讲述了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北斗等,判断天气雷雨晴旱的方法;《盘天经》则记载了占星斗法、占风术等占卜之法。

神祇

神霄派创立之初,以三清、三帝为教主;以神霄玉清真王为本尊,玉清真王之下又有神霄八帝,合称为“神霄九宸”。这些神霄派所信仰的主要尊神也被该派尊为历代祖师。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薇玄都雷霆玉经》记载,浮黎元始天尊的长子是玉清元始之尊,其第九字便是神霄派的主尊玉清真王,之后诸神分治,各位真境。如此,便表明了神霄派的神系核心直承了正统道教的立场。

三清

三清分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神霄派与其他道派一样,奉元始天尊为最高尊神,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陪祭左右,合称“三清上圣”。在道教有元始(浮黎元始天尊)一气化三清的说法,认为他们是同气相化。《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便记载,元始以一炁化生三炁,分为三天,一为清微天,号玉清境;二为禹余天,号上清境;三为大赤天,号太清境。

三帝

三帝分别为紫微大帝玉皇大帝、后土皇地祗,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薇玄都雷霆玉经》记载,三清是雷霆之祖,而紫微大帝为雷霆之本,玉皇上帝能号令雷霆,后土皇地祗能节制雷霆。

九宸大帝

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薇玄都雷霆玉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等典籍记载,九宸大帝分别为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上清紫微碧玉宫太乙大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可丈人真君、九天采访真君,有代天以司造化,主宰万灵之能,其中又以玉清真王的神格最高,其为元始天尊的小弟。神霄玉清真王演变于六朝道经《上清大洞真经》中所记载的高上神霄玉清王,北宋时期,神霄派道士将其与扶桑大帝融合,重新构建出了神霄玉清真王。《高上神霄紫书大法》中称高上神霄真王又名南极长生大帝、九龙扶桑树日宫大帝,一身三名。

其他诸神

神霄派犹如中央政府机构般,还设有九司、三省、四府,各机构皆设有神主。九司为雷霆枢要,三省行神霄雷法,二者主理神霄府政务。四府专司调兵遣将,降妖除魔,其功能相当于兵部、刑部。神霄雷霆的主帅为天蓬、天、圣、玄武,合称为北极四圣,随着神霄派的兴起,以紫微大帝为主尊的众多神灵也都被纳入神霄派神系。

神霄派较为注重五雷大法的道术,所以又设有五雷都司的神真机构,其位于玉清真王府碧霄上梵气中的雷城之中。五雷都司内有雷霆诸神,升降阴阳,录善罚恶,各司其职。道教具有重人贵生,珍惜生命的理念,神霄派也以济世度人为传教宗旨,所以设有九天监生司的神灵机构,机构内有保胎诸神主宰,有超度亡魂,引导亡魂托胎化人、顺产安平之责。

宗派

支派

据明张宇初的《道门十规》中载神霄派“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宏犹至”,又因其包含了符箓术、内丹术,因此其支派繁衍也驳杂混乱。书中言“凡天雷狱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

法脉谱系

场所

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观前街,该观始建于晋朝咸宁二年(276年)名为“真庆道院”,后屡有兴废,至晚唐毁于兵火。北宋初期,得以重建和扩建,改称“太乙宫”,后又更名为“天庆观”,并增建了殿宇,至宋徽宗时期,该观成为江南道观之冠。神霄派创建后,该观成为历代神霄派道士的活动中心,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等皆常住观中,传教授徒。元贞元年(1295年),东岳庙更名为“玄妙观”。清康熙年间为避帝讳,曾一度更名“圆妙观”,并扩建至30余座建筑,太平天国时期,部分建筑被毁。近现代时期经维修、复建,保存有三清殿、雷尊殿、斗姆殿等10多座建筑。

妙灵观

妙灵观坐落于江西省南丰县神龟岗,王文卿仙逝后,葬于神龟冈,后人为纪念他,在妙灵观侧建有王侍宸祠。明代时期,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到访此处,并作词悼念,后因战乱,道观荒芜,又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弟子恢复一新。元代时期,南丰连续两年大旱,时任南丰州同知的蒲汝霖两次亲往妙灵观王侍宸词祈祷得雨,后上表奏报朝廷,王文卿因此被追封为“灵惠冲虚通妙真君”。妙灵观建在形似巨龟的神龟岗上,正门朝西北,主殿占地500余平方米,殿内塑有玉皇大帝、三清尊神、八仙等神像,内殿中央前方塑有近八米高,披红戴彩、手执笏板王文卿座式造像

