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班智达

班智达

这是梵语पण्डित(paṇḍita)的音译,梵文原意是博学的,智慧的。

起初,在印度教中班智达是指能够以正确的发音与文法背诵出吠陀经典的人,通常是婆罗门。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

简介

班智达的称号来源于印度,意思是学识渊博的大学者,所以班智达在印度并不是佛教的名词,而泛指不受宗教局限的博学者。班智达在古代也被翻译为:扳的达、板的达、班第达、班迪达、班哲达等。

起初,在印度教中班智达是指能够以正确的发音与文法背诵出吠陀经典的人,通常是婆罗门。

五明处

梵语Pancavidya的意译,亦称“五明处”。“明”谓学问、学科,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此所谓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在佛教中,能够被称为班智达,代表他精通五种学问-也就是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甚至后期又发展出小五明,与五明合起来即为十明(五小明是韵律学、修辞学、辞藻学、戏剧学和历算学。)

工巧明:指艺术和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业明处”称: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如是密教阿阇梨班智达,定要会绘制曼荼罗及制作法器等,故而古时多数班智达和阿阇梨也是大画家和艺术家。

医方明:指医学和药学专业。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8种治疗方术。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自治区《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义净说“西方” 6岁童子开始学《悉谈章》等声明著作。唐朝沙门智广撰有《悉昙字记》,即此类专著

因明:印度逻辑学。印度正理派首创。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佛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北魏延兴二年(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原地区。其后唐僧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内明: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的解说,“内明处”略有4种相:①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②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③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④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

著名班智达

印度

马鸣菩萨

开大乘佛教之何家槐,禅宗尊为天竺第十二祖。著作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事师法五十颂》等。

龙树菩萨

弘扬大乘佛教,后代汉传佛教大乘八宗和藏传佛教各派无不尊其为祖师。著作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

提婆大师

翻译为圣天。其发扬了龙树菩萨的学说。著作有《四百论》

无著

唯识学派的创始人。从弥勒佛处得到《瑜伽师地论》并传述后世。此外他的作品有《显扬圣教论颂》、《顺中论释义》、《金刚般若经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

世亲菩萨

无著之弟。发扬了无著的学说。著作有《阿毗达摩俱舍论》、《唯识二十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止观门论颂》等。还有对《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般若经论》《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的注释。据传,还有《论轨》、《论式》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无文言文译本,仅能从其它经典中略知片断。

陈那论师

印度瑜伽行派后期的理论家。名字意译“方象”、“域龙”、“大域龙”、“童授”。因明学的集大成者。著作有:《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

法称论师

印度中世纪逻辑学家、佛教因明学家和哲学家。著作共有七论二注。七论是:《正理滴论》、《释量论》(《量评释论》)、《诤理论》、《量决定论》、《成他相续论》、《观相属论》和《因滴论》;二注是:《释量论注》和《观相属论注》。

善无畏大师

密教祖师,以八十高龄入华传法,把密教传入了中原地区。翻译了众多密教经典。

金刚智大师

密教祖师,把密教传入了中土,翻译了众多密教经典。

不空三藏法师

密教祖师,师承于金刚智,汇集金刚界和胎藏界密法,建立密宗的基础。唐朝密教的经书多为不空大师所翻译。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

莲花生

藏密祖师,把密教传入西藏自治区,建立藏地第一所寺院。其教法多用伏藏方式等待后代掘藏大师取出弘扬。藏密宁玛派尊莲花生大士为祖师。

寂护

藏传佛教的戒律之祖,把显教教义传入藏地第一人。

布玛莫扎大师

翻译为无垢友。很小就成为精通小乘和大乘的班智达。依照金刚萨授记,前往汉地五台山依止熙日桑哈20年。在藏地与莲花生大士等人一起传播密法。

阿底峡大师

藏传佛教中兴祖师。其十岁以内,就已学会医方、工巧、文学等。在毗讫罗摩尸罗寺驻锡时。由于他卓越的才学和声望,成为该寺的首要人物。当时这个寺院的前面,右边画着龙树论师的像,左边画着他的像,可见当时人以为他可与龙树并论。还有,殿的左右墙壁一边画着通达五明的人,一边画着得成就者,而左右两墙都有他的画像。那时印度的寺规,只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钥匙,而他掌管了十八把钥匙。后入藏传法,重整振兴了藏地的佛教。著作有《菩提道灯论》等。

