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杵
金刚杵(梵语Vajra),藏语称“多吉",又叫做宝杵、降魔杵或单称“杵”。意为“坚固”或“力大无比”,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等,是佛教持验法器之一。
金刚杵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因此象征着坚固、催破众生烦恼,冠以金刚之名。金刚杵大小有长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有上中下三品,以十六指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以下都为下。有金、银、铜、铁、石、水晶、黄檀、骨头等多种质料;又分独股、三股、五股、九股及塔形、如意宝形、摩杵形等形状。
佛教利用金刚杵,作为诸尊的手中持物和修法所用道具,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还象征金刚的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的内魔与外道诸魔障。因此,在曼荼罗海会的金刚部诸尊,都执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也常常携此物而行。金刚杵等佛教法器不仅是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具有极强的工艺价值和装饰性的艺术品,通过它们展示了人类的审美观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源流
传说最早的金刚杵在古印度是一种锋利的兵器,7世纪时,伴随着巫术和部分印度教融入了古印度传统佛教中,由此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得到广泛使用。早期古印度密宗利用金刚杵进行瑜伽、陀罗尼(密咒)、母陀罗(印契、印相)、曼荼罗(坛场)等修行。之后的金刚乘和时轮乘,都以此为修行的途径。密宗的修法、造像、法器随着密宗的传播,也被传到中国汉地、西藏自治区、蒙古等地,传到这些地方的密教又结合了当地道教形成了密宗新派别,金刚杵的发展变化与密宗的传播发展如影随形。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金刚杵实物出现在唐朝,种类是独股和五股,但是据《苏悉地经》记载,唐时三股金刚杵已经传到中国,独股杵虽然是最早的金刚杵类型,但并没有证据证明独股杵先传到中国。一直到晚唐时期,金刚杵还作为装饰使用,但是到了晚唐后期,密宗经历了多方打击, 逐渐走向了完全的衰败。出土金刚杵最多的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国在帝王宠信和支持下阿阇梨教得以充分发展,密宗造像和法器制作盛极一时。宋代由于受周边藩国的影响,有密教信仰的存在,且是密教的高潮期,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甚少体现,墓葬中也没有发现有金刚杵实物出土,敦煌壁画中有发现宋人绘制的金刚杵,宋代李世民时期也有九股杵在中原使用的记载。辽朝,密宗兴盛,但是辽墓中出土的金刚杵法器甚少,均是装饰用的水晶挂坠金刚杵。后代元、明、清金刚杵一直在中原密宗佛教中使用并沿袭。金刚杵随着各个朝代密宗的兴衰而改变,型式也是随着宗派的变更而改变或消声灭迹。
金刚杵在今天由密宗活动的场所依然流行着。如招请诸尊、灌顶、念经等。念经时铃杵多与各种手印结和,一边念唱、一边用铃、杵、鼓等做手印和观想。显宗现在也有些法事用到金刚杵,如放焰口、水路法会时。藏密中杵在密宗僧人中是必不可少的,每天都要用到,人手一套。铃杵在密宗中是非常密秘的法器,僧人们即使在佛殿上、僧房中也要用精美的布把它们包起来,非法事时不会取出。藏地每逢节日跳金刚舞时也会使用金刚杵。从诺那祖师始有的金刚杵咒轮今天也在修密人中流传着。密宗所在之处,随处可见金刚杵作为装饰或法器,亦或是本尊手中的持物出现。
形制演变
