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英语:The Sino Japanese War At Sea 1894)是一部历史战争片,由冯小宁自编自导,陆毅、夏雨、杨立新、孙海英、龚洁等主演,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以邓世昌的成长、参与战争与最终牺牲为主线,讲述了甲午年间,北洋水师舰队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
电影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获得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第八届“中美电影节”奖、金凤凰奖。
影片剧情
影片故事始于一张老照片,那是中国第一批留学的海军。时间穿越到一百五十年前的1867年,李鸿章(孙海英饰演)提出要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年幼的邓世昌(蓝天饰演)和一众同学在此勤学苦练,同学刘步蟾(林子均饰演)的小妹(冯薇朵饰演)也在此时与邓世昌相识,后去英国读书。福州船政学堂众同学于1876年一同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邓世昌也在1881年来到伦敦,见到同学的同时也遇见了一众前来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的梦想,包括后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首任司令长官的伊东祐亨(夏雨饰演)。中日共同从英国购买了新型巡洋舰。中日同学约定他日海上相见。
清代的朝政仍由慈禧(吕丽萍饰演)掌权,在李鸿章相劝之下,光绪帝(郭家铭饰演)决心买了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慈禧太后同时还在用海军军费大兴颐和园。而日本在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决心扩建海军,他日攻击中国。1883年,中日老同学再次在德国军舰厂相见。中国购买的铁甲舰回国途中,法国舰队闯入福州马尾,开炮攻击,击退福建水师,铁甲舰到来才打退法国舰队。与此同时,清朝廷各部都在贪污,而日本则在想方设法将钓鱼岛归为己有。同年,清军乘铁甲舰造访日本长崎,船员却被日本百姓群殴,日本人一心想要向军舰开炮。清军意识到日本将是北洋水师的最大威胁。
时间来到1893年。清军舰在慈禧的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之下被用作了货船,邓世昌作为“致远”舰管带却一直保持清廉,并对朝政现状愤慨不已。老同学刘步蟾的小妹(龚洁饰演)一直对他有情,但他心中只有国家,并且已经有了妻儿,他选择忠于国家和妻儿,拒绝了小妹。英国欲卖出最新式军舰,但清朝廷因修建颐和园无钱购舰。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抢购下了这艘新式军舰,命名为“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日军决心发动战争,大举入侵中国,也就是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军加紧备战,却因为长期贪污腐败缺乏炮弹。1894年,中日海军开战,北洋水师受日本舰队两面夹击,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杨立新饰演)因未得到上级命令而在港内待援,使得北洋水师陷入绝境。邓世昌带“致远”舰冲锋后阵亡,全舰被击沉。清军因炮弹打不响而大败。日军后又攻占旅顺,发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在北京的颐和园内,却是欢歌艳舞庆祝慈禧六十大寿。
1895年,日本决心将钓鱼岛归为己有。清代国力空虚,无力再战,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而事实上日本早已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又提出了赔银两亿五千万两、开放沙市区、重庆市、苏州市、杭州市通商口岸等一系列条件。李鸿章愤然离去,却被日本民众袭击,子弹打入脸部。不久后身在医院的李鸿章收到软弱腐败清政府的答复,同意日本提出的全部条件,他心怀耻辱地签署了《马关条约》。
五十年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及附属岛屿才回归祖国。又过了六十七年,一艘海轮驶过平静的海面,一幅当年少年学子的照片飘落大海。一艘铁甲舰的残骸静静沉睡在海底。而在蔚蓝的海面上,新生的中国海军舰队正昂然驶过护卫着祖国的广阔海疆。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故事背景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基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改编,影片前半段幼童留学也确有其事。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前后四次共派遣120人,这也是近代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但由于清廷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美国的排华风潮,1881年,清政府突然中断了留学计划,在美幼童多数没能完成学业。幼童反华后,相当一批人被分派到海军部门。1894年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参战舰只几乎所有舰长(当时叫“管带”)都是留英学生,留美幼童则大多担任了大副级中级军官。并且,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政府大臣,是推动大清海军建设的关键人物。影片中也展现了这一历史事实。
