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铁甲舰

铁甲舰

铁甲舰(Ironclad),即装甲舰,是19世纪下半叶早期的一种蒸汽式军舰,外覆有铁制或钢制装甲。

1855年,在海战中出现的第一艘铁甲舰是法国的“浮动装甲炮台”。1860年,法国开始建造第一艘大型铁甲舰“光荣”号,1861年,英国“勇士”号建造完毕,“光荣”号和“勇士”号的出现,标志着铁甲舰时代的到来。19世纪中叶,南北战争爆发,“莫尼特”号与“弗吉尼亚”号在1862年展开了近代意义上的首次海上炮战汉普顿锚地海战。1873年第一艘不用风帆的蒸汽铁甲舰毁灭号(HMS Devastation)在英国诞生。19世纪7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铁甲舰技术发展摇摆不定,该时期大多数战列舰构型上呈风帆和铁甲战列舰并存的局面。19世纪80年代,铁甲舰正式从风帆动力转向蒸汽动力。1891年,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君权”级战列舰下水。从此铁甲舰的称呼逐渐被战列舰取代,海军主力舰从“铁甲舰”时代,进入到“前无畏舰”时代。

铁甲舰采用铁制装甲板覆盖战舰外壳,采用蒸汽动力,铁甲舰的代表型号有美国“莫尼特”号,英国的勇士级,以及首次使用全钢装甲的卡约·杜里奥级等。

铁甲舰时期见证了世界海军力量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舰体的设计和构造、动力系统以及所装备的武器三个方面完成了风帆时代向蒸汽时代的变革。

发展历史

研发背景

从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算起,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木质风帆战舰统治海洋的历史已经有2300多年了。1765年,瓦特发明了双缸蒸汽机,1768年,瓦特和博尔顿合作研制出了一台用于船舶推进的蒸汽机,即“博尔顿一瓦特发动机”,开启了舰船的蒸汽动力时代。随着动力的增强,能够驱动的吨位也在增加,船舶制造所用的材料也可以不再局限于轻巧但脆弱的木材。1849年,法国建造出的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在第九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与沙皇俄国因巴尔干地区爆发的战争)的锡诺普海战中,俄国舰队使用了新式的爆破性弹药,使奥斯曼帝国舰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场战斗中,传统木制舰船在新式弹药面前毫无抵抗力。奥斯曼帝国的惨败,让世界上的海洋强国看到了新式弹药的威力,纷纷开始升级舰船。由于木制军舰无力抵御越来越强大的炮弹的轰炸,铁甲舰便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

1855年,在海战中出现的第一艘铁甲舰是法国轰炸金伯炮台时使用的“浮动装甲炮台”。1860年,法国海军拿破仑三世的授意下开始挑战英国海上霸主地位。他们开始建造第一艘大型铁甲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由海军建筑师迪普·德洛马设计。英国方面则在曾与布鲁内尔合作设计出大东方号巨型商船的空想家约翰·斯图·罗素的带领下,早就开始筹划建造一艘更大更好的战舰“勇士”号。1861年,“勇士”号建造完毕,拥有当时其他任何战舰无法相比的战斗力。“光荣”号和“勇士”号的出现,标志着铁甲舰时代的到来。

由于此时的蒸汽动力性能欠佳,“勇士”号铁甲舰保留了三桅形式和异常巨大的风帆,在艏部还可以看到古典舰船典型的战神雕塑,同时延续了之前法国造船工程师为避免在舷侧加装装甲后船体重心上移导致稳性下降而撤除上层甲板火炮的设计,因此只有一层舷侧火炮,继续沿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全通式火炮甲板。虽然这样的火炮强度难入当时风帆战列舰的行列,但是由于“勇士”号开创性的意义,在战列舰发展史上始终享有极高的地位。

19世纪60年代早期,紧随在“勇士”号之后的是一系列按照“勇士”号设计建造的主力舰艇,直到新的总设计师爱德华·里德上任之后,开始改良设计,发展出中心线炮位战舰,将风帆战舰时代布置在船舷两侧的炮位移向战舰中部,这使炮位可以得到不断加厚的装甲层的保护。