最初的金刚杵以金石或木材制成,尖端都十分锐利。随着时代的推移,金刚杵逐渐被形式化,成为现在这种短小、钝拙并毫无锐利的形状。金刚杵的演变规律是长度由长到短,股叉造型上是由单一到多种形式。
唐代、宋代金刚杵形制
唐代金刚杵的特征是股叉打开不合拢,股叉侧面看呈正圆形,主杆为圆筒形,主股叉为菱形,股叉为摩羯座头。国内现有的唐代金刚杵数量十分稀少,陕西法门寺地宫曾出过一件十字金刚杵纹的圆盒,从纹样上看股叉打开呈正圆形,主股叉呈锋利的矛形,外形总体细长。中间主杆没有圆珠,为长条形像天珠一样,两侧莲瓣小而短,几乎看不出来。主股叉为菱形,与杵杆不连贯应该是独立铸造的。宋代的金刚杵至今未见明确实物。
元代金刚杵形制
元代金刚杵的特征是主股叉为四棱形,主杆比较长,九股股叉弧度较小,股叉呈椭圆形,股叉多数为象形摩羯头,股叉头呈钝锥形。元代金刚杵五股和九股使用比较多,九股杵甚至多于明清日常使用的五股杵,元代五股杵摩羯纹比较简化,不如明清精致,但也没有简化到花叶样式,比较象形。九股杵基本都没有摩羯形,股叉全部简化。主股叉呈四棱形,中间没有线条装饰。股杆比较长,中间圆珠为正圆,两边装饰的莲瓣及圆圈比较瘦长,使整个金刚杵显得纤细。股头从侧面看呈椭圆形股叉弧度比较小,股叉两端宽度差不多。莲瓣纹简单到仅用阴线条来表现。股叉头两侧突出的杆头比较长,是元明清三朝中最长的,两端不锋利呈钝圆锥形。
明代金刚杵形制
明代金刚杵的特征是主股叉为四棱形,主杆中间为扁圆珠,股叉侧面看呈圆形,股叉头出头不长,主股叉两端较为圆润,股叉多数为摩羯头。永乐、宣德时期的金刚杵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变化。明代金刚杵的整体长度比清代乾隆时期要长一些,外观呈哑铃状。主股叉为长矛形四棱柱状,两头虽为尖头但较为圆润,不如清代扎手。股叉从侧面看接近正圆形,像狮子头一样饱满,比清代要规整很多。永宣金刚杵的股叉为摩羯,未见花叶形变体摩羯纹。股叉从摩羯口中伸出后呈抛物线形状反弓汇聚于主股叉上,从摩羯口到尖部股叉越来越细。股叉与主股叉接触点面积比清代要小得多,显得十分轻巧。摩羯头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整体尺寸要比清代大一些。明代金刚杵杵杆中间的圆珠为扁圆形,圆珠两侧围绕有三圈圆环,与清代的连珠纹不一样,圆环两侧为仰覆莲瓣,莲瓣为双层且饱满,立体感很强。
清代金刚杵形制
清代金刚杵的特征是主股叉为四棱形,主杆中间圆珠有正圆和扁圆两种。股叉侧面看呈桃形和蘑菇形两种,主股叉为四棱长矛形,股叉头两端尖利,股叉边缘有小齿痕,股叉尖部有反向上翘和正弓交汇两种,股叉头有摩羯、花叶纹(简化摩羯纹)两种。清乾隆时期金刚杵的中央主股叉,形象为一根长矛状,两头很尖为四棱锥形,在股叉环绕的中间部分通常刻有三道浅纹,主股叉上下宽度不一样呈波浪形。股叉从侧面上看不是一个正圆,而是呈桃形和蘑菇形两种。股叉从摩羯口中伸出后先呈45°角斜向外伸展然后以大幅度角度向中央股叉反向汇集,股叉头整体呈尖梭状。在刻有乾隆款识的金刚杵中,股叉在向中央股叉汇集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股叉尖正常搭在中央股叉上,另一种是股叉尖在接触中央股叉后向外翘起,尖部向外甩出。这两种形式都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标准器形。股叉的边缘有规则的小齿痕,这种小齿痕并不贯穿整个股叉的侧面,而只是在股叉边缘均匀排列分布。带有齿痕的股叉目前看来只是在股叉为摩羯形的金刚杵上出现。
形制结构
股叉形式
金刚杵的股数,以一侧全部从莲花座上伸出的股叉来计算。金刚杵的股叉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由摩羯口中伸出,呈反弓形交汇在中央股叉上。另一种是类似花叶的股叉以正弓形搭在中央股叉上。还有一种是直接从侧面圆盘伸出没有任何造型的股叉。所谓的花叶形股叉实际上与摩羯股叉是一回事,所表达的宗教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具体形式上有繁简之分。第三种股叉没有任何装饰,直接由两侧圆盘伸出,汇聚于中央股叉。这种光素股叉绝大多数出现在九股金刚杵上。
