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轩,乐陵市赵洪都村人。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祖父宋堪为庠生,父湘及清末贡生,以教书为生,有三子两女,宋哲元居长。
1907年,宋哲元考入北京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1913年后,在冯玉祥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混成旅长、师长。1925年12月至1926年4月任热河都统。1926年,军阀混战引发南口之争,宋哲元改任西路军总司令,率部奋力拼搏不及,转攻陕西省。192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十九军总指挥。1933年3月宋哲元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长城抗击日寇,血战喜峰口,5月31日,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塘沽停战协定”,长城事变就此结束。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所率部队奋起抗战,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后辞职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职。
1940年,宋哲元病殁于绵阳市,国民政府下令追赠他为一级陆军上将。有《宋哲元先生文集》行于世。朱德、彭德怀赞其:“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勿忧乎九泉。”宋哲元是中国现代史上集军政要职于一身,有一定政治影响的抗日爱国将领,深受人们敬重。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1885年10月30日,宋哲元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市城西的赵洪都村。其祖父宋堪性善好施,名誉甚佳。其父宋湘及为清末膳生,学识广博,因不通农事,成婚后便外出谋生。宋哲元两三岁时,家道中落,和母亲居住在村边的一间破烂茅屋中,父亲寄回家中的钱物不多,全靠母亲赊购棉花纺线织布售出,勉强维持生活,时常靠食用野菜充饥。
宋哲元六岁时,母亲带他到很远的地方挖野菜,又累又饿;恰巧同村一富人赶空骡车回村,其母亲央求能否顺带回村,受到富人嘲讽,泪流满面。宋哲元劝慰母亲,将来一定帮助穷人。
宋哲元七岁从父读书,因买不起油点灯,早起就读,至昏黑还手不释卷。四年读完诗书、三礼、《左传》等,不但能背诵,还能通释其义。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宋哲元随父亲由北平市返回乐陵市原籍。第二年,宋哲元先后在前颜、后颜、李四村设馆教书,收入菲薄,除赡养父母外,全部救济穷人,得到乡亲们敬重。宋哲元少时爱武,自学民间武术,早晚舞棍弄棒。屋前枣树下有一长石,他每天举起放下,经年累月把长石棱角都磨得光滑了。他经常召集同村的伙伴,一起训练,练步伐,摆战阵,严明号令。
参与平叛
1907年,宋哲元考入北京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并补名额于北洋陆军六镇二十三标第二营。1912年春,入陆建章左路备补军任第一营前哨哨长,驻防北苑。1913年8月,左路备补军改编为京卫军第一师,冯玉祥任左翼第一团团长兼第一营营长,宋哲元任连长。
1914年,宋哲元跟随冯玉祥奉袁世凯之命围剿白朗起义军,由河南省转战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平定后,宋哲元任为第十六混成旅的副营长。此后,跟随冯玉祥攻克宜宾市、到河南招兵等,晋升为第二团少校团副。1916年,随部队驻防绵阳市时,与订婚三年的常淑清女士结为夫妻。
军阀混战
1917年7月,张勋在北京拥戴清朝废帝丁巳复辟,冯玉祥命宋哲元率部下天台山讨伐。1921年和1922年,宋哲元参加直奉战争,因攻打原督军陈树藩部、赵倜部有功,宋哲元升任团长、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被称为“西北军五虎上将”。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辛酉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发生矛盾,脱离直系军阀系统,任宋哲元为国民军第十一师师长。1925年11月,宋哲元受命率部支援郭松岭,攻打沈阳市。12月4日,宋哲元被任命为热河都统。12月下旬,宋哲元率部由热河进兵天津市,攻打李景林,李溃败而逃,守住热河。
