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灌顶

灌顶

灌顶(梵文: Abhişeka 阿毗晒噶)是佛教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国王的登基典礼,后被藏传佛教采纳。象征着获得权力和传承法门的资格。灌顶仪式用于启发内在佛性,建立修行者与导师和特定佛尊之间的纽带,通过接受灌顶,修行者可以获得特定修持法的许可,并激励觉悟的种子逐渐成长,最终实现完全觉悟的目标。

灌顶在密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水或醍醐洒在头顶上,象征着灌持和佛行的崇高。在仪式中使用法器和仪轨,旨在驱散修行者的烦恼障碍,净化身口意的罪业,并注入智慧的力量。通过不同的观想和咒语的加持,修行者能够觉悟自己心性的本质,成为佛的金刚。灌顶使得修行者成为修密之容器,获得了修习金刚乘法门的资格。它是传授佛法智慧的重要仪式,帮助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不断进阶,达到更高的境界。在接受灌顶之前,修行者需要具备纯净的善根和觉悟。灌顶是深层次的加持仪式,连接修行者与诸佛、菩萨的智慧和能量。灌顶的获得需要经过深入的修行和对自心的洞察。

灌顶是一种传承佛法智慧的重要仪式,对修行者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灌顶,修行者可以得到无量的辩才,开启对佛法深奥教义的理解。灌顶仪式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它激发修行者内心的特别能量,建立起与上师深刻的联系,引导弟子踏上良好的修行之路,直至达到成佛的目标。

背景

这是关于密宗的一个宗教入门仪式。起源于古印度国王的登基典礼,象征着获得权力。后来被藏传佛教密宗采纳,并用于僧人修习密法的资格获取。在修习密法时,僧人会设坛进行灌顶仪式,从而获得修习密法的资格。灌顶的具体过程和作法因上师和佛法因缘不同而有所差异。最普遍的方法是上师将水从瓶中倒在弟子的头顶,以加持弟子,使其身心清净无垢,并与佛感应,实现佛和弟子合一。

在藏传佛教中,续部灌顶旨在唤醒我们内在的佛性,并建立弟子与导师以及特定佛尊之间的强大纽带。积极参与灌顶的弟子,配合有经验和资格的导师,能够获得特定修持法的许可,并激励觉悟的种子逐渐成长,直至实现完全觉悟的目标。

概念

灌顶(梵文: Abhişeka 阿毗晒噶)是密宗的一个重要仪式,其意为“驱散”“注入”或“授权”。在密法修行中,首先需要一位具备实证资格的上师,并设立本尊坛城,让修行者能够学习并了解该本尊的实修方法。

该仪式最初源自古印度帝王登基的仪式,后被密宗佛教采纳。在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闍梨位时,必须经过本师的灌顶,用水或醍醐洒在头顶上。灌指的是灌持,象征诸佛的护念与慈悲;顶指的是头顶,代表佛行的崇高。在本尊坛城中,依次使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的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旨在驱散修行者的所知障与烦恼障,或净化身口意的罪业,并注入智慧的力量。通过不同的观想和咒语的加持,使受灌顶者觉悟自己心性的本质,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的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

灌顶使受灌顶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类似于世俗中的授权,从此可学习和修习殊胜的金刚乘法门。这个仪式帮助修行者获得智慧和力量,成为真正修行密法的合格人,通向成佛的道路。

含义

当谈到灌顶时,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密宗,认为这是一种神秘的仪式,涉及持咒和打手印,甚至会让人产生崇拜之情。但实际上,灌顶并不是那么神秘,并不是某些人或某个教派独有的仪式。灌顶的含义。在《佛说灌顶王喻经》中,有个例子是关于三刹帝利王的。在特定时刻,他接受王灌顶,这是一种权力传承的仪式,类似于世俗中的权力交接典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灌顶是一种礼节性的仪式,用于传递权力或职位。

佛法中的灌顶和世俗中的灌顶含义不同,因为它们传递的东西完全不同,但作为传递、传授的仪式的含义是相同的。在《楞伽经》中,讲到十地菩萨接受佛灌顶,就像世俗中的太子接受王权灌顶一样。这个灌顶是为了传授佛法智慧。佛法的灌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灌顶,菩萨可以得到无量的辩才,获得究竟秘密佛法的钥匙,开启对佛法深奥教义的理解。虽然灌顶可能让人觉得神秘,但其实它是一种传承佛法智慧的重要仪式,帮助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不断进阶,达到更高的境界。灌顶是密宗佛教中用于进入修行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修行者接受觉醒智慧和潜在智力的传授,就像打开电灯的开关一样。完成这个修行之道需要严守道德戒律。通过参与密宗修行,修行者将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奉献给最善良的精神道路。

