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爷庙
五爷庙,本名万佛阁,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杨林街五台山风景区的塔院寺东南隅,是五台山名气最大的寺庙,也是香火最旺的一座佛教寺庙。因寺内供有五龙王,所以人称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又因万佛阁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故又称其为万佛阁。
五爷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89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万佛阁、五爷庙、文殊殿、古戏台等。五爷庙原是塔院寺的属庙,属于青庙,康熙年间改为黄庙,并成为独立的寺院。
历史沿革
明清
万佛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时的万佛阁为塔院寺的属庙,且只有万佛阁文殊殿(东殿)一座建筑。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北部,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可耕种土地匮乏,人们耕种的土地大多需要通过淤地方式积累。如遇大旱或者洪水,就会影响粮食的收成,进而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所以祈求风调雨顺成为当地百姓的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古人普遍存在的神灵观念影响下,逐渐衍生出对龙王的信仰以及祈雨活动。据明代《清凉山志》中记载:“黑龙池:台上亦名金井池。侧有龙王祠,四方民祷雨辄应。”可以看出,民众对降雨的渴求异常强烈,五爷信仰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山地区悄然形成且根深蒂固。到了清代,随着五爷庙信众群体的不断变化和佛教的影响,为了方便信众朝拜,于是在万佛阁开始增建卷棚顶的五爷庙。
清代统治者为融合民族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实施了崇信黄教之策,大兴帝王显贵朝台之风。清康熙二十二年二月(1683年),皇帝公然下诏,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成黄庙。至此寺庙由汉传佛教(青庙)变为藏传佛教(黄庙),并成为独立的寺院。
近现代
民国六年(1917年)的时候,五爷庙重修,同时将卷棚顶改为为重檐歇山顶,四出廊,五脊六兽,正脊置铜宝钗。并且在大殿的前面增修了布满精美雕刻的抱厦前庭。
文革时期,万佛阁殿内塑像被毁。1978年,东庄村甄姓村民在五爷庙殿内塑木制五爷像。1982年,为了恢复原来万佛阁文殊殿的模样,于是便将妙德庵的神像移了过来。1998年,五爷庙内供奉的五爷像重塑为铜制。2002年,在五爷庙的后面新建了一座文殊殿,同时将万佛阁一层的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三尊佛像移至新的文殊殿里,万佛阁则开始供奉伽蓝菩萨毗卢遮那佛。
建筑格局
五爷庙创建之初为塔院寺的属庙,到了清代的时候成为独立寺院。五爷庙位于五台山大白塔南端东侧,背靠北台顶,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是五台山规模较小的寺庙。庙内主要建筑由万佛阁、五爷殿、文殊殿、古戏台、佛塔2座,僧舍20多间等建筑组成。其中,坐北朝南的五爷殿建筑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正中央,建筑正南面是古戏台,正北面是文殊殿。而寺院最早的建筑万佛阁则位于五爷殿的东南面。
建筑特色
五台山众多寺庙建筑中,大多数都有牌楼和山门等建筑,而五爷庙却没有这些建筑,它是五台山规模最小的寺庙,却是五台山别具一格的寺庙。在五爷庙的建筑当中,坐东朝西的万佛阁是一座面宽三间,上下两层的两重三檐歇山顶建筑,其上下左右相互勾连,从下层看不到上层的建筑风格,在五台山的殿宇建筑中极为少见,是寺庙中的一大特色。五爷殿重檐歇山顶,四边出廊,殿前建有独特的抱厦前庭,殿身雕刻有龙、凤、麒麟、狮、花卉、人物等图案的装饰,使整体建筑结构样式雍容丰满独树一帜。五爷庙还有一大特色,是在五爷殿的正对面建有一座戏台,这在五台山佛教建筑群中非常独特。古戏台建于清代为卷棚歇山顶建筑,正面为圆形木柱,戏台高1.5米,建筑风格古色古香,至今仍在使用。