19世纪中叶,南北战争爆发,南部邦联火炮专家约翰·布鲁克上尉,海军造船工程师威廉·威廉森和造船家约翰·波得,联合提出了一个建造铁甲舰的计划,利用从伊丽莎白河打捞起来的梅里玛克号舰身进行改装,命名为弗吉尼亚号。北部联邦海军部长韦尔斯则召集铁甲舰委员会拨款150万美元建造盖伦那号、新克伦威尔铁甲军号和莫尼特号3艘铁甲舰。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低干舷铁甲炮舰“莫尼特”号首次采用了中央炮位的封闭式旋转炮塔,与南方海军“弗吉尼亚”号装甲舰在1862年发生的汉普顿锚地海战则是近代意义上的首次海上炮战。由于和铁甲舰发端的时间接近,南北战争中诞生了诸多铁甲舰时代的“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铁甲舰技术特点几乎奠定了现代战列舰的构型基调:铁质外壳与装甲,干舷较低;采用蒸汽动力和螺旋桨推进;主要武器装备为大口径火炮,采用中央炮位和旋转炮塔布置,使炮位能够得到加厚装甲层的保护,并且能向左舷或右舷的目标射击。

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海军开始逐渐跳出传统的铁甲舰的设计思路,其舰船主炮的设置不再寻求在水线附近放排炮,而是开始研究一种更能发挥主炮威力,让火炮远离水面,减轻腐蚀的新方法。然而,受工业基础、设计惯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铁甲舰技术发展在美国内战后一直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倒退,1873年第一艘不用风帆的蒸汽铁甲舰毁灭号(HMS Devastation)在英国诞生,但大多数战列舰构型上仍多呈现风帆和铁甲战列舰特点并存杂糅的局面。这一时期,法国人在仅建造了8艘战舰。俄国尽是一些设计极端的战舰。意大利海军在设计师贝内迪托·布林的带领下生产了一些行驶迅速、马力超群的战舰。美国总体上已经停止建造大型船只,德国连建一只舰队的想法都没有,而中国和日本的舰队更是有名无实。在这种英国舰队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英国皇家海军的小型舰艇可以获得更多行动自由。1874年2月,“不屈”号铁甲舰在英国朴次茅斯的造船厂开工建造。

1875年,日本明治政府为了加大对中国的海上优势,通过了311万日元的预算拨款,向英国定造了“扶桑”“金刚”“比叡”3艘铁甲舰,是为明治政府定造的第一批新式军舰。1875年,中国清政府李鸿章开始督办北洋海防事务。1878年,日本的3艘铁甲舰陆续建成,成为东亚海上实力最强的国家。1879年7月6日,清政府就海防问题颁下密谕,明确就铁甲舰问题作出指示,要求“李鸿章、沈葆桢妥速筹购合用铁甲船,同年7月29日,再下谕旨,指示“铁甲船需费浩繁,即著量力筹办”获取铁甲舰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880年下半年,李鸿章从海防费、出使费和户部拨款中凑足了钱,派驻德大使李风苞与德国伏尔坚厂正式签订了建造铁甲舰的合同。1881年2月第一艘铁甲舰正式动工,同年12月下水,清廷将它命名为“定远”。紧接着第二艘铁甲舰“镇远”于1882年11月下水。这两艘七千多吨级的铁甲舰于1883年4月武备、性能试航完毕。由于中法战争等原因,这两艘铁甲舰于1885年才缓缓地由德国回华。

19世纪80年代是万象更新的时期,无桅战舰终于开始扮演主角。英国的上将级虽然出于低吃水线的考虑,其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固定航道上,但是她们的地位至少与其他海面上的铁甲舰是平等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俄罗斯表现得异常活跃,法国抢在英国前头开始把钢材用在船只建造之中。而英国皇家海军在W·T·斯泰德所领导的海军运动的激励下,仰仗高度发达的造船和机械工业奋起直追。在《1889年海军条令》下进行的项目中,威廉·怀特的设计有坚固可靠、技术先进且舰体比例匀称等优点,很快就被采用在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建造上。铁甲采用哈维或者克虏伯的工艺处理方法进行表面处理,它的坚硬度比铁好很多,而且更加轻巧。

