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棕黑锦蛇

棕黑锦蛇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为中国北方常见的大型无毒游蛇科锦蛇属蛇类,别名乌虫、黄花松等。其成体体长113~160厘米,体重510~746克,棕黑锦蛇成体头部和体背部呈棕黑色,主以黑色,鳞被闪光,腹面颌部稍呈黄色,其他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杂有显著的黑斑。从颈至尾部,黄色横斑与黑色间隔交替排列,吻端饨圆,头略扁平,颈不明显,尾较短。

棕黑锦蛇分布于东亚和欧洲,包括东亚的朝鲜韩国、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和东亚中国等。棕黑锦蛇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多出现在乡间破旧屋顶、林边、塘边、柴草垛等地方。养殖的棕黑锦蛇作用甚多,蛇蜕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皮可制工业品,肉可食用,有经济价值。其以捕食鼠类为主,有益于农牧业生产。

2005~2018年,韩国将棕黑锦蛇列为Ⅰ级濒危物种,截止2021年为Ⅱ级濒危物种。2021年,棕黑锦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2021年,中国将其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分类研究

1873年,俄罗斯学者斯特劳赫(Strauch)根据西伯利亚兴安军邮站标本,将棕黑锦蛇命名为Elaphis schrenckii;1907年,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委员会成员史丹吉(Stejneger)将锦蛇属属名Elaphis改为Elaphe,故棕黑锦蛇学名为Elaphe schrenckii。

但对于棕黑锦蛇亚种尚有分歧,1935年,美国学者波普(Pope)提出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为棕黑锦蛇的亚种,1994年,中国人季达明提出将赤峰锦蛇从亚种恢复为种级别,该意见也被部分其他学者所采纳。

形态特征

棕黑锦蛇是中国北方常见大型蛇种,体长113~160厘米,尾长18~26.5厘米,体重510~746克,棕黑锦蛇成体头部和体背部呈棕黑色,主以黑色,鳞被闪光,腹面颌部稍呈黄色,其他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杂有显著的黑斑,从颈至尾部,黄色横斑与黑色间隔交替排列,有22~28个黄色窄斑,每个宽仅占1~2个鳞列,黑色间隔宽,占8~12个鳞列,吻端饨圆,头略扁平,颈不明显,尾较短。半阴茎和精购不分叉,收缩态半阴茎延伸至第19对尾下鳞。

棕黑锦蛇前额鳞2片,似五边形;额鳞为单片,似盾状;额鳞后面有1对最大的鳞片——顶鳞;额鳞外侧为眶上鳞,近梯形;上唇鳞有8片,第4、5片入眶;腹鳞在210~240片,此外也有肛鳞2片。上下唇鳞前半片呈黄色或乳黄色,上下唇鳞后半片呈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棕黑锦蛇分布于东亚和欧洲,包括东亚的朝鲜韩国以及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等。

中原地区分布

棕黑锦蛇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其具体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江苏省山东省湖南省陕西省

栖息环境

棕黑锦蛇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多出现在乡间破旧屋顶、林边、塘边、柴草垛等地方。

生活习性

棕黑锦蛇能攀树,主食为小型哺乳动物,比如鼠类,其常进入乡间房屋捕食鼠类,也吃鸟类及鸟卵,捕食时,有缠卷习性。另外,仔蛇孵出临近冬眠期,当年采食量少,至次年夏季采食量大,6~7月达到峰值。仔蛇食量大,取食频率高。棕黑锦蛇雌雄在12月至5月或6月冬眠

生长繁殖

繁殖孵化

棕黑锦蛇雌雄在7月至8月交配产卵,雌性产卵8~21枚。卵重平均为20克,室温条件下沙中孵化期为45~62天,出壳前仔蛇用卵齿划破卵膜,液体流出有湿晕,偶呈泡沫状,而后仔蛇头部露出,自露头至脱壳而出时间较长,最长高达72小时以上。仔蛇出壳后即可爬行,脐柄很快被擦落,脐孔封闭。

生长发育

棕黑锦蛇初生仔蛇体色比母体深,黑灰,背面横斑清晰,仔重平均13.8克,体长平均33.1厘米,幼体在生长进程中,横斑每隔1个颜色变淡,直至消失,最终与成体色斑一样。一般出壳后11~13天开始第一次蜕皮,最晚可到20天以上。在养殖中发现仔蛇食量大,体重也随之增加,体重无法成倍增长的仔蛇会死亡。此外,棕黑锦蛇繁殖机制复杂,多父本现象较为常见,即母本与多个雄性交配,繁殖的一窝后代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父亲。

常见疾病

肾脏疾病

棕黑锦蛇肾脏疾病主要包括肾脏水肿和肾脏坏死。水肿和坏死都会引起内侧输尿管膨胀,但肾脏水肿可见其表面小结节间有盘曲的白色管状结构及小血管,而肾脏坏死则表现为肾体积显著减小、肾前端极度萎缩以及后部有灰黑色或乳白色的囊肿样结构。

体表欧洲尘螨

棕黑锦蛇幼蛇常发生螨虫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盘卧低头不动,头无力,消瘦,蛇体表覆盖大量白色螨虫蜕,蛇鳞片竖立无光泽,易排稀薄粪便。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止2016年,棕黑锦蛇种群数量呈稳定趋势,为常见物种,据估计,中国约有330万条棕黑锦蛇。

保护级别

2005年~2018年,韩国将棕黑锦蛇列为Ⅰ级濒危物种,截止2021年被列为Ⅱ级濒危物种。2021年,棕黑锦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2021年,中国将其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致危因素

因为气候变化和环境的污染、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人类大量偷猎等因素影响,导致棕黑锦蛇野生种群数量下降。

保护措施

韩国对棕黑锦蛇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其在中国辽宁及吉林省被列入保护动物名录中,部分地区禁止捕杀。

主要价值

棕黑锦蛇蛇蜕含骨胶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外用可内服,有祛风、解毒、杀虫、明目功效。有治疗惊痫、喉痹、诸疮肿、癬、目、惊厥、癫痫等作用。在韩国被用于制作保健品。其皮还可制工业品。

棕黑锦蛇为中国北方常见的大型蛇种,有较高营养价值,肉可食用,且市场需求量较大,有经济价值。其以捕食鼠类为主,有益于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的生态作用。但因其为三有动物,除生态价值外,其他经济、药用等价值主要体现在人工繁殖蛇中。

参考资料

棕黑锦蛇-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7

Elaphe schrenckii.iucn.2024-08-07

..2024-08-07

..2023-04-06

..2023-04-06

..2023-04-06

..2023-04-06

..2023-04-06

棕黑锦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06

..2023-04-06

..2023-04-06

..2023-04-06

..2023-04-06

..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