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连环画

连环画

连环画,亦称连环图画、连续画,旧称“回回图”,俗称小人书,是通过多幅画面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始末的艺术门类,以图文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具有连环画特征的作品古已有之,其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以前,但直至1927年,陈丹旭绘制的《三国志》才第一次正式使用“连环图画”这一名称。

连环画体裁形式多样,从篇幅来划分,有长篇(100幅以上,可达上千幅)、中篇(20幅~100幅)与短篇(20幅以下)等。连环画的形式不像绘画受静止独立的时空约束,可运用中国画、版画、油画、漫画等多种技法来表现故事内容;在艺术特色上具有脚本的文学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表演性、多幅连续的完整性、表现手法的直观性等特点。

命名

连环画是连环图画的统称。“连环”是传统话语,本意指连结成串的玉环,引申为连续不断、连绵交织等意思。连环图画得名较晚,第一本标明“连环图画”字样的是陈丹旭所绘、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三国志》,问世于1927年,自此“连环图画”才成为一个通行的专有名词。

发展历程

萌芽期

连环画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彩陶纹饰描绘生活的情景,其中蕴含一定的情节,这是叙事画发展的原始状态。战国时代出现了以叙述故事为主要特征的单幅故事画。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有许多单幅的故事画,并且画面中已出现少量的文字解说。六朝时期的造像记艺术与文人画中出现了类似连环图画的表现形式。至隋时,敦煌壁画中的连环图画达到以数幅图画勾画完整情节的发展水平。

雏形期

隋、唐、五代十国、宋之际,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不断发展,卷轴画中也出现了连环画形式或有连续情节的图画。隋唐之际,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催生了木刻版画艺术,出现了带有雕版印刷插图的书。元代,连续性很强的木刻小说插图出现。到了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盛,出版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书商为吸引读者,往往在书中附加插图,这进一步促进了版画艺术的繁荣。这一时期流行的文学多为章回体小说,而插图往往一回一张,因此俗称“回族图”。 清代承接前代的趋势,在不断发展既有的连环画形式的同时,又发展出了早期的现代连环画,但由于统治者常因“诲淫诲盗”禁止民间戏曲小说大量刊行,插图连环画逐渐衰落,年画中的木刻连环画却得到发展。

形成期

清末,成本更低的石印技术从欧洲传入中国,为现代连环画的形成与普及提供了技术基础。光绪十年(1884年),吴友如等人在上海创立《点石斋画报》,为现代连环画的正式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国,连环画作品大量涌现,深受广大城市劳动者与少年儿童的喜爱。1927年,由陈丹旭所绘、世界书局出版的《三国志》于书的封面冠“连环图画”之名,连环画由此得名。

由于种种历史与社会的因素,现代连环画自诞生起就被视为“低俗”的事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于唤醒人民革命精神的原因,连环画受到了鲁迅茅盾等进步人士的重视,其中,鲁迅在文章《论“第三种人”》和 《“连环图画”辩护》中为连环画辩护,并勉励青年创作者创作连环画。

中华民国时局动荡、连年战乱,连环画的创作与出版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这一阶段的连环画绘画技法不甚成熟,印刷也相对粗糙,但上海市依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连环画家,如朱润斋陈光镒赵宏本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连环画大量刊登于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报刊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繁荣期

中国连环画真正的成长时期是在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连环画作为一种叙事性很强的通俗读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6年是连环画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又经历了1957年—1965年的迅猛发展阶段,达到了艺术形式的成熟期,大量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尤其是长篇连环画作品得以出版,行销全国。1959年,中国连环画在莱比锡市国际图书展览会( Leipzig Book Fair / Leipziger Buchmesse)上取得了金质奖章。

改革开放后,连环画事业表现出“各抒己见、百舸争流”的发展形势,出现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佳作,并数次在国际上斩获奖项。

