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海军
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意为战争海军),是德国海军在1935年至1946年的历史。战争海军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帝国海军(1871年-1918)和魏玛共和国的国家海军(1919-1935)。纳粹德国海军是德国国防军中的海军力量,与陆军和空军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三个分支之一。 在违反《凡尔赛条约》的情况下,纳粹德国海军在1930年代迅速发展。1930年,德国海军重新武装,导致海军规模超出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范围。1919年的条约限制德国海军的规模,禁止建造潜艇。 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以“维护非干预”名义部署到西班牙周边的水域,实际上支持叛军反对共和国政府。1939年1月,一场大规模的造船计划被下令实施,要求到1944年实现与英国皇家海军的表面海军实力持平。然而,当1939年9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该计划被搁置,转而支持潜艇(U-boat)建造计划,而原定的大型水面舰艇建造计划则被搁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的主要船只包括U型潜艇,这些潜艇大部分是在《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建造的。在1940年代初,U型潜艇在攻击英国商船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1943年5月,随着U型潜艇损失的增加,这种战术逐渐被放弃。与U型潜艇一起,水面贸易破坏者(包括辅助轻巡洋舰)也被用于破坏盟军航运,最著名的此类船只包括重巡洋舰 Admiral Graf Spee 和Admiral Scheer以及战列舰 Bismarck。然而,采用护航制度,特别是在大西洋,大大减少了水面贸易破坏者对商船队的破坏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德国海军的剩余船只被分配给盟军,用于各种用途,包括布雷扫雷。其中一些船只被装载上过剩的化学武器和沉没。
建立历史
1900年代,德意志帝国为赶上最后一波的殖民浪潮和阿尔弗雷德·冯·铁必制(Alfred von Tirpitz)对海军扩张的提倡,而与国际列强展开建造无畏舰的军备竞赛,并建立了一支世界上规模数一数二的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水面舰队—公海舰队不仅多次与英国皇家海军交战,还以潜艇部队发起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多艘协约国船只。然而在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虽获得战术上的胜利,却被封锁于港湾中而无法行动。公海舰队司令的莱茵哈特·舍尔(Reinhard Scheer)上将无法让舰队出击,取得比潜艇部队更高的战果,而其水兵士气日益降低,最后引发了基尔水兵叛变的德国革命。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根据停战协定,公海舰队需驶入英国斯卡帕湾扣押,然而舰队却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海军路德维克·冯·罗伊特(Ludwig von Reuter)中将暗中计划的彩虹行动集体自沉,目的是防止船只被战胜国所瓜分。协约国对此行动极为不满,以德国违反协定为由,将其几近全部有登记的船舶没收、拆走码头设备、各大造船厂机具相继被解体,并在往后的条约和限制中对德国海军更加严格。在彩虹行动和5艘现代化的轻巡洋舰作为战争赔偿后,德国海军仅剩下8艘旧型无畏舰(拿骚级,Nassau class 战列舰)和赫尔戈兰级、32艘驱逐舰和鱼雷快艇,数量少、性能也过时,仅能做海防一用。1921年1月1日,依照《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成立了新的国家海军,作为魏玛共和国的海军力量。
《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海军的规模与实力,德国只能拥有15,000名的海军人员,规定服役长达25年;船舰仅能保有6艘排水量10,000吨以下的旧式战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以及额外规定禁止拥有军用飞机、航空母舰和潜艇。虽然协约国允许替换舰龄达20年的战列舰与巡洋舰,但限制战列舰吨位不可超过10,000吨、不得装有口径超过11的舰炮,使其功能仅近乎重巡洋舰;而巡洋舰的替换则规定排水量6000吨,能配装的最大火炮口径仅有6吋;驱逐舰则为800吨、鱼雷快艇为200吨;这样的缩编使得留下的海军人员都是优秀份子,往后也都成了战争海军中重要的领导人物。
德国潜艇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辉煌战绩,然而在《凡尔赛条约》禁止建造潜艇和协约国监管后,各大船厂虽有世界领先的潜艇技术却苦无客户,这时日本与阿根廷联系了德国数个造船厂,希望购买设计图与转授技术以建立本国潜艇部队。这两个规模庞大的生意使得德国串联了各大造船厂和企业,由克虏伯发起,联合成立了一家空壳公司——船舶建设工程局(NV Ingenieurskantoor voor Scheepsbouw),总部设于荷兰海牙,以躲避凡尔赛条约的监督。船舶建设工程局存在目的除了为整合各江南造船技术和资源、联合接订单外,也要和国际潜艇技术接轨,使德国不至于落后。但到了1925年,船舶建设工程局经营不善,在面临倒闭的情况下,德国海军私下与其公司人员联系。德国海军也透过一个名为“结算咨询公司”的空壳企业加入了船舶建设工程局的投资,并在之后注资了100万马克,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还额外许诺每年补贴12万马克,军方要求该公司为德国重建潜艇部队保有新技术和设计,原本为国内造船业解决财政问题的船舶建设工程局因此转为德国海军专门的研究机构。除了船舶建设工程局外,海军还接触了其他民间企业,同时进行水雷、鱼雷磁触发引信和舰载机液压弹射器的研究。
