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案
《包公案》是中国明代的公案小说,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约成为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为明代安遇时根据历史资料及民间传说所编。该书由一个个有关包拯的故事组成,从整体来看内容没有连贯性,但包公的形象却贯串全书。《包公案》通过包公审理的一系列有关“谋财害命”“恃强凌弱”“奸盗诈骗”等类案件,塑造了一个秉公执法,清正廉明,为民除害的循吏形象。
《包公案》今存有明刊本,残存有卷一至卷六,存图10幅,清刊本存世不少。1985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了《龙图公案》校点本,并易其名为《包公案》。
基本简介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拯形象却贯穿全书。与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的成书,也是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舍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了。
《包公案》的题材,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录自隶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敷演成篇的。包拯,历史上实有其人,合肥市(今安徽省合肥市)人。赵祯时,曾官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等。《宋史·包拯传》称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在开封府尹任上,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深得百姓爱戴。有关包公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宋元以来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包公形象不断被丰富、被理想化,成为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清官形象。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在漫长的封建专制重压下生活的民众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帝王的生活对百姓来说是既陌生又遥远的,因此,清官、贤臣便成为百姓理想的寄托,并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成为主角。
小说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拯的,写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明。通过他审理的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等类案件,作者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判斩了皇亲国戚,如《黄叶菜》、《狮儿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如《栽赃》、《鬼推磨》;而《屈杀英才》、《久》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包公案》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为后来的《龙图公案》、《龙图耳录》等侠义公案小说所汲取。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文意较差,思想性、艺术性两皆平平。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社会上被认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的流行。这并不奇怪,宋元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是侠义公案小说流行的根本原因。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态和文化口味决定着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作品的公众认知度。时至今日,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影视剧目仍然多达几十种。我们完全可以说,包拯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反腐倡廉、民众呼唤司法公正的今天,包公形象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像其他公案小说一样,《包公案》中也夹杂了一些因果报应、鬼神梦兆等宿命论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另外,作品中极力宣扬的忠君思想显然是对封建皇权的“愚忠”,这是不足取的。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这本小说时加以甄别。
本书的版本分繁简两种,繁本十卷一百则。主要有清代刊本、四美堂刊本及乾隆丙申重刊本。
编辑推荐
《包公案》为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影响较大。小说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拯的,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个秉公执法、清正廉明、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
章回目录
百家公案
引子 包待制出身源流
龙图公案
第一则 接引佛讲和 第二则 观音菩萨托梦
第三则 嚼舌吐血
第四则 咬舌扣喉
第五则 锁匙
第六则 包袱
第七则 葛叶飘来
第八则 招帖收去
第九则 夹底船
第十则 接迹渡
第十一则 黄菜叶
第十二则 石狮子
第十三则 偷鞋
第十四则 烘衣
第十五则 龟入废井
第十六则 鸟唤孤客
第十七则 临江亭
第十八则 白塔巷
第十九则 血衫叫街
第二十则 青记谷
第二十一则 裁缝选官
第二十二则 厨子做酒
第二十三则 杀假僧
第二十四则 卖皂靴
第二十五则 忠节隐匿
第二十六则 巧拙颠倒
第二十七则 试假反试真
第二十八则 死酒实死色
第二十九则 毡套客
第三十则 阴沟贼
第三十一则 三宝殿
第三十二则 二阴签
第三十三则乳臭不雕
第三十四则 妓饰无异
第三十五则 辽东军
第三十六则岳州屠
第三十七则 久鳏
第三十八则 绝嗣
第三十九则 耳畔有声
第四十则 手牵二子
第四十一则 窗外黑猿
第四十二则 港口渔翁
第四十三则 红衣妇
第四十四则 乌盆子
第四十五则 牙簪插地
第四十六则 绣鞋埋泥
第四十七则 虫蛀叶
第四十八则 哑子棒
第四十九则 割牛舌
第五十则 骗马
第五十一则 金鲤
第五十二则 玉面猫
第五十三则 移椅倚桐同玩月
第五十四则 龙骑龙背试梅花
第五十五则 夺伞破伞
第五十六则 瞒刀还刀
第五十七则 红牙球
第五十八则 废花园
第五十九则 恶师误徒
第六十则 兽公私媳
第六十一则 狮儿巷
第六十二则 桑林镇
第六十三则 斗粟三升米
第六十四则 聿姓走东边
第六十五则 地窨
第六十六则 龙窟
第六十七则 善恶罔报
第六十八则 寿夭不均
第六十九则 三娘子
第七十则 贼总甲
第七十一则 江岸黑龙
第七十二则 牌下土地
第七十三则 木印
第七十四则 石碑
第七十五则 屈杀英才
第七十六则 侵冒大功
第七十七则 扯轴头
第七十八则 审遗嘱
第七十九则 箕帚带入
第八十则 房门谁开
第八十一则 兔帽子戏法
第八十二则 鹿随獐
第八十三则 遗帕
第八十四则 借衣
第八十五则 壁隙窥光
第八十六则 上得穴
第八十七则 黑痣
第八十八则 青粪
第八十九则 和尚皱眉
第九十则 西瓜开花
第九十一则 铜钱插壁
第九十二则 蜘蛛食卷
第九十三则 尸数
第九十四则 鬼推磨
第九十五则 栽赃
第九十六则 扮戏
第九十七则 瓦器灯盏
第九十八则 床被什物
第九十九则 玉枢经
第一百则 三宫经
五鼠闹东京
引子
第一回 郑达教施俊读书
第二回 五鼠精下凡作怪
第三回 施俊途中遇妖精
第四回 施俊争妻讦告妖
第五回 真假施俊争妻告状
历史上的包公
在谈及文学作品中的包公形象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包公。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进士,赵祯时任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知东京汴梁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拯终年63岁,由于他为官清正,得罪了不少人,后人怀疑他是被仇家毒死的,但开棺验尸表明,包拯确为病死,只不过生前可能服用过大量含、磷的药物,给人以死于砒霜的错觉。
包拯幼时很得父母宠爱,生活一帆风顺,小说戏剧中说他生得黑丑,被弃于荒野,是嫂夫人抱回抚养,一半是虚构,一半是将包拯幼子的经历移植到包拯头上,而包拯的黑脸,大概是从铁面无私演化而来的,从包拯后裔珍藏的肖像来看,包拯是一位方面白脸、眉清目秀的儒者。
包公一生没有留下多少破案的资料(仅有一则“割牛舌”见诸《宋史》),也没有什么“三口刀”、“打王鞭”、“势剑金牌”,更不曾被国太认作御儿干殿下,但他确实受到赵祯赵祯的信任和赏识。他和仁宗吵过嘴,甚至“唾其面”,但君臣从未反目。三十五年,依如股肱,死则亲奠,恩礼有加。上溯到比干、屈原,下至海瑞、于谦,没有哪位贤臣循吏比他运气好。通观整个封建历史,也只有刘备与诸葛亮、李世民与魏徵等少数几对君臣可以达到这样君臣无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包公案.豆瓣读书.2024-03-16
《龙图公案》.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6
《包公案》.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6
----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www.ccdi.gov.cn.2022-06-23
----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www.ccdi.gov.cn.2022-06-23
----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www.ccdi.gov.cn.2022-06-23
----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www.ccdi.gov.cn.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