艺术特色

脚本的文学性

文本与连续画的结合既是连环画的基本特点,也是构成本艺术门类的内部关系法则,两者作为连环画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连环画的画面是为表现脚本故事情节而服务的,因此脚本的文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脚本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其内容是对各类故事情节的概括与凝练,更体现在其语言表达的优美流畅。

人物形象的鲜明性

善于刻画人物是中国连环画的优良传统。从历史上看,连环画脱胎自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回回图”,而“回回图”分为“绣像”与“全图”两种:“绣像”指的是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全图”则指对于分回故事主要内容的描绘。连环画继承了这一特点,其人物塑造是“绣像”与“全图”的统一,不仅人物形象前后一致,而且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最后通过“全图”来完成。

故事情节的表演性

连环画是故事画,绘画的首要任务就是表演故事,这同时也是连环画的特点。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曾提出连环画要善于“做戏”,即在绘画中强调表演性,对人物行动与心理加以刻画。在这一层面,连环画与影视作品的分镜有相似之处。

多幅连续的完整性

连环画是多幅画组成的连续画,每一幅画都是整套连环画的组成部分,它们环环相扣、紧密连接。同时,各幅画又各自表现具体的情节,因而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这种特性源自连环画文学性的叙述要求,并为文学性服务。

表现手法的直观性

连环画是通俗文艺,是普及读物的一种,主要给文化层次较低的广大读者观看。它的通俗性既来源于内容,也来源于表现手法,尤其是故事图画化所形成的直观性,这使得读者无需过多地依赖文字,就能够直接了解故事情节和表达的意思。这种形式的特点使得连环画不仅便利了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代表人物及作品

陈丹旭

陈丹旭(疑似1900年生人,卒年不详),上海人,是中国“连环图画”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二十余岁的陈丹旭参与了上海世界书局首次推出的五部中开本“小人书”的绘制,其中《水浒传》《说岳全传》《三国志》三部均为他一人所作。“连环图画”的问世轰动一时,引发人们争相传阅。值得一提的是,这同时得到了各个烟草公司的重视,因此陈丹旭的作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烟画。

贺友直

贺友直(1922年—2016年),宁波新人,著名连环画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从事连环画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终身笔耕不辍,其白描干净朴素、清丽动人,影响了其后连环画中线描的风格,为新中国连环画创作与线描艺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曾任中国美术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美术界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等职。代表作品:《山乡巨变》《白光》《福贵》等。

“南顾北刘”:顾炳鑫与刘继卣

“文革”前的新中国连环画界,顾炳鑫与刘继卣两位先生在以传统国画技法创作连环画方面成就颇高,并称“南顾北刘”。

顾炳鑫(1923年—2001年),上海宝山人,曾用笔名顾艺莘、甘草,著名连环画家。曾任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创作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副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等职。顾老在绘画技巧方面先后在单线、黑白、钢笔画、铅笔画、中国水墨画等领域做过尝试,开辟了连环画创作多样化的广阔道路。在深耕连环画创作之余,他还坚持美术教学工作,在校讲授白描人物、工笔淡彩人物画、国画人物画创作等课程。代表作品:《红岩》《蓝壁毯》《黎明的河边》等。

刘继卣(1918年—1983年),天津人,著名中国画家,喜绘连环画。曾任北京市工笔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刘继家学深厚,父亲刘奎龄是中华民国天津市著名的工笔画家。其创作在扎实的国画功底之上吸收西方绘画的长处,多以小写意画风面世,主攻走兽、人物两科,以崭新鲜明的面目确立了其在现代中国画坛的一席之地。代表作品:《鸡毛信》《东郭先生》《武松打虎》等。

“南雷北燕”:雷德祖与高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连环画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多样化特点。连环画创作的新一代人才中,雷德祖高燕两位先生在将西方绘画形式应用于连环画创作方面成就颇高,并称“南雷北燕”。