当时海军内部的情况则是,国家海军首任海军总司令——保罗·贝恩克上将打算在严格限制和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重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其目标为保护近海,由于舰只过于老旧,必须大量汰换。他下令组建2支战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用来控制波罗的海海口,以防法国与波兰联手对付德国。1925年,德国战后建造的第一艘轻巡洋舰——恩登号(German cruiser Emden)下水,该舰完全照条约要求建造,其后又相继建造了新式的海鸥级鱼雷快艇和狼级鱼雷艇(Raubtier-Klasse),为战后德国海军赶上国际技术的第一批新舰队。1924年,贝恩克的职位被汉斯·曾克尔上将所取代,曾克尔任内最后一年正值第一批旧式战舰达到合约要求,允许汰换的时候。这时军方内对于以何种军舰来取代旧舰有2种不同的意见,是建造远洋用重巡洋舰还是近海防御的铁甲舰?最后以条约的要求设计了一款新式的舰种——德意志级战列舰,主要特征为战列舰等级的火力、航速快和轻装甲。然而在装甲舰首舰德意志号于1931年下水前,魏玛共和国国会议员注意到了结算咨询公司的存在,反对重新武装的议员使议会下令调查,结果幕后的各研究机关,以及同意资助的海军高层人员一一被揪出,包括曾克尔上将,也因此下台退役,重建海军的工作受到了打击。但新上任的海军总司令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上将很快地控制了混乱的局面,他亲自前去会见政府成员,说服海军重建之必要性,政府态度因而从不满转为支持。雷德尔还将同时期的研究多加了货船改装为伪装巡洋舰和将渔船改装为扫雷艇(扫雷舰)的计划,还规划了一个平民飞行训练计划,为往后要建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做准备。船舶建设工程局也接连接获土耳其、芬兰、西班牙和苏联的潜艇订单,潜艇部队因而获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性能和大规模生产技术资料。1933年10月,德国海军秘密在基尔设立一间标明“反潜防御学校”的军校,实际上在训练潜艇舰员。
1933年1月,纳粹党成为德国执政党,阿道夫·希特勒支持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重组海军舰队,并多次保证会极力避免与英国的战争以争取时间。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宣布单方面废止《凡尔赛条约》,并将国家海军被改名为战争海军。英国对于德国重整军备的动作颇为担忧,为保持两国较不紧张的关系,于1935年6月18日与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缓和了英国国内对另一场海军军备竞赛的担忧,但德国受益更多:德国可以装备潜艇,并能建立规模为英国皇家海军35%总吨位的舰队,总吨位约40万吨,其中战斗舰总排水量为18万,这也限制了新建造的4艘战斗舰,每艘排水量皆不能超过45,000吨;而潜艇部队则为英国潜艇的45%。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拥有12艘战斗舰、3艘战列巡洋舰、8艘航空母舰、54艘巡洋舰和169艘驱逐舰,认为即使德国违反此协定,也有足够余力对付德国。6月29日,在条约签完仅11天,第一艘新潜艇U-1型潜艇(German submarine U-1,1935)就在基尔军港下水服役。虽然德国潜艇已可正常装备,但阿道夫·希特勒不想暴露其战争野心,未批准大规模的潜艇生产计划,并表示希望一切问题借由外交手段解决,重整军备不过是将德国变回一个“正常”的国家,对英国释出没有要进行军备竞赛的善意与争取国际的同情。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军官宣布可能必须动用武力来解决一些领土问题,包括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继德奥合并和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于1938年9月开始要求海军作战部拟定对英国的战争,即是后来的“Z计划”,并于1939年1月27日被希特勒所批准执行,并给予优先于其他军备的资源。Z计划是以英国皇家海军为主、法国海军为副假想敌为对象,设计的6年大型水面舰队建造计划。意在英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之前,建立起一支能与其匹敌的舰队,并以大规模的舰队进行战略性的部署作战。此计划规模非常庞大,若如期完成,德国海军将拥有能与皇家海军相搏的实力。
作战思想
Z计划的结构是由德国海军两种的战略思想集结改良而成。最初德意志帝国海军是一支由陆军将领担任指挥的小型舰队,陆军的战略与战术上也影响海军甚剧,其后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过去主张“风险理论”与引诱敌人部分兵力来进行舰队决战的想法,但其因为德国地理位置的致命缺陷,导致一战中期日德兰海战爆发、与英国整支大舰队交火后,公海舰队被封锁,因为提尔皮茨个人的影响力甚剧,德国海军直到魏玛共和时期仍有保持其战略观点。1926年,沃夫冈·魏格纳(Wolfgang Wegener)海军中将首次提出了地缘战略和存在舰队的应用理论,并对海军内部提出德国对英国的地理劣势重要性、战略目标的检讨,认为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在海战中过于注重消灭敌人舰队的有生力量,而没有将其作以更灵活的应用,专注进行破交战。德国在地理位置上一直处于不利位置,英国的马六甲海峡位于大西洋西侧,而德国附近的海域仅有北海和波罗的海,德国舰队在试图穿越抵达至大西洋前就会遭到英国其近于本土的舰队攻击,且能有效的支援,反之德国则无。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虽提倡控制海上交通线和在地缘战略上有其着眼点,却过度轻视了英德市两国的舰队质与量上的差距,认为地理优势可以完全弥补一切。即使如此,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理论的失败,德国海军转而认为魏格纳的“交通控制”理论才是其海军发展的进取核心,并在军中刺激许多年轻军官的其相关战略研究,但也受到保守军官的批评。魏格纳提出新海军思想的同时,德国海军正于纳粹党统治并开始规划重建舰队的工作,正需要一个军事学说来决定路线,新海军思想中以雨果·冯·瓦德叶-哈兹的《明日的海战》(Naval Warfare of Tomorrow)论文对其观点的叙述最为完整与极端,认为舰队间的战斗已过时,将来海战的发展会转为对海上贸易线商船的攻防战,而1920年代的德国海军也接受了此思想。