主要建筑
万佛阁
万佛阁坐东朝西,结构为三檐四出廊歇山顶,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因建筑内上下两层的墙壁上均立有木制小方格,格内摆有一万尊三寸左右高的泥塑贴近小佛像,故得名万佛阁。殿内一层原供奉为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2002年已将三位菩萨移至文殊殿,并重塑座高1.3米,像高2.3米的铜制佛教伽蓝菩萨毗卢遮那佛,二层房梁则悬挂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一口重达3500公斤的铜钟,又称幽冥钟。殿内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左侧立有其弟子道明和尚,右侧立有员外装束打扮的道明和尚其父闵公。在地藏王菩萨的外侧,还左右各排列有五尊塑像,他们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这“十殿阎王”构成了“十殿阎君朝地藏王”的布局。
在万佛阁的廊下,还立有三通明代石碑。第一通是《诸山十二大寺》碑高187厘米,宽88厘米,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面内容为各级政府不准向五台山僧人勒索天花(台蘑),提倡大家公平交易;碑阴详细刻镌当时五塔山寺庙的名称,分显通寺、圆照寺、塔院寺、兴隆寺、文殊寺、广宗寺、普济寺、广缘寺、西宁寺、万寿寺、灵境寺、灵峰寺十二大寺、五顶、诸山中小寺、诸山丛林静石四个级别,共90座,是研究五台山寺庙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第二通是《续佛慧命》碑,立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内容为临济二十七代孙玉峰和尚法嗣西竺上人塔院寺主持传衣碑记。第三通《五台山各寺免粮》碑高215厘米,宽107厘米,立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碑文记载了五台山各寺僧人就寺开垦土地情况,背面则记录有五台山各寺当时所占的土地数量和应交的粮数,为研究五台山寺庙经济难得的史料,文物价值极高。
五爷殿
五爷殿坐北朝南,创建于清代,民国6年(1917)重建,殿建3间,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建筑前为通体布满精美雕刻的抱厦前庭。其中前庭面宽三间,屋檐宽度要比正殿小一些,距离正殿大约1米。前庭的中央有一条面向五爷的道路,在道路的左右各放有半幅銮驾。相传,清康熙帝在第五次到五台山寻父的时候,途中遭遇危难,幸得五爷救助。于是为了感谢五爷,便将其銮驾赐于五爷,同时还为五爷披上龙袍。在前庭还悬挂有乾隆皇帝参拜时,所题写的“龙参”的牌匾。在前庭和正殿中间的过厅上,则悬挂有“佛恩护佑”“有求必应”等信众祈福还愿牌匾。
正殿内供奉有五位龙王,最前面为身高1.5米的五爷铜像,之后则是一尊更大的五爷铜像。铜像造型为双手于胸前持笏端坐于正殿的中央,并身披龙袍。相传,五爷本来为黑脸,由于文殊菩萨化作五爷广济众生,普降甘霖,于是五爷就变成了金脸。在五爷的左侧供奉有白脸大龙王、红脸二龙王、龙母三尊神像,右侧有雨司、黄脸三龙王和蓝脸四龙王三尊神像。殿内两侧悬挂“殷雷激电滋百谷以盈百宝,甘露和风鼓万物而恰万民”和“行云布雨庄严清凉净土,祛邪扶正利乐炎黄子孙”两副对联。在正殿的墙上则绘有栩栩如生的壁画。其中,北墙绘以坐像龙族为中心,两侧为雨师、金光圣母等各类布雨神灵的群像。东墙为《龙王出巡布雨图》,主要反映的是龙王布雨时的场景。西墙为《龙王得胜回宫图》,反映的是龙王布雨得胜回宫的宏大场面。
文殊殿
文殊殿位于五爷庙北面,为2002年9月新建,殿内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塑像高约3米,由万佛阁一层迁入。其中文殊菩萨塑像采用写实手法,造型比例适当。菩萨青发披肩,眉眼略长,面部慈善。外披敞领袈裟,内着系结僧衹支。菩萨骑坐于长有梅花斑纹的青狮上,左手搭于青狮身上,青狮张口回首仰望文殊菩萨。
古戏台
古戏台位于五爷庙的正对面,坐南朝北,建筑为卷棚歇山顶,只有一面可观戏。戏台由木隔断物理分割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其中,前台长10米,宽5米;后台长7.5米,宽2.5米。戏台砌有离地高1.2米的条石台阶。正面有圆形木柱,柱础为覆盆式。戏台内侧木柱子上有对联“上下五千年,是是非非重现;纵横十万里,因因果果必应”。外侧砖柱子上有对联“车骑凭步走,走遍了四海九洲,不离咫尺;人物借衣装,装出来千兵万将,就这几员”。大额枋上施平板枋。前檐斗拱三踩单翘,柱头科各一攒,平身科明间六攒、次间两攒,耍头龙头、象鼻、三幅云交互使用。柱头施护朽。
