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一种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以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地区。表演通常是一人或几个人,使用的道具简单,不受场地限制,全程以站唱形式进行,采用山东省方音,以说唱为主,间以说白,语言节奏性强。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唱词多是七字韵、十字韵等,伴奏乐器有铜板、二胡琵琶三弦琴。山东快书早期偏重“吟诵”,后来趋向“板诵”。唱法上有所谓“平口”、“俏口”、“贯口”和“散口”之别。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民间主要有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及傅汉章说三种说法。山东快书最初是在农村传播开来,民国初年,山东快书逐渐在城市演出,进入发展瓶颈期。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快书在解放军部队中部队中受到欢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山东快书发展的兴盛时期,且开始形成各种艺术流派。其中,传统的两大流派为高元钧、杨立德,随后刘司昌的表演受到欢迎,自成一派。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元的娱乐方式使山东快书的传承受到影响,面临曲调消失、无人继承等问题。90年代初,山东快书理论研讨会陆续召开,对于促进山东快书的表演技艺创新保护,以武松故事为代表的作品也陆续出版。随着时代变化,一些歌曲、口技、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快书的表现能力,使之面貌一新。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由来

山东快书的发源地是临清市济宁市,在这一带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许多商人、艺人都汇聚在码头,这类码头后来就成了孕育商机和艺术荟萃的地方。在北宋末年,临清一带的曲艺发展旺盛,且当时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较多,因此它为艺人们的创作提供了较多素材。尤其是武松的英雄故事更在当地广为流传,最初的山东快书正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因为武松俗称为“武老二”,所以演唱者被称为“唱武老二的”,又因为武松身躯高大,这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唱大个子的”。另外,还有称它为“竹板快书”、“滑稽快书”,直到1949年6月,山东快书的开创者高元钧先生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录制唱片时,将这种曲艺形式正式命名为“山东快书”。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民间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刘茂基,是明朝万历年间不得志的武举人,虽然他没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创作能力一般,但是他在讲唱《武松传》的时候,运用的武功架势特别,为山东快书带来了的吸引力。

第二种说法是清咸丰年间的山东济宁艺人赵大桅,他改编了山东大鼓艺人何老凤的“摔缰腔”,又用梨花大鼓的梨花片作为击节乐器,形成山东快书的前身“武老二”。赵大桅自编自演了许多新的曲目,使山东快书的文字加工和唱腔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被誉为山东快书的奠基人。

第三种说法是,爱新觉罗·旻宁六年,有落第举子十余人在归途中遇雨,被滞留在临清市。为发泄落第的郁闷情绪,这些弟子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唱词(即后来《武松传》的雏形),由其中的一名叫李长清的作者带回家乡平杠子王庄,并将其交给山东大鼓艺人傅汉章排练演唱。后来傅汉章精心钻研《武松传》,在道光十九年(1839)的春秋庙会上正式演出,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后来,傅汉章创造出了山东快书特有的韵诵体唱法。

发展

清末民初,山东快书先是在农村传播开来,演出地点一般为农村的集庙会。此时发展阵容分为山东省内和山东省外两个不同的分支。一支是以山东省内的鲁西南地区为中心向周边的城镇扩散,除省会济南市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烟台市青岛市等地就留下了山东快书艺人的身影,他们主要活跃于农村集镇。另一支则是以长江东南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南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末,武汉市徐州市蚌埠市、南京、上海市等地就有山东快书演出。此时的山东快书突破了原来中规中矩的顶板演唱,加入了闪板起唱,并且出现了许多山东快书名艺人,如赵震、戚永立、杨凤山等。

衰落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山东快书逐渐在城市演出。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山东快书讲述的内容添加了不健康的成分,导致山东快书由健康淳朴转向低级下流,到民国初年,知名艺人不到十余人,主要流传于鲁中、鲁南等地农村以及济南市、徐州、济宁市少数几个城市,山东快书的发展陷入低谷。

复苏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快书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充分发挥其宣传战斗武器作用,如对抗美援朝的宣传。山东快书在解放军部队中受到欢迎,全军范围内几乎是营、团以上搞晚会,山东快书节目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山东快书的艺术流派开始形成,其中,传统的两大流派为高元钧杨立德,随后刘司昌的表演受到欢迎,自成一派。

在五十年代初,高元钧参加了总政文工团,他所演唱的新书目《一车高粱米》以及传统书目《武松打虎》等,在中央及地方电台经常演播,并灌制唱片发行全国,并出现各种山东快书练班。在部队、厂矿、农村等地都有山东快书演唱。“杨派”主要流布于山东省省内,刘司昌被称为“刘派”山东快书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精髓在于现实主义的深化。除了三大主要流派外,还有独创四页板伴奏唱快书的“于派”,他们多是名家于小辫儿的传人。他们的艺术风格粗犷泼辣,亦极风趣,且富于农村生活气息,主要活跃于鲁中农村、潍坊市烟台市等地。此时的山东快书,传播程度达到高潮,成为一个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大曲种。