1891年,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君权级战列舰下水。具有标志性的前后两座双联装主炮布局。前后主炮不再共用一个中央铁甲堡,而是各自有独立的厚装甲堡保护。干舷很高适合远洋高速航行。各国列强结束了五花八门的铁甲舰主炮布局,开始普遍学习英国“君权”级的标准布局方式,统一了结构。从此铁甲舰的叫法逐渐被战列舰取代,海军主力舰从“铁甲舰”时代,进入到远洋高干舷,全中线主炮布局的统一样式“前无畏舰”时代。这样的结果是诞生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蒸汽舰队:以皇家君主级,庄严级和老人星级战列舰为代表,巡弋在地中海太平洋和中国海。

19世纪最后十年,大英帝国所受到的挑战并不严峻。法国人权衡了儒纳·埃科尔提出的激进的海军作战理论后,开始着手建造战列舰;而美国人受到阿尔弗雷德·马汉理论启发和西奥多·罗斯福政策推动,也开始着手准备一项大规模的造舰计划。俄罗斯日本和中国都在积极发展本国的武装。但他们并非将战争矛头指向英国,而主要是针对彼此,他们大部分的舰只都是在英国或者西欧的造船厂中诞生的。

技术演变

装甲发展

1860年,英国在风帆蒸汽木质船基础上,铺设水线铁甲带的“勇士”号铁甲舰下水,标志着蒸汽铁甲舰时代开端。最早的“勇士”号还是很传统的风帆木壳战列舰的布局,龙骨胁骨骨架用了铁制,再钉上木板,这样不依赖很长的巨大树木也能把船造得很大。

1862年,南北战争,上身全面铺设铁甲的“弗吉尼亚”号和“莫尼特”号参与作战,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铁甲舰海战时代。“弗吉尼亚”号露出水面部分全部铺设铁甲,但是铁甲高度很低,这使得船干舷十分低矮,经常被海浪上浪没过。远洋航行能力很差。这其实是早期铁甲舰的通病。北方军的“莫尼特”号就更加极端,整个船体几乎全部没入水下,就留一个装甲炮塔在水上,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小铁甲重量。这种设计的缺点也很明显,几乎就是条半潜船,碰到风浪的话适航性极差。而且干舷几乎为零,储备浮力极低,稍微进点水可能就沉了。

英国率先改进了铁甲全身包裹的设计,他们放弃次要部位的防护。有限的铁甲带首先重点保护水线带附近,让最关键的水线带不进水就不会沉。其次保护侧舷火炮炮房,在炮房外壁敷设重甲避免炮房被毁丧失战斗力。19世纪80年代,法国率先开始把钢材用在船只建造之中。而英国皇家海军在W·T·斯泰德所领导的海军运动的激励下,仰仗高度发达的造船和机械工业奋起直追。之后在《1889年海军条令》(Naval Act 1889)下进行的项目中,威廉·怀特的设计使铁甲舰在坚固可靠、技术先进和舰体比例等方面更进一步得到优化,且设计的铁甲采用哈维或者克虏伯的工艺处理方法进行表面处理,使铁甲的坚硬度比铁更好,更轻巧。

火炮发展

“勇士”号布局很传统,和木质风帆战列舰时代一样。上下两层炮房,每层整齐一排侧舷炮。因此与勇士级同类的布置形式后来也被称为舷侧炮门铁甲舰(broadside ironclad)。这种布局尽管火炮很多,但是每门炮射界很小,往往只有不到一半能发挥火力。而且一旦炮房中弹起火,可能一整层一整排火炮都无法射击。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的“弗吉尼亚”号的火炮布局也是如此。“弗吉尼亚”号炮多但是射击死角大,而“莫尼特”号的旋转炮塔能充分发挥射界优势,较少的火炮也能充分发挥出火力。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传统的中口径炮已经不足以击穿对方铁甲。在这种情况下,十门无法击穿对方装甲的中口径炮还不如一门能一炮轰穿对方装甲的大口径炮。所以在同样火炮重量的前提下,与其装那么多门射界很差的中口径炮,不如装少量几门射界好一点的大口径炮。这么一来,中央炮郭布局的铁甲舰诞生了,也叫船腰炮房铁甲舰。把一排中口径的船旁列炮。换成少量几门大口径重炮,集中在中央船腰炮房内。这样铁甲装甲只需要集中重点保护中央炮房,放弃前后船身不管,节约了装甲重量,或者是同等重量增强了集中防御的装甲厚度。中央炮房往往设计成八角形,这样中央炮房内部的重炮至少有90度的射界,射界要明显优于船旁列炮布局。因此这种布局也叫:八角中央炮房铁甲舰。

