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馨菱
秦馨菱(1915年10月17日—2003年12月5日),出生于潍坊市,祖籍山东安邱,中国共产党党员,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地球物理勘探家,应用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秦馨菱1937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学士,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7年起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1960年底调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12月5日在北京逝世。
秦馨菱是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的先驱者之一。领导研制了磁化率仪、超声测井仪、大地电流仪和核子进动式磁力仪等地球物理学探矿急需的仪器;研制了无线电遥测和火箭定位系统。出版了《放射性勘探》《通讯卫星Ⅳ专辑》等著作。199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15年10月17日,秦馨菱出生于潍坊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7年春,小学从山东济南新育小学毕业,在升入中学的空档期,到齐鲁大学附属金工车间当了半年小学徒,期间跟着师傅焊洋铁壶、配钥匙、修理电灯和自来水管等,培养了秦馨菱动手的兴趣和能力。
1927年秋天,秦馨菱凭借优异的考试成绩考入了济南东鲁中学。两年后,随被聘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的父亲秦耀庭迁往了北平市,在崇德中学和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接受了初中和高中教育。在此期间,秦馨菱还制作了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真空管短波收音机,并练习了收发电报。1933年初,宋哲元率领部队在长城喜峰口英勇抗击日寇,秦馨菱加入了“护士队”,负责护理撤离到通县潞河中学的伤员。后来,他还加入了潞河中学的“救护队”,前往前线支援。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大学叶企孙和萨本栋等教授的熏陶下,秦馨菱酷爱物理实验技术。叶企孙教授演示粘滞性试验需要一些直径小于1毫米至数毫米的小玻璃球,秦馨菱因陋就简很快做了出来。他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钻研深受清华大学任之恭教授的赏识以及清华物理系师生们的赞誉和佩服。他自己试制成短波发报机,组织业余短波无线电台与北平市、上海市、济南市和郑州市的业余电台通话,培训同学们摩斯电码、收拍电报,他成功用电子真空管产生52厘米波长的振荡,这项研究成果就成了秦馨菱的大学毕业论文-《商用真空管产生的Barkhousen Kurz 振荡》。1937年6月26日毕业并被授予理学院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1937年7月起,秦馨菱开始用地球物理学方法探测金属矿,其中包括湖南省的锌矿、四川省和贵州省的铁矿。同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峰地震台任练习员,从事地震观测。1938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成为终身会员。1941年跟随李善邦测绘学出攀枝花市地区三幅地形图,用磁法探明攀枝花矿区分布,并确定为钛铁矿。1942年起,协助李善邦用人工摇动车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台国产水平摆式地震仪——霓式地震仪。1943年起霓式地震仪正式投入地震观测。1945年到1946年在美国联合地球物理公司、斯朗波吉公司和韦尔斯公司学习地震勘探和石油电法测井。
1946年秋回到了南京,先后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从事电法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的工作。1947年和谢毓寿先生一起,修复了有20吨的摆锤的德制大型维歇尔式地震仪;同年秦馨菱成功研制出了测量放射性的盖革计数管;同年8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上海成立,秦馨菱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始会员。《自制盖革计数管之经过和用于放射性矿物的鉴定》论文在1948年南京举行的数、理、化、生物、气象、地理和地球物理七学会的联合年会上进行了展示。
1950年初,秦馨菱用磁法勘探在中国山东、东北地区、湖北大冶等地开展野外勘探工作,发现了新矿体多处。同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6年起,在北京地质学院主讲磁法探矿、放射性法探矿,同时兼任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1959年起,开始在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超声测井仪、石英丝重力仪、地震勘探仪、大地电流仪的研制工作。
1960年底,奉调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开始秘密从事气象火箭应用电子仪器的研制工作,同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空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1966年,跟随地球物理所二部迁往陕西西安。在1978年,从西安地球物理所二部回到北京,继续从事中断多年的地震观测工作,担任地球物理研究所(该机构隶属于国家地震局)第四研究室的主任一职,负责领导和主持了北京及其周边多个有线和无线地震遥测台网的更新换代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逝世
