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普济寺

普济寺

普济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峰南麓,北依灵鸷峰,面朝梵山,地处国家5A级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内。现任住持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学院院长、普济寺方丈道慈大和尚。

普济寺,原名“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因王舜封出使途中的奇迹得名“宝陀观音寺”。历经沧桑,该寺在庆元年间(1195-1200)被列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嘉定三年(1210年)殿宇遭风毁,后由住持天台德韶筹资重修。到了元代,寺院再次获得皇室的资助维护。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海寇侵扰而内迁。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一度重建,并在万历年间迁回原址逐年修复扩建,获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不幸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遭火灾,但随后李太后资助重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荷兰海盗劫掠,十年后游民误火再毁,直至康熙下令拔款得以修复,并更名为“普济禅寺”。雍正九年(1731年)进一步大规模修缮,建设了多处重要设施。新中国成立后,普济寺于1964年被列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到了2013年3月5日,普济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不断整修,普济寺建筑群重现昔日风貌,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保持。

普济寺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2.6万平方米。其布局遵循传统中轴线方法,并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来规划单体建筑。寺内的主要建筑如御碑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等,均采用重檐歇山顶盖建筑形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或灰色筒瓦。藏经楼的设计更为独特,采用十三桁结构,明间五架梁前后三步架,并在五架梁与随梁之间设置一斗六升斗栱,建筑周围设有廊子。普济寺建筑的基座通常遵循几何形状,尤其是长方形,符合清代的建筑规制。

普济寺是浙江省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为研究清代佛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普济寺保存有宋代以来经书、佛像、圣旨、龙袍、玉印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馈赠的珍贵文物,现收藏于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普济寺每年定期举办浴佛节观世音香会节、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文化节等文化活动。

寺名变迁

普济寺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日本僧人慧锷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遇狂风险浪阻隔,且有铁莲花围船,无法航行,只得上岸,与山民张姓在“潮阴洞”建院子供奉观音。梁贞明年间(公元915-920年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庆元年间(1195-1200年)准卫王史弥远奏,列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嘉定三年(1210年)八月大风,圆通殿摧。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之寺院。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421年)实行海禁朱元璋汤和进山烧殿毁佛,直至朱祐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庆年间(公元1522-1566年),普陀山寺院再次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寺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寺”。

历史沿革

普济禅寺,原名“不肯去观音院”,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据历代《山志》记载,该寺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发生了一件重要事件。当时,钦差王舜封出使高丽,归途中经过莲花洋时,遇到了一只巨大的龟,这只龟竟然托起了他的船只。王舜封向大士祈祷,结果龟消失了,船只得以继续航行。他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因此赐名该寺为“宝陀观音寺”。在庆元年间(1195-1200年),卫王史弥远上奏,将宝陀寺列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这是对该寺的一种高度认可。嘉定三年(1210年)八月,一场大风暴摧毁了圆通殿。七年后,住持天台德韶请求朝廷赐予一万缗钱以重建圆通殿,并得到了御书的殿额,建立了龙章阁来收藏。元大德二年(1298年),命内侍李英降香修殿宇。三年后,再次赐金百两鼎新殿宇。五年后,命魏也先等人携带三千缗钱建造了演法堂。至正十五年,由于一场争讼,寺庙一度废弃,但住持大千慧照进行了修复。

普济禅寺的历史在明朝也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重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海寇的频繁骚扰,寺院曾两度被迫内迁。在正德年间(1506-1521年),寺庙一度重建于潮音洞西上。到了万历初年,寺院又迁回了原址,并且逐年进行了修复和建设。万历十四年(1586年),朝廷钦赐《藏经》,住持真表为此建立了藏经殿。参将候继高在前殿树立了两块由唐代画家阎立本吴道子所绘的观音像碑,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的事情。然而,万历二十六年,普济禅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火灾,许多金石文物都遭到了焚毁。地方官员由于担心倭患,严禁重建寺庙。但次年,李太后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赐予《藏经》,寺僧随即建复了藏经殿。到了万历三十三年,经过李太后的干预,普济禅寺最终在原寺址的麓下宽广处得到了重建,并被赐予了“护国永寿普陀禅寺”的匾额