金刚杵的股叉有打开和闭合两种形态,具体表现是股叉从摩羯口中伸出后与中央股叉并拢或不并拢。股叉的并拢与所持的神灵有关系,股叉合拢在一起有王杖、权杖的意义,为面目和善的神灵手中所持有,象征着神灵的方法或方便。而股叉不合并在一起的,像三叉戟一样具有原始武器的意义,是愤怒或凶恶相神灵所持有的,象征着无坚不摧的金刚力量和战无不胜的信心。在实际使用中股叉打开的金刚杵一般不是僧人日常法会所用,主要是用在陈列的佛像手中具有象征意义。
结构设计
金刚杵其圆形的中心点把法尔比作空性的终极真谛。在扁平状的种子中心处有字符“Hum",在金刚杵中心点的两侧各有三个斜向上升的圆圈,这三个圆圈环围着金刚杵两个对称的莲花底座,形成珍珠项圈的样子。这三个圈插在金刚杵的两个莲花底座之间并斜向上升,宛若莲花盛开在反射实物的水面上。每个莲花底座都有八个合围在一起的莲瓣。两个莲花底座的上方都有三个一组的珍珠圈,每个莲花座上面一圈的顶都有一个扁平的月亮圆盘,在中心点两侧构成了莲花座或宝座的形状。
种类
从形状上看,金刚杵包括许多种类,有独股杵、三股杵、五股杵、九股杵、人形杵、羯磨杵、塔杵、宝杵等,塔杵和宝杵指安装在塔顶形、宝珠形上端的金刚杵。独股杵、三股杵、五股杵、塔杵和宝杵合称为“五种杵”。最为常见的就是独股杵、三股杵、五股杵,分别象征独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通常经轨中所称的“缚日罗”,多指三股杵。金刚杵各股的形状,有的呈现为鬼面,有的为人形,两股头的中部或一个股头的上部,呈现为握状,以便于修行者手持之用。
独股杵
独股杵是金刚杵中最古老的形式,其锋颇长,为金刚二力士所执持。在“五种杵”中,独股杵与莲华部相应,置于大坛的西方,其独锋象征着大日如来独一法界(即一真法界)之智。据《白宝口抄·帝释法》记载,独股杵除有能摧破众生三毒之烦恼的意义外,还表示在三界具有自在之意。另外,独股杵还象征着须弥山,手持此须弥山,是依正一体的含义。
独股金刚杵,两个对称的金刚杵轴股叉直插在月亮圆盘上。每个股叉的截面呈方形,长度为四指,形状更像一支矛或一把剑刃。中央股叉的叉头通常像削尖的锥体或四面珠宝。它们既象征着把人体内微观世界的轴中心比作中脉,也象征着把须弥山四面比作宏观世界宇宙的轴中心。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单股金刚杵代表着一切星相象征物的结合。
持独股杵的本尊是帝释天((梵名 Sakra, Devanam-indra),其尊形头戴宝冠,着羯磨衣,右手持独股杵置于胸前。帝释天,原本是印度教中的神,称为“因陀罗”,后被佛教作为护法神,称为“帝释天”,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利天的善见城。此外,千手观音的四十手之一独股金刚杵手,表示摧伏一切怨敌;金刚藏王菩萨一百零八臂中的一手,也执持独股杵。
三股杵
三股杵,又称三股缚日罗、三股金刚等,与羯磨部相应,置于大坛的北方。三股杵的杵头分三枝,表示胎藏界佛、金刚、莲华三部,身、语、义三密,及三智三观等三轨之法门。《苏悉地经》说,若行者手持三股杵,则不为毗那迦叶所障难;在护摩及念诵时,若左手持之,则能成就诸事。另外,在《金童子法》中,将三股杵看作本尊之体,中股为头,左右股为手,上下两杵头合二为一,表示本尊与行者不二,众生与大日如来平等之义。
三股金刚杵有两个内凹的边股叉,与四面股尖下面的中央股叉连在一起。这些边股叉叫做金刚舌,是从摩羯的嘴里伸出来的。摩羯浓妆厚饰的头面朝外,从月亮圆盘两面的边缘伸出来。在金刚杵图上,这些摩羯常太小无法画出,因此,这些边叉的外面一般都画有对称的漩涡饰或叶饰。三股金刚杵与三股叉十分相像,主要象征着战胜“三毒”(嗔、痴、愚)、掌控“三时”(过去、现在、未来)和“三界”(天界、地界、地下界),也象征着“三宝”的战无不胜及“三部主”,还象征着获得“三身”和三大脉道。
持三股杵的本尊,为具足无量行愿的普贤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其尊形左手执青莲,上面安置三股杵。
五股杵
五股杵,又称五智金刚杵、五锋刚杵、五锋光明等。五股杵分有五锋,表示五智五佛,中间的一锋象征佛的实智,其余四锋则象征佛的权智,即权宜方便之智慧;外围四股向内弯曲,表示权智必归于实智:杵的上下两端,股状相同,表示佛界、众生界同具五智:上下各五股合而为十锋,表示十波罗蜜,能摧破十种烦恼,成就十种真如,便证十地。掌握了金刚杵,就能安住于佛的金刚智德之中。