佛塔
佛塔位于五爷庙寺院的西面,共有2座明代的覆钵式的青石舍利塔。佛塔高5.6米,整体为石砌,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里面供有僧人舍利,所以又称为灵塔。
其他看点
五爷在五台山一带有广济龙王菩萨、五龙王和五爷三个称呼。相传,五爷最早居于五台山古北台,当地人称“黑脸五爷”。受五台山参拜礼佛信众的来来往往和佛教佛事活动的影响,五爷信仰逐步扩散开来。于是相继在北台修建广济龙王庙,在东庄村和万佛阁修建五爷庙,寺庙均严格按照五方龙王的模式供奉五位龙王,主神为五爷。
广济龙王庙
广济龙王庙位于五台山最高的北台灵隐寺山门口,距台怀镇中心约 25 千米,海拔 3085 米。原灵隐寺内山洞中供奉有20厘米高的五龙王塑像,于文革时被损毁。现存的广济龙王庙为 2001年修建,为汉白玉仿古结构。建筑面宽三间,拱卷式门洞,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供奉黑脸五龙王,左右各三尊神像,左侧依次为白脸龙母、白脸大龙王、红脸二龙王,右侧依次为白脸雨司、黄脸三龙王、蓝脸四龙王。
东庄村五爷庙
东庄村五爷庙位于五台县台怀镇西北的东庄村,又称“五爷故里”,相传清乾隆皇帝曾来此拜龙王,所以这里又称为“龙参五爷庙”。庙宇始建年代不详,于2007年重修。现五爷庙正殿坐北朝南,为单檐歇顶,前殿长3.5米,正殿长8.1米,宽7.5米。殿内供奉的神像与北台广济龙王庙一致,正对面也建有一座戏台。
开发与保护
为改善五爷庙环卫设施,提升基础配套,2015年,五台山旅游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对五爷庙水冲式卫生间进行改造。2017年,为进一步加强五台山景区五爷庙区域应急处置工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公室印发关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高峰期五爷庙区域应急处置工作方案》通知。2017年,五台山景区宗教事务局、文物和遗产保护局联合消防大队向五爷庙发放《宗教政策法规读本》《防震减灾实用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同时对五爷庙微型消防站点灭火装备、电线线路、消防报警系统等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古建安全。2019年,为了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五台山佛教协会倡议坚决杜绝高香大蜡、“龙袍”“元宝”等用品带入寺院和在寺院内外进行焚烧的行为。2022年,五台山景区万佛阁(五爷庙)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拆除了寺庙原侧门、厕所和部分僧舍,并对相关区域进行改造提升。
价值意义
五爷庙是五台山众多庙宇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寺庙,却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寺庙,是佛教名山五台山名副其实的朝圣中心。据《清凉山志》记载:“黑龙池:台上亦名金井池。侧有龙王祠,四方民祷雨辄应。”可以看出五台山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民众对降雨的渴求异常强烈,于是龙王信仰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山地区悄然形成且根深蒂固。龙神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五爷信仰属于龙神信仰。因其受中国四大佛教之首五台山佛教僧众参拜礼佛和佛事活动的影响,以及与佛教文殊菩萨道场的密切关系,因此它又区别于普通的龙神信仰。中国各地的龙王庙数不胜数,但形成五爷信仰辐射圈之广的极为少见。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祈雨已不再靠请愿龙王,龙王庙的很多功能渐渐消逝,然而五爷信仰却依旧兴盛,信仰圈越来越大。
文化活动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三十,五台山会举办五爷启智庙会,同时在五爷庙举办地方戏曲演出和佛教文化活动。而农历五月十三为五爷圣诞和伽蓝菩萨诞辰日,是五台山景区重要的传统佛教节日。相传,五台山五爷庙里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菩萨的尊称,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它承担着民间风调雨顺的职能,寄托着百姓祈盼平安吉祥的愿望。所以在节日当天,附近的人们到便会到万佛阁祈福。
