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
定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域大峪山东麓,是朱翊钧万历皇帝朱翊钧与明神宗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孝和皇后)的合葬陵墓,是明代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两周王陵之一。
定陵坐西北朝东南,东南低西北高,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地面建筑的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制,主体建筑由神道、地上、地下及附属建筑组成。定陵的方形院落有三进,主要建筑有恩殿、裬恩门、方城明楼等,第三进院落以北是定陵的地下宫殿。定陵的地下宫殿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出土的各类文物有3000多件。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朱翊钧生前亲自主持营建的陵寝,历时6年,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竣工。后因战争等原因遭到毁坏,清乾隆年间曾得到修缮。1955年,郭沫若等人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开始发掘定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由于缺乏对皇陵发掘的经验和文物保护的能力,从定陵中发掘出的文物遭受到不同程度且无法修复的损坏。1959年,在定陵原址上建立定陵博物馆后,便开始长期对外开放。
1957年明定陵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明定陵作为明十三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明定陵作为明十三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定陵作为明十三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0月明定陵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明朝皇帝出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念,往往会把陵墓的营建与封建王朝的安危、兴衰相联系,将陵墓的营建视为治国安邦的重大工程。明朝皇帝陵墓的营建不仅涉及到建筑规制的设计,还涉及到当时工官制度以及营造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其营建过程的所有环节都有一套严密的运作程序。
从明长陵在天寿山卜选营建开始,天寿山陵区就成为了明朝皇家的陵寝禁地。天寿山陵区不仅是明朝皇帝魂魄所归的幽宫,也是明王朝江山社稷和封建皇权的象征,同时又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在封建社会中,陵寝属于礼制性建筑,在政治上陵寝建筑的礼制渲染作用可满足强化皇权专制性的需要。陵寝规制与宗法礼制有一定的关系。学者胡汉生认为:明朝明皇陵的建筑制度开创了前方(方形院落)后圆(圆形宝城)的布局体系,每个陵园中大部分建筑的设置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明长、永、定三座大规模陵园的建成反映了明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皇权的膨胀情况。
选址营建
明定陵是朱翊钧生前亲自主持营建的陵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三月,还未满十八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首次来天寿山陵时就想在此建造自己的陵寝,但碍于内阁首辅张居正等人的劝谏该想法并未得到实施。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朱钧便开始假借行春祭礼之名,前往天寿山进行第二次谒陵,并卜选陵址。因为这次谒陵之后,朱翊钧选不出陵址所在地。于是在同年九月,神宗再次假借行秋祭礼为名,进行了第三次“谒陵”。拜谒完长、永、昭三陵后,神宗亲登形龙山、大峪山主峰阅视,最后选择昭陵主峰(大峪山)以北的小峪山为陵址,因为朱翊钧忌讳“小’字,所以不顾与他父亲昭陵后山相重名,将其改称大峪山。
陵址确定后应当立即钦定兴工日期,但明神宗不允,一定要等两宫太后看阅后才能确定。于是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朱翊钧奉两宫太后进行了第四次谒陵,两位太后一致认为大峪山为吉地,陵址这时才算真正确定下来,并于十月开始动工建设。建设一年后,因定陵宝城的西北角发现了大量石块,故暂停营建。但由于另选吉地建设不仅没有上吉之地可供选择,重新建设太过铺张浪费,所以朱翊钧没有更换陵址之地,继续在原址上依照明世宗王建墓的规制建设陵寝。学者孟令建、张胜强、王茹茹认为:明永陵在建筑设计和做法上以“陵寝之制量仿明长陵之规”为准则,由此可见,明长陵、明永陵和明定陵在选址、规划、设计及施工等一系列过程中一脉相承。定陵历时6年,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竣工,成为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寝之一。
毁坏修葺