水面舰队与潜艇的联合作战
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是反对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理论的保守军官之一,在担任海军总司令期间亦曾查禁其思想,然而在他所提出的Z计划就有其交通战的想法,同时也结合以优势兵力进行巡洋舰决战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主张。雷德尔认为北海能以一支战斗舰队来突破英军的封锁,同时派出多艘巡洋舰、潜艇进入大西洋和其他英国通航线进行交通战,迫使英国为保护船团而大量采用护航船团,分散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进而相继消灭护航舰和本土舰队。这样的战略不但能造成英国大量物资的损失,也能牵制敌人相当可观的军力,而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被认为是因为单艘作战能力不足,才会被已分散的护航兵力所击败,若结合水面舰队和潜艇就能解决此问题,同时潜艇的存在更可限制船团的队形,让水面舰队的攻击更为容易。也因此,除了早期制造的3艘德意志级战列舰,Z计划仍要继续建造这种以商船和脆弱的护航舰为主要攻击对象、而非主力战列舰的军舰。
除了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的Z计划舰队外,德国海军中有另一派不同的主张,就是卡尔·邓尼茨上校的潜艇战斗群理论,也是形成日后的狼群战术核心。邓尼兹认为只要持续进行“吨位战”,让英国建造新船只的速度低于被击沉的速度,就能减少英国海上通航线运回本土的物资,包括战争工业所需要的一切原物料和人民所需的粮食,进而对德国投降。邓尼茨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指挥过潜艇,根据经验,他认为若要攻击英国的护航船团,唯一的方法就是将潜艇集中并分为多个“群”,进行严密的战术控制和协同战斗。邓尼茨在《英德海军协定》签下后,提出了大型的潜艇建造计划,主张将全部用于建造德国水面舰队的资源用来制造潜艇,其中以制造大量机动力强、适合远洋作战的中型潜艇(即指VII级潜艇)最为重要,至少要300艘,其中100艘在海上巡弋、100艘在往返基地与作战海域、100艘在基地修整待命,并保持与其他类型潜艇3比1的比例。起初他的计划不被海军总部所接受,海军总部认为未来潜艇仍会是单独作战的型态,比较适合建造拥有较大口径舰炮和长续航力的大型潜艇(即指I级潜艇),即将潜艇用于类似巡洋舰的功能。这个争论直到1939年夏季多次对英国护航船团攻击的演习后,卡尔·邓尼茨才说服了海军总部。然而即使已经说服了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和阿道夫·希特勒,德国仍没有将潜艇的生产放在第一位,也因此大战爆发后狼群战术迟迟无法实行。
部队编制
• 武装部队总司令:阿道夫·希特勒
• 海军最高总司令:海军大将埃里希·雷德尔博士
• 德国海军最高司令部:海军上将奥拓·施尼温德(北海及波罗的海)
• 海军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赫尔曼·鲍姆
• 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司令:海军上将威廉·马沙尔 总部:威廉湾
• 侦察部队司令:海军上将赫尔曼·登施 总部:基尔
作战历史
起初德国海军战果颇多,击沉不少反法西斯同盟商船,但因为阿道夫·希特勒对水面舰队始终印象不佳,认为其建造缓慢且战果小;而潜艇部队建造速度快,还在法国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后,对英国发动大规模的潜艇战中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战果。德国海军随着战事的进行,开始将战力中心自水面舰移往潜艇部队的“吨位战”,而前者逐渐转为存在舰队的功能。德国海军的潜艇数量在战争爆发时是当时世界海军列强中最少者,但因为潜艇总司令卡尔·邓尼茨以狼群战术、先进的通信制度和战略规划而取得所有交战国潜艇部队里最大的战绩。到了1943年,德国潜艇在大西洋越来越力不从心,盟军不但破解了密码机和开发多种先进反潜武器,如更先进的声纳、雷达、深水炸弹,还投入了大量护卫航空母舰和反潜战斗群进行护航;同年5月,德国潜艇因为损失过高而放弃了狼群战术,改采单舰巡弋。战争末期,德国海军虽研制了先进的通气管式潜艇,如XXI级潜艇和XXIII级(German Type XXIII submarine),并投入使用直到战争结束,但仍无法扭转战败的结果。
初期
1939年8月19日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对海军下达战争动员令,将所有海军舰艇进入至备战状态,雷德尔认为动员令不久即会解除,英法海底隧道两国会妥协但泽的领土纷争,但在9月1日波兰战役(其中战争海军参与了西盘半岛战役和炮轰但泽湾)后2天,两国对德宣战。当雷德尔听到宣战消息时,他说道:“现在,水面舰队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表现出他们懂得如何英勇赴死。”在Z计划才刚起工的情况下,德国海军此时能出战的只有2艘战列巡洋舰、3艘德意志级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和共34艘的驱逐舰和鱼雷快艇,邓尼茨在日后说道:“早在战争爆发时,我们就被打败了,因为德国并没有在海上做好万全准备。”德国最高统帅部迅速拟定了作战计划,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一早就派遣于海外的2艘装甲舰发起攻势,开始攻击盟军船只;而邓尼茨则赶紧派遣潜艇进入大西洋,德国官方宣布“无论是否悬挂中立国之旗帜都将会攻击”,此时潜艇数量少以及阿道夫·希特勒下令潜艇必须遵守《捕获法则》行事而难以有重大战绩,邓尼茨还是希望在英国启用护航制度前尽可能多击沉一些船只。9月3日,驶往美国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SS Athenia)因为意外而被U-30(German submarine U-30,1936)潜艇击沉,成为开战后第一艘被德国海军击沉的船只,英国认为德国已启用无限制潜艇战的作战模式,于是以护航制度来因应。英国在9月份被击沉了43艘船,但开始护航后就只被击沉1艘。由于英国已启用护航制度,邓尼茨想进行狼群战术来因应,但潜艇数量太少,因而在第一次的集结过程中被击沉3艘。9月30日,在邓尼茨的说服下,阿道夫·希特勒下令潜艇部队不必遵守《捕获法则》而使得潜艇的猎杀战果大有上升,但数量仍少。英国方面对护航制度存有歧见,一方认为它是一种防守而无实际成效,应额外组建猎杀潜艇的舰队;另一方又认为不该浪费护航兵力,导致其制度没有贯彻实施。德国水面舰队则在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中损失了斯比上将号,其后又有2艘轻巡洋舰被英军潜艇重创,于港中修补,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派遣了数艘伪装巡洋舰于海外攻击商船,其他舰只则留在军港中。