兴盛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山东快书发展的兴盛时期。那时候中国大小晚会均会有山东快书的演出,并且得到观众的认可与支持。山东快书的创作、演员队伍范围扩大。以高元钧和杨立德为代表的高派和杨派,属于城市舞台派,一般均在舞台上演出,以钢板做伴奏。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孙镇业先生同他的师父高元钧大师一起研究,并整理、补写、录制了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在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后连播,后又出版发行了山东快书经典代表曲目的 VCD 光盘,带动了一批青、少年演习、打响了鸳鸯板。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元的娱乐方式使山东快书的传承受到影响,面临曲调消失、无人继承等问题。90年代初,山东快书理论研讨会陆续召开。中国曲艺家协会先后举办了十几次大型的山东快书大赛,从而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山东快书事业的发展。从2019 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全国山东快书汇演活动持续开展。在此期间,创新性的节目不断涌现,比如出现了对口山东快书《李逵夺鱼》《果树风波》、山东快书剧《孔子学琴》,还有类似小品的群口山东快书《民主生活会》等。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通常是一人或几个人,使用的道具简单,不受场地限制,全程以站唱形式进行,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扣子”的运用。表演者手持竹板开场,竹板往胳膊上一挎,用铜板(也称“鸳鸯板”)打节奏进行演唱,采用山东省方音,以说唱为主,间以说白,语言节奏性强。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其中,“书帽”的篇幅长短悬殊较大。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

唱词及伴奏

唱词多是七字韵、十字韵等,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唱词通常使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惯用的赋、比、兴手法,而且多运用诸如排比、对仗、双声、叠韵、谐音、双关、比喻等丰富多彩的汉语言修辞技巧。根据剧情的发展,字数多少不限,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故事。如在《武松传》中,多以演唱武松故事为主。喜用“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松”或“闲言碎语不要说,表一表英雄好汉武二哥”开场。山东快书的伴奏乐器有铜板、二胡琵琶三弦琴。其中,铜板也称“鸳鸯板”,是两块半圆形如同半月牙状的铜板,尺寸是孤高为4.4公分,玄长为14.2公分,主要用于协调节奏、控制速度等,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伴奏乐器。

唱腔及唱法

山东快书的唱腔为典型的韵诵体。所谓“韵诵体”,是指山东快书在山东大鼓老牛大捽调的唱腔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韵诵方式。早期的唱腔偏重“吟诵”,特点是“大顶板”,虽然其节奏顿挫有力但是缺乏变化,后来经过技艺的日益完善,在节奏上有多种变化并产生了5种板式,且富有音乐性。唱法上有所谓“平口”、“俏口”、“贯口”和“散口”之别,说白所使用的“白口”又分为穿插说明性的“表白”和打岔议论性的“过口白”。在演唱过程中,以快节奏的贯口说为主,基本句式是七字句,结构为“二二三”,明快流畅。同时唱白结合便于叙事,加上不断设置“扣子”(相当于悬念、包袱),使表演内容风趣、幽默,容易逗笑听众,增添了喜剧色彩和娱乐效果。

经典剧目

传统曲目有《武松传》,包括《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等十二个回目,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迹夺鱼》等。小段书帽则有《小两口抬水》等。现代书目,抗日战争期间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固山》等;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一车高粱米》《三只鸡》等。

艺术流派

高派

创始人

高元钧( 1916-1993),山东快书“高派”艺术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以歌颂历代民间英雄人物为主。另外还有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段子,如《一车高梁米》《侦察兵》《长空激战》等。另外,他曾参与《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快板快书研究》等山东快书理论著作的编写,培育了一批山东快书演员和作家。从1940年开始,高元钧积极从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进行学习,改进山东快书。摒弃“荤口”,保留夸张、戏谑和幽默提高了传统节目的艺术质量。高元钧注重培养后备力量,在他的弟子刘洪滨及刘学智协助下,在部队曾举办多期“山东快书训练班”,大力普及部队快书,也使来自山东农村的“武老二”,成为全国听众广泛喜爱的崭新的说唱艺术形式。

艺术风格

以高元钧其为代表的山东快书基本表演风格是亲切朴实、人物鲜明、感情真挚、口风甜脆、幽默夸张。擅于抖“包袱”、模仿,达到雄壮洒脱、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富有喜剧色彩、乡土昧浓,形成“一人多角,快书戏做”的艺术风格。通过说、唱形式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刻画典型环境中的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题。

杨派

创始人

杨立德(1923 -1994),山东省利津县人,他的表演质朴、豪放、刚柔并济。20世纪40年代初期进入书场,将“浑口”改为“净口”。他的创造的书目有《取枪记》、《郝怀友》、《打钟》(与人合作)等;整理演出书目有《闹南监》等。与人合写的理论著作有《如何表演山东快书》等,1982年12月与刘礼整理出版了《杨派山东快书武松传》。他积极为山东快书培养新人,其中在他的弟子中赵连甲、侯金杰等影响较大。他的快书艺术地方味足,注重吐词的功能,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主张动作轻,减少动作的风格,自成一家,称为“杨派”。