五股金刚杵是金刚乘佛教最常使用的形式。它有一个中轴股叉,在四大基本方位上还有四个弯曲的外股叉。四个外股叉同样从摩羯嘴里伸出,与中央股叉末端连为一体。四个摩羯象征着“四无量”、“四解脱门”、战胜“四魔”、“四业”、“四喜”、四大基本方位和土、水、火、风四大纯净要素。五个上股叉代表五佛智,这些智慧源于已经改变的“五毒”和已经净化的“五蕴”。四个外股叉向内弯曲,与中心股叉连为一体,象征着色、受、想、行“四蕴”是以第五蕴“识”为依据的。五个较低的股叉代表着“五佛母”,即:五佛的女性伴偶,象征着地、水、火、风、空五大纯净要素。五个上股叉和五个下股叉也代表着五妙欲和五官。总体上来说,五股金刚杵的十个股叉代表着十大方位、“十度”和菩提修行的十地。
持五股杵的本尊,是金刚萨菩萨,为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其尊形右手持五股杵斜放在胸前,左手持五股铃。
九股杵
九股金刚杵上有一个中轴股叉和八个弯曲的外股叉,它们直接插在金刚杵两端的四大基本方位和四小基本方位上。八个外股叉同样从摩羯嘴伸出,象征着八识和引导人们摆脱轮回之苦的佛陀的“八正道”。中央股叉和四大方位的上股叉代表着五佛,而四小方位上的股叉代表着“四佛母”,即:占据四方之四佛的女性伴偶。中央和四个较低位置上的股叉代表“五佛智”,而四小方位的股叉代表“四无量”。九股金刚杵基本上象征着对宁玛派九乘的彻悟。九股叉也象征着八大菩萨簇拥下的金刚持、佛陀及其“八正道”和坛城的主要中心和八大方位。
十字金刚杵
十字金刚杵是由四个带有莲花座的金刚杵组成,四个金刚杵的杵头从中心点向四大方位散射,象征着绝对的定力。
十字金刚杵的中心点通常呈深蓝色,四大方位的金刚杵头的颜色分别为白色(东)、黄色(南)、红色(西)、绿色(北)。它们都与五大要素和五佛的位置和品性相符。蓝色的不动金刚佛居于中央。十字金刚杵是绿色不空成就佛的标识,表示其成就一切的智慧是“佛部怙主”的“业”。同时十字金刚杵的四个杵头也代表着密宗的“四业”,即怀业(白色)、增业(黄色)、息业(红色)、诛业(蓝色)。第五种“一切业”(绿色)有时也在此列。
三股十字金刚杵的十二个股叉象征着净化“十二因缘”及环围须弥山的十二个大小瞻部洲;五股十字金刚杵的二十个股叉象征着净化二十种缪见;九股十字金刚杵的三十六个股叉及其中心点象征着“三十七道品”。
羯磨杵
羯磨杵,又称羯磨金刚、十字羯磨、轮羯磨等,是由两个三股杵交叉组合成“十”字形,象征诸佛本具之作业智,属于轮宝。羯磨为事业成办之义,三股表示身、口、义三业成办,两个三股杵交叉表示众生、诸佛平等无二的境界。
持羯磨杵的本尊,是坚固深心菩萨,也称坚固惠菩萨、坚固意菩萨。其尊形,右手持开敷莲花,花上有火焰承载羯磨杵。此外,持羯磨杵的还有羯磨波罗蜜菩萨、金刚拳菩萨、金刚业菩萨等。
普巴杵
普巴杵,即金刚降魔杵,是藏密中特有的法器,因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普巴金刚”法使用此杵,所以又称为“普巴杵”。
金刚降魔杵一端为金刚杵,一端为铁制三棱杵,中段有三面佛像,一面呈笑状,一面呈怒状,一面呈骂状。此法器通常用来修降伏法,以降伏魔愿。
材质
据佛经记载,制造金刚杵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石、水晶、白檀木、紫檀木等许多种类。
最初的金刚杵以金石或木材制成,永乐和宣德两朝的金刚杵铜质是精炼红铜。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的金刚杵大多数为黄铜铸造。而现在则多用黄铜铸造,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金刚杵的柄部常常会镶嵌龙形雕饰,或附上宝石、珠子等装饰品。
金刚杵绝少有瓷质的,这是因为一方面金刚杵的造型比较复杂且多镂空和弯曲,入窑烧造极易变形开裂,烧成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瓷器比较易碎,虽然不是故意为之,但法器损毁在宗教意义上来讲被视为大不吉。再有,金刚杵是藏传佛教法器,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这些地区没有很完善的瓷器烧造窑口。
