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派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萨迦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境内,寺院分南北二寺,重曲河横贯其间,南寺位于南岸的平坝上,北寺坐落在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萨迦”是藏语地名,意为灰土,因建寺地点的地理特征呈灰白色而取地名。由于萨迦教派在历史上曾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故由教派名又称地方政权名称。该派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菩萨、观世音和金刚手“三主”菩萨的红、白、蓝三色条。又俗称“花教”。该宗派的创立者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自称是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即赤松德赞时期的大臣昆·巴沃加及其第三子七觉士之一的昆·鲁益旺布家族。
基本概况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伸展封建势力过程中,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萨迦五祖”,即初祖贡嘎宁布(1102-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札巴坚赞(1147-1216)、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1280)。其中,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1246年被元朝统治者召于凉州,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自治区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萨班联络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实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全面施政和有效治理。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又成为元朝中央的高级官员,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他被孛儿只斤·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督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巴藏区和帕那镇地区,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发展,1324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自治区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尕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王国境内的结蔡寺等。
朱棣时,封萨迦首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现今的萨迦法王在国外居住。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僧衣。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
萨迦派的贡嘎坚赞、八思巴等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对西藏自治区的稳定和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萨迦寺在我国历史及藏传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寺内的藏经库所藏一万余种佛教经典、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心抄写的,堪称佛教中之珍宝。萨迦寺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一定数量“贝叶经”,学术界称萨迦寺为“第二敦煌”。
教派历史
该派创立于11世纪,创始人昆·官却杰波。其后,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传。官却杰波曾从卓弥译师学法,宋熙宁六年(1073)在今西藏萨迦奔波日山建萨迦寺传教。其子贡噶宁波,20岁即任萨迦寺住持。他佛学渊深,博闻多才,因使该派体系确立,势力发展,被称为“萨钦”(意为萨迦派大师),并尊为“萨迦五祖”的第一祖。贡嘎宁布有四子,次子索南孜摩继主萨迦寺,是为萨迦二祖。三子札巴坚赞为萨迦三祖,以严守戒律知名。四子贝钦沃布未出家,生二子,长子萨班·贡噶坚赞广学佛教经论,通晓五明,因而得“班智达”称号。次子桑擦·索南坚赞之长子即八思巴,为萨迦五祖。1251年,八思巴与孛儿只斤·忽必烈会见于六盘山。1253年即随侍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被封为国师。1264年以国师身份领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为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政务的机关)事。1265年返藏,1268年划分卫藏13万户,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1270年以创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文)有功,封帝师,升号大宝法王。1280年逝世后,由其异母弟仁钦坚赞嗣帝师位,以后历代相传,形成元代帝师世系。
14世纪中,该派在政治上失势,其地位被噶举派帕竹支系所取代。但自14世纪后半期起,该派又出现诸多知名学者,使教法得以维持并有所发展。在显宗方面以雅处·桑吉贝和荣敦·玛微僧格两人最为著名。在密宗方面有俄尔巴·贡噶桑布和宗巴·贡噶南杰,被称为俄、宗二师或“二贡噶”。也有人认为密宗的代表人物应是雅、仁二师。雅即雅处·桑吉贝。仁,为仁达瓦·雄努罗追,仁达瓦学识丰富,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克珠杰·格勒巴桑布,都曾拜他为师。中观学说自他开始逐渐受到藏传佛教各宗派的重视,中观应成派,本来已渐衰微,经过他的努力,始得以重新发展,后为格鲁派奉为中观正见。
根据萨迦派史籍记载:“昆·官却杰波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特别使萨迦派引以为自豪的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的大臣(内相)昆班魄切的儿子、吐蕃时期的七觉士之一,昆鲁意旺布松,是昆氏家族中诞生的第一位出家僧人,也是藏传佛教史上七觉士之一。”昆·官却杰波的父亲叫释迦罗追,他还有一位名叫昆·若喜饶次成的出家为僧的兄长,他们都信奉宁玛派,特别是兄长昆·若喜饶次成学识渊博、持戒严谨、精通密法,既是当时昆氏家族中的教主,又是昆氏家族自信奉宁玛派教法以来最后一位大师。
卓弥·释迦益西(994-1078),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中翻译新密续的大翻译家之一,他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翻译了不少重要新密续,为藏传佛教新密续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故在藏传佛教史书中一般称其为卓弥译师。尤其是卓弥译师在萨迦派的历史上,更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因为萨迦派最注重的核心教法,即道果法源自卓弥译师。在某种意义上讲,萨迦派的历史,其主线始终是道果法的历史传承。所以,叙述萨迦派的历史,尤其是梳理萨迦派的教法传承的历史,就得从卓弥译师开始讲起,才能顺理成章,脉络清晰。官却杰波遵循兄长的劝告,前往卓弥译师处学法。在途中遇到一位名叫钦译师的大德,便决定先在这位大德前学习新密法。官却杰波向钦译师请求授予欢喜金刚灌顶,并讲授其密续。但未待密续授完,钦译师便不幸逝世。官却杰波不得不直接赴后藏拉堆地方的聂谷隆寺,求教于在那里传授佛法的卓弥译师。最初官却杰波在卓弥译师前,继续听讲在钦译师前未完成的喜金刚密续。之后,官却杰波将自家的部分田地出售,买来十七匹马,连同一串作为饲草款的珍珠,一起献给卓弥译师作为传法的报酬,求授完整的大宝经论。卓弥译师给官却杰波只讲授了部分大宝经论,而着重传授了密宗三续的经论部分。此外,特意传授了道果法。因而官却杰波成为卓弥译师众弟子中最优秀的教法继承者。官却杰波在他四十岁那年,即1073年,在今后藏仲曲河谷边的波布日山脚的一块灰白色的土地上,兴建了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萨迦寺。官却杰波以萨迦寺之中心,向以昆氏家族为主的信徒,开始传授新密法,并逐步建立以道果法为密法传承的新的教法系统,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萨迦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