1925年底—1926年初,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张作霖的奉军之间发生“反奉战争”。1925年11月22日,冯玉祥利用奉系军阀内部矛盾,与奉军郭松龄签订《郭冯密约》,联合倒奉。后因日军出兵援奉,12月24日郭松龄兵败被杀,冯联郭倒奉失败。之后冯玉祥通电辞职,并赴苏联访问,宋哲元奉命去张家口市和张之江、鹿钟麟等人驻守的冀察绥晋边界地区据点防务,以备不测。
1926年初,在英、日等国的支持下,奉系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孚联合向冯玉祥国民军进攻。1926年4月,国民军在直、奉联军的压迫下,阎锡山为了配合直系进攻,将山西省境内天镇县、大同市一线铁路切断,断绝了察哈尔省、绥远省的交通,威胁国民军西去绥远的退路,国民军遂于4月15日放弃北京,退守南口。5月,宋哲元改任西路军总司令,国民军在南口、多伦县、张北一线保持守势,同时指挥韩复榘、石友三、方振武等部对山西展开攻势,目标是攻下大同,肃清晋北,以打通察哈尔、绥远两省的交通线。国民军东西两路同时进攻山西。西路韩复军一举突人得胜堡,继下孤山,在洪寺堡几经激战,取得胜利近逼晋绥军之阵地,展开激烈的攻防战。晋军阵线垂危之时,忽以挺进队突击孤山,韩军后方大受威胁。宋哲元闻讯,亲率手枪团乘钢甲车驰援,包围猛攻,遂将挺进队击溃,乘胜南进,协同韩军攻陷晋军主阵地,占领大同车站及城外地区,晋军南退。第一期作战完毕,韩军回攻大同市,宋哲元指挥石友三、赵守钰等部向朔州市、岱岳镇、山阴县前进。至7月下旬之间,宋哲元曾一度与阎锡山谋和未果,一度进攻雁门,由于后力不继,也未成功,宋部又退守长城,全线改攻为守,晋绥军亦无力反攻,形成了长期的对峙。8月下旬,国民军于南口溃败,各将领自寻出路,宋哲元率残部撤至绥远省,等待时机。冯玉祥得知兵败的消息,立即回国,宋哲元亲自前往迎接。9月冯玉祥自俄回国在绥远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卓尔盟)就任国民军总司令,任命宋哲元为北路军总司令兼编第一师长,驻宁夏回族自治区负责后勤供应。
攻占陕北
1927年6月,冯玉祥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整编,宋哲元任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总指挥。11月,宋哲元兼任陕西省主席。期间,宋哲元配合冯部主力东进、与北伐军“中原会师”的行动,督剿陕甘边境和陕西境内地方顽匪。宋哲元指挥部队先行围剿黄德贵、韩有禄等股匪。
1927年至1928年,上半年先后攻克三原、泾阳、富平、高陵、朝邑、韩城、合阳、蒲城等城池。
凤翔城是关中西路要塞之地,原陕西省防军旅长党玉琨盘踞此地十二年,不听从任何军政军令。1928年初,冯军入陕,宋哲元率领三个师共三万多兵力攻打凤翔城,凤翔城高厚、城壕深宽,加之城内准备军用物资充足,以至宋哲元部围攻半年多,官兵伤亡四、五千人,仍未攻克。至7~8月份,宋哲元申请冯玉祥批准将张维玺的第十三军主力三万人调来陕西,一同攻打凤翔城。第十三军的坑道营在城墙处打下四丈多深的直井,历时半月,将四千公斤炸药放置城墙底部。8月24日,宋哲元召集各级指挥官进行总部署;8月25日,宋哲元亲自指挥工兵进行爆破,起爆后城墙倒塌,大炮、重机枪全部发射,突击部队冲进城内。党玉琨部兵败,两千官兵全被击毙,五千多守军被俘。宋哲元以儆效尤,将俘获的人员五千多人除第十七师师长赵凤林等人偷放,其余全部被杀。这场残酷的屠杀达到宋哲元的目的,张九才、甄士仁等盘踞在其他各据点的军阀,纷纷前往宋哲元处跪求受降,陕西至此平定,尽在宋哲元的掌控之中。
西安市为周、秦、汉、唐各都城所在地,宫殿、古刹、大墓颇多。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文物丢失严重,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及西安大小雁塔遭到严重破坏,宋哲元主陕后,严令禁毁、禁盗,还筹措专款,请名匠对碑林进行修整理,使得不少罕贵断残古碑得以保全,恢复了碑林圣地。他还派人专门搜集民间石刻碑碣及历史名人的诗词文赋、书法真迹等,于大碑林外新城省府后院,建立了小碑林。
组建军队
1929年,蒋介石与冯玉祥的矛盾激化。5月,晋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反蒋,冯以宋哲元代理国民军总司令。10月11日,爆发了“蒋冯中原之战”,宋哲元率军出潼关与蒋介石的军队大战,因阎锡山失约,致使宋哲元孤军失利。11月冯败退,宋哲元被迫退回陕西省。1930年3月、冯玉祥、阎锡山组成反蒋联盟,经五个月的混战,再度失败,宋哲元失去实力,再度退入陕西。经萧振瀛奔走联络,由张学良主持,将山西省境内的国民军将领张自忠、赵登禹等残部改编成第二十九军,以宋哲元为军长,驻扎山西阳泉、辽阳市、沁县一带。1930年11月,宋哲元被委任第二十九军军长。第二十九军改编后,全军约二万二千余人,武器装备极为匮乏,军饷方面,每个官兵最多只能领到十个月的饷,沿袭原西北军做法,打了些大刀发给士兵,并在自己的修械所中制造枪支装备部队。