明朝末年,明十三陵历经战争破坏,明定陵的损坏更加严重。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陷昌平区后,放火焚烧了明十三陵,定陵的祾恩殿、恩门等建筑也被焚毁。同年五月,清军入关,因明朝晚期的统治者曾拆毁了房山区地区金朝皇帝陵寝,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大肆破坏明十三陵。之后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为报拆毁陵墓之仇,率军拆毁了定陵的部分地上建筑以及陵墓前的神功圣德碑亭等建筑。
在清政府统治过程中,统治者们发现清太祖和多尔衮的这些行为影响了清王朝对中原的统治,于是开始重修明十三陵,厚葬明朝历代帝王。清乾隆,明十三陵得到了最大规模的修。清代制定了明十三陵的修缮方案,其中定陵与明永陵的修缮方案一致,为了节省工料,重点修缮陵寝中轴线建筑,其两翼附属建筑暂未修缮,对祾恩门和祾恩殿进行了缩减。
到了近代,定陵又遭受了多次破坏。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清朝重修的裬恩殿被焚,之后由于战争原因导致定陵中的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后只剩下了宝城、明楼、陵门和几道陵墙。
考古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提供历史研究资料。1955年,郭沫若、范文澜、吴晗等几位学者联名报请国务院要求试掘明十三陵的首陵长陵(明成祖墓)。得到批示后,明长陵发掘委员会组成。由于缺乏发掘皇陵的经验,发掘委员决定先挖定陵,取得经验后再挖长陵。
1956年5月,发掘队经过对定陵的反复勘察后,决定从定陵宝城的东南角开始挖掘,最后成功找到定陵地宫入口。对定陵的成功试掘共出土了金器、银器、玉器、凤冠、百子衣等文物三千余件,但由于当时缺乏对明皇陵发掘的经验和文物保护的能力以及观念意识的落后,结果导致定陵中出土的很多文物遭到了无法修复的损坏。
1958年,文化部文物局正式批准建立定陵博物馆,次年郭沫若为该馆题名,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历代祭祀
陵寝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用以推崇帝王权力,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礼制性活动,是古代神权、族权观念的反映。明代陵寝的祭祀活动主要有“遣祭”和“躬祭”两种。为了维护明定陵的尊严,朝廷制定了陵祭礼仪,每年都派遣文物百官赴陵园进行朝拜祭祀((早期每年有三大祭四小祭,嘉靖中改制为四大祭三小祭),有时皇帝还率后妃亲赴陵园祭奠不仅祭品更为丰盛,且千军万马,百官扈从。
清朝对天寿山明陵的祭祀,是按照祭祀古帝王礼仪进行。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设各陵司香内使,除明定陵外,其他十二陵的祭祀由户部量给岁时祭品。顺治帝八年(公元1651年),顺治帝命礼部每年派遣太监对其进行两次祭祀,祭品有羊有猪。后来因祭品备办不足,导致定陵的祭祀再次停止直到清乾隆五年才再次恢复。
民国以后,明定陵的祭祀仍由延恩侯主持,直到民国十四年,昌平县政府派人接管两周王陵后,陵祭活动才被废止。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明定陵位于昌平区天寿山陵域大峪山东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度,北纬40.3度。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10座皇帝陵,东临裕陵村,西临昭陵村,北邻康陵村,南邻德陵村。定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三座皇帝陵之一,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
气候
明定陵地处北京市昌平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旱,夏季高温多雨,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零下4.2摄氏度,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7摄氏度,年平均气温约11.8摄氏度。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为550.3毫米。该地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84小时,无霜期在200天左右。
地质地貌
明定陵位于昌平区北部的十三陵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多低山丘陵,主要山峰有天寿山、大峪山等,山峰海拔多在600米左右。该地为第四纪初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内沉积了许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松散堆积物,盆地四周的山地主体主要由中上元古界沉积岩和中生界火山沉积构成,局部山地出露燕山期岩浆岩以及古生界大理石。
水文
定陵的河流多为季节河。是来自大峪山与定陵两旁山丘之间的山沟,位于定陵的左右两侧,两侧水流从陵前三座小石桥下流过汇合后,流入横在定陵前的大河中。横在定陵门前的河流来自灰岭、贤庄、锥石等口,水流自北向南流经陵前,最后与德胜口水汇合流出东山口。其中右侧符合《管氏地理指蒙·远势近形》中“小水夹左右,大水横其前”之说。
陵墓特点
建筑格局