象征意义
金刚杵作为诸尊的手中持物和修法所用道具,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还象征金刚的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的内魔与外道诸魔障。在一些藏传佛教的造像中,一些佛像的手持一只竖立的金刚杵,其最初含义是代表佛祖成佛的事相。因佛祖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地方,被后人视为金刚不坏之地,故佛像手中的金刚杵就有了代表佛法是无坚不摧的意义。金刚杵这个象征物经常是众多神灵生成时所使用的直观修持的“前奏”。用八个莲瓣代表心轮,日月圆盘作为方便和智慧代表着红白滴露,是相对和绝对菩提心露的结合。金刚杵中股叉垂直延伸的部分代表着中脉,周围的八个股叉代表生成心轮的八大脉道。在中心点两侧的三个圈代表能使位于心轮的中脉收缩的三个脉轮结。金刚杵中心点的股叉象征着最终生成的神的种子符号,代表着心中的“金刚滴露”。修持者从这个“金刚滴露”中生成的觉识成为所观修之神的“明相”。
单股金刚件象征着佛教中的须弥山,代表着一切象征物的结合。三股金刚杆象征着佛教胎藏界的佛、金刚、莲花三部,也代表了佛、法、僧三宝。此外,三股杵还代表了修行时的身、语、意三蜜。五股金刚杵,则象征了五佛五智、五佛母、五妙欲、五官,同时,五股杵也代表了能破除烦恼,成就真如,便证十地的寓意。九股金刚杵,分别代表了五佛、四佛母、四无量,以及代表了佛教的八正道、八大方位等诸多含义。
此外,金刚杵股叉的不同的造型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善相神手中持有的金刚杵,其股叉并拢,象征着神灵平和的方法。怒相神所持的金刚杵股叉张开,象征忿怒,令人感到畏惧。十字金刚杵,四个金刚杆的杆头从中心点向四大方位散射,象征着绝对的定力,垂直十字金刚杵代表了可视神灵的生成,水平十字金刚杵则代表神灵之坛城宫所在的金刚地具有不可摧毁的稳定性。
艺术价值
金刚杵由印度传入中国,在被接纳的过程中也被逐步加以改造,移植到装饰艺术中。其先后融入了飘带、如意云、团花、卷草、太极等本土艺术元素,成为汉、藏、蒙、满等民族不同阶层民众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金刚杵纹除出现于雕刻、建筑、壁画、佛经插图之外,还被作为金银器、铜镜、瓷器等实用物品的装饰。
从唐朝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金刚杵纹被应用到各种器物之上。唐宋时期主要以法器标志的面目,出现在佛教物品上,重在传达其作为佛教法器的作用;元代,金刚杵纹由具有象征性的宗教符号,向追求装饰趣味的吉祥纹样演变;明代中期,金刚杵纹开始与祥兽禽瑞、花花草草融合在一起;金刚杵纹与八吉祥、七珍、梵语等藏传佛教纹样一同融汇到中原地区主流装饰艺术中。
使用方法
各种金刚杵的使用,讲究一定规则的。例如成就事物,用五股杵;加持神用,用三股杵;行道念诵,用独股杵;修佛部、莲花部法,用独股杵;修金刚部法,用五股杵;修大威德明王法,用九股杵。
使用金刚杵等法器的时候,首先必须是没有任何瑕和污秽的,要求“金、银、铜、木、陶土和黄铜器皿,器皿的边缘不应有任何毛病,底部不应有漏洞。
出家必先皈依,学习寺庙里嘲嘛僧人的生活,之后学习经文,达到一定程度水准,得到寺中师傅的应允后方可深入接触、了解并学习法器的使用,但是前提必须要根据自身所领悟佛法的深浅需要,再从适合自己的法器入手学习,由简单变复杂。在藏传佛教中,没有受戒的俗人是不能随意触碰或手持法器的。尤其金刚杵等持验法器,即使是僧人,在没有得到特许之前也是不能随意触碰的,即使是普遍使用的金刚杵也不能任人随意动用。金刚杵必须是在佛法知识和法规礼仪都达到一定水准后才能得到使用资格。从外庙来的喇嘛,不管僧职或僧德多高,如想在本庙使用金刚杵念经,也要通过特定仪式后才可获得此项特权。
宗派关联
秘密佛教