电影中也有很多情节并不完全基于历史,而是进行了改编。在电影中日本海军军官伊东亨被设置为刘步蟾、方伯谦等人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的同学,而历史上伊东、刘并未留学该校。电影最后那枚鱼雷因为太靠近了没有击中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那艘舰,但历史学家已经有了一个说法,因为那艘军舰是商船改建的,吃水很浅,而清军水兵是按照正常的军舰来设定鱼雷深度的,结果就是擦着船底而过,没有炸。影片里丁汝昌被弹片击中,其实他是被自己的炮弹炸伤的,清军开炮时把舰桥震塌了,他跌下来受伤。另外,一贯对北洋水师严格训练、恪尽职守的洋教习琅威理的去职,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北洋海军出现问题的征兆之一。在历史上,琅威理的离去在于与刘步蟾有关的“撤旗事件”。由于舰长刘步蟾坚持在“定远”上升代表他是最高长官的总兵旗,而与以"副提督"自居的琅威理发生冲突。在电影中,"撤旗事件"被删去,琅威理的辞职原因改为因为在“长崎事件"中无法指挥军舰向长商开炮。
剧本创作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剧本是以1992年冯小宁执导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为基础创作的,他认为当时因为资金和技术有限,很多想法没能实现,但他对甲午大海战的故事始终放不下,才在二十年后又诞生了《甲午大海战》。
拍摄选择
影片中的主角邓世昌由陆毅扮演,他表示自己从听导演将剧本开始就认定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导演选择自己,是因为自己身上有“很正的气质”,与邓世昌忠于家国的品性十分符合。导演冯小宁表示,他2005年就选中了陆毅。
为了节省经费,摄制组每个工作人员、司机,甚至是到摄制组帮忙的人都要客串角色,导演冯小宁本人都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大臣,和李鸿章演对手戏。
拍摄过程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约60%的场景都在中国山东威海刘公岛实地拍摄,刘公岛也是历史上北洋水师的成军地。电影于2011年1月6日正式开机,在山东威海举行开机仪式,威海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剑,副市长张波出席。
电影最后中国海军舰队在黄岩岛巡航的画面是冯小宁本人在2010年拍摄的,当时他作为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形象大使到印度尼西亚参加国际活动,途径黄岩岛,拍下了这一画面。影片中,饰演伊东祐亨的夏雨是现学的日语,他认为这样一部大片,又是历史题材,不是娱乐片,一定要自己来说日本语。导演冯小宁表示,拍摄电影的过程非常艰难,要长期在水里拍摄,剧组工作人员的脚全是烂的,上面布满了创可贴。因为大海不可控性太高,他们最后选择在呼伦湖拍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为这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大戏提供了全力支持,不仅学员方队再现了当年邓世昌、刘步蟾那批中国海军学员在英国留学的年轻英姿,而且提供了104舰作为海战的拍摄场景。
特效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并未将特技作为主打,而是采用了制作特技和数字特技结合的方式。电影中有一千多个实景拍摄的特技镜头,包括实拍为主、数字合成为辅的镜头。
用于影片拍摄的铁甲战舰,共有八艘,是威海在六年前打造的,一直作为旅游用途。电影中“定远号“战舰是剧组斥资2000万元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制的,大炮都可以装炮弹发射,它有国家的准航行证,可以在海上航行。电影并未将海战画面的动画图展示出来,冯小宁认为那样会陷入军事片,他希望侧重电影的商业元素。但有学者指出,电影中画面更多都是大全景镜头,尤其是海面交火,这是特效水平不足的表现。
主题与亮点
主题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中国首部海战史诗大片,影片除了真实再现甲午海战的壮烈场景外,也演绎了民族英雄邓世昌从幼年求学到中年为官清廉,以及后来以身殉国的悲壮一生,承载了民族精神,也体现了当时的青年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邓世昌与同学刘步蟾的小妹之间跨越数年、不曾言说的感情也为战争的残酷增添一抹暖色。并且,这一段虚构感情的加入,含有“个人情感让位于家国”之意。影片中伊东祐亨等日本人和刘步蟾等中国人是同学关系,使得中日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也是同学之间的战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甲午大海战》是一部热血的战争题材电影,弘扬了一种民族精神、爱国情结。此类题材的电影难免会带给观众沉重、教育的情绪。冯小宁面对质疑,仍然对《甲午大海战》保持了极大的信心。影片爱国主义的主题在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军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除了叙述历史表达爱国情怀,《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还涉及到了很多时事问题,如钓鱼岛的历史问题、黄岩岛的巡航,都在从侧面呼应政府的立场,给政府的观点提供证据。
导演冯小宁也试图通过电影让国民反思自己的责任,他在电影海报上写了几个大字 :“退让丧权,腐败亡国”,他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并且是自觉而非被迫。
叙事