明定陵整体坐西北朝东南,地面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的形制,主体建筑由神道、地上、地下及附属建筑组成,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三座皇帝陵之一。定陵的地上建筑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均建在大峪山与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山主峰之间的中轴连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建在中轴线两旁。定陵的方形院落是一个三进院落,重门至棱恩门为第一进院落,棱恩门至棱恩殿为第二进院落,棱恩殿与方城明楼为第三进院落,方城明楼后是平面为圆形的宝城,宝城下方就是定陵的地下宫殿,里面埋葬着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的遗体。定陵的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的五座殿室组成,总面积约1195平方米,这五座殿室之间以石门相隔,其中前、中、后三室石门由汉白玉制成。定陵的陪葬墓是位于银钱山东麓的五妃坟。陵墓平面呈前方后圆状分布,院落布局复杂,外有一道外罗城,面宽约218米,纵深约287米。
建筑特征
定陵是仿明神宗祖父朱厚熜的清永陵而建,建筑用材不仅有楠木、汉白玉石和花斑石,而且还有专为定陵烧造的城砖——寿工砖以及定陵地下宫殿的铺地金砖。定陵地下玄宫和地上牌坊、石碑、御路等都采用了大量汉白玉、青白石和青石等石料作为建筑材料。其中宝城和方城垛口由磨光的花斑石砌成。定陵建筑采用了斗拱设计,如明楼的斗拱为仿木结构。定陵的地下宫殿是仿九重法宫之制建成,为石结构拱券式建筑。定陵地宫建筑形制可以用“五室三隧”来概括,这是对明代陵寝地宫建筑制度的补充。定陵中的建筑因清代初年被毁,后来重修时进行了缩改,所以陵区内的建筑多为歇山顶,面阔七间被改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被改为进深三间。
主要建筑
定陵的主要建筑分布在西北-东南走向的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神道、三孔桥、无字碑、陵门遗址、重门、裬恩门、裬恩殿、棂星门等主要建筑。定陵因战争等原因受到了破坏,其神道三孔桥及其附属建筑已被摧毁,有的只有建筑遗迹,有的则已经不存在。
神道
定陵神道是从昭陵神道中延伸出来的一支,全长3千米,宽7米,中铺青石板,两侧砌条石为边。该神道跨过明十三陵的三孔桥、穿过金水桥直达定陵陵园前的无字碑。
无字碑
无字碑位于陵区的东南方,首龟跌,碑身完整。龟跌高1.45米,碑身高6.12米,宽1.79米、厚0.67米。无字碑在明代时原建有碑亭,清代初年被毁,清乾隆年间得以重修,但不再建亭,仅筑矮墙,磨砖对缝,石封顶。方形亭座,每边各宽11.35米。无字碑前并列着三座单孔石桥。
外罗城门
外罗城门即陵门,是定陵陵园的第一道门,位于陵区的最南端。外罗城墙和门都已倾,仅存基址。据史料记载,定陵的外罗城墙上原有三道朱门,门楼重檐,上覆黄瓦。外罗城墙上镶刻着山水、花鸟、龙凤、麒麟等图案。外罗城墙内还建有三间神厨、神库,但都被破坏,均不存在。
重门
重门位于外罗城门以北,是定陵两周王陵的第二道门,也是陵园第一进院落的第一道门。重门有三券洞,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上覆黄瓦,重门两侧接宫墙,墙两边各有掖门,且保存完较好,已被封砌。
祾恩门
裬恩门位于重门以北,是定陵陵园的第三道门。明代的裬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毁于清代,清乾隆重修改为面阔三间,进深2间,之后再次被毁,仅存遗址。裬恩门基址进深14.7米,宽29.68米,高2.04米,基址前后各三道石阶,两侧有墙与定陵的宫墙相连,形成院落。裬恩门两侧各设一道随墙式掖门,掖门保存完好。
裬恩殿
裬恩殿位于裬恩门以北,定陵的第二进院落中。裬恩殿是定陵的主要建筑,是祭祀陵寝的场所。明代时裬恩殿面阔7间,进深5间,清朝初年被毁,清乾隆年间重修后缩改为面阔5间,进深3间。之后再次被毁,仅存其遗址。裬恩殿的遗址为石须弥座,周围有石栏杆,遗址进深35.9米,宽58.6米,高2.23米。石须弥座前设有月台,台前有三道石阶,中道陛石上雕有龙凤云纹。裬恩殿两侧有墙与宫墙相连,使殿前后形成院落,墙上设有随墙式掖门,与前后院相通。裬恩殿前的第二进院落的中轴线两侧原各有廊庑九间,清代初年被毁,乾隆重修时并未对其进行重建。
棂星门
星门位于裬恩殿以北,因状如牌楼,故又称牌楼门。门两侧各有一根长方形汉白玉石柱,柱顶雕有石兽,两柱之间是门楼,楼上覆盖黄瓦。棂星门以北是由两块长方形巨石雕成的石五供图案,石案中间放置着一个石香炉,两侧各置两个烛台和花瓶,保存完好。
方城明楼
方城明楼位于棂星门以北。明楼建于石五供以北的小方城的正中间。方城两侧与宝城的城墙相连。方城下部为石须弥座宽3045 米,上部为砖砌宽29.5米,通高984 米,呈四棱台状,顶部设雉镖。方城两侧设有台阶。明楼为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上覆黄瓦,四面券门,各设台阶,四角为方形石柱。明楼楼檐下的额枋正中间刻有“定陵”二字,字涂金彩。明楼内竖有石碑一座,碑首高1.62 米、宽1.85米,碑身高3.38 米,宽1.73 米、厚0.89 米,石碑基座上窄下宽,上宽 2.11 米,底宽 2.98 米。碑额以篆书刻有“大明”二字,碑身以楷书“神宗显皇帝之陵”,四周雕云龙纹饰。明楼的地面、方城的雉原均用花斑纹石铺砌,清初被毁后改为砖砌。
宝城
宝城位于方城明楼以北,是定陵陵园的坟冢部分,而宝顶与方城、明楼实际是一个整体建筑。宝顶由城墙围成圆形,其内径长216米。宝城中用黄土填实,中部白灰惨黄土夯筑,堆砌最高的称为宝顶,宝顶之下便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即地下宫殿。坟冢之上植有古树。城墙高7.32 米,下底宽 6.6 米,顶宽 6.18 米。城墙外侧置垛口,内置矮墙,顶部宽阔,铺砖可作道路行走瞭望。为便于太微城的排水,太微城四周每隔一段距离设置竖井,井底通于墙外进行排水,墙上设有石螭首排水。