雷德祖(1942年—1991年),广西南宁人,著名画家、连环画家。曾任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连环画艺委会评奖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等职。雷德祖作品的特色在于其对故事的展现:由于肯钻研,他的作品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表现出典型的环境与人物形象。在从事连环画、插图创作之余,雷德祖还担任《广西美术》主编、《美术界》副主编等职,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提高刊物的艺术水平。代表作品:《斯巴达克斯》《高山下的花环》《邓小平传奇》等。

高燕(1940年—1991年),北京人,著名连环画家。16岁时即在《连环画报》上发表作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连环画、插图创作,常涉及儿童题材。198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专业,后留校任教,直至去世。高燕突出的造型能力和对黑白对比技法的娴熟运用获得了读者的极大赞誉。代表作品:《苦菜花》《贵妇还乡》《茶花女》等。

保护与传承

发展现状

1.阅读方式电子化:随着图像输入设备的普及,许多连环画爱好者自发地将连环画作品电子化。部分网友为了交流将连环画上传至论坛等处,与其他爱好者互通有无。有人从中发现商机,将大量连环画上传至专门网站,以收费阅读或赚取点击率的方式盈利,侵害了著作权所有者利益。

2.经典纸本藏品化:我国连环画出版数量巨大,但由于战争等种种影响因素,许多优秀的连环画纸本流失,部分佳作作品存世量极少,进而引发了爱好者的收藏热情。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批收藏者逐渐形成了交流圈,即所谓“连藏界”。2000年以来,连环画藏品价格水涨船高,尤其是原稿与“文革”前出版的作品,价格动辄上千万人民币。

3.艺术创新曲折前进:2000年至今,新绘制的连环画作品数量极少,且大多延续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风格,在题材和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创作人才缺失成了连环画发展面对的首要问题,同时,数字化媒介的加入也为连环画的继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保护对策

1.以多种方式培养创作人才:一方面,连环画适用的创作方式多样,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的美术、动漫人才都可算作连环画创作“预备役”的一员;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集结有能力的“非专业人士”,鼓励他们开展创作。

2.建立适应当前连环画出版工作的全新创作流程:连环画的创作与出版是一个各部门分工协作的产业,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首先,注重选题符合实时热点与读者爱好;其次,推出符合多个年龄段读者的作品;最后,可将连环画同其他新媒体艺术形式融合,如电脑动画、电子游戏、网络艺术等。

3.保留传统纸媒推广模式:纸本是连环画历史最经典的载体,印刷精美的连环画单行本和杂志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因此需要保留纸本连环画的优良传统,并在装帧、印刷、排版等方面继续精进。

4.完善符合当前时代特点的推广流程:信息时代,连环画出现了一系列侵权等问题。保护连环画作者权益的同时引导连环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刻不容缓。近年来,官方牵头建立了连环画数字阅读平台,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中华连环画数字图书馆等,实现了版权保护与便利阅读的双赢。

价值与影响

史料价值

连环画普及面广、发行量大,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宣传手段之一,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直观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部分现实。它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不仅可以反映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内容,还能够呈现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和研究社会变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艺术价值

连环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涵盖白描、素描、水彩、油画、国画、木刻、剪纸等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图文结合的表现手段也满足了大众化的审美需求。连环画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性,例如在画面的透视、构图、配色等方面运用了很多创新的手法。此外,连环画还能够引导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成为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因此,连环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

应用价值

连环画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同时也能够在教育、科普、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连环画可以作为一种图像化的教育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在科普方面,连环画可以用来讲解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医学等,为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在文化传承方面,连环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

娱乐价值

连环画图文并茂,可以放松读者的头脑与身心,消除疲劳感,达到愉悦心灵的目的。连环画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意性,使得人们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连环画还能够让人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与各种各样的角色展开奇妙的冒险,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参考资料

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会 / Leipziger Buchmesse / Leipzig Book Fair.顾犇博士个人主页.2023-04-09

高燕.中国连环画数字图书馆.2023-04-10

连环画拍卖动辄超千万 文革前出版最值钱.天津美术网.2023-04-09

今天我们怎么看连环画.人民网.2023-04-08

中华连环画数字阅读馆.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