咕噜那洛巴大师

藏传佛教噶举派开祖马尔巴之师,密教之大成就者。又译那诺巴、那若巴。系出名门,十一岁时前往当时佛法重镇克什米尔求学。西元1032年,被迫与尼古玛(后从事文学创作,作品风格神似于那洛巴)成婚。八年后,彼此同意解除婚约。同年,再度赴喀什米尔。三年后,至布拉哈利(相传确吉洛卓即于此地接受那洛巴最后的教法,该地后遂成为西藏佛教史上闻名的胜地)。1049年,师至那烂陀寺。在此展开一连串的宗教哲学辩论,师大获全胜,乃被推举为住持北门之大班智达。一日,在读金刚乘典籍时,受夜叉女指示往东方访求金刚乘之成就者,乃于1057年辞去方丈一职,游历多方。经诸多试炼苦行后,始遇谛洛巴,而受其教化,尽承其法。1100年示寂,遗骸奉于尚卡加腻加寺。

师之著作收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者有十四部,其中重要者有《时轮》、《灌顶略说注释》等书。在密教图像中,咕噜那洛巴与其师谛洛巴常被并绘于一图中。两者皆现半裸,采自由、舒服的坐姿。二者之区别在于谛洛巴手持生鱼,而那洛巴则无。师曾综集所学而辑成六种法门传世,后世称之为‘那洛六法’。此六法即灵热(拙火)、幻观(幻化身)、梦观、光明(净光)、中有(中阴)、迁识(颇瓦)之六种法门。

法天大师

印度那烂陀寺,宋代入汉地传播密教,并翻译经典。

施护大师

是北印度乌填国帝释宫寺僧。与另一位佛典翻译家天息灾为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随兄长天息灾一同携带梵本来京。赵光义太平兴国七年(982)七月参加天息灾、法天的译场工作。分别试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等

天息灾大师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原住中印度惹烂陀国密林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偕施护来开封市。帝召见,赐紫衣,敕同阅梵夹。时帝方锐意翻传,乃命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营建译经院。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居之,与施护、法天等共同从事译经,赐号‘明教大师’。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翌年,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并奏请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教习梵学。此后译经不辍。雍熙二年(985),帝授‘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次年赐御制《三藏圣教序》。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载,雍熙四年奉诏改名法显

室利沙大师

印度大菩提寺寺主,明代时期以八十高龄进入中国传播佛法,真觉寺既供奉其舍利。据记载,大师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声闻,内修大行,弘扬密教。

藏地

贡嘎坚赞大师

又称萨迦班智达,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西藏自治区第一位班智达,自幼从至尊扎巴坚赞处学习并掌握了显密二宗精要。二十三岁去印度留学,拜卡却班禅为师,刻苦学习,精通了大小五明,获得班智达学位,成为西藏第一位班智达。著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智者入门》、《萨迦格言》等众多名著。声明类的论著有《智慧申出》、《入声论》、《语言之略义》、《文字组合》等,因明类的论著有《智慧之宝本释》、《量理宝藏论》等,修辞类的论著有《贤者口饰促发修伽陀之悲心》等。韵律类的论著有《韵律之花束》等,辞藻类的论著有《词汇之宝藏》等。戏剧类的论著有《极喜地入门论》和《乐器论》等,工巧类的论著有《佛像量度论》和《察地品》等。医方类的论著有《八支摄义》等,内明类关于赞词方面的有《佛陀赞》、《释迦牟尼赞》、《文殊绘画赞》、《桑耶寺赞》、《文殊赞之注疏》等。无上瑜伽密续方面的论著有《胜乐教法赞》、《上师瑜伽法》、《内外密三宗之坛城》、《道果论典之目录》、《传授修行之经论》、《五支完全道论》、《密道说根本支》、《十大修行者和八小修行者记》、《胜乐俱生之福力》、《桑布扎传》、《摧破金刚论》、《摧破金刚之密法》、《三律仪品》等许多传世经典。其中《萨迦格言》更是脍炙人口,在大众之中流传。

八思巴大师

萨迦派五祖,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罗思监藏,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蒙哥汗三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从受佛戒。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督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1280年,八思巴卒于萨迦,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他为“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年仅45岁。八思巴是西藏萨迦政权的创始人,是第一任萨迦法王。他对西藏自治区与祖国的统一、蒙文的创制、佛教开始传入内蒙古自治区及华北等地、萨迦派在西藏的兴盛、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八思巴著作甚丰,达30余册,其中以《彰所知论》最为著名。

