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起初名为蟠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属青铜器,是春秋时期承置酒器的案具,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云纹铜禁,因千年的水浸和腐蚀,出土时仅剩1米多长的“光板”铜案和一堆难以分辨的铜梗和铜渣,工作人员用了两个麻袋才将其装点完毕。随云纹铜禁一同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文物有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等6000多件,根据出土文物推断云纹铜禁的主人为王子午。

云纹铜禁出土后,经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领4位徒弟,历时4年,耗资4万元,将其修复完毕。

云纹铜禁重94.2千克,呈长方形,形似茶几、案子,四周用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形似一朵朵白云。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宽46厘米。主流观点推断云纹铜禁是用失蜡法,并结合焊接等技术铸造而成。它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证明中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熟练掌握失蜡法铸造工艺。同时,云纹铜禁也是中国最早“禁酒”时代的印证,且具有祭祀的历史功用。

20世纪80年代,云纹铜禁修复完毕后,运往美国展出,2018年,于北京故宫箭亭广场的《国家宝藏》特展展出。作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列入常设展览《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常年出展。

文物出土

1975年8月,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连降暴雨,很多中小水库溃坝,在随后的两年里,河南省政府对丹江口水库连续泄洪,意外将位于龙山的楚墓群冲刷了出来。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了云纹铜禁。随云纹铜禁一同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文物有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等6000多件,其中包括王子午鼎、王孙编钟等文物。

下寺2号楚墓位于楚墓群中部,为长方形土坑墓,墓壁上下垂直,无墓道,是楚国贵族之墓,在汉代时已遭遇盗墓。该墓一两棺,两棺南北并列在墓室西部,南棺较大,北棺较小。墓室东部主要随葬有大型礼器和少量乐器,云纹铜禁出土时被放置在北棺东部,紧靠椁室北壁,呈一堆残片状。千年的水浸和腐蚀,使其变成了一堆难以分辨的铜梗和铜渣,整个云纹铜禁仅剩“光板”铜案,且多处裂开,形似地震后裂成七八块的大地,“光板”呈长方形,1米多长,其中一个边也有大面积塌陷,弯弯曲曲的铜梗散落一地,虎形兽和龙形兽也已完全与铜禁分离。根据考察同墓出土的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等文物的所刻铭文,可推测出云纹铜禁的主人为王子午。面对数百块碎片,工作人员用了两个麻袋才将这些碎片、铜渣儿装点完毕。

文物特征

云纹铜禁,属青铜器,是春秋时期承置酒器的案具。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器身为扁平长方体,上部中间为一长方形平面,中空无底, 禁面四周及禁体四壁均饰由数层铜梗支撑的云纹。内层铜梗粗而直,以作骨干;中层铜梗稍细,由下向两侧伸出后上弯;外层铜梗最细,连缀成云纹。内、中、外共计5层铜梗相互套结,其中内层的粗铜梗起主要的支撑禁身作用。禁侧攀附有12条怪兽,前后个又4个,左右各2个。兽首有双角,张口吐舌,挺胸扬尾,前爪攀附禁沿,后爪紧抓禁壁,作窥探状。禁底有12个头饰高冠、昂首咋舌、挺胸凹腰、扬尾承器的虎形怪兽作足,四角各1个,长边各3个,宽边各1个,前足前伸,后足仅有一个管状足,用来支撑器身,既显动态,又显轻盈。

云纹铜禁上的云纹,是粗细不一的铜梗盘曲而成,即线条围绕中央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周或数周,或作 “C”形,或作 “T”形,或作 “S” 形,或横向,或纵向,或斜行,盘曲连接,勾连密布,层层相映,虚实相间,突显了工艺的巧妙,也使得大型的铜禁虽重但不拙、富活泼轻盈感。数以千计的铜梗盘错有序,形似众多小蛇簇拥缠绕在一起,也因此起初被命名为蟠螭纹铜禁。

材质与工艺

主流观点

云纹铜禁为铜制器物,其结构复杂,学界对它的铸造工艺多有争议,但凭借云纹铜禁上面的云纹、虎形兽、龙形兽等附饰部分铸件复杂程度,以及除发现铜禁上有分段的范缝之外,其他地方均未发现合范范缝痕迹,因此主流观点推断其采用失蜡法,另配合焊接等技术所铸。另外,研究人员根据铜梗盘绕弯曲的情况,推测所用蜡料可能为蜂蜡稍加松香、油脂调制而成。据此,也可将我国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时间提早至春秋时期。现代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采用的“熔模铸造法”也是对“失蜡法”工艺技术的借鉴。