艺术风格

“杨派”的艺术风格是俏皮和细腻,演唱讲究分寸,讲究唱快书有弹性:一是表现清楚、二是有力、有口劲,三是有美感、柔和、动听。表演者在演出时既“俏”又“泼”。“俏”即根据情节的发展,动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联唱,一场顿挫明显地连贯唱出,既描述了场景,又表达了人物。“泼”为其表演卖力、认真,从内容出发真实的述说故事的情节,达到真实效果。

刘派

创始人

刘司昌,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曲艺作家。1951年,他在参加了高元钧主持的曲艺培训班后,开始学习山东快书。他博采众长,与时打破传统艺术手段,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其主要代表作有《红大院》《捞铜牛》《独龙冈》《找科长》《黑孩子米尔罗》《扎义打虎》《听广外语》《转移》《周总理和我们同乘一辆车》等。先后出版了《晕头转向》《刘司昌山东快书创作选》和《刘司昌曲艺创作选》。另外,他还参与合作撰写了《山东快书概论》。

艺术风格

刘派山东快书的特点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以表现社会生活,塑造真实的艺术形象为主。传统山东快书的表演程式是通过传统戏曲借鉴而来,适用于鲁智深武松等艺术形象的塑造。随着时代变化,一些歌曲、口技、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段和表现能力。

流传保护

流传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快书出现了一些困难局面,如一些书场、 曲艺场关闭,经费紧张,曲艺团体剧减,青年演员转行等。另外,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山东快书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各种流行文化和众多新型媒体的冲击下,像山东快书一类多为小剧场演出的传统曲艺形式逐渐落没甚至消失,再加上山东快书创作难度较大,编故事写剧本需要一定的功底,因此山东快书面临缺少优秀的创作者及格局、意境较高的作品。还有一些作品是为电视、晚会而写的,以宣传品居多,且其中的一些形式违背了山东快书这种艺术形式的规律等。

传承保护

随着《杨派山东快书武松传》《武松传(高元钧演出本)》《全本武松传》(于派)等作品的陆续出版,山东快书的保护传承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991年和1994年,山东快书理论研讨会相继召开,对于促进山东快书的表演技艺创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传统山东快书书目中,有关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是传统山东快书的基本书目。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收录的21段中篇作品中,武松故事就占了17段。2016年,由聊城市委宣传部组办的“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千人风筝节,多名儿童进行山东快书的表演。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相同,曲艺也逐步开设考级机构,有助于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201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山东快书优秀节目展演在山东济南举办,来自中国12个省区市的33个作品参加展演。除组织展演、培训外,山东通过组织山东快书名家下基层、曲艺进校园和实施曲艺老艺人保护工程等,抢救性记录130多位曲艺老艺人作品,帮助聊城市莘县振兴学校等建设“山东快书传承示范学校”,保护了山东快书根脉,保障传承、传播有序。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物

孙镇业(1944-2010),男,安丘市人,国家一级演员。1961年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学习,师从高元钧,共创作曲目一百二十余篇,作品《武松传》等在各省、市以及中央电台、电视台连播。2006年出任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审委员。2008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景佐(1933-2018),山东莱州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青岛市曲艺团团长兼书记、青岛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1951年初起向杨立德学习快书表演。1958年调入青岛市曲艺团。1961年正式拜高元钧为师。2012年,高景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高洪胜,男,汉族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理事。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是高元钧。其创作并表演的山东快书《军神》获全军第五届文艺会演表演、创作双项奖,创作表演的山东快书《吃的故事》获全军第六届文艺会演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中国曲艺牡丹奖。先后创作山东快书《一封信》《特殊任务》《剃头的故事》《雨中曲》,相声《寻人启示录>>等曲艺作品。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价值

山东快书是以一个人表演一部书(《武松传》),塑造一个形象(武松),体现一种风格而形成的诵说类曲艺品种,而武松的形象在山东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时武松的性格特征也是对“山东大汉”的诠释。通过打造武松形象,不仅丰富文化艺术,对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山东快书主要流传于民间,其源流传承、艺术手段、文化底蕴、艺术主体和受众群众等皆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武松传》所描写的一切,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着广大农民听众的情感、愿望,迎合了农民对娱乐生活的追求,载着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风尚与价值追求。山东快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在人和方面,它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合作的成果。山东快书所表现的英雄主义故事情结,是歌颂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的当代英雄,通过塑造特定历史、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弘扬真善美,为中原地区的文化被赋予更多的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山东快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8

“云赏非遗”——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闪电新闻.2023-04-07

山东快书大家高元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泰安市委员会.2023-04-07

山东快书研讨会在聊城举行,二十多年后重回聊城故里.齐鲁一点.2023-06-25

“好客山东 游我来播”邀你一起“云游齐鲁”⑤山东快书:“书山曲海”里流淌的齐鲁古韵.界面新闻.2023-05-1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4-07

文化访谈|“快时代”的山东快书.齐鲁一点.2023-06-14

叮当鸳鸯板 漫漫传承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6-2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6-19

悼念|我院山东快书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景佐逝世.山东省艺术研究院.2023-06-1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9

山东快书中的英雄主义及现代意义.山东艺术网.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