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蒸汽动力战列舰

蒸汽动力战列舰

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中国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由于战列舰上装备有威力巨大的大口径舰炮和厚重装甲,具有强大攻击力和防护力,所以,战列舰曾经是海军编队的战斗核心,是水面战斗舰艇编队主力。由于这种军舰自16世纪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二战以后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核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概述

战列舰(Battleship),又称为战斗舰、主力

风帆

战列舰这个名词来源于风帆战列舰(line-of-battle ship战斗编列舰),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排成战列线进行战斗的大型军舰。随着蒸汽机、爆破弹和钢铁装甲的发展,19世纪后期出现了称为铁甲舰(Ironclads)即是后来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ought)标志着战列舰“全装重型火炮”的革命,后来所有按这个概念设计的战列舰都被称为无畏舰,与之相对,之前的战列舰称为前无畏舰。不久,出现了比无畏号更强大的战列舰,称为超无畏舰。

1出现

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拿破仑”号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30年中,战列舰一直主宰着南沙海战。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从2万吨增至7万吨,战列舰主炮口径达到457毫米。

克里木战争的海战经验,推动了战列舰的发展。此后,战列舰采用钢制船体,满载排水量由1万吨增至1.2万吨;装备螺旋膛线舰炮,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至300~350毫米,由护板炮改为炮塔炮;装甲达230~450毫米;航速由14节左右提高到16~17节。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视为战列舰的四要素。

2大口径火炮

日俄战争的海战经验表明,大口径主炮的威力是首要的,1906年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装有10门305毫米主炮,满载排水量为21845吨,航速21节;翌年,又建造了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常胜”号,装有8门305毫米主炮,排水量17250吨,航速26.5节。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被列为主力舰。1911年,俄罗斯开始建造“无畏”级战列舰“叶卡捷琳娜二世”、“玛丽娅皇后”和“亚力山大三世皇帝”号,排水量2.2万吨,装备4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航速23节。战列舰成为大国海军军备竞赛的首要目标,导致了“巨舰大炮主义”海军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建造了主炮(305~360、380毫米)叠层配置的战列舰,英国建造了装有10门350毫米主炮叠层配置的战列舰“奥赖恩”号,排水量达2.25万吨。这种类型的战列舰,被称为“超无畏”舰。

3条约限制

在海军军备竞赛的激烈进行中,有关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1~1922),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主力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限定各国保有主力舰的艘数和标准排水量为:美国18艘,525850吨;英国20艘,558950吨;日本10艘,301320吨;法国10艘,221170吨;意大利10艘,179920吨。英国的“纳尔逊”型是该条约限制内建成的唯一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5万吨,3座三联装400毫米前主炮。其他所有的4万吨级战列舰都中止建造。

各国致力于加强甲板装甲和水下防护,更新舰炮指挥、操纵装置,加强防空武器和搭载飞机等项改装。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条约期满,各国立即开始建造新的战列舰,但多数仍为3.5万吨级。

4二战时的巨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成的战列舰已有很大发展,其中主要有:美国的“依阿华”级(4艘),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航速33节,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级(5艘),满载排水量4.4万吨,航速30节,355毫米主炮10门,飞机4架;德国的“俾斯麦”级(2艘),满载排水量5.2万吨,航速30节,381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副炮12门,飞机6架;意大利的“意大利”级(4艘),标准排水量3.5万吨,航速30节,3座三联装381毫米主炮,152毫米副炮12门,飞机3架;

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7.28万吨,航速27节,3座三联装460毫米主炮,4座三联装155毫米副炮,飞机7架,航速27节,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潜艇和鱼雷的广泛使用,参战的约70艘战列舰,28艘被击沉、击毁,包括“大和”、“武藏”、“俾斯麦号战列舰”、“意大利”、“威尔斯亲王”、“加利福尼亚州”等著名的战列舰在内。从此战列舰丧失了主力舰的地位,“巨舰大炮主义”遂被否定。

风帆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

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南沙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7世纪70年代後,英国皇家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铁甲舰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

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中国动力。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铁甲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直到20年后才逐渐消失。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浅水重炮舰)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顿锚地海战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似乎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德意志级战列舰的称谓取代了战列舰。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中国的定远县镇远县皆属此列。

无畏级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

钢质舰体的战列舰——“君权”号(HMS Royal Sovereign)(君权级战列舰),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它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以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的方式安装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了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能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侧舷,战列舰的称谓名称又恢复了。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

舰(Dreadno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皇家海军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ought)。它采用了统一口径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构想,无畏号标准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五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5具水下鱼雷发射器,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

意大

利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战列舰以及奥匈帝国联合力量级战列舰革命性使用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三联装主炮炮塔。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和舰,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超无畏级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42.9毫米~381毫米,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市两国海军