普济禅寺在清代也面临了多次灾难和重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寺院遭到荷兰海盗的劫掠;到了康熙十年,不得不再次迁移僧侣。康熙十四年,由于游民失火,寺庙遭到毁坏。然而,在康熙二十三年,海禁放松,僧众得以回到山上重新开展宗教活动。康熙二十八年,朝廷拨款资助普济禅寺的重建工作。次年,定海总兵蓝理邀请潮音禅师主持山事,陆续恢复了殿宇。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至杭州市,为了给皇太后祝寿,特派使者携带帑金到普济禅寺,要求限期完成尚未竣工的工程,并赐予“普济禅寺”的匾额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再次发放七万两银子用于寺庙的大规模修缮,建造了海印池八角亭、御碑亭等建筑。至此,普济禅寺内建成了包括殿、堂、楼、轩在内的众多建筑,并在定海、台州市等地建立了五处下院。

新中国成立后,普济寺在1964年被列为舟山地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1979年3月,驻军从寺中腾退,为普济寺的宗教活动和文化保护让出了空间。普陀山佛教协会(佛协)随即开始抢修寺庙中的危房,并重塑了佛像,这些努力无疑为恢复寺院的宗教功能和历史风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1983年,普济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寺院之一,这是对其宗教地位和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肯定。多年来,佛协不断地对各个殿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整修工作,使得殿堂楼阁焕然一新,其风貌和气氛远胜于往昔。

景区布局

布局特点

普济寺建筑群具有中轴对称、主次错落有致、因地制宜、“里坊”布局、融合自然、同构为美等空间布局特点。

普济寺主体建筑依山而建,渐次升高,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六进并左右对称手法,从南至北建有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内坛和两侧的普贤殿、文殊殿、地藏殿、普门殿、钟鼓楼以及堂、客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普济寺总体布局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东面平坦通海,颇有吞吐东海之气、吸收朝阳之光的态势。普济寺依山而建,建筑掩映在古树林中,其依山傍水的态势,与中国风水思想中的“土包屋”形式相吻合,即三面群山环绕,一面敞开(通常为南面),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普济寺在选址和营建的过程中,既考虑了佛教理想天地中的净土,同时也结合了中国风水的思想,无论是所处自然环境还是寺院内部空间布局都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结合,既符合中国佛道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境,也达到了佛教中“远离尘世,宁静自在”的要求。普济寺的自然山水空间、人工山水空间和寺内庭院空间各具独特的植物景观和意境氛围。

建筑特点

基座结构

普济寺佛教建筑的基座主要以几何形尤其是以长方形的规制为主。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实例》规定“亲王府制台制高十尺,三品以上房屋台基高为三尺,四品一下至庶民房屋台高一尺”。普济寺是清官式建筑的典范,并且是皇家敕建,如普济寺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以圆通宝殿为例,圆通宝殿的基座宽32.8米,台深为8.8米,台高1.65米,属于三品以上房屋台基的规制。圆通宝殿在普济寺中的建筑等级最高,相应的基座规制也会是最大。之后其他的位于中轴上主体建筑的基座则依次降低其规制,来达到佛教建筑等级分明的特点。普济寺排列在中轴线两侧的佛教附属佛教建筑很少设有基座,亦或是采用廊的方式将单体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御碑殿与天王殿在规模上一致的现象在佛教建筑的布置中是少有的,这一做法的出现或许跟普济寺为皇家敕建有较大的关系。

柱架结构

普济寺佛教建筑在柱网上的布置上独具特色。圆通宝殿在柱网的布局上呈“双槽”式。所谓“双槽”,即自前、后檐柱列各退入一间处,分别加一排内柱,上加阑额、柱头方,形成内槽槽缝,各与山面柱交圈,分殿内为中间宽、前后窄的三个空间单元,其柱网如同一个横长的目字。“双槽”式的柱网布置有其自身的定式,如凡在槽缝上的柱子,不论纵向成行还是横向成列,其间距都是一间,只有内槽前后柱子之间因有大跨梁,故不用柱。正是由于这种“双槽”的柱网布置方式,使圆通宝殿营造“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的佛教建筑空间氛围成为可能。构架是普济寺最主要的承重结构和构件。根据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将构架分为“殿堂”“厅堂”“柱梁作”“斗尖亭”四种类型。其中“柱梁作”的特点在于其梁直接置于柱顶之上,而“厅堂”则柱梁之间有斗拱垫托,“柱梁作”和“厅堂”从整体上看两者的构造基本相似。

屋盖体系

御碑殿的屋顶构造别处心裁,采用重檐歇山顶,但是为了烘托圆通宝殿主体建筑的地位,通过减小其屋顶的体量,使御碑殿既能表现其隆重威严又衬托了圆通宝殿的雄伟壮观。圆通宝殿在其山面的做法却与一般清式做法不同,踩步金梁架自山面老檐柱收进二步架,老檐柱中心线至山花板外皮为一又五分之二步架,草架与踩步金相距较近,以顺梁梁架承托踩步金。翼角结构采用江南常用的嫩戗发戗形式。老戗尾部下以抹角梁支承,上接由戗。嫩戗与老戗相交的角度较小,故屋角起翘不像苏南一带那样陡峭。