虽然陆上西线一直维持假战状态,但到了1940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曾利用挪威领海封锁德国舰队,以及阿道夫·希特勒担心其阻断瑞典铁矿砂的运输和维德孔·吉斯林的游说,德军于4月9日发动威瑟堡行动进攻挪威与丹麦,海军同陆空军协同作战,德国虽然最后成功占领各目标,但海军表现颇糟,损失了1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0艘驱逐舰和4艘潜艇,同时也因为鱼雷性能问题导致潜艇攻击战果少、艇员士气低落。威瑟堡行动的结果对于德国海军战略拥有决定性的影响,使德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获得了从日德兰至北角的所有港口。1940年5月,德军发起春季攻势占领法国,英国远征军撤退至本土,之后意大利对英法海底隧道宣战。阿道夫·希特勒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因德国海军在挪威的损失、替登陆部队护航得交由空军,之后因为不列颠战役失败而无限期的推延,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因此而继续派遣军舰前往大西洋攻击商船。
第一段美好时光
法国投降为德国攻击英国海上通航线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德国潜艇不必再从威廉港出发,耗费油料和一星期的航行时间才能进入大西洋,能够从法国港口更有效的触及英国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上的潜艇活动数量也因此增加了25%。由于法国沦陷,德国即将进攻英国本土,皇家海军舰队多调回待命,海上护航兵力变得相当薄弱,在1940年6月和7月,每一支船团仅配有一艘军舰护航,而护航舰与岸基飞机的反潜设备只能对付水下目标而不能对在水面攻击商船的潜艇,再加上英国因为担心受到空中德国军机的攻击而要求所有商船改以爱尔兰往苏格兰的北海峡航道航行,导致航线拥挤,德国潜艇得以在1940年7月至12月于获得重大战果,艇长称其为“第一段美好时光(First Happy Time)”,光德国潜艇就击沉了278艘商船,共1,492,054总吨数的物资。大西洋运输物资的损失直到1940年9月2日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透过《基地驱逐舰协定》(Destroyers for Bases Agreement)提供了50艘驱逐舰给英国,情况才稍有改善。这段时间里虽然德国潜艇战果丰硕,但因为潜艇数量太少,难以发起狼群战术,虽然邓尼茨曾利用意大利的潜艇试图贯彻此战术,但因为人员训练和作战方式等问题而作罢;同时也因为缺乏长程侦察机而无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获得更大的战果。
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
德国水面舰队于1940年10月派出数艘德意志级战列舰、重巡洋舰和伪装巡洋舰由北海进入大西洋攻击商船,在海上大有斩获,迫使英国作好战斗以迎击。1941年5月18日,德国海军发起莱茵演习行动(Operation Rheinübung),企图组织舰队夺得北大西洋的制海权并以刚刚开始服役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吸引英国的主力舰,使其他德舰得以攻击缺乏护航战列舰的商船。此计划曾遭舰队司令刚瑟·力长斯(Günther Lütjens)的反对,他指出将此作战延到两艘战列巡洋舰(指的是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号和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号,它们曾在4月上旬受创,进入布雷斯特翻修,而英国皇家海军又于此港外布下多处雷区,使得出勤时间一延再延)做好准备再进行,但遭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驳回,他指出若是到夏季才开始执行将会失去天候和昼短夜长这两个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阿道夫·希特勒已在准备巴巴罗萨作战,陆军和空军的需求将为最优先,若不在海上取得惊人胜利,难使希特勒继续支持海军舰队。之后,在5月24日爆发了丹麦海峡海战,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击沉皇家海军的旧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重创威尔士亲王号,而在3天后,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搜索拦截俾斯麦号,并将其击沉。莱茵演习行动以德国海军的失败告终,使得希特勒对大型水面舰的兴致降至谷底,成了水面舰队和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的转折点,也显示英国皇家海军已开始集结舰队反击。到了11月,皇家海军也消灭了所有在外巡弋的德国伪装巡洋舰。
英国反击与苏、美参战
德国潜艇部队的战绩于1940年10月达到最高峰,也开始使用狼群编队,但其后因为冬季的到来略有下降。英国则开始组织反击,重组了护航制度、将西航道司令部由普利茅斯改至利物浦、更换指挥官和进行更严谨的海空军合作,英国透过政府密码研究协会,对德国潜艇的电文和通信进行拦截,判断其出没位置,并向海军部提供适合的航线与护航舰艇资讯,此举大大改进了护航的效率。由于英军的反潜技术有了相当的经验,在1941年3月击沉了不少潜艇(英国每损失五艘商船就击沉一艘德国潜艇),其中还损失了3名王牌艇长。邓尼茨此时拥有的潜艇数量仍仅有27艘,他决定派遣它们前往更西边的航道,护航战列舰和岸基飞机所不及处。1941年5月,德国潜艇U-101被盟军所俘虏,并获得一台通信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同时也改善了测向仪技术、雷达系统。