冯小宁是在国产战争片领域较为著名的导演之一,他所拍摄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1997)、《黄河绝恋》(1999)和《紫日》(2001)都是成功的战争片。他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偏好,他执导的战争电影都有关注历史、在历史中见人性的特色。《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也是冯小宁在战争题材上的又一次尝试,但最大区别在于他从原来“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变成了将目光直接对准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大人物,并对人物所处困境进行了简单化改写。如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被归结为缺乏资金,而海军没有资金的维护自然也就缺乏弹药,甚至出现了“定远”和“镇远”舰的主炮只剩下三枚高爆弹,以至于刘步蟾与林泰曾两位舰长不得不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多出那一枚归属的场景。而资金的缺乏则又被归咎为慈禧对顾和园的营造上。
电影的叙事也有所创新,影片开头采取了倒叙形式,在中日甲午战争过去了近120年后,一个年轻人带着相机奔波于世界各地追溯马尾船政学堂先烈的足迹。
象征符号
冯小宁常在执导电影中将情感寄托于客观物体,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他也运用了意向化的外物来撑起历史人物的情感空间。例如,在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的那天,伊东祐亨赠送给刘步瞻一把长笛,两人一个吹长笛、一个弹奏钢琴,完成了一场演出。冯小宁借助这把长笛来表达刘步蟾与伊东之间惺惺相借的情谊。在电影中表现刘步蟾自杀的情形时,冯小宁设计了刘步蟾面对一杯毒酒吹奏那把伊东赠送的长笛并流下热泪。长笛成为见证两个优秀海军军官,乃至两个民族兵我相见悲剧的意象。
人物塑造
有别于一般抗日电影中言及日军很容易落入丑恶的俗套,冯小宁在电影中将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塑造为有情有义的角色。即使是在打仗时,伊东祐亨对刘步蟾等也言必称“老同学”。然而在威海卫之战的后期,北洋水师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伊东祐亨送来劝降书,在其中也表明回想昔日留学时光,感觉不胜温馨。
有学者指出,《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对主角邓世昌的刻画过于单一,从一开头就刻画了民族英雄邓世昌从小才智过人、勤学刻苦,优异于同龄人。背负着主角光环的邓世昌以优异的成绩求学,后又参加战斗,面对严酷的战争环境临危不惧,有序指导战斗,英勇奋战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电影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有一个精心刻画的单一的主角形象,战争面前没有一次恐惧,战局当前也没有一瞬间的动摇和慌乱。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发行与上映
电影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早在 2000 年,时代出版就与著名导演冯小宁达成了合作意向,并最终投资 6000万拍摄《甲午大海战》。
电影于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票房仅386.5万元。在《甲午大海战》票房告急的情况之下,多数影院都是只收几千元甚至几十元,放三四天就撤片,广州青宫影城的董事长却坚持不撤,上映《甲午大海战》长达 116 天,其中零售场排映21天,随后转入组织包场的长线放映。结果是《甲午大海战》在青宫影城上映 91 场,票房收入 14.5 万元(其中零售票收入 4.5万元),场均收入近 1600 元,这一成绩超过甲午海战所在地山东省的任何影院,在全国也名列前茅。青宫影城运用的营销方式包括邓世昌的籍贯广州市、结合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的时事局势、运用群体资源对口营销等,使得该片票房突出重围。
反响与评价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自上映以来,一直面临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低谷。有学者分析认为,电影票房惨淡的原因在于情节的节奏把握不够好、特效不够精彩、细节不够精致等。也有学者认为邓世昌的人物刻画过于单一,情节上也有些机械,镜头表现也存在特效水平不足的问题。
但电影深受部分学院派学者的喜爱。《甲午大海战》的历史顾问是年近九旬的戚其章老先生,冯小宁把剧本给他,他看完之后的原话是:“这是我一生中,看到写中日甲午战争最好的剧本。”
统计截止时间:2023-04-07
参考资料
甲午大海战 片头字幕.1905电影网.2023-04-07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票房.猫眼.2023-04-07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2012).豆瓣.2023-04-07
The Sino-Japanese War at Sea 1894 (2012) Awards.IMDb.2023-04-07
《甲午大海战》陆毅为邓世昌热血澎湃.超级明星.2023-04-07
海战史诗大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威海首映.大众网.2023-04-07
冯小宁借“甲午海战”补遗憾.新京报网.2023-04-07
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在刘公岛开机.新华网.2023-04-07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Mtime时光网.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