宋哲元以儒治军,特印发《四书新编》、《管子》等精装袖珍本,并遵循孙中山三民主义,编印《新决心手册》发之官兵,增强士气。宋哲元编有《国耻歌》,定有“国耻纪念日”(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土沦陷的日子)。每逢“国耻日”,都要举行演讲会,并在官兵吃的馒头上印有“勿忘国耻”四个字,让每个官兵时刻谨记国难家仇,立志喋血报国。宋哲元提出“枪口不对内”的口号,用爱国精神鼓舞官兵,为日后作战创造条件。在驻扎阳泉市的两年中,宋哲元整日操练军队,部队训练的很有规模。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宋哲元率先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日军占领东北地区,热河告急,天津市震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唤醒了宋哲元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抗日民族意识。1932年2月,宋哲元回到乐陵市,为父亲办理丧事。并对四邻乡亲分布馈赠面粉两袋,银元十至二十元,以示酬谢。对过去资助他的乡亲,另有厚赠。
1932年9月,经张学良保荐,宋哲元任察哈尔省主席。期间,监修《察哈尔省通志》,并作序:“哲元莅察次年即谋省志之创修。”还主持印制《历代创业圣哲画像》,并写了序言。
长城抗战
1933年初,日军攻占山海关区,开始向热河省进攻。第二十九军奉北平市军分会主任张学良的命令,由山西省往北平附近待命,宋哲元的总指挥部先后设于通州、蓟州、遵化市等地。2月18日,宋哲元与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二十七名将领向南京和全国通电,决心抗击日军,呼吁全国各界的支持。2月底,日军占领承德市,向长城各口进军,万福麟部在热河凌源市、平泉一带作战失利,退至喜峰口,无力再战。宋哲元同部下七将领请缨抗日,表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3月8日,张学良命令第二十九军接替喜峰口防务。宋哲元接到命令后调防冷口的部队迅速出发占领喜峰口。宋哲元一面命令先前部队守住喜峰口,一面命令赵登禹、王治邦、佟泽光三个旅连夜火速前往增援,协同作战。日军先头部队已占领口外东北方长城制高点,并有敌步骑五百名向喜峰口方面冲击。天黑时,王长海团潜登山头,以大刀砍杀一批日军,将制高点夺回。中日军队在山地形成对峙,连日激战,双方伤亡惨重。11日晚,宋哲元等人商议,决议率兵携大刀近身偷袭日军,避长攻短,他挑选五百人组成敢死队,用大刀片夜袭日军兵营,烧毁敌行李车数十部,歼敌约五千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力挫日军的凶焰,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获得很大荣誉。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北方战场上首次取得的胜利。日军报纸称:“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黄军名誉,尽丧喜峰口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中日作战期间,宋哲元率二十九军始终坚守,未被日军突破。4月中旬,日军转而突破商震的第32军的防守阵地,宋哲元部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第二十九军奉命向通州以东撤退。5月31日,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塘沽停战协定”,长城事变就此结束。
周旋日军
1935年,日军侵略华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试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向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华北自治”,国民政府被迫改变华北行政体制。6月17日,关东军将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等召到长春市密谈,商定了《对宋哲元交涉要领》,日方要求第二十九军军长兼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必须去职,第二十九军调至黄河以南。中国国民党指派民政厅长秦德纯与日军代表土肥原谈判,订立了屈辱的所谓“秦土协定”,致使国民政府于6月19日免去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的职务。