密教,即“秘密佛教",与“显教”相对。亦称“密宗"“密乘”或作“秘教”“秘宗”“秘乘”,全称“秘密教”“秘密宗”“秘密乘"。原意为秘密,神秘、深奥。密教以为其教义、修法及传承秘密、深奥,故取以为名。密教起源于大乘佛教中的陀罗尼。为印度大乘佛教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密教不仅综合了本身先期的中观、法相唯识的大乘思想,同时亦合了印度本身传统宗教的神秘观念。密宗有充满逻辑性与辩证性之中观、法相唯识思想作教理基础,又有丰富的神秘体系和切合潜在心理要求的仪轨及修持。其主要思想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摄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众生依法修行,口诵真言,手结契印,心作观想,三密相印,可以即身成佛。在中国弘传“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于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金刚杵象征如来金刚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既属于北传大乘佛教派系,又为佛教三大语系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4世纪,形成于公元8、9世纪,成熟与12、13世纪。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7世纪天竺僧人寂护、莲花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佛教,建立寺院,组织僧团,翻译佛典,在与西藏原有苯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过程中,佛教势力占了统治地位。9世纪中,赞普朗达玛兴本灭佛,禁止佛教流传。在此以前,为“西藏佛教前弘期”。10世纪后期,佛教又在西藏复兴,此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再兴的佛教带有明显的西藏地方特点,相继出现许多教派,早期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改革”,创立格鲁派,并在之后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制度。
佛教在西藏流传过程中,吸收原有苯教一些神祇和仪式。教义为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而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有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有译为藏文的完整经典,即《藏文大藏经》。寺院众多。后传播到西康省(今分别属四川省、西藏)、甘肃省、青海、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藏、蒙古、土、裕固族、纳西等族地区。不丹、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部分地区亦有流传。
关联器具
金刚铃
金刚铃,又作金铃。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称藏铃。为督励众生精进与唤起佛、菩萨之警觉所振之铃。即于修法中,为警觉、劝请诸尊,令彼等欢喜而振搖之。其柄呈金刚杵形,以柄之样式而有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宝铃、塔铃等五种之別,称五种铃,与五种杵共置于修法大壇上各相应之位置,在五种铃中,五股铃是最为重要与常见的。于修法终了,为了奉送诸尊而振铃,称为后铃。铃表示说法之义,如果配以五智,此五种铃即象征五智五佛说法之外用。除了五种铃之外,也有九股铃(忿怒变化明王铃)及七股铃(金刚忿怒明王铃)。金刚铃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就有阴阳合一含义,一般以金刚杵代表阳性,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的意思。