主要建筑

寺前建筑

石牌坊

进入普济寺一般都要经过石牌坊,石牌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石牌坊内北侧,树一石牌,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传这是皇帝下达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崇敬。

海印池

普济寺前有一个大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朝。“海印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八角水亭一座,东为永寿桥,西为碧池桥,池水积山泉而成,清莹如玉,宛如一面天然的镜子。每逢盛夏,“海印池”中荷叶莲花,映衬着周围的古树、佛寺、拱桥佛塔之倒影,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

“海印池”池水较深,周围有亭桥古塔怀抱,古木参天,莲花是唯一种植的植物。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传在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个坟墓壁画“庭园”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来世的理想乐园“中央有一座长满睡莲的水池,水禽、鱼儿悠游其间”。

中轴线建筑

普济寺沿中轴线有七重建筑,分别是万寿御碑亭、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内坛、灵鹫楼。

万寿御碑亭

万寿御碑亭是普济寺的正山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成,中竖康熙“御制补陀罗迦山普济禅寺碑”,东侧竖明万历二十七年御制“再赐藏经碑”,西侧竖雍正九年“特旨修建南海普陀山普济、法雨二寺碑”。御碑殿位于山门后,面阔五间,建筑面积156.17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明间前后檐各设六扇六抹头菱花格子门。左右次间前后檐各设四扇六抹头菱花格子窗,左右尽间前后砌墙。

天王殿

天王殿亦称“金刚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进入天王殿迎面是一弥勒佛,光首、笑脸、袒胸、盘膝,一手拿一支布袋,佛像两旁有一副对联“慈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昂然挺立,手持金刚杵,两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卫士在维护法门,他们是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天王,各自手里拿着法器。天王殿后有香樟8株,直径0.8-2米多,植茂盖庭。殿后有香樟八株,直径0.8—2米,枝茂盖庭。天王殿内四大天王、弥勒、韦陀像均系1984年重塑。天王殿外墙两侧立有当代应行久、唐荣源等捐助功德碑6块。

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是普济寺主殿,面阔七间,建筑面积9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殿内落地柱48根,鼓形柱础浮雕龙纹,千人进内而不拥挤,有“活大殿”之称。圆通宝殿中供高8.8米毗卢观音座像,1981年时由福建省老艺人詹振辉雕塑,毗卢观音座像身边站立着善财和龙女。圆通宝殿中两侧有“观音三十二应身像”,1981年时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雕塑。圆通宝殿中顶挂康熙三十八年御赐“普济群灵”匾,门内西侧关羽立像,东侧韦驮立像。

藏经楼

藏经楼,建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面阔七间,建筑面积523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盖灰色筒瓦,用十三桁,明间五架梁前后三步架,五架梁与随梁之间施一斗六升斗栱,周围设廊道。

法堂与藏经楼同属一栋建筑,楼下是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法堂面宽5间,供奉消灾延寿药师佛、释迦牟尼佛、接引佛座像,称“三世佛”。法堂后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资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

方丈殿

方丈殿,又叫景命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中悬康熙御书“狮子窟”匾。方丈殿的东侧为饭堂,方丈殿的西侧为佛教协会办公处。

内坛

内坛,民国四年(1915年)住持了余建,1997年翻建为2层楼。旁有功积堂5间,民国四年以烟霞馆旧址建,用作宾客楼。

灵鹫楼

灵鹫楼,建于1988年,二层楼房,内设标准客房26间,建筑面积1173.08平方米。

两侧建筑

配殿

主殿圆通宝殿两旁建有配殿先觉堂和全彰堂。圆通宝殿两侧庑廊是罗汉堂,塑十八罗汉堂。藏经楼两侧也有配殿,东面为普门殿,西面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沿中轴线两侧的配殿还有普贤殿、文殊殿。

钟楼、鼓楼

御碑殿的后面,天王殿的东侧是钟楼,重檐歇山山顶,飞檐琉瓦,巍峨壮观。钟楼上悬挂重7000余斤大铜钟,该钟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御碑殿的后面,天王殿的西侧建有鼓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即“晨钟暮鼓”。