日军步步紧逼,国民党为了迎合日方要求,于1935年8月28日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戌司令兼北平市市长。11月底,又任命宋哲元为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河北省主席。12月18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成员包括宋哲元系、东北系、旧皖系、旧直系人物及平津士绅等。实际用人行政之权掌握在宋哲元等人的手中,是一个半独立的华北行政机构(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月底北平沦陷,8月日军扶植建立汉奸傀儡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解散)。
宋哲元立誓:“不丧权,不辱国,不说硬话,不做软事。”加强军队训练,补充枪械弹药。在南苑、西苑举办大学生训练班,招收东北地区、华北流亡学生,成立军事训练团,在乐陵市招收童子军五百余人进行秘密训练,筹集大量黄金,从捷克、德国和瑞典购进大批新式机关枪、步枪、手枪、加农炮、大红头卡车等武器装备,积蓄部队武装力量。
1936年,日军在北平市恣意横行,设赌场,开罂粟馆。宋哲元下令逮捕首犯,封闭烟馆、赌场。日军在平津购买土地,办工厂,宋哲元闻讯后,于5月29日,召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领开会,决议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凡私卖土地者处死刑,布告周知。天津一地主租地二百五十亩与日军,被搜捕查办。
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给宋哲元的信中,对其抗日功绩做了高度评价,对其抗日决心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信中写道:“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然弟等甚望先生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坚持初志,弟等及全国人民必不让先生独当其难,誓竭全力以为后援……”。宋哲元深受感动。
1936年,屯北平市期间,他呼吁当代书法家,以其代表作各刻一石,置于北平天坛,拟立西安碑林博物馆。后抗战爆发,相继散失。
1937年3月,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曾骗宋哲元赴宴,席间提出“经济提携”书面条款,迫使宋哲元签字,事后宋哲元硬不认账,拖而不办。日寇一再催逼。5月21日,为摆脱日寇纠缠,宋哲元借故回乡扫墓,避往乐陵市原籍。在此期间,他把印制的《四书新编》赠给全县教师,出资聘用撰写人员数十名,设立乐陵县公益事业促进委员会和县志局,编修县志,修缮孔子庙,建设图书馆。
固守北京
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宋哲元于7月11日晚由乐陵返回天津市。宋哲元致电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令所部“消灭当面之敌”。日军求见宋哲元,并递上七项“要求。宋哲元见到“要求”,对日本所谓“谈判”产生了怀疑,于是决心备战,并电召冯治安由北平市赶到天津,商议攻防事宜。7月15日,宋哲元在天津住所召集第二十九军高级军事将领举行会议。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特别指出:“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蒋介石深恐宋哲元被亲日分子暗害,让其保持警惕。宋哲元秘密接见冀东伪政府的保安队长张庆余、张砚田,每人发放一万元安家费,并答应其率部反正后,收编加入第二十九军。
1937年7月18日,宋哲元赴偕行社(日本军人俱乐部)吊唁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田代于7月16日病死),同时会见新任司令香月清司。双方谈判无果,宋哲元于19日晨赴北平市途中,刚过北仓七号桥,既有炸弹爆炸,险些遇害。7月20日,日军见援军到达,开始攻击长辛店镇及宛平城,团长吉星文在战斗中负伤。宋哲元面对这一新情况,和冯治安表示要抗战到底。7月27日,宋哲元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并发出自卫守土通电,下令设立北平城防司令部。当晚,宋哲元接到蒋介石密电,令他固守北平三日,等待增援。7月28日,形势徒然紧张,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被日军伏击,壮烈殉国;当晚蒋介石再次电令宋哲元“速离北平市,到保定市指挥”。宋哲元于晚11时赴保定,秦德纯、冯治安、张维藩等随行。29日凌晨,北平沦陷。