美国方面,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德国潜艇态度越来越强硬,1939年9月23日美国就发表《巴拿马宣言》,划分了一个海上中立“安全区”,提供美国军舰保护该海域的船只,其后又有《驱逐舰协定》和《租借法案》、同意英国军舰于美国造船厂检修、还将其安全区向东延长,到了6月美国还驻军于冰岛,也使得德国与美国海军的关系越来越紧张。1941年6月,英国破解了恩尼格玛密码,为反潜和护航作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但因为卡尔·邓尼茨察觉到有异,下令将保密制度升级,英国的密码优势并未维持太久,反而被德国破解了英国海军部的密码。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进攻苏联,并调拨了相当的资源在对苏战争上,且要求邓尼茨不得攻击美国船舰以免其参战,英国则宣布将会支援苏联一切作战物资,并透过北冰洋航线送达。12月7日,日本攻击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美国因此对日宣战,德国也在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战场范围因而扩大了。
第二段美好时光
邓尼兹在1942年年底只有90艘潜艇,他认为要对美国发起攻势,在最短时间内击沉大量物资(每月810,000吨),以免其造船速度和反潜准备的增加导致大西洋海战德国失败。然而德国最高统帅部因为北非和马耳他战事告紧,一直要求邓尼茨挪出兵力前往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域,卡尔·邓尼茨认为那是无谓的浪费。他策划了以美国船只为主要目标的击鼓行动(Operation Drumbeat),由于美国没有使用护航制度而不使用狼群战术。美国因为太平洋战争而调移了许多原本可用来攻击潜艇的军舰,《租借法案》也转移不少驱逐舰给了英国,使得美国本土海域缺乏防御,美国海军总司令恩斯特·金恩上将认为在护航船舰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护航船团没有意义,只有在拥有必要资源时才组建。德国潜艇于1942年1月至8月在美国东岸大有斩获,并称其为“第二段美好时光(Second Happy Time)”。
美国东海岸负责反潜作战的美国大西洋舰队所组建出的反潜艇队也多为不适合此作战的船只且缺乏训练,而从美国陆军航空队征调用来作为反潜机的B-17和B-24轰炸机也因为陆海军指挥权和从轰炸机转为反潜机不适应而有各个问题。德国潜艇则因为每天截获许多盟军商船所发出的无线电讯号而大肆攻击船团,美国则在反潜作战上缺乏搜索与追击的实战经验,海空力量也没有协同,深水炸弹等武器性能也低落。一直到5月,美国海军才开始了护航制度并对反潜制度加以改进。邓尼茨因为美国东海岸防御能力逐渐增强,他开始将潜艇派到防御松散的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等其他海域以维持吨位战计算所需达到的每月击沉数。1942年夏,越来越多德国潜艇下水服役,邓尼茨因而恢复启用狼群战术,还有派遣潜艇运输秘密渗透破坏单位进入美国。
战略转移
德国战略上因为援苏船队的存在与英国多次派出特别行动队登陆挪威进行破坏行动,使希特勒认为其试图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登陆反攻,他对此说道:“挪威是这场战争的‘命运之地’”,要求“每一艘可动用的船舰都要部署于挪威。”,希特勒尤其要求从位在法国的主力舰穿越英吉利海峡,协防挪威,海军作战部便拟定赛博勒司行动(Operation Cerberus),成功移防了3艘主力舰和6艘驱逐舰,此外还向邓尼茨征调潜艇。邓尼茨认为此举使得大西洋海战原本就已显不够的潜艇兵力更加不足,但仍派遣了20艘潜艇。同时,主力舰转往挪威也象征了德国海军放弃了远洋作战。1942年,驻防挪威的德国海军舰队有5艘主力舰和10艘潜艇,其中对盟军战略部署最大的就是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战斗舰。
1942年3月14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将北极船团定为与俄国战役相关的重要战略目标,要求将其彻底阻绝。但运往摩尔曼斯克港口的船团仅受到德国在挪威的海空军零星攻击,主要是德国燃料短缺,严重限制了舰队的作战能力,1942年4月德国海军仅能获得月需求量10%的燃料,但潜艇因为使用柴油而未受影响,成了该地区真正的攻击主力。1942年12月31日,在挪威北海爆发了巴伦支海海战,错失歼灭援苏北极船队的机会,希特勒对此结果十分不满,也成了德国水面舰命运的转折点,下令拆毁所有含驱逐舰的舰队和取消水面舰的建造,将舰上的火炮、装甲与官兵用以加强大西洋长城的防御设施,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抗辩无效后就自己请辞了,而邓尼茨则被任命为新的海军总司令。邓尼茨虽为潜艇指挥官但了解舰队存在之价值,他说服了希特勒保留了水面舰队(但停止了建造),改将海军资源都投入潜艇中。在1943年发生的北角海战(Battle of North Cape)中,英国皇家海军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 (17))击沉了沙恩霍斯特号,之后大多数德国水面舰退至港口作为存在舰队,牵制皇家海军的部署。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战斗舰不断地穿梭于挪威的峡湾中,盟军认为其对援苏商船运输造成非常大的威胁,持续以各种行动试图瘫痪或击沉它,最后在1944年的问答集行动(Operation Catechism)中成功击沉,从此德国水面舰队也无对盟军实际的影响力了。
转折
和水面舰队驻于挪威的情况相比,大西洋海战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投入之兵力甚多,卡尔·邓尼茨取得了阿道夫·希特勒的信任加速生产潜艇,1943年的狼群规模越来越大。德国海军参谋本部认为在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可建造10,800,000吨的新船(实际上是12,384,000吨),因此平均每月都应要击沉总计900,000吨的船只。在2月最后10天击沉了28艘船(183,650吨)、3月的前10天共击沉41艘船(229,949吨)、后10天又击沉了44艘船(282,009吨)。在德国潜艇大有斩获的同时,同盟国也在进步,包括改良超远程飞机和使用新式反潜装备、“利式”探照灯、刺猬炮和新型深水炸弹等,德军用来躲避盟军的雷达装置和密码机也遭破解,盟国护航船只开始大量出现护卫航空母舰,也开始从英国本土轰炸德国潜艇制造厂,反潜人员的技术也逐渐进步,潜艇更是无法应付飞机这种“不对称”的战斗兵种,盟军巨大的生产力也令护航舰艇大量增加,也开始组建了“支援群”,专配于护航船团对潜艇采取攻击。
