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基黄
田基黄(学名:田基黄属 maderaspatana (L.) Poir.),俗名线球菊、荔枝草,为菊科(Asteraceae)田基黄属(Grangea)一年生草本植物。田基黄产于安哥拉、菲律宾、赞比亚、津巴布韦、中国等国家;在中国主要产于台湾、海南岛以及云南省南部等省区。田基黄主要生长在海拔20~1000米的季节性干燥的热带。常生于疏林、灌丛、水旁向阳处、河边沙滩及干燥荒地。其花果期为3~8月。
田基黄植株高5~30厘米。茎纤细,基部通常有铺展分枝。叶倒卵形、倒披针形或倒匙形,叶两面被短柔毛棕黄色小腺点,基生叶无柄。头状花序中等大小,球形,单生于茎顶或枝端,稀2枝组生。总苞宽杯状;总苞片2~3层;花托突起;雌花花冠线形,黄色;两性花短钟状。瘦果扁,被多数棕黄色小腺点。田基黄其叶入药具有止咳、调经、健胃的功效;其全草入药具有调经、镇痉、清热解毒的功效。
形态特征
田基黄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5)10~30厘米。
茎
田基黄茎纤细,通常有铺展状分枝,表面被白色的长柔毛,有时茎下部在花期时稀毛或光滑。
叶
田基黄叶呈倒卵形、倒披针形或倒匙形;叶正面及背面均被棕黄色腺点及柔毛,叶背和沿脉被毛较密;基生叶有时长达10厘米、宽达4厘米,无柄,基部通常耳状贴茎,中脉在下面微突出,竖琴状半裂或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倒卵形或几圆形,边缘有锯齿;侧裂片2~5对;上部叶渐小。
花
田基黄具球形的头状花序,其直径约0.8~1厘米,单生于枝端或茎顶;总苞呈宽杯状,总苞片2~3层,外层苞片长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有撕裂状缘毛,长4~8毫米,内层苞片呈倒卵形,基部有爪,小花花冠外面稀疏分布有棕黄的小腺点;两性花顶端有5个卵状三角形的裂片,短钟状;雌花花冠呈线形,顶端有3到4个短齿,有2~6层,黄色。
果实
田基黄果实为瘦果,瘦果扁且通常有明显的加厚边缘,其表面密被棕黄色小腺点,环缘有齿状撕裂冠毛,顶端平截。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田基黄产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埃及、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国家,此外在印度、爪哇与西非的几内亚、尼日利亚等地区也有广泛的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田基黄主要产于云南省南部、广东省中南部、台湾、海南岛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
生长习性
田基黄主要生长在季节性干燥的热带。常生于海拔20~1000米的疏林、灌丛、水旁向阳处、河边沙滩及干燥荒地。其花果期为3~8月。
物种对比
地耳草
金丝桃科(Hypericaceae)地耳草(金丝桃属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不是因为植物形态与田基黄相似而造成物种混淆,有学者推测,是因为在一些地区,如中国贵州,人们常常将地耳草俗称为田基黄,且其入药时中药植物名也为田基黄所致的。
小鱼眼草
菊科(菊科)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 benthamii C. B. Clarke)与田基黄发生混淆的主要原因为其叶形及植株形态与本种相似所致。两者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小鱼眼草茎为单生或簇生;叶稀大头羽裂,侧裂片1~3对,具深圆形锯齿,叶两面无毛或稀被白毛;扁球形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状伞房花序或伞房花序;总苞片1~2层,长圆形,边缘锯齿状微裂;雌花多层,花冠卵形或坛形,花色白色;瘦果呈倒披针形。
相关研究
有文献记载田基黄有一定的药性,其叶入药具有止咳、调经、健胃的功效;其全草入药具有调经、镇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肺痈、耳痛等疾病的治疗;田基黄中药液能够显著改善湿热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控制其血糖指标。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31
田基黄.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31
Hypericum japonicum.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31
小鱼眼草.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