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3战绩

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

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

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级(3艘,科罗拉多号、西弗吉尼亚州号、马里兰号)、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陆奥号)、英国的纳尔逊级(2艘,纳尔逊号、罗德尼号),被海军人士称为“Big Seven”(七巨头)。

二战

1941年5月24日,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北大西洋击沉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重创了另一艘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于是,招致英国40余艘舰艇和舰载机的海空大围歼。“俾斯麦”号终于在5月26日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强击机投放的鱼雷命中舵机,次日又遭两艘战列舰围歼,接着又被英巡洋舰分射的3枚鱼雷所击中,沉入海底。“俾斯麦”号的沉没是证明战列舰时代正面临航空母舰挑战的第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出动6艘航母上的354架舰载机偷袭珍珠港,炸毁美40余艘舰艇,几乎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8艘战列舰(5艘沉没,3艘重创)。这次战斗,充分说明“大舰巨炮”主义已经过时,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已成为战列舰的强劲对手。于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造航母,三年零八个月中就有12艘航母服役。1944年10月24日,日本武藏号战列舰出航还不到3天,1945年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旗舰、世界上最大的64000吨级庞大巨舰大和号战列舰出航还不到1天,就被美军舰载机炸沉,至此,战列舰已彻底丧失了它的霸主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雄风。

1945年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在硫磺岛登陆、冲绳县登陆和袭击日本本土作战中,担负过对岸轰击和火力支援任务,并于 1945年9月2日在舰上奉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受降仪式。当时,美方参加受降仪式的有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兼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上将和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陆军上将,日方参加仪式的有外相重光葵等11人,美、中、英、苏等同盟国代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受降仪式。

各国列装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

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狮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建造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并计划再建造1艘改型舰和四艘更强的阿尔萨斯级,日本海军建造了扶桑级战列舰两艘,伊势级战列舰两艘,长门级战列舰两艘,大和号战列舰两艘。

美国故事

美国海军“衣阿华”号战列舰1989年4月19日在波多黎各东北部的大西洋海面上演习时,二号炮塔发生强烈爆炸,导致47名水兵丧生,1575人受伤。这艘战列舰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配备9门50倍口径406毫米(3座3联装)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衣阿华”号战列舰曾参与太平洋战争朝鲜战争,于1990年封存至今。

德日计划

德国海军

造了两艘俾斯麦号战列舰并开工了2艘H-39,并计划建造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德国H44超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大和号战列舰级战列舰,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另有一艘信浓号航空母舰中途改建为航母,计划建造两艘超大和型。与历史上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火力、防御力和速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乔治五世级为14英寸外,其余均达到15-16英寸以上,大和级战列舰甚至装备了18英寸主炮,同时联装炮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大部分战列舰均采用三联装主炮,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还采用了四联装主炮;炮塔布置也有所调整,大部分战列舰采用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前置设计,将前向正面火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炮炮弹重量也有所提升,除乔治五世级外,一般主炮炮弹重量可达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战列舰还装备多门口径在127-155mm的副炮作为补充。为了对付新兴的航空兵器的威胁,新建造的战列舰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装备了多门7.6-12.7mm高射炮,同时还有大量的20-40毫米机关炮

mm单装或联装小

口径速射炮作为近距拦射火力。在二战中大部分战列舰都装备了雷达,用于改善观测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黎塞留级战列舰等舰公开在名义上都属于“条约时代的战列舰”。在设计或建造过程中还是受到条约的约束或影响。

俾斯麦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一直是各国海军发展的重点。俾斯麦号战列舰就是其杰出代表。

俾斯麦号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俾斯麦级战列

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该级舰采用了全面防护结构和大倾角的穹甲布局,其装备的SKC/34型380mm主炮口径虽不及某些战舰的16英寸主炮,但精度良好,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十分钟的炮击就取得了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击伤威尔士亲王号的战绩。该舰后来被英国以优势海空兵力击沉,证明了单艘战舰无法抗衡舰队优势以及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该舰1930年代设计,原计划在《英德海军协定》的限制内建造35,000吨级的战列舰。但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认为35,000吨级的军舰无法满足德国的需要,因此开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战列舰。当法国新一代的敦刻尔克级战斗舰开始建造后,德国为了同法国海军抗衡,决定建造排水量40,000吨以上的超级战列舰,当时的代号“G”。G号战斗舰在1936年7月1日在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安放龙骨,该舰随后被命名为俾斯麦号战列舰。其后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为恩斯特·林德曼海军上校。

战绩

俾斯麦号特别出名原因是在建成后第一次出海作战中于1941年5月24日的丹麦海峡海战中击沉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并击伤威尔士亲王号

毁灭原因

同年,英国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为首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围攻后沉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