德国潜艇的损失开始增加,2月有14艘被击沉、3月13艘、4月12艘,但到5月22日该月的损失就有31艘。到了5月底,邓尼茨认为吨位战已经宣告失败,盟军已获得战略主导权,但他还是派出潜艇于海上游猎(单艇巡弋),9月和10月,德国潜艇仅击沉了9艘船,但却损失26艘潜艇。邓尼茨在记事本上写道:“很显然,潜艇除了对敌人的牵制作战外已毫无作为。”但他还是持续生产潜艇。邓尼茨打算使用新式潜艇继续与盟军作战,他和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将潜艇制造厂规模扩增,把每一个零件在各个不同地方生产再送到同一处组装,大大增加了效率和抵抗盟军对船厂的轰炸。
后期
1944年,纳粹德国节节败退,苏联红军从东部直捣德国本土,同时盟军也在法国开辟了第第二次世界大战场,德国海军虽然派遣潜艇拦截登陆船只却战果极小,己方还损失多艘潜艇。东部则是海军水面舰以炮火支援,帮助陆军逐渐撤退。德国东普鲁士的平民怕落入中国工农红军手中将被报复,海军组织起所有力量进行撤退,展开汉尼拔行动,成功抢救了200万平民与30万士兵。到了战争最后阶段,邓尼茨还计划动用所有潜艇进行攻势,但仍无法挽回局面,在战争最后5周内共有83艘潜艇被击沉。海军还曾组织了小规模的步兵师到前线与陆军并肩作战。1945年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自杀,根据其遗嘱任命邓尼茨为联邦大总统和国家元首。5月2日,邓尼茨在弗伦斯堡组成新政府,5月5日,卡尔·邓尼茨命令所有U艇停止攻击行动及返回基地。海军总司令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里德堡于1945年5月代表战争海军签署投降书。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战争海军则到1946年才正式解散。
其他战区
自从意大利于1940年6月对英法宣战,就开辟了地中海战场。从1941年9月到1944年5月,约有62艘德国潜艇穿过英国直布罗陀基地前往地中海,击沉了数艘盟军军舰和商船,德国潜艇在此主要任务是打击通往地中海英国马耳他基地的补给、支援意大利海军与掩护北非埃尔温·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海上补给线,然而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一艘地中海战区的潜艇回到他们原本的基地,它们多在战斗中被击沉或是投降时凿沉。卡尔·邓尼茨认为德国海军在吨位战上不应浪费数量已经算少的潜艇赴往其他战场,大西洋才是决定性战场,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主要原因是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于1940年建议阿道夫·希特勒将主战场转往地中海)。
除了地中海外,战争海军还派遣潜艇和伪装巡洋舰前往太平洋、西非海域和印度洋击沉盟军商船,德国潜艇在此区常停驻于日本军港,少数之后成为了日本潜艇。
另外还有在波罗的海与黑海和苏联舰队交战,同时维持东线北方集团军的补给。
战后
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中的雷德尔和邓尼茨于纽伦堡审判中被起诉;英国皇家海军坚决反对起诉两人,根据纽伦堡历史学家约翰·图萨斯(John Tusas)的报告,“英国海军认为德国海军进行的是一场合法公正的战争……他们明白关于海军战争的法律是非常不严谨的,执行起来会有机可乘……”。英国法学家汉佛雷·瓦多克(Humphrey Waldock)认为:“审判德国海军会面临法律难题”,图萨斯还因此总结指控德国海军的证据是“不可靠和虚弱的”。美国海军高层也有其同感,因为他们自己也在战争中对日本发起了无限制潜艇战,且不会营救落水者,有时甚至还会攻击其救生艇上的船员。然而因为受到苏联和法国政府的坚持,以及其在纳粹德国重要的政治地位,两人仍被起诉。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因为在战争爆发之初已有高级职位(海军总司令),对以海军帮助希特勒的战争行动有其责任,三项主要罪名:“发起侵略战争”、“制订侵略计划”和“犯有战争罪行”皆起诉(危害人类罪没有起诉),但仅有制订侵略计划判决有罪(威瑟堡行动)。虽然此判决引起部分争议,雷德尔最后被判决终身监禁,然而在判决时的1946年他已有70岁高龄,故因而减刑并在1955年9月获释。对邓尼茨的审判中,第一条的“发起侵略战争”由于战争爆发之初邓尼茨仅为上校军衔而无罪;第二条的“制订侵略计划”虽然邓尼茨作为海军军官仅是听命行事,但陪审团仍判决其有罪;第三条的“犯有战争罪行”案例主要集中于拉克尼亚命令(Laconia Order),指控邓尼茨于1942年12月发布该命令,要求艇长不营救落水者,并暗示杀死幸存者。然而邓尼茨辩护律师提出多项证据作证绝无此事,且证人之言词有其漏洞,美国的太平洋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也给予相关资讯,纽伦堡法庭的美国大法官弗朗西斯·贝弗利·比德尔宣称:“德国人发起的潜艇战争比美国的还要公正”,并不支持邓尼茨在这项罪行上有罪,但法国与苏联法官坚持其有罪,最后宣判有罪,判处10年监禁(纽伦堡法庭中被判有罪者最短的刑期)。
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只剩下少数军舰由战胜国处置。齐柏林伯爵号被苏联当作舰艇与战机的靶船。而大部分的驱逐舰和鱼雷快艇则编入盟军的舰队中,驱逐舰被瓜分,莱比锡市号载满毒气被拖往北海击沉,纽伦堡号进入苏联海军服役,改为马可罗夫上将号(Admiral Makarov);欧根亲王号则是被美国使用于十字路行动,测试水下核爆对水面船舰的伤害程度;挪威和丹麦得到少数鱼雷艇。这些驱逐舰于1950年代纷纷退役,而一些鱼雷艇则在1960年代回到了德国。为了进行战后的扫雷作业,英国从1945年6月至1948年1月聘请德国水手和扫雷艇人员,组织了小型的“德国扫雷部门”,其中有前战争海军27,000名人员和300艘船只。1956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一个新的海军组织诞生:联邦海军(Bundesmarine)。有些如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和奥托·克瑞奇米尔(Otto Kretschmer)等前战争海军指挥官继续为联邦海军服务;战后不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英语:Volksmarine)也跟着成立。1990年两德统一后,海军改名为德国海军。