又过了几年,设计师们发觉八角炮房还是太死板,不如干脆把中央炮房设计成整体旋转的,于是出现了船面中央旋转炮塔的铁甲舰,相比于八角中央炮房结构,中央旋转炮塔主炮射界更灵活。之后设计师很快又发现,把两个中央炮塔对角错开效果更好。这样的布局既可以两座炮塔同时朝前射击,又可以同时朝任意侧面射击。射界显然更加广阔。因此出现了英国的“英弗莱息白”号的斜角船面旋台铁甲舰。

除了双炮塔铁甲舰之外,还设计有单炮塔铁甲舰。俄罗斯则设计了铁甲堡内布置三座炮塔的“叶卡捷琳娜”级铁甲舰。不管1炮塔还是2炮塔还是3炮塔,他们都在中央铁甲堡保护范围内。法国更是设计了4炮塔菱形布局。德国设计了1个主炮塔+中央铁甲堡的混搭布局(“萨克森公国”级铁甲舰)。前旋转台2门主炮+中央炮房4门主炮,实际上是后面主铁甲堡+前面一个小铁甲堡。英国到最后发现还是拉开间距的全中线炮塔布局更好用。虽然这样两座炮塔拉开间距,虽然使得需要耗费装甲重量更多,但是获得了更好射界,还是值得的。而且全中线主炮布局在中间,相对容易被两侧结构阻挡炮弹,主炮防护最优,并且中线主炮能最大限度避免船只横摇影响射击精度。

动力发展

早期的“勇士”号铁甲舰是风帆动力为主,蒸汽动力效率很低,载煤也不够多,仅靠蒸汽动力续航力不足。因此海面有风靠风帆航行时候,就吊起螺旋桨减小水下阻力。需要蒸汽时再把螺旋桨吊下去装上。而到“弗吉尼亚”号时期则划时代的完全取消了风帆,纯靠蒸汽航行,航速十分缓慢,只有5节。

武器系统发展

铁甲舰的航空武器系统,以“勇士”为例,“勇士”号在服役初期的武器系统包括主甲板上的30门68磅前膛装滑膛炮和8门110磅阿姆斯特朗后膛炮,以及上层甲板上的从110磅后膛炮到6磅加农炮等多种口径的武器。68磅炮能够发射三种球形炮弹:传统加农炮弹、内装90个钢珠的霰弹和内装15个稍大钢珠的葡萄弹,还能发射三种卵形炮弹:简单达姆弹、装有定时引线和340个铁弹丸的空爆弹以及马丁炮。110磅阿姆斯特朗炮能够发射两种球形弹丸和两种卵形炸弹。尽管自霍雷肖·纳尔逊时代以来火炮的有效射程和杀伤力没有显著进展,但“勇士”号上的炮手在1830年的“卓越”号(Excellent)舰上接受过训练,能够达到每分钟1发的射速,使用阿姆斯特朗炮时速度更快。前膛装滑膛炮的有效射程不到1英里,而后膛装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约为2英里。前膛装线膛炮(RML)可以安装在开放式炮台或装甲炮塔中,但由于炮管短且装填手需要接触炮口,装填时炮身常需完全放倒,导致其开火速度较低,甚至比不上霍雷肖·纳尔逊时代的风帆战列舰

1882年“不屈”号的前膛炮射速仅为每分钟1发。前膛炮也不适合使用19世纪70年代的缓燃火药,且操作时较为危险,尤其是1879年“霹雳”号的火炮爆炸事故暴露了重复装填的风险,推动了对后膛炮的改革。早期后膛炮需在每次开火后卸下炮后部再装填,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广泛使用闭锁设计,射速仍为每分钟1发。随着技术进步,英国皇家海军逐渐采用新系统,法国意大利的火炮技术也推动了这一发展,前膛炮逐渐被后膛炮取代。