灌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宗教仪式,也是每个相当层次的僧人所必须履行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密宗色彩。在藏传佛教中,修行被视为一个不间断的传承,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上师传授给下一代才能获得可信赖的教导。这个传承必须来自经历过修证的上师,这样修行者才能真正证悟。所以每个佛教徒都需要接触这个重要的传承,而接触的方式通常是通过灌顶仪式。在藏传佛教看来,接受灌顶能够激发修行者内心的特别能量,建立起修行者与上师之间深刻的联系。这种接触能够启发弟子内在的潜能,引导他们踏上良好的修行之路,直至达到完美的成就。灌顶仪式通常由上师和门徒亲自参加,在特定的时间和寺院指定的地点举行。仪式中还有专门的僧人诵经奏乐,营造出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氛围。在藏传佛教中,灌顶被认为是获得成就的最快方法成佛。

原因

藏传佛教中,灌顶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基本的宗教仪式,适用于各个修行阶段的僧人,其核心具有浓厚的密宗特色。在藏传佛教看来,僧人的修行需要通过持续的传承才能实现,而这个传承必须源自一位备受尊敬的高僧上师,这才能保证信任与可靠性。这个传承的体验必须由没有中断的修行者传递给下一代,以实现对真理的证悟。因此,每个佛教徒都需要与这一重要传承亲密接触,这种接触是通过灌顶仪式实现的。

此外,藏传佛教还认为,接受灌顶可以激活修行者内心的特殊能量,建立起弟子与上师之间的深刻联系,唤醒内在的潜能,引导弟子踏上良好的修行之路,直至获得圆满的成就。灌顶的举行需要上师和门徒亲自参与,通常在寺院内指定的特定地点和时间进行。仪式中,还有专门的僧人进行经文诵读和奏乐,营造出浓郁而神秘的宗教氛围。

意义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了一种智慧灌顶的方法。这种灌顶适用于那些由于过去业障未消除,导致不能顺利读诵大乘经典的修行者。这些修行者在听到地藏菩萨名字或见到地藏菩萨形像时,会诚心恭敬并供养香华、衣服、食物等。然后,在净水中安置经过一天一夜后,面向南方合掌虔诚祈请受灌顶。接受灌顶后的修行者需慎戒五辛、酒肉、邪淫和妄语等过患,连续修持七天或二十一天。在梦中,将亲眼见到地藏菩萨显现无边身体,并在梦醒后获得聪明智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永远铭记经典内容,不再遗忘失误。

这个方法在修行佛法的同修中颇具吸引力,尤其在几天的八关斋戒基础上修行效果更佳。佛菩萨怀有无量慈悲,希望通过种种方便引导众生入门,不保留私藏之法。唯一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依法修行,愿意承担大日如来的法门和教诲。

过程

灌顶是佛教中一种特殊的仪式(灌顶并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仪轨),也是修行者得到加持和智慧传承的方式。在取得灌顶之前,需要具备相应的修行成就,即要有纯净的善根和觉悟。这是因为灌顶是一种深层次的加持仪式,连接修行者与诸佛、菩萨的智慧和能量。在取得灌顶之前,需要经过深入的修行,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了解,洞察妄想和虚伪的自我,并培养善根,修持菩萨行为。如果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心的妄想流动和虚妄境界,那么无量佛土的诸佛都会为我们进行灌顶。

取得灌顶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楞严经》中开示的灌顶法:首先,修行者要持戒,保持内心的清净,然后穿着新净衣,在清净安静的场所念诵楞严神咒108遍。在修行者建立的伽蓝中,虔诚地请求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大日如来放大悲光来灌顶。不过要注意的是,灌顶并不是简单地想要就能得到的。灌顶是修行成就的标志,是在修行者在修行合乎佛法的基础上,佛菩萨加持和传递智慧的结果。要获得灌顶,修行者需要以戒律为基础,修持心佛咒,并且在修行道场中虔诚祈求十方如来的加持。

灌顶传法仪轨一般还分为四类:一、法器传力。它的功能在于净化或者消除修持者在修持中的心理障碍。二、秘密传力。它的功能是净化语言,加强语言表达的神通力。三、传授神智之力。它的功能是净化意志,这种传承后便可开始特殊的修持。四、最高层次的传力。这一层次的传承、将达到认识力的升华,直至到达瑜伽和具有深层内容的秘密成果。

灌顶种类

结缘灌顶

结缘灌顶是通过乞求法灌注佛法,以建立与佛陀和佛法的联系。这一仪式的核心是将行人引导至灌顶坛,然后赐予他们佛陀本尊的印记和真言。

受职灌顶

"受职灌顶"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针对已经通过持续修行而积累了法德和行为的修行者,传授更深层次的秘密法门,从而赋予他们灌顶。

误区

非密宗专有

在佛教中,灌顶是一种重要的仪式,不仅出现在密宗,显宗的《华严经》也有相关记载。根据《华严经》中的〈十地品〉记载,菩萨修行达到十个地位中的第九地时,即将进入第十地“法云地”。在这个阶段,诸佛会用智慧之水灌沐菩萨的头顶,称之为“受职灌顶”。这个灌顶仪式类似于晋升军衔,象征着菩萨即将成为“授法王子”,也就是即将成佛的标志。还有在《华严经》中的〈菩萨十住品〉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的〈贤圣名字品〉等经典中,第十地被称为“灌顶住”。这意味着当菩萨达到第九地并即将进入第十地时,诸佛会用宝瓶水授予灌顶,象征着菩萨即将获得成佛的圆满成就。