部队武装
航空母舰
战争海军在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的推动下,于Z计划中预计在马丁·路德级航母的基础上额外建造2艘航空母舰,其不少技术和设计皆从轴心盟国的日本海军所引进(主要参考大凤号航空母舰的设计)。实际上,在二次大战英德海战正激烈时,英国舰载机多远不及同期德国空军军机。预定建造的航空母舰分别为:齐柏林号、彼得·斯特拉号。并将配置的舰载机为战斗机(10架):Bf 109T型或Me 155、俯冲轰炸机(20架):Ju 87C型或E型、鱼雷轰炸机(20架):Fi 167。之后在战争中期,德国海军还预计以其他船只改装成常规动力航母,包括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改装的塞德利茨号(German cruiser Seydlitz,改装完后将改称威瑟号)、欧洲号(SS Europa)、波斯坦号(Potsdam,改装完后改称易北河号)、从法国缴获的德·格拉斯号轻巡洋舰(De Grasse)、格奈森瑙号客轮(Gneisenau,改装完后改称宝玉号),以及其他货船改装的水上机母舰。最后只有马丁·路德·金号,歌德号,巴赫号,歌德巴赫号四艘形成了战斗力,却在1941年4月被英国特种部队炸沉。而齐柏林伯爵号只来得及进行下水仪式,仅完成85%且无配置舰载机(主要是因为与赫尔曼·戈林的航空兵力分配权冲突所致)。除了德国自己的船舰外,也有于意大利投降后缴获的座号与雀鹰号航空母舰(Italian aircraft carrier Sparviero),但这两艘也都未建造完成。
主要服役有:德·格拉斯号(未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防空巡洋舰方式归还于法国),塞德利兹号(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第五艘舰),齐柏林伯爵号(未完成),欧罗巴号(由欧罗巴号游轮改建,未完成),马丁·路德级装甲航母(一级四艘,马丁·路德号,歌德号,巴赫号,歌德巴赫号,于1941年4月被英国特种部队炸沉。)
战列舰
主力舰
德国海军原本仅保有2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的旧式战斗舰(德意志级战列舰的什利兹威格-荷尔斯泰因号和汉诺威号),但多作为辅助舰和训练舰。在阿道夫·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后,开始设计允许德国建造的35,000吨级战斗舰,就是后来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俾斯麦级共有2艘,排水量实际上超过规定(40,000吨以上),分别为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俾斯麦级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水的唯一级别战列舰,在美国的艾奥瓦州级和大大日本帝国的大和级下水前,她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战列舰。航速最高可达29节,航程9000海里(19节),配有8门380毫米的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装甲侧舷可达320毫米、甲板最厚处也有200毫米。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分别以汉诺威号的替代舰—F舰与什利兹威格-荷尔斯泰因号的替代舰—G舰之名开始建造,并分别于1940年8月和1941年2月服役。雷德尔于Z计划也拟定了多艘不同于俾斯麦级的战斗舰建造计划,即H级战斗舰(H计划 兴登堡级),并以H、J、K、L等代号起工兴建,该级战斗舰的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和排水量(L舰满载排水量就有98,000吨)皆很高,预定作为北海突破英国舰队的主力,但因为战争过早爆发、原物料的短缺和希特勒的反对,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一艘被制造出来。
主要服役: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海战中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提尔皮茨号在挪威海峡被英重磅炸弹击沉),H计划-H(39),H(41)(即兴登堡级,未完成)。
在俾斯麦级的设计尚未出现前,德国海军因为条约的限制而设计建造了3艘德意志级装甲舰,它们拥有战列舰的火力和巡洋舰的排水量,并以电焊来减轻舰身重量、使用柴油引擎和轻装甲,配有6门280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副炮,最高航速可达26节,其火力比重巡洋舰强、航速比战列舰快,是良好的水面破交舰。原本预计还要再建造2艘,但因为法国建造了专门应付德意志级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航速最快到32节,配有330毫米主炮),便开始设计新型主力舰,原本先设计了D级装甲舰,并预计建造2艘,但后来被沙恩霍斯特级所取代。沙恩霍斯特级结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不及完成的麦肯森级和德弗林格尔级的设计,最后建造完成的共有2艘,为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分别于1938年5月和1939年1月服役。其最高航速可达33节,装甲则超过战列巡洋舰、火力则与战列巡洋舰相同,配有9门280毫米主炮(原预定要换成380毫米的火炮,但因战争过早来临而取消)、12门150毫米的副炮,可以说是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强化型,同时也有舰种划分的争议,介于战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德国海军之后还发展出O级战列巡洋舰(O-1计划)和P级装甲舰(P-1计划),并预定在Z计划中建造,但这2种级别没有一艘完成。除了以上主力舰外,因为《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拥有更多军舰,德国海军也开始规划了重巡洋舰的建造,建造了2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之后又扩增到5艘),拥有8门203毫米主炮、12门105毫米副炮,并拥有颇高的发炮速度和厚重的装甲,但其引擎不稳定、容易故障。