金刚盘
金刚盘是修法时置于坛上而在其上安置金刚杵及五钴铃的金铜制盘。盘中的配置,以五股铃为中心,前方置五股杵,左右置三股杵与独股杵,因流派不同,置放或有不同。金刚盘的造型有四叶莲华型,另有不整齐四叶的三角形之盘。以棱围绕边缘,盘两肩四叶形的切口有心脏形的透雕,也有无透雕者。盘下左右及后方有猫足形的脚,另一种素纹系统的金刚盘,盘上则无设安置五股铃的莲华座。
金刚镢
金刚橛,藏文称“普巴"。金刚是去除障难最普遍的本尊法器之一。金刚橛原来是一种兵器,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被吸收为法器,由铜、银、木、象牙、玉石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基本相同,都是一头有尖刃,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各异,有佛头、观音菩萨像、护法神等等,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修法时在坛场的四角树立,意思是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金刚橛有四种,即物质橛、慈悲橛、菩提心橛和智慧橛。金刚橛表示如金刚一样坚硬,可以摧毁一切业障。在藏传佛教中,三棱形金刚杵被推崇为最具法力的法器之一,用于刺穿魔障的身体,吸其魂魄,因此化身为一尊独立的神,称“橛金刚”。橛金刚代表能降伏一切邪魔,具大慈悲力的尊神,能呼风唤雨,施法于千里之外,具有超凡的神力。
钺刀
钺刀的形状类似古代的兵器斧,为修法用的法器,柄端為金刚杵形,下有斧状的刀身和刃口,此法器多为佛母所用,修法時佛母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刀,代表除贪、、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钺刀在制作的材质上多为银、铜、木、象牙等制作,手柄和器身上雕饰着龙头、火焰、连珠、卷草等,非常精美,除了法器外,亦被视为艺术品珍藏。
天杖
天杖是降伏法器,与檀拿杖类似。天杖上有三个人首,为骷髅、干人头及新鲜人首,分别代表法、报、化三身,三个人首之上为十字羯磨杵,表事业成就,铃鼓表钩召、摄受之意。下系五色丝带,表五部空行。持天杖的本尊是卡雀母,其身红色,表随贪一切众生,示现大贪爱相,引一切众生如佛智。右手执钩刀,钩刀乃天铁所成,半五股杵之柄黄色。向下伸着,表斩断一切众生之烦恼也。左手执颅器上举微向下斜着,表倒出甘露自性之血也。不断而饮者,表心中大乐常满。面仰左方表自身般若目之自性,左肩上倚立之天杖尖朝后微向上,柄朝前者,密义表佛父之义也。
相关文物
铜鎏金九股金刚杵
宋代铜鎏金九股金刚杵,现馆藏于云南省博物馆。1979年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长20.8厘米,为大理国(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物品。此金刚杵体型硕大,工艺精湛,鎏金水平极高,双面五股杵,柄饰莲瓣、连珠纹及涡纹,柄部套一银环,两端作四爪一杵,爪饰龙头纹,造型生动。
明金刚萨埵铜像
明代金刚萨埵铜像,目前馆藏于四川博物院。底径11×15厘米,高21.4厘米。此铜像铜质鎏金,高髻,头戴宝冠,双耳垂珰,面相丰满端正,脸型呈方形。上身坦露,胸前饰缨络项饰,帔帛搭于双肩,下着裙装。腰部细瘦,腰部以上呈扇形。右手当胸持金刚杵,左手于腰侧持金刚铃,结跏趺坐于双层束腰仰覆莲台上。莲台正中镌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
社会文化
审美内涵
宗教法器是人们领悟宗教的象征性的心理符号。由于信仰的渴求,在心理上强化了这种想象的认同,宗教法器对人类审美心理具有的影响。