弹药管理和存储是铁甲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推进剂和炮弹变得更强大和不稳定之后。例如,在炮轰亚历山大港时,“亚历山大号”炮手因迅速熄灭敌方炮弹而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拯救了全舰。虽然开放式炮台和炮塔战舰的弹药库设计有所改进,但弹药储存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法国“雷纳号”和1898年“缅因号”爆炸事件显示,弹药诱爆事故在其他国家海军中也时有发生。1880年后,战舰上的火炮配置变得复杂,各国海军为战舰装备了各种辅助武器,如9.2英寸副炮、努登飞和马克沁重机枪以及速射炮。主炮开火速度慢导致了“齐射”理念的提出。辅助武器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对抗新威胁——鱼雷,尤其是鱼雷快艇

基本参数

以上信息来源:

典型型号

英国英弗莱息白级

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由当时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巴纳贝设计,在铁甲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英弗莱息白”号是斜角船面旋台铁甲舰的典型,斜角船面旋台设计既可以两座炮塔同时朝前射击,又可以同时朝任意侧面射击。射界显然更加广阔。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1876年4月27日下水,是一个双桅帆船索具炮塔船,尺寸如下:长度320英尺;宽度75英尺;深度26.5英尺。她的吨位是11,880钢船体和485的补充。装备了4门16英寸火炮双旋转炮塔,8门4.7英寸火炮,4门6磅炮和2门3炮磅速射枪。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使用她的功率为8400马力双螺杆,能够达到14.75节,是第一艘被淹没的战列舰鱼雷发射管和复合装甲。她的盔甲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重的战列舰,厚度为16至24英寸。

日本小型铁甲舰“东”号

1869年,日本幕府政权从美国购买了1艘法国设计建造的小型铁甲舰“石墙”(Stonwall),抵达日本后最初称为“甲铁”,后来更名“东”,明治政府成立后收编入国家海军。这艘军舰的排水量虽然只有区区1358吨,其装备的1门11英寸(280毫米)口径的前膛主炮却可以击穿1874年时所有的中国军舰,而“东”舰的舰体装备了厚度为90至125毫米厚的熟铁装甲,主炮炮房更是敷设了厚度为102至140毫米厚的装甲,这些防护在当时几乎可以抵御任何一艘中国军舰的炮火攻击。

美国“莫尼特”号

“莫尼特”号的设计方案来源于埃里克森在1854年为拿破仑三世提供的造舰方案。建造“莫尼特”号铁甲舰时,采用了包括四爪铁锚和船用抽水马桶在内的20多项专利发明。“莫尼特”号在纽约托马斯·劳兰工厂的布鲁克林船坞中建造,该舰52.5米长,12.7米宽。全身都装有铁甲,干很低,只有45.7厘米。吃水很浅,为3.2米,因而非常适合在浅滩众多的南方海岸和内河中活动。

英国“企业”号

“企业”号排水量1350吨,建成于1864年,军舰舷侧装有厚度114毫米的铁质装甲,舰上的武器最初为100磅和110磅炮各2门,1868年更换为4门177毫米口径火炮。这艘军舰在1871转入后备役。

丹国“丹麦”号

这艘军舰排水量4670吨,属于中型铁甲舰,舰上装备了超过20门舰炮,舰体侧面敷设厚度为114毫米的铁质装甲。相比起此前物色的布国铁甲船和英国铁甲船,“丹麦”号的总体设计较为陈旧,属于将火炮沿船舷布置的船旁列炮铁甲舰。

英国“不屈”号

1874年2月,“不屈”号铁甲舰在英国朴次茅斯的造船厂开工建造,1876年4月下水,1881年11月正式服役。该舰的主炮对角布置于舰体中部、两个烟囱之间,炮塔可由液压装置驱动而自由转动,便于集中主炮火力打击对手。1881—1884年,“不屈”号铁甲舰在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服役,并于1882年7月11日参加了炮击亚历山大港的战斗。1884年该舰接受改装,转入预备役,1893年重新回到地中海舰队,担任警戒舰,1903年该舰报废并被出售。该舰主炮的布置形式在当时颇有影响力,后来被北洋水师定远级铁甲舰仿效。