玄宫
玄宫又称为地下宫殿,位于宝城之下,是放置朱翊钧及两位皇后棺的处所,也是明定陵的主要部分。玄宫由宫前甬道、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殿室之间有石门相隔,面积为1195平方米。玄宫中除甬道和部分殿堂铺地用砖外,全部为石材结构。玄宫的前、中、后三殿最为高大,位居玄宫中路,殿前均有汉白玉石门和石楼。前殿纵深20米,宽6米,顶高7.2米,殿内无陈设。中室纵深32米,宽6米,顶高7.2米,殿内设有万历皇帝和孝端显、孝靖两位皇后的汉白玉石神座,神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和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后殿是玄宫中最大的一座宫殿,面宽30.1米,进深9.1米,顶高9.5米,殿内设有一座白石镶边的棺床,棺床上停放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级随葬木箱。左右配殿各面宽26米,进深7米,顶高7.4米,左右配殿的平面为横向的长方形,室内无任何陈设。定陵地下宫殿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帝王陵寝。1959年在其原址上建立了定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定陵博物馆内设有两个展厅,第一陈列厅中主要介绍了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情况,同时还陈列着地宫出土的文物和部分复制品,如帝后画像、3具复制的帝后棺椁。第二陈列厅中多为定陵地宫中生活随葬品,如金银器、金冠、宝带以及大量丝织品等。
文物遗存
定陵地宫的发掘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种类繁多,有金冠、凤冠、衮服、百子衣、大碌带、玉带、金酒注、金爵杯、玉爵、三彩瓷炉及瓷、青花梅瓶、镶猫睛石金带饰等文物。其中由852根金丝手工编织而成的“金翼善冠”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件帝王金冠。出土的四顶皇后龙凤冠,分别是孝端皇后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每顶凤冠都镶嵌珍珠5000余颗,宝石100多块。在定陵博物馆中陈列着大量明代丝织品,成为丝织品宝库。
翼善金冠
翼善金冠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件帝王金冠,是朱翊钧穿常服时所佩戴的帽子,因帽子的折角向上如同一个“善”字,故名为翼善。善翼金冠由852根0.2毫米的金丝手工编结而成,采用了掐丝、码丝、焊接等多种工艺。金冠上两条左右对称的金龙中间镶嵌着一枚火珠。明代万历金冠是明朝时期金银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标志着中国古代金银工艺达到登封造极的境地。
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
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是明神宗孝靖皇后的凤冠,1956年出土于北京昌平区的明定陵。凤冠高35.5厘米,径20厘米,重2.95千克,采用漆细竹丝编制而成。通体使用翠鸟科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作装饰,还有18朵用珍珠、宝石制作而成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饰有一对对称的翠蓝色飞凤。冠顶3条金丝编制的金龙等距排列,其中左右两条口中衔有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凤冠是皇后的礼帽,是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所佩戴的。
百子衣
明定陵出土的百子衣是朱翊钧王恭妃的一件罗制短袄,因衣身上用彩线满绣各型各态的童子嬉戏图,故被称为“百子衣”。衣服的基本形制为方领、对襟、大袖,整体衣长71厘米,腰宽53厘米,下摆宽81.5厘米,通袖长163厘米,领高3厘米。衣服上还有用金线刺绣的9条蛟龙,周身用金线绣以山石、树木、花卉、八宝纹为背景。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明定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从1953年起政府就开始拨款对定陵进行修缮加固。1955年,郭沫若等人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开始发掘定陵,1956年5月,定陵的试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定陵宝城的内侧开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探沟,在这条探沟中找到了定陵地下宫殿通向明楼西侧的砖隧道,后又根据砖隧道的走向在明楼西侧开通了第二条探沟,在探沟的尽头发现一个16字的小石碑,根据小石碑的记载又开通了第三道探沟,在这条探沟中发现了石隧道以及定陵地下宫殿的墙体金刚墙和地宫石门,打开石门便是定陵的地宫。1958年完成了对定陵的发掘,共出土3000余件文物。