失蜡法,是铸造金属器物的一种方法,从现代金属铸造的角度看,它属于熔模铸造。失蜡法的第一步是先用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敷成外范。然后将外范烘烧陶化,加热烘焙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向内浇灌金属液,冷却后打开铸范,即得到所铸器物。然后再通过焊接等技术,把云纹、虎形兽和龙形兽等附饰与器身组合在一起,铸造成如今的云纹铜禁。

工艺争议

以周卫荣、董亚巍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云纹铜禁的铸造工艺为传统范铸工艺,而非失蜡法。理由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变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只有曾侯乙尊盘、云纹铜禁等几件器物,既看不到失蜡法工艺技术的发生,也看不到该技术的发展。进而推断,云纹铜禁是由数千个大大小小分别铸造的组件焊接装配完成的,这些组件单元在焊接前都是独立的铸件,范缝明确,在器物上也发现了大量小块纹饰单元的浇口和焊接点。他们认为,云纹铜禁表面的小单元纹饰,是采用范铸法铸成,经打磨、修整,先焊接成二十四个纹饰片,再通过内部的铜梗一片片连接后,焊接到框架上,最后焊接十二只附兽及十二个兽足,成为整器。所以,云纹铜禁的铸造技术也是采用春秋以后的传统范铸法铸造,分型铸造,铸后焊接而成。

修复与保护

文物修复

云纹铜禁出土后,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在65岁高龄且带哮喘的情况,毅然接过了对其修复工作。他带领4位徒弟,花4年时间,耗4万元,在面对这个史无前例的文物,没有任何修复案例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完成了对云纹铜禁的复原修复。

由于出土时的铜禁支离破碎,这让修复团队可以仔细观察与研究云纹铜禁的内部结构,充分了解了其结构与铸造工艺后,修复者对铜禁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步,矫正。出土后的铜禁变形严重,修复者分别针对小部分变形、大部分变形以及裂口翘起处,展开各类修复技术;第二部,补配。修复者在深入研究禁体铸造工艺的基础上,依原铸造方法,将云纹铜禁一层一层补齐残缺。座兽与附兽的修复方法依然是采用多种修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一复原。

云纹铜禁的修复,是王长青老师有生以来修复的青铜器中,难度最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他毕生技艺的集中体现与代表之作。

保护活动

2017年,云纹铜禁入选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三期。

云纹铜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2年1月,云纹铜禁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云纹铜禁,被列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重要展出

20世纪80年代,云纹铜禁修复完毕后,运往美国展出。

2018年2月,云纹铜禁在北京故宫箭亭广场的《国家宝藏》特展展出。

云纹铜禁,被列入河南博物院的常设展览《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在主展馆四楼13厅日常展出。

历史意义

文物寓意

相传,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普遍认为是酗酒造成,因此,西周建立后,吸取商朝酗酒亡国的教训,对饮酒进行控制,并发布了公务员禁酒令《酒诰》,其规定:贵族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并将放酒的案子命名为“禁”,云纹铜禁成为中国最早“禁酒”时代的印证,同时也具备祭祀的历史功用。2017年,云纹铜禁的禁酒故事入选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三期。

文物价值

云纹铜禁是目前所见体重最大、纹饰最为繁复精美的铜禁,也是最早的一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禁类器物。依据工艺制造的主流观点,云纹铜禁也是失蜡法铸造工艺的例证,因此,它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证明中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熟练掌握了失蜡法铸造工艺。另外,现代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采用的“熔模铸造法”也是对“失蜡法”工艺技术的借鉴。河南博物院依托云纹铜禁的文化背景,创作有冰箱贴、首饰、文件夹等文创产品,以此将云纹铜禁的禁酒故事继续流传。

参考资料

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2023-04-17

从“云纹铜禁”说开去.邵阳新闻在线.2023-04-17

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2023-04-19

云纹铜禁.三门峡市文广旅局.2023-04-19

故宫开年第一展揭幕 来紫禁城看“国家宝藏”.人民网.2023-04-19

带你看“镇馆之宝”丨河南博物院——云纹铜禁.新浪看点.2023-04-19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河南博物院.2023-04-19

《国家宝藏》 20171217.央视网.2023-04-19

云纹铜禁:“美酒虽好 切勿贪杯”.新华社.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