灌顶非仪式

在佛教中,灌顶并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仪轨。很多人可能将灌顶和其他佛教仪轨视为仪式,但实际上它更类似于一种传承仪轨。灌顶的含义不同于一般仪式,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承方式。显宗和密宗在思想、观念和认知上有所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比如对于空性的认知、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见地,在显密两宗中是共同的。在对待俗义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的见地上,显密两宗存在差异。

灌顶分层次

在佛教中,灌顶是一种法的授权,具有授权、成熟和加持等三个不同层次的作用。简单来说,灌顶是为了修习某位佛菩萨或本尊而必须接受的一种授权仪式。比如,如果想修行四臂白观世音绿度母、玛哈噶拉等佛菩萨,就必须接受这些佛菩萨的灌顶。灌顶是一种法的授权,意味着获得了学修特定法门的权限和资格。

相关活动

在北京雍和宫藏传佛教于2002年3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佛事活动。活动的主要焦点是由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主持的盛大南无阿弥陀佛灌顶法会。这一仪式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旨在为僧众与信众带来祝福与加持。整个庙宇为这一隆重的仪式布置一新,经幡飘舞,法器整齐摆放。活动开始时,十一世班禅抵达现场,受到僧众热烈的欢迎。香烟袅袅升腾,鼓乐奏响,雍和宫住持加木扬·图布丹向班禅大师献上哈达,寺院的僧众们则双手合十,以崇敬之态表达对大师的尊敬。

之后十一世班禅在寺庙的法轮殿内,主持了无量寿佛灌顶仪式。为在场的150多名僧人进行了灌顶,诵经祈愿,传授教诲,鼓励他们秉持爱国爱教之情,守护国家、造福人民。同时还特别为雍和宫的僧众以及全国各藏区的高级佛学院学习的活佛们摸顶,赐予“金刚结”。

整个灌顶仪式遵循严格的仪轨,班禅大师仪态庄重,声音洪亮,对法器的运用熟,引发在场僧众的无限尊崇。仪式期间,班禅大师还亲自前往弥勒佛宗喀巴佛像前诵经,将特制的有吉祥图案的彩绸哈达献上。

相关作品

《大灌顶经》

《大灌顶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本经典,共十二卷,被认为是一部伪经。这本经典的创作归功于当时的中国僧侣,其形成历经不同的说法。然而,根据经文本身的内容、其他史料的参考,可以推测这本经典的后三卷创作于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前,而前九卷则创作于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公元457年,刘宋刘骏编辑整合了这十二卷经文,使之成为《大灌顶经》。这本经典的作者被认定为刘宋时期的沙门慧简。

《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

《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是一本与药师佛信仰相关的文献,主要讲述了一种仪式或仪轨,用来向药师佛祈求消除灾难、延长寿命,并获得神佛的加持和庇佑。在中古时期,尤其是北宋以后,药师信仰变得非常流行。药师佛是一位被视为能够医治病痛、解除苦难的佛菩萨,因此信徒们借助仪式来向药师佛祈求健康、长寿和庇佑。这本文献详细描述了一个名为“药师灌顶”的仪式,也就是一种通过灌注佛法的加持力量来使人们获得药师佛的神秘力量。

典故

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中说:“所谓灌顶者,如果是初修道者,进入真言门派,首先要去找师主大阿闍梨,建立伽蓝,寻求接受灌顶法门,修习三密,愿意证得瑜伽的境界,就像世间的太子继承王位,承接国家的统治权,他们用七宝瓶盛满四大海的水,进行灌顶仪式来继承王位,因此被称为佛子。”唐朝的诗人顾况在《行路难》一诗中说:“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意思是说他不知道接受灌顶可以获得一种名为醍醐的特殊智慧,可以让人头部保持清凉,不感到热。在《蒙古源流》这本书的第八卷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人在到达蒙古国后接受了汗(蒙古的领袖)的灌顶仪式,结果他的疾病得到了治愈,随后兴起了禅宗思想佛教在蒙古国的传播。

参考资料

灌顶.西藏在线.2023-08-05

什么是灌顶?.studybuddhism.2023-08-05

佛教灌顶:起源、意义和利益.lotusbuddhas.2023-08-05

讲座三:学修密续—灌顶、口传与教授.台灣洛本天津官绸.2023-08-05

《法音》 1990年06期.知网空间.2023-08-09

十一世班禅在雍和宫主持灌顶法会.中国西藏网.2023-08-09

《大灌顶经》形成及其作者考.知网空间.2023-08-09

十二神王应十二大愿:对《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的考察.知网空间.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