金刚杵等宗教法器,无论是其造型还是使用法器时所发挥的作用,都会对人类的审美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寺庙作法事时,使用金刚杵时,营造出一种沁人心脾的宗教氛围,人们的情感思绪被不断地被催发,同时又浸润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影响人类审美心理的宗教法器不仅体现在对于视像的反映,还体现在贯穿于心灵的幻象,这些都构成了人类对宗教的审美心理。金刚杵既是宗教的重要法器,也是精美的艺术作品。尽管在其制作规模、构造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外观造型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在佛教信徒的理念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具有十分鲜明的宗教主题。佛教法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其装饰而言也十分精美,极大地渲染了佛教的宗教氛围。不仅使佛教信徒具有了一种信念,对人类审美心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精神
法器是传递佛教思想的传媒物,在举行法事活动时,法器是不可或缺的用具。由于法器的出现和它们所展示的各种功能和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难忘的记忆。
金刚杵是诵经等宗教活动时,经常用到的法器,这种宗教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宗教情绪的宣泄,而且还渗透着人们的充沛精力,使人们的生命能量得以释放。同时,也是僧众与信徒之间彼此互动、人与人相互交流的纽带,其间必会产生审美共鸣。法器的使用便是这种透过美的表象直探美的实相的一种表达手法。
法器自它出现后,便具有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其实用功能传递了法器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法器以其独特造型和特殊的艺术语言,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的味的文化价值,法器具有历史归属感以及时代感。随着时代的变更,法器的文化内涵以及形象设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成为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人文精神的艺术品。
藏传佛教法器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出他的平衡之美,人和法的平衡,法和自然的平衡,自然和心灵的平衡。藏传佛教法器是维持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平衡的承载者,通过它使这种平衡将人和物结合起来,感受佛法的洗礼。
艺术魅力
佛教法器凭借其自身的象征意义及丰富的形式语言,通过不同场合的使用,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这些法器让人们在礼拜神佛的同时,通过观想来体验佛教造像及法器所象征的宗教意义和审美情趣,从而获得佛教所要表达的情感堆积与形象符号。实现一个高级的情感交流过程,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愉悦的感受。佛教法器不仅是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具有极强的工艺价值和装饰性的艺术品,通过它们展示了人类的审美观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铜鎏金九股金刚杵.云南省博物馆.2023-11-09
明金刚萨埵铜像.四川博物馆.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