1959年,在定陵原址上成立了定陵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文化局,并长期对外开放。定陵的地下宫殿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帝王陵寝。1972年11月定陵博物馆和十三陵管理处合并,成为十三陵管理处隶属于北京市园林局。
明十三陵景区中先后对导览系统、设施建设、景区内部和外部标志牌等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景区数字化建设。景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定陵也因此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因明十三陵景区中存在商品价格、环境卫生、停车场以及外围欺客宰客等问题,被国家旅游局公开通报,并限期6个月完成整改。在景区6个月的整改中,定陵景区对其景区内的多家商户进行了停业整顿,升级改造了近5万平方米的停车场,还对定陵正门外的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升级,景区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提升。
保护
清代时期,清政府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制定了明十三陵的修缮方案,重修明十三陵。为了节省工料,对明定陵的修缮同明清永陵一样,重点修缮陵寝中轴线建筑,其两翼附属建筑暂未修缮,对祾恩门和祾恩殿进行了缩减。
1957年定陵作为明十三陵中皇帝陵之一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明定陵作为明十三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6月,昌平县政府派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机构,对辖区内的文物古迹施行全面保护和管理,同时还负责管理辖区内相关的旅游事项。2000年,定陵作为明十三陵中的组成部分,成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明定陵的保护和管理,昌平区政府开始实施《昌平区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按照相关要求划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相关保护管理工作。为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保护管理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保护范围内不符合规划或者影响定陵陵区文物和环境风貌的非文物建筑、构筑物,区政府及有关单位进行搬迁。
为适应文物保护和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定陵出土文物的保护,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新建了十三陵库房,并于2014年年底对定陵出土的文物进行搬迁。库房面积是原有库房面积的4倍,库房中定做了700多个囊匣、86个柜架和337主盛放丝绸的抽屉,同时配有消防、安防、空调等设施,以期达到对文物的更好保护。2021年,明定陵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相关人物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公元1563年-公元1620年),名朱翊钧,是朱载坖朱载的第三个儿子,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八月十七日,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六月十日即位,次年改元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在位之初,委朝政于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开创了“张居正改革”的局面。万历中叶以后,明神宗荒于政事,其昏惰达到了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奏章的程度。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享年58岁,三个月后葬于定陵,庙号“神宗”,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史称“万历皇帝”。明神宗是明朝享国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
孝端显皇后
孝端显皇后王氏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原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的女儿,在京师(今北京)出生。王氏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被册立为皇后,性格宽厚温和,在《明史·后妃传》中称其是“性端谨”,“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王氏在世时不仅侍奉朱翊钧生母孝定皇太后,对朱常洛朱常洛也多加照顾,同时在与万历帝的宠妃显肃皇后的争宠中,她也从不计较。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月王氏病故,谥号孝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八月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上尊孝和皇后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圣显皇后”,于同年十月三日葬于定陵。