法国“恐怖”级

“恐怖”级铁甲舰共四艘,分别是“恐怖”号(1887)、“凯门鳄”号(1883)、“不屈”号(1883)和“鲨鱼”号(1885)。这些铁甲舰采用两桅式外形,后期升级了三胀式蒸汽机。从理论上讲这些都是装备精良的铁甲舰,是普法战争后为了应对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而设计的。四舰中,“恐怖”号1911年退役,“鲨鱼”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被当作再生铁出售,“不屈”号和“凯门鳄”号退役后封存,1927年被拆解。

中国“定远”级

定远级铁甲舰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共有两艘,分别是“定远”号和“镇远”号。它们是当年中国向德国订购的铁甲舰,在什切青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于1885年开始服役,在当时的东亚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军舰。中日甲午战争前,“定远”级铁甲舰曾出访日本等地,日方被这两艘强大军舰所震慑,马上向法国订购了“松岛”等大型军舰与之相抗衡。“定远”级的两舰参加了甲午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海战。1895年2月10日,在威海卫之战中,“定远”号受到重创后自沉于军港。姊妹舰“镇远”号被日军俘获并继续使用,1915年退役被拆解。

主要战斗

汉普顿锚地之战

1862年初,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汉普顿锚地之战,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美国北部海军组成了由17艘战舰和2000多水兵组成的北大西洋封锁舰队,该舰队的任务就是控制汉普顿锚地。至3月8日为止,在汉普顿锚地已经集中了5艘战舰,50门炮的风帆护卫舰圣·劳伦斯号和国会号,40门炮的蒸汽护卫舰明尼苏达号、罗诺克号,和24门炮的单桅炮舰坎伯兰号。分舰队指挥官为马斯顿海军上校。南部见形势危急,只好打出自己秘密建造的“王牌”派铁甲舰弗吉尼亚号出击,以打破北方军队的封锁和登陆计划,战斗中弗吉尼亚号与坎伯兰号和国会号激战后使两艘风帆战舰严重受损、并迫使明尼苏达号军舰搁浅。

利萨海战

1866年,奥意战争中的利萨海战爆发,该场战役中意大利海军出动铁甲舰12艘,蒸汽舰“意大利国王”号和“迪波托加罗”号配备着新式的大口径线膛炮,铁甲舰“铅锤”号有精心设计的炮塔和冲角。奥地利拥有7艘铁甲舰,最好的船是蒸汽炮舰“凯撒”号和装有冲角的“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最终奥地利击沉了意大利两艘铁甲舰,“意大利国王”号连同400名船员沉入了海底,“迪波托加罗”号被击中起火,战斗结束。奥地利舰队因为有数艘军舰受损,没有进行追击。

大东沟海战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面,清代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爆发战斗;参战舰艇,中国12艘,日本12艘。北洋水师主帅,是提督丁汝昌,旗舰为定远号;日本联合舰队主帅,是司令官伊东祐亨,旗舰为松岛号。此次海战,从中午12点50分北洋旗舰定远舰打响第一炮开始,到17点40分日本联合舰队先行退却,共历时5个多小时。在海战中,北洋水师被击沉战舰4艘,日本联合舰队战舰基本上都是带伤撤退的。

影响及意义

在短短半个世纪中,铁甲舰时期见证了世界海军力量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舰体的设计和构造、动力系统以及所装备的武器三个方面完成了风帆时代向蒸汽时代的变革。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就是由木头、风帆和球状弹丸的组合演进到钢铁、蒸汽和现代炮弹的组合。可以看到,舰船构型的重大转变是在技术进步和工业基础能够支撑的大前提下,舰船对更强火力和更好防御力诉求的综合结果,该时期舰船在构型细节上与风帆战舰时期相比甚至出现了一定倒退,造型上的粗犷和冰冷更多是功能实用主义的外在体现。

参考资料

海军史|自强之计——沈葆桢与中国铁甲舰前史.澎湃新闻.2024-08-02

..2024-08-02

..2024-08-02

烧开水和扔砖头是两大核心科技:蒸汽铁甲舰小传.网易.2024-08-08

About: Duilio-class ironclad.dbpedia.2024-08-08

..2024-08-02

..2024-08-02

历史的印迹 | 寻找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澎湃新闻.2024-08-08

HMS.shipmodelersassociation.2024-08-08

..2024-08-02

历史回望|世界海战史上首次铁甲战舰对决:甲午海战诸英烈与马尾船政学堂.澎湃新闻.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