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
钱宁(1922年12月4日—1986年12月6日),出生于南京市,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水利工程学家,泥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宁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1948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研究员。1962年起担任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副所长。1973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泥沙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12月6日因患癌症逝世,终年64岁。
钱宁长期从事黄河泥沙问题及其治理的研究。主持推动了高含沙水流运动的研究。指导钱塘江口、长江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大坝的泥沙研究。出版了《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等著作。先后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研究成果先后获山西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水利部全国优秀水利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各1项。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22年12月4日出生于南京市一个书香门弟。1936年起就读于金陵中学。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随母内迁至长沙市;同年9月考入长沙明德中学高中部。1938年3月随同家庭经桂林市到重庆市,考入重庆南开中学(后改名天津市南开中学)。1939年7月毕业于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9月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土木系。
1939年9月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学习。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留校任助教。1946年随校迁回南京。1947年赴美留学,期间师从H·饶斯教授,1948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前往柏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先学习流体力学,后从师于泥沙权威H·A·爱因斯坦教授,学习泥沙专业。195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在加州大学工程研究所任助理及副研究工程师。
工作经历
1955年他放弃了在国外享有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研究员。1958年到1966年集中主要精力研究黄河泥沙问题,除参与指导花园口决堤和三门峡市库区大模型试验外,还为黄河下游整治与三门峡水利枢纽改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1960年起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全面考察,参加指导河口围垦和整治的研究工作。1962年起担任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开始着手高含沙水流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钱宁被迫停止研究工作,1969年被下放到平舆县干校劳动,1970年,又被下放到山西忻县专区水利局工作。1973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泥沙研究室主任,期间除了继续参与黄河的治理研究以外,还投入了长江葛洲坝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并查勘了三峡江段。1975年起参加治黄规划工作,并在“黄河中游粗沙来源区对下游河道淤积影响”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1979年钱宁不幸身患肾癌,一方面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年,在癌细胞已转移的情况下,又主动争取指导泥沙研究室的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
人物逝世
1986年12月6日钱宁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4岁。两周后,亲友遵照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入他心系一生的黄河。
主要成果
发展了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输沙理论在泥沙运动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早期的爱因斯坦理论建立在粒径范围不广的非均匀沙试验的基础上,有不完善之处。1950年到1952年,钱宁在粒径范围极广的非均匀沙试验中发现了分选现象和粘性底层对细颗粒的屏蔽作用,从而对原有的理论作出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使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钱宁指出:在冲淤量大的多沙河流上,粗颗粒泥沙的床沙组成也可能发生明显调整,从而引起输沙能力相应地有明显的变化。晚年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高含沙水流的研究。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从高含沙水流的产生、基本物理特性、运动规律、河道长距离输送、管道水力输送等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这些成果使高含沙水流研究逐渐成为泥沙运动理论的一个完整的分支,使中国在这方面处于国际上领先的地位。
对河床演变学和在治河实践中的贡献
钱宁强调一方面从生产实际中提炼理论问题,发展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使理论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全面论述了动床河流的模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采用变态模型的理由,在诸多因素的变态中如何协调一致、区分主次的问题,建立了动床河流模拟的完整体系。钱宁结合黄河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经验,做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在清水冲刷的条件下,河道纵比降不是唯一的调整因素,河流的调整过程将主要通过河床泥沙的粗化来完成,因此冲刷深度将是有限的。三门峡市水库改建恢复向下游排沙后,钱宁基于对下游河道冲淤规律的认识,提出有利于减少河道淤积的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得到生产部门的肯定和采纳。钱宁与南京大学地理系、黄委会科学所等单位合作,弄清了造成黄河下游淤积的根源,主要是来自粗泥沙产区的洪水,从而指明了产生80%粗泥沙的中游十万平方公里地区应该作为水土保持的工作重点。该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治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钱塘江的整治原则、整治程序和工程布局提出了建议。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钱宁发表了近百篇科学论文,截至2023年4月在中国知网下载量达13417次,以下为被引次数追高的10篇论文。
出版著作
钱宁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泥沙运动力学》与《河床演变学》具有较高理论价值,《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阐述了黄河下游河道自然演变规律,为防洪治河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教学获奖
钱宁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山西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水利部全国优秀水利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各1项。
人才培养
钱宁一贯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倡导组织了多种类型的泥沙培训,为中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泥沙工作骨干力量,积极写出了教育改革建议书,呼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注意人才的培养。倡导推动组织了三次全国泥沙培训班和首次国际泥沙培训班,培养了数百名泥沙工作的骨干。先后指导了2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及3名英国、朝鲜留学生。代表性学生有清华大学教授王兴奎、王兆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倪晋仁等。
影响与后世纪念
钱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钱宁学术思想研讨会
钱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钱宁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22年11月27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展览和导播现场设在清华大学泥沙馆,国内外500余位嘉宾、专家、校友线上参会。
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
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于1987年经水电部批准,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设立,于2002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为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
钱宁国际奖
钱宁国际奖于2007年“钱宁奖”基金会与“世界泥沙研究学会”联合成立,以促进泥沙科学的发展、表彰当今泥沙科学的优秀人才和突出成就。
人物评价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表示:“钱宁是一位有名望的科学家。他不但有严谨的学风,刻苦勤奋的精神,又有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待人宽厚,关心他人比自己还重,直到自己卧床不起时,还关心周围同志的生活与健康,深受同志们的敬佩。他无愧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匡尚富表示:“钱宁先生学贯中西、驰名中外,是新中国泥沙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追求真理、勇于开拓、胸怀祖国、贡献突出的大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唐洪武表示:“他(钱宁)是我们水利科技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楷模,感召后学沿着他开辟的科学道路攀登。”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钱宁先生生平.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23-04-20
钱宁:大江大河“大情怀”.光明网.2023-04-20
水利工程学家-钱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04-20
学部简介.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4-20
发展了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水利泥沙专家 钱宁.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3-04-20
钱宁.中国知网.2023-04-20
钱宁.国家图书馆.2023-04-20
钱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钱宁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2023-04-20
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简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