功积堂

内坛旁有功积堂5间,民国四年以烟霞馆旧址建,用作宾客楼。

斋堂、僧舍

普济寺最后面的功德殿四周设有斋堂、僧舍等。

其它景观

植物景观

妙庄严路

普陀山的总体布局是以妙庄严路作为进入寺庙景区的序幕,香客从短姑道头登普陀山即可见“同登彼岸”的牌坊,朝山之旅由此,循道前行可至妙庄严路的起点。妙庄严路以松、樟林为主景,沿途茂林修竹、梵音缭绕,间以摩崖石刻、庵棚、山亭等佛教景物。妙庄严路所在山体,植被丰富,野生花卉点缀于丛林当中,妙庄严路中段的“正趣亭”附近尤以杜鹃、山茶居多。春天杜鹃花开,满山红艳,冬天山茶怒放,犹如漫天降落的曼陀罗花。

寺内

普济寺的植物的选择方面亦注重植物景观对佛教文化,尤其是对观世音文化的诠释,如山茶古树群、罗汉松古树群、枫香树古树群。以十八株罗汉松与佛教中的“十八罗汉”相呼应的象征意义最为明显。另外,普济寺的佛教建筑与佛教建筑之前都布置不同的植物,在建筑空间得到良好处理的基础上,加强了空间的联系与过渡。普济寺的前院作为观音道场的主要朝拜部分,其空间环境更多的表现为释然与永恒,因此在植物的配置上选择苍劲肃穆的松柏类,象征万古长青,表达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景仰之情,配以香樟、国槐用对称规则的方式形成宁静素雅的佛土氛围。圆通宝殿作为前院朝拜活动的重心,是布置绿化的主要对象,在圆通宝殿前有规则且对称放置的花坛,坛内种植多杆香樟罗汉松山茶属苏铁等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植物,塑造出肃穆的佛教氛围两边侧殿培植孔雀杉、青木大叶黄杨等丰富植物的种类,从而勾勒出多变的空间轮廓线,渲染普陀山海岛的神秘色彩。盆景植物景观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普济寺部地面硬质铺装的影响,无法安排大面积地面种植,但为了营造观音文化氛围,就出现盆景种植,这些盆景多为与观音文化相关。穿过圆通宝殿便是藏经楼,藏经楼的建筑功能除了供奉观音菩萨以外,还用于香客的居住,因此,藏经楼前的植物多以低矮形式多样的植物为主,以增添生活气息。

永寿桥

永寿桥位于海印池的东面,长40米,宽7.5米,高6米,是明万历十四年(153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碧池桥

碧池桥位于海印池的西面。桥下池水是由山泉汇聚而成,水质清澈透明,犹如玉石一般,仿佛一面天然的镜子。每到盛夏时节,池中荷叶和莲花盛开,与周围的古树、佛寺、拱桥、宝塔的倒影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影壁

影壁位于“永寿桥”的前面,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影壁旁刻有《心经》“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静。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真歇庵遗址

普济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为开山祖师真歇和尚修静处,真歇庵遗址的东面有无畏石高五丈、周长百丈,上镌“海天春晓”“空有镜”,并有一对联“宝区照瑞相,刹海遍潮因”。

功德殿

功德殿位于普济寺最后面,是佛教信徒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

多宝塔

多宝塔位于普济寺东南侧,靠近海印池。这座塔始建于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4年),由普陀山的僧人孚中发起建设。孚中,原名情信,来自浙江奉化,于天历二年(1329年)移居普陀山,曾被元顺帝赐予“广慧妙悟智空宏教禅师”的称号。为了建设名山伽蓝,孚中多次云游募化,得到太子等人的资助,因此塔又被称为“多宝塔”。多宝塔完全由太湖石建造,呈方形。塔的命名取自《法华经》中的“多宝佛塔”。其第二层的蟋龙柱造型雄健,纹饰流畅,上方三层每面都镌刻有一尊全坐式的佛像,形态生动。整座塔的建筑风格独特,雕工精细,展现了浓厚的元代特色。多宝塔现已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灵鹫石

普济寺后有一块名为灵鹫石的石头,又称“慈云石”,其形状像三扇并排竖立的门板,酷似宝鸟。石头上刻有明朝会稽人陶望龄题词的“鹫岭慈云”。石缝中泉水流入寺内,水清且香。

泉、井

普济寺内蕴藏着龙眼泉、菩提泉和菩提井,这些泉水被誉为煮制云雾佛茶的上品。寺附近曾经设有茶室,专门招待前来朝拜的香客,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静室茶烟”景观的所在地。