孝靖皇后
王恭妃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是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事王朝的女儿。孝和皇后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出生,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被选入皇宫。孝和皇后一开始只是一名慈宁宫的宫女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朱翊钧朱翊均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被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下了朱常洛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四月孝和皇后被进封为皇贵妃,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九月病故,上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于天寿山陵区东井左侧。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下诏追谥其生母为皇太后,但其礼未行,他自己先于同年九月初一驾崩。之后朱由校朱由校即位,才为孝靖王氏上尊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圣皇太后”,迁葬定陵,还补充了一些随葬品。
相关研究
文物研究
1990年出版的考古报告《定陵》中详细描述了定陵出土的五件发簪的基本信息,为后续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先生在梳理明代鱼篮观音簪时,就将孝靖皇后的两件发簪纳入分析,揭示了鱼篮观音簪的粉本来源及蕴含的世俗情感。
相关论文
《第十七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明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集了数位专家学者的论文,用来研究明十三陵定陵的开发及挖掘情况。整本论文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展示了定陵的情况,为了解和继续开发提供了史料知识和素材。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66年,朱翊钧和两位皇后被冠以“地主阶级总头子”的帽子,尸首被红卫兵们焚烧于定陵陵门之外。
所获荣誉
1961年,明定陵作为明十三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定陵作为明十三陵中的组成部分,成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明定陵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10月,明定陵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参考资料
【定陵】.故宫博物院.2023-05-12
北京:慕田峪长城、十三陵荣膺国家5A级标准景区.中国政府网.2023-05-27
在线预订.明十三陵官网.2023-06-02
《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故宫博物院.2023-05-12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3-05-14
定陵.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_天地图_在线地图.2023-05-27
汇聚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等多家文博单位137件精品文物.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5-12
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故宫博物院.2023-05-26
文物中的童颜童趣.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5-26
被国家旅游局通报的5A级景区整改限期已过 面临复核.人民网.2023-05-27
明十三陵5A级景区81项整改完成 此前曾被警告.中国新闻网.2023-05-27
区政府令第4号昌平区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2023-05-12
明十三陵定陵3000余件文物年底搬“新家”.人民政协网.2023-05-27
万历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05-27
明定陵简介.明十三陵.2023-05-12
第十七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明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豆瓣读书.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