社会贡献
为解决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域内校舍不足、设施落后等制约该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2012年11月2日,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万佛阁等寺庙出资的“常青中小学校”正式奠基。
相关传说
文殊收龙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五台山本叫五峰山,由于这里夏天火日炙人,冬天冰雪严寒的气候,使得当地的人们根本无法正常生活。有一天,文殊菩萨来到五台山传教,看到当地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内心百感交集,于是就到东海龙宫借“歇龙石”改变五台山恶劣的气候。而这歇龙石本是龙宫里五位龙子施法布雨后用来歇凉驱暑的珍宝,于是便来到五台山将五座崇山峻岭的山峰削成平台,誓要和文殊菩萨讨回歇龙石。法力高强的文殊菩萨不费吹灰之力便将五位龙王降服,并让龙王的长子镇守东台,次子镇守南台,三子镇守西台,四子镇守中台,五子(五爷)镇守北台守护五台山一带的百姓。其中五龙王正好被安排在了最高的北台上,并专司耕云播雨,人们为了感激他为百姓造福,便修建了五爷庙,而五峰山从此亦唤作清凉山。
五爷点戏
传说有一年夏秋之际,繁峙县的一个戏班主找到万佛阁的住持,说是要商量唱戏的事情。住持说:“出家人不贪欢乐,商量什么唱戏的事情。”班主回答:“你们万佛阁的一位黑脸师傅去剧团写过戏。”并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述一番。主持听后心生疑虑,但又不敢怠慢。当天夜里便梦到五爷对他说:“前几天我专程去繁峙跑了一趟,写了赵庄剧团的戏,还点了所唱剧目,时间是三天,戏价也写了单子,藏在我的袍绣里。”梦醒之后,住持赶紧到五爷像前跪拜,并撩开袍绣,发现果然有一份黄色的唱戏单子。于是人们便知道五爷爱看戏,并在五爷殿的对面建造了一座古朴典雅的戏台,在每年的六月骡马大会期间就有了唱戏的习俗,并相沿至今。
参考资料
万佛阁(五爷庙).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3-04-26
康熙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05-12
五台山申遗:从"高山闹市"恢复为"清净佛国".中国经济网.2023-05-12
金银纪念币中的名山之一五台山.中原经济网.2023-05-12
五台山旅游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忻州市人民政府.2023-05-02
关于印发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高峰期五爷庙区域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的通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3-05-02
忻州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信息简报(第4期).忻州市应急管理局.2023-05-02
倡议书.五台山佛教协会.2023-05-02
五台山五爷庙被拆除?五台山佛教协会:纯属谣言_广州日报大洋网.广州日报大洋网.2023-04-29
农历五月十三,恭迎五爷和伽蓝菩萨圣诞日,共度殊胜日,传递法喜,福慧倍增!.山西五台山普化寺.2023-05-02
五台山特色节庆及民俗活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3-05-02
五台山公安分局圆满完成“五月十三伽蓝菩萨诞辰日” 安保任务.忻州市文旅局.2023-04-29
农历五月十三五爷圣诞|五台山普化禅寺水陆胜会在即,传递法喜,祈愿五爷福佑众生,有求必应!.山西五台山普化寺.2023-04-29
五台山一僧人捐近3000万建校 学校以其名字命名.广德新闻网.2023-05-02
五台山“宗教慈善周”活动为筹建学校募捐1500万元.中国佛教协会.2023-05-02
走近五台:香火鼎盛的五爷庙.五台山黛螺顶.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