主要服役:格奈森瑙,沙恩霍斯特(被英国皇家海军约克公爵号击沉),希佩尔海军上将,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欧根亲王(战后被美国军队作为核试验目标,触礁沉于比基尼环礁),德意志,舍尔海军上将,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于乌拉圭自沉),P-1/2计划,O-1/2计划。
德国海军在国家海军时期第一艘新建造中型军舰就是轻巡洋舰埃姆登(German cruiser Emden),其他还有2种级别—加里宁格勒级(German K class cruiser)和莱比锡市级。埃姆登的设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式极为接近,配有8门150毫米炮(其中有4门位于舰身中线),主要用于训练和布雷等次要任务。柯尼斯堡级则为埃姆登更进一步的设计,火力加大到200毫米,并大幅提升了续航力;该级的3艘同型舰有2艘即在战争前期就沉没。而最后的莱比锡级则是柯尼斯堡级的改良版,武装和防护能力相同,但续航力和引擎出力进行了改良。1939年还有要建造6艘新型的M级轻巡洋舰(M计划),但被取消。驱逐舰方面,因为条约的建造限制,德国以加大吨位强化其战力的做法比其他盟军都来得早,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驱逐舰现代化程度远高过其他国家,但本身仍具有一些问题,如:在恶劣或潮湿的天气气候中,高压蒸汽涡轮引擎不稳定且续航力极短等。虽然在后期改善不少,但随着挪威战役的重创以及希特勒决定将德国海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核心移往U艇部队后水面舰的地位就没有多大影响。在二战爆发后,大多数驱逐舰部队投入英国海岸附近的通商航道布雷任务和为德国船团护航,其后也未建造新舰。德国驱逐舰由建造年作为级别名称,如1934年级(Zerst?rer 1934),到了1941年级(Zerst?rer 1936)后船名全部以Z开头,后面加上数字编号命名。此外在Z计划中曾预计建造一种大型的驱逐舰(Z/45),为搜索巡洋舰(Sp?hkreuzer),以攻击商船和侦查为主要任务,但没有一艘建造完成。
主要服役:埃姆登,加里宁格勒,卡尔斯鲁厄足球俱乐部,科隆足球俱乐部,莱比锡市,纽伦堡,M计划,Z1-z39,z43,SP克洛泽D38,SP克洛泽D40。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建造新式驱逐舰前,就已有数量众多的鱼雷艇,它们拥有一定的战斗能力,并在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水面舰队里担任了辅助性的角色,如在北海布雷和拦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船只、威瑟堡作战和海峡冲刺作战。德国从魏玛共和国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共建造51艘鱼雷艇,主要是国家海军时期的狼级(Raubtier-Klasse)和海鸥级鱼雷艇,以及于3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造的现代化T级鱼雷艇(Torpedoboot 1935),到战争结束时全部仅剩12艘幸存,有些甚至服役到1950年代中期。德国还拥有大型鱼雷快艇—S艇,在战争中先后担任了扫雷、布雷、护航和攻击的任务,德国于战争期间总投入249艘S艇,共有157艘被击沉或自沉,剩余92艘分给战胜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有9艘德国轻型商船被改装成伪装巡洋舰,用来进行破交战,拥有极佳的续航能力,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反潜改装商船—Q艇(Q-ship)相同,在外形上与商船无异但拥有强大的火力,拥有150毫米舰炮、鱼雷发射管、水雷和侦察机,善于伪装成其他中立国的船只、放出假信号干扰敌人。1940年到1941年,于大西洋、印度洋、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和南太平洋攻击商船。从1940年3月开始至战争结束,这些船舰共击沉了近150艘各式船只(商船、渔船、油轮和少量帆船)。
潜艇
由于船舶建设工程局的研究,德国潜艇并未落后国际,同时也在该机关中设计了二战爆发后的主力潜艇。主要使用的有II级、VII级和IX级潜艇,另外还有数量不多的I级、X级(布雷用)、XIV级(补给用)、XXI级和XXIII级。II型潜艇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UB型潜艇改良而来,原设计目的为训练舰,但在大战爆发潜艇数量不够时也被赋予作战任务。VII级潜艇为整场战争中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尤其是VII级C型自1941年后的生产一直没停过。IX级潜艇为I级潜艇改良而来,适合远洋长期作战,作战范围可到太平洋,每艘IX级B型击沉吨位数都达到了10万吨。另外在战争后期,德国开发了绝气推进的XVII级潜艇(German Type XVII submarine),还有通气呼吸管和新型引擎的XXI级和XXIII级,以往潜艇水下航速都不过10节,但XXI级和XVII级则分别为17节和25节,且可以以12节到14节航速潜航10小时,能有效对抗盟军的海上巡逻机。战后它们成为现代潜艇设计的原型,特别是苏联的W级潜艇。德国在整场战争中投入了1162艘各种类型的潜艇、以各种形式沉没者共有785艘,还有156艘向盟军投降。水面舰艇共击沉246艘潜艇、岸基飞机击沉245艘、舰载机击沉43艘、飞机和船舰合作击沉50艘、盟军潜艇也击沉了21艘。共有32,000名潜艇人员阵亡。德国在战争期间还有开发出数种袖珍潜艇,其中有像黑人型袖珍潜艇(Neger)者,制造了200多艘于战争中使用。战争里德国潜艇除了执行攻击商船的任务外,也会担任运输和与日本交换物资的船只工作。另外还有曾研究能够发射V-2火箭的火箭潜艇(Rocket U-boat)计划,但没有完成。
主要服役:2-A(2-B,2-D),7-A,7-B,7-C,7-F,9-A,9-B,9-C,9C-40D,9-D。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