建筑价值

普济寺是在海、山、寺、石、树之中形成的观音菩萨的主要道场,是现存海岛寺院和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中国历代建筑遗物中以祠庙寺观为最多,但是像普陀山普济寺这般历经数千年,依旧保存完好的清式佛教建筑却是凤毛麟角。普济寺的完整保存,对研究清代官式佛教建筑艺术特点极具价值。

普济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是中国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省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开发与保护

1964年,普济寺被公布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3月,驻军腾退,普陀山佛协着手抢修危房,重塑佛像。多年来,普陀山佛协对各殿宇进行多次大规模整修,殿堂楼阁焕然一新,倍胜于昔。1983年,普济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寺院之一。2013年3月5日,普陀山普济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相关诗文

元末名士丁鹤年曾在《题昌国宝陀寺》一诗中赞美普济寺“神屹立戴崔嵬,俯瞰沧溟水一杯。积翠自天开庵画,布金随地起楼台。祈灵汉使乘槎到,传法梁僧折苇来。若使祖龙知胜概,岂应驱石访蓬菜”。

明朝丁继嗣作诗“皈衣来宝地,蹑足上慈云。泉流穿橱入,昙香满院闻,何幸逢林远,幽控绝世氛”,描述了“慈云石”当年的盛况。

清代名士朱谨作诗《壬午三月到普陀恭颂大寺》“梵刹标宸翰,巍巍聲岭南。拖云连叠嶂,缩海作空潭。遥集一千二,重参五十三。白华开欲遍,沽取并仙昙”。

民间传说

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影墙旁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重要文物

万寿御碑亭其中立有康熙帝的“御制补陀罗迦山普济禅寺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再赐藏经碑”。雍正九年(1731年)的“特旨修建南海普陀山普济、法雨二寺碑”。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市期间所赐“普济禅寺”匾额

普济寺钟楼悬挂的大铜钟铸造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年)。客堂前的青铜大云板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住持潮音募铸的。此外,普济寺还收藏了许多自宋代以来的经书、佛像、圣旨、龙袍、玉印等珍贵文物,以及来自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馈赠品。这些文物目前展出于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普济寺的古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雍正九年(1731年)建造了海印池八角亭和御碑亭等建筑,至此,寺内共有古建筑殿10所、堂16所、楼12幢、轩4处。

普陀山多宝塔,位于普济寺东南,海印池旁,建于元统二年(1334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民国8年(1919年)分别进行修缮。2005年再次修复。2006年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浴佛节

浴佛节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在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来庆祝佛诞与感念佛恩。浴佛的涵意,是以戒定为香,忍辱为水,精进为力,智能为镜,慈悲为药,以佛的智能光明、慈悲仁爱,沐浴自己,将种种烦恼化为欢喜、自在、清凉。大众用香汤灌沐,借香花净水灌沐佛像,恭敬供养,祈增福慧,同时亦提醒自己外离身垢、内离心染,时时刻刻保持身心清净,以此启发内心的慈悲与智能,时时以承续佛法慧命为业,让佛陀的慈光永照人间。

观音香会节

观音香会节又称“普陀山三大香会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会。2024年3月28日(甲辰年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普济寺作为普陀山首刹,成为了众多香客和游客朝拜祈福的优选之地。

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

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开创于2003年,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以“自在人生·慈悲情怀”为主题的普陀山佛教文化盛会。文化节于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举行,会期五天左右,通过传灯、拜山、讲经、论坛、展览等一系列佛事文化活动,让十方善信感受“净化人心、普济大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文化特质。2023年11月11日,第十九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三届“对望千年”普陀山汉传文物艺术品展在海天佛国普陀山举行。

参考资料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中国佛教协会.2024-02-27

普陀山普济寺.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2-27

普陀普濟寺.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2024-04-09

普济禅寺介绍.浙江省舟山普陀山佛教协会.2024-04-03

..2024-04-03

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4-09

..2024-04-03

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凤凰网.2024-04-03

壬寅年四月初八普陀山普济禅寺举行浴佛法会.普陀山佛教网.2024-04-03

观音香会.普陀山佛教网.2024-04-03

第十九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三届“对望千年”普陀山汉传文物艺术品展举行.普陀山佛教网.2024-04-09

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凤凰网.2024-04-03

普陀山普济寺植物景观效果分析.佛教导航.2024-04-09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04-03

观音文化之旅(一):幽探绝世普济寺.凤凰网佛教.2024-04-03

普陀山多宝塔.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4-09

普陀山普济禅寺甲辰年二月十九观音香会期祈福活动安全有序.普陀山佛教网.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