2003年12月5日,秦馨菱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果
地球物理仪器研制与修复
秦馨菱和团队利用废旧物资自己动手制作零件,试制出一套I-型水平摆式地震仪,它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地唯一的一套地震仪,至抗日战争胜利时共记录到远近地震109个。1946年将此地震仪迁往南京继续使用。秦馨菱还和谢毓寿一同修复了抗日战争期间已经荒废了8年的中央研究院北极阁地震台的大维歇尔特式地震仪,使其恢复了记录。1978年起,秦馨菱参与改进与扩建北京电信传输台网,多次到野外选择台址及无线电遥测讯号中转点,使北京地区台站数目由20个增至40余个,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同时领导研制了磁化率仪、超声测井仪、大地电流仪和核子进动式磁力仪等地球物理学探矿急需的仪器。
地球物理勘探
秦馨菱先后在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十多个省份从事工作,他与李善邦合作,在衡阳市的水口山铅锌矿和共生黄铁矿进行了约一年的地球物理探矿,并发表了《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区试用扭称方法探测结果》一文。1938年,他们前往四川省、贵州省等地的矿区,先后对綦江区、咸宁市、玛姑、会理市、西昌市等地的磁铁矿进行了探测。1941年春夏之交,他们即将结束工作,突然接到当时经济部部长翁文灏的来电,要求他们前往攀枝花市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尽管按照惯例应该有地质人员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调查,但是在攀枝花地区只有地质人员进行过一次踏勘,因此秦馨菱和李善邦需要从零开始工作。他们在攀枝花、尖包包和倒马坎共测量了三处地形,并由秦馨菱测绘学了三幅地图,由李善邦进行地质填图,然后进行磁力剖面测线。他们最终合作发表了《西康攀枝花钛铁矿勘探报告》一文,采集的标本经过化验确定为含钛磁铁矿,并且从勘探结果来看,该矿体规模较大,有开采价值。现在,攀枝花市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矿区之一,秦馨菱和李善邦的工作为攀枝花的钢铁基地开拓了道路。
气象火箭专用五路双调频无线电遥测系统
秦馨菱领导研制出了气象火箭专用五路双调频无线电遥测系统,采用雷达应答器解决气象火箭的定位问题。雷达“应答器”是在火箭上装一个雷达信号接收器和一个发射器。当箭载雷达接收器接到地面的雷达信号后,自动启动发射器向地面发射雷达信号,克服了双两次反平方衰减和反射系数的困难,成功解决火箭定位的问题。把雷达应答器技术用于全程跟踪火箭发射和回收的过程,可以精准确定回收火箭地降落位置。秦馨菱等研制的这套无线电遥测和火箭定位系统,为气象火箭、外空探测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发射奠定了基础。1964年秦馨菱领导的团队因在航天无线电遥测系统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航天部”授予集体二等奖。
参与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改进和现代化建设
1978年以后,秦馨菱积极参与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改进,为中国地震台网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秦馨菱共发表了多篇在地震、物理学方面的论文,以下为在中国知网最高被引的10篇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秦馨菱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人才培养
秦馨菱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无线电遥测技术,同时兼任地球物理系探空技术专业教研组主任,此外还参与了物探培训班讲课,他为培养地球物理探矿和无线电雷达方面的人才付出很多的心血。代表性学生有地球物理勘探队伍的骨干夏国治、黄绪德、秦保瑚等。
人物评价
地质调查科普网表示:“秦馨菱同志在其近70年的漫长学术生涯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辞辛劳、不为名利,在范围广泛的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领域中不断开拓和辛勤耕耘,为我国地震与地球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潍坊晚报表示:“秦馨菱严于律己,诲人不倦,尊重他人,博爱仁怀,虽满身载誉,但和蔼可亲,高尚的品德和极高的修养,亦为众人赞誉和爱戴,不愧为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界的大师与楷模。”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表示:“秦馨菱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怀念秦馨菱先生.清华校友总会.2023-04-22
秦馨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4-23
秦馨菱.地质调查科普网.2023-04-23
学部简介.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4-22
荣誉称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23-04-23
秦馨菱.中国知网.2023-04-23
再次回归地震观测领域.潍坊新闻网.2023-04-23
秦馨菱院士:业精于勤 奋斗不息.清华校友总会.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