1937年8月3日,宋哲元发布告第二十九军官兵书,誓言“尽护国为民责任,奋斗到底”,但宋哲元因劳累过度导致血压突高不能站立,遂向军事委员会申请第二十九军长由冯治安代理。平、津失陷后,宋哲元情绪惶恐,为减轻国民政府的咎责,借故谢罪于国人。便给蒋介石打电报,表示向中央请罪,要求给予应得的处分,并提出辞呈。后又派秦德纯亲往南京,说明七七事变经过和应对情况。蒋介石为达到先拉后打的目的,对宋哲元非但不加责怪,反而劝勉有加。8月6日,蒋介石成立抗日战争第一战区,自任司令长官,并任命宋哲元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为副总司令,张维藩为参谋长。宋哲元将总部从河间转移至沧州市,布防于河北大城、青县。河间一带。此时雨相接,瘟疫大作,河水泛滥,宋军匍匐于雨中,仍前仆后继,短兵相接,英勇杀敌。宋哲元在河北省率部坚持抗战5个月,又转到河南省、湖北抗战长达8个月之久,后因病重辞职。
辞职养病
1939年4月宋哲元迁往重庆南温泉,6月移至四川灌县养病。在此期间,宋哲元创办抚幼院及贫民医院捐款一万三千元,旋即到了绵阳。而宋哲元年近八旬的老母困于津门,他朝思暮念,常怀忧伤。一天游青城山时,喜得一墨竹,便为老母刻一手杖,刻己乳名于上,并诗一首:“前岁辞亲日,中原板荡秋。敢轻离老母,无奈赋同仇。但愿常服侍,羞看此杖头。待儿归去后,常伴我娘游。”1940年3月26日,宋哲元病情加重,卧床不起。4月4日留下遗言:“哲元自长城事变,待罪平津,忍辱负重,委曲因应,以不丧权,不辱国自矢,处特殊形式之下,受各方责难之中。七七变起,奋然应战,师长赵登禹、副军长佟麟阁均在南苑殉国。家有老母,年已古稀,未获侍养,时刻惦念。
人物逝世
宋哲元身患肝病日益严重,在绵阳市养病期间,建有“山东省同乡会”并拿出二千元给山东籍人购买墓地,并立有碑碣,死后集中葬于此地。宋哲元还出资建有绵阳一所中学,校内建有“明轩亭”。宋哲元病危之际一再嘱咐随侍旧部及家人:“但愿还我河山之时,有人樽酒相告,则哲元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再次励旧部张自忠、冯治安等诸将“努力破敌”,并坚信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已操胜券”。
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盐市街永安公寓,享年56岁。4月7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宋哲元,发给治丧费五千元,平生事迹宣付国史,追赠一级上将,并复令秦德纯赴绵阳市主持治丧。4月17日,葬于绵阳北郊宝盖峰下的富乐山上。当时,国民政府在距陵墓二里许的川陕公路旁立有一座高大的“神道碑”,镌刻国民党元老冯玉祥、于右任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碑文,记载生平简历和评价。宋哲元生前购置山坡凹地九亩余作为坟地,另外购买四十余亩耕地,作为自愿守墓的随从付官王贵海的生活用地。宋哲元病故后,王付官守护陵墓直至1959年病故。1975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两周王陵,将神道碑移至陵园内,1983年被绵阳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哲元先生文集》行世。1981年6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定宋哲元为抗日爱国将领。
主要成就
血战喜峰口
1933年3月,宋哲元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参加抗击日军侵略的“长城事变”,在喜峰口至罗文峪一线,扬长避短,挑选了五百名壮士,组成敢死队,用大刀片,以近战、夜战,奇袭日军兵营,痛杀敌军五千余人,力挫了侵略者的气势,使得二十九军享誉国内外。此次战役,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北方战场上首次取得的胜利,全国人民备受鼓舞。
治理热河
宋哲元驻热河期间,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安置杂牌军,调整币值,稳定物价,澄清吏治,保护行宫文物,修路造林,开矿放垦等,复兴教育,筹办基金七十万,兴办学校。政绩卓著,深受群众爱戴,离热河时,百姓拦车,车行甚缓,日行不过数十里。
人物评价
宋哲元逝世后,因其英勇抗战,功勋卓著,国共两党,军政各界给了他很高的赞誉。治丧期间,收到国民党党政军首脑,抗日部队指挥官,中国共产党及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宋旧部及亲属挽幛、祭文、挽诗、挽联数百幅。
周恩来挽曰:矢地收未回虎威昭垂芦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朱德、彭德怀挽曰: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
蒋介石挽曰:砥柱峙中流,终仗威稜慑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珍恸元良。