信徒

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八年(1204年),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孙孙与才被敕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教具有联盟性质,由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净明道、神霄派、清微派等新旧符箓派组成。正一道有着一套共用的传承谱系,称为“三山滴血派”,其系谱为(字辈)“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启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50字。此外,正一道还有一套授箓系统,道士授箓后按照字辈起法名,再按照《天坛玉格》授予不同法职,每种法职又有相应的品格衔头,品格一般分正、从各九品,共十八品等级。授箓系统中便有神霄部品格,部内有“神霄玉枢都督”等品级。

符号

雷文天篆

神霄派在符箓一道不仅有着一套以元气阴阳学为核心的理论,在其形式上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与雷法相关的天书云篆,被称为“雷文天篆”“雷篆真文”等。道教认为,不忠不孝、负命造业等恶贯满盈者,或妖孽所在之地,会受天谴,遭雷诛。而雷文天篆便是被雷霆击死者,或动物、植物、宫观、石碑等遭雷击后显现出的特殊纹理,与文相近。

手诀

手诀是基于天人相感学说而衍生出的形式。道教将手设想为宇宙手掌、手掌上的各个部位则对应八卦五行、二十八宿等,再通过掐诀结印,在手掌上形成一个浓缩的宇宙图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神霄派行雷法时,往往也需要运用各自手诀,即操作者用手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按某些部位、穴位,或手指间互相结合形成固定的姿势,从而起到内聚精气的目的。除了常用的五行诀、十二辰诀、五斗诀等基础手诀外,神霄派在雷法方面常使用雷局、雷诀、变神诀等,其中雷局即以左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子文,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代表阳雷;以右手二、三指掐掌心,大指押二、三指掐亥文,四、五指押大指掐掌心,象征阴霆。

分布

宋代,神霄派得宋徽宗推崇,该派宫观遍及全国,经林灵素、王文卿等人的努力,神霄派创立百年间,便传播至中原地区南方各地,不仅得到朝野上下的信奉及众多高道的皈依,其所奉行的雷法还被许多道派吸收。王文卿一脉在其羽化后,仍传行于长江以南地区。至元代,王文卿一脉传至胡道玄时,胡道玄被称为“神霄野客”,道行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当时还有以雷默庵为宗派的门派,门徒甚广,分布于西蜀、东南一带。明代时期,神霄派不仅有以苏州玄妙观为传教据点的派系,还有活跃于大江南北的神霄道人。至清代,据《福建通志》记载神霄派传入中国台湾岛

法器

神霄派内有许多法器,如雷砧、雷斧、雷槌、雷环、雷墨等,这类法器由天降陨铁,或被雷电劈击的矿石制作而成,道教中人认为,这类材料具有通神达灵的能力。其中雷砧又称“雷楔”,似铁非铁,似石非石;雷斧似为铜铁混造,坚重异常,刃利色坚;雷槌又称“仙灵槌”,用于击打雷鼓,为铜铁色,头部如拳头般大小,重达九斤。神霄派还重视对法印的运用,认为法印是三清、九帝传下的役雷的信物,《道法元会》中记载雷部有六符宝印,分别为紫光丹天印、雷光火文印、玉晨洞灵印、五雷使院印、雷霆都司印、北极驱邪院印,其中前三种法印又被称为道教雷法的“三宝神印”。此外,神霄派还有天蓬印、五雷火车印、都天大雷文印等二十多种在行雷法时用于不同功能的法印。

主要节日

宋代时期,林灵素通过宋徽宗制定了神霄派一系列的节日斋会,如农历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老子)降圣日定为贞元节;八月初九日青华帝君生辰定为元成节;十月二十五日为天符节,而十月初十日徽宗的生辰日,则被定为真王降世之日,即天宁节。每逢节日,百官休假五日,道士则需念咒千遍,吞二十一符,并焚香向西北、正南、正东、东南礼诸神,各行九拜,其中包含了“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此外,天宁节作为皇帝的诞辰日,尤为重视。教坊司提前一个月便召集所有歌妓,进行排练、预演,为天宁节做准备。至十月初八,枢密院率领修武郎以上的官员做好准备,待到初十当日,由尚书省的宰相和执政率领宣教郎以上官员,到相国寺参加为皇帝举行的祝寿斋事,结束后,再一同到尚书省都厅享用皇帝赐下的宴席。

参考资料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协会.2023-06-02

南丰道教文化.南丰县人民政府.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