冯玉祥挽联曰:共患难三十年值如左右手自长城战役挫敌氛铁铮铮同服有胆;抱急疚一二载曾作奋斗思闻西蜀电函告噩耗天梦梦莫名伤心。
李宗仁挽曰:和平未至绝望之际对敌不惜委蛇牺牲,既至最后关头对敌不辞抵御华北苦支撑,青史自留古论在。
中国诗词研究院研究员张喜海著《大张人诗词集》作有称赞宋哲元诗文:跟随冯氏转东西,骁勇疆场屡屡提。日犯官兵呼御侮,势催宋将鼓征。喜峰首捷人心快,后虑前程步调低。为将不能坚据敌,空怀抱负入冥泥。
山东大学历史系研究员蒿峰著《山左履痕》称赞宋哲元喜峰口大战的胜利:喜峰战罢又平津,宁死沙场埋草榛。一曲大刀全国唱,忠魂依旧望边尘。
人物作品
在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宋哲元命人组建军事训练团,为鼓舞士气,作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歌《大刀进行曲》:风云恶,陆将沉,狂澜挽转在军人;扶正气,厉精神,诚真正平树本根,锻炼体魄,涵养学问,胸中热血,掌中刺刀,同心同德,报国雪恨,复兴民族振国魂。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所写《杀敌救国歌》四首
其一:中国要自强,齐心到战场。杀尽日本军,铲除狗豺狼。自从九一八事变,寻衅在沈阳市。占了东北地区,热河也遭殃。强占我平津,又往上海市闯。进绕我南口,察北亦披猖。得寸又进尺,要把中国亡。同胞需奋起,人人都抵抗。
其二:国人要认清,日寇太蛮横。经过城乡镇,钱粮抢一空。奸淫人妇女,残杀人兄弟。有敌就无我,两者不相容。中华好男儿,为国应尽忠。同胞雪此耻,个个向前冲。杀一日本兵,心中还不平。要杀便杀尽,方能算成功。
其三:同胞要认真,救国莫因循。国破家亦破,国存家始存。无论前后方,责任不可分。或者出人力,帮助杀敌人。或者出物力,接济我国军。国家有决心,人民不怕拼。我们全中国,大家同一心。打退敌人后,幸福自来临。
其四:大家倾耳听,国军已进攻。同胞都奋起,个个逞威风。枪击敌飞机,人人都能成。奋勇夺敌炮,紧追不放松。破坏坦克车,要用炸弹崩。有进决无退,努力向前冲。日本必然败,中国一定胜。打回老家去,宁死也光荣。
后世纪念
长城事变爆发后,孟宪章在北平市创办了《长城血战记》画报半月刊,后辑录成《宋哲元部二十九军长城血战记》一书,于1933年4月出版。内附100余幅照片,表现了中国将士长城抗战的勇武和“敌有枪炮,我有血肉”的悲壮。
1933年3月,《清华周刊》刊登了题为《喜峰口》的小诗:“帝国主义的剥削,占领,瓜分满洲,东四省,鬼脑里的平津,叫古战场的愤恨,热血奔腾,嘘口气,便化作铁血的长城。”
1987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50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及首都各界1000多人在政协礼堂隆重举行纪念。7月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典礼在卢沟桥畔隆重举行,邓小平题写了馆名,万里、王震为纪念碑剪彩揭幕。纪念馆内陈列有宋哲元用过的指挥刀和一些抗战图片实物等,纪念馆被国家定为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人物轶事
巧用“绵羊计”
1933年,日军占领山海关区后,热河、平津也陷入危机。宋哲元率领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来到长城一线的魏家洼与日本军队对峙。日军占领优势地理位置,根本无法靠近。宋哲元一连几日,茶饭不思,午饭时分,有人端来一碗绵羊肉汤,一问才知是董家口的老乡送的。原来伙夫遇到日军抢占老百姓的绵羊,于是开了一枪,不小心打死一只绵羊,绵羊听到枪声,全部又跑回来,老乡为了表示感谢将死掉的羊送给伙夫。宋哲元听后,计上心来,便派人买了五百只绵羊,赶往日军阵地,日军以为受到突袭,便开枪,结果把羊打死了。第二天夜里,还是如此,日军得到一千只绵羊,也吃不完。待到第三天,下令抓活的羊,这时羊却挺直身子像日军砍去,原来是五百大刀队员披着羊皮,两军交战,砍死日军好几千人。宋哲元利用一千只绵羊麻痹了敌军。
三把大刀
第一把刀来历:1930年上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失败,西北军被打垮,冯玉祥下野,宋哲元收拾残兵败将避居山西省,通过张学良,经国民政府蒋介石决议改编北方军队(阎锡山晋军和冯玉祥西北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接受张学良所颁委任状。张学良将铸有“张学良赠”的一把特制纯钢将军指挥刀面授宋哲元。这把刀刀刻雕花精美,始终珍藏于宋府,1985年由宋氏家人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现摆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抗日馆中。
第二把刀来历:宋哲元在西北军升任五虎上将担任西路军总司令,指挥十几万兵马作战时,冯玉祥授予的指挥刀,此刀纯钢所制,刀刃锋利,削铁如泥。此刀一直为宋哲元随身携带,长城喜峰口时歼灭日军,立下汗马功劳。在1984年由家人捐赠给北京卢沟桥抗日纪念馆,现在是该馆重点文物。
第三把刀来历:1933年宋哲元率军在喜峰口抵御日军,采用夜袭的方法,手榴弹和大刀片歼灭敌军,是“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地区以来,中原地区抗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之后宋哲元在答中外记者会上,现场说明二十九军用血肉夺回喜峰口的事实,对来访者每人赠予一把杀敌大刀,刀的皮鞘上题有:“此刀在喜峰口战斗中杀死十余日倭纪念,宋哲元,1933年。”记者史良才被蒋介石的特务暗杀,他的刀数易其主,辗转到收藏家张树柏的手中,张树柏将此刀赠予宋哲元次女宋景宪。1932年,宋景宪和丈夫孙湘德将这把刀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杀敌的见证。
墓地故居
宋哲元故居
宋哲元在九一八事变后于1933年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长城抗击日寇,取得重大胜利。“七·七”卢沟桥事变,宋哲元率部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此后转战平汉、津浦沿线。宋哲元在津住所有英租界17号路与29号路路两处(今天津和平区新华路231号与南京路86号)。其中英租界17号路(今新华路231号)是宋哲元于1932年以明仁堂名义购自英商先农公司经营产业,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763平方米。宋哲元于1932年—1937年来津期间,携夫人及子女寓居此处。此外,英租界29号路(天津南京路86号)是宋哲元于1934年购置,建筑面积700余平,专做会客、开会与小憩之所。
宋哲元墓址
宋哲元墓位于绵阳市东2.5公里的富乐山宝盖峰下,由园林和墓莹两大区域组成,随坡筑台,四周砌石围护,占地约2000平方米。石碑上隶书“宋故上将明轩之墓”,为冯玉祥题,尹昌言补书。神道碑位于祭坛前的墓园入口处,呈正方柱体,高4.18米,正面镌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沈尹默手书的国民政府褒扬抚恤令及追赠陆军一级上将令。两侧碑文由国民党元老丁维汾撰文,于右任草书,碑后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为八德亭,亭呈八柱半球状顶,内额刻有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篆字,1983年被绵阳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人物关系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今天,绵阳部分退伍老兵和学生自发祭奠抗日名将宋哲元.今日头条.2023-04-28
1935年宋哲元曾力拒土肥原“华北自治方案”-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4-28
抗日名将宋哲元.乐陵市民政局.2023-05-23
宋哲元.德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3
秦土协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3
冀察政务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3
七七事变中的宋哲元.人民网.2023-05-23
丰台区党史办-宋哲元.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2023-05-24
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5-23
七七事变,勿忘国耻.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5-23
宋哲元巧用“绵羊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3
专访黄亦兵副馆长——《瞭望》:抗日战争 胜利65周年特别报道.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23-06-13
七七事变 (1995).豆瓣电影.2023-05-24
义者无敌 (2013).豆瓣电影.2023-05-24
巨浪 (2015).豆瓣电影.2023-05-24
大刀记 (2015).豆瓣电影.2023-05-24
传奇大掌柜 (2015).豆瓣电影.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