冈波巴大师

俗名打马著(法称),又名宁波滚嘎(众悦心),法名索南仁千(义为福德宝),因为他长期在冈波山区修行,因此被尊称为冈波巴(在藏语中,巴是大师的意思)。密勒日巴三大弟子之首,融合噶当派生起菩提心口诀,以及密宗大手印教授,显密融通,为噶举派传承的建立者。著作甚多,最有名的是《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修波度孜大师

南宋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于藏历第三绕迥之土蛇年诞生在拉东寺。父名桑杰格琼,母名王摩。据说,父母将刚生下的婴儿放于簸箕中,入睡时,发现红光照体。在舅父巴色周札那里学习了三年,他学习了大圆满绒宗所传密宗法门,精通密宗旨意的全部配合法。十六岁时,舅父丹巴县去世。修波度孜为了继续学法,逐去吉喀寺,拜该寺一位上师为师尊。于藏历第三绕迥之土羊年(1199年,宋庆元五年)圆寂,是年五十一岁。

宗喀巴

格鲁派创始人。藏传佛教黄帽派始祖,振兴了藏地的戒律和闻思体系。著述极多。如:《略论》、《密宗道次第论》等。他的全集拉萨市版共十八,凡一百六十多种.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如:《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特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特罗王吉祥集密优波提舍五次第明灯论》等。

克珠杰·格勒巴桑布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加瓦喇嘛并称,班禅是梵语“班智达”(意为博学)和藏文“禅波”(意为大)的简称。藏族一般相信班禅是“月巴墨佛”即接引佛的化身。而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蒙古可汗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清代君主是文殊菩萨化身。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地为桑珠孜区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多仁班智达

西藏自治区最高地方官员“噶伦”,辅助第八世加瓦喇嘛统治西藏,政绩卓著。多仁一家笃信佛教,与加瓦喇嘛和班禅喇嘛形成了密切的供施关系,多仁父子二人接受了良好的藏式教育,对圣俗两界的学术,如密教教义、仪规、修法,声明、修辞、天文历算等等,皆有相当造诣,故而获得了“班智达”的学位

荣森班智达

他从年少时便不须勤苦就可通达梵语及一切语言,内外五明亦是如此。他从小就很喜欢印度的游方僧与梵语,继后阅读『毗达』典籍能无师自通,传说他连畜生的语言也知道。因为此种功德,从荣松大班智达口传的咒语毫无乡音,就像刚从普贤佛、金刚总持、释迦牟尼佛口中传出一样有大加持。荣巴心量十分广大,对于一切所度众生,特别是意乐金刚乘者、欲成就密法不供事业者,都积极赐与法施。而对一般人士也是以大悲心将彼等安置在和乐中。他爱护戒律和修持就好比守护命根和珠宝,并也将他人安置于爱护戒律和修持中。当他造论时,均能将佛法的真实意有次第地如理如法开显,且词藻优美,合乎格律,因此当时再顶尖的学者也找不出其中的毛病。那时西藏四翼的许多大德都对荣巴极为景仰。但古荣译师却吉悉饶嘲讽他说:「只在西藏自治区出生就妄自着作许多论着」。后来古荣译师却吉悉饶看见他所着作的『入大乘法理』论典后,生起极大信心,亲自来到荣松班智达座前做大供养,行大忏悔,祈请收入门下,得到荣巴欢喜允许后,听闻『妙吉祥密续』等许多教法。在密续梵本散佚时,确吉洛卓却吉旺修等译师说:「有梵本依梵本而行,没了梵本也就不能改正错误啊!」古荣译师说:「我曾经在觉窝知纳喀达班智达得到梵本,也曾听闻过这些梵本的教法。」于是古荣译师将梵本献给荣松班智达后,又依梵本听受了一次。听闻后古荣译师说:「荣巴大师所说与印度诸位大师无差异而起大信解。」

甘珠巴大师

吾屯是热贡艺术的中心,有上下两寺,世称甘珠巴大师的丹贝坚参老堪布是吾屯下寺的灵魂,他原本习画,20余岁时弃画学经,文革开始后强迫僧人还俗,他就逃到深山里,在山洞中闭关修行,夜里到村中化缘维生,整整13年没有脱下过袈裟。重新落实宗教政策的时候,他才下山住持吾屯寺。大师的房子很简朴清静,院子正中是个小花园,其中一颗牡丹花下埋着块石头,那是大师的师父曾经坐禅用的,师父圆寂后,移至这里,大师有空就围着石头在院子中转经。大师平易近人,年近八十,居于唐卡的祖庭吾屯寺住持之地位却仍能简单生活,经常打扫殿宇,劳作不息,甚是让人敬佩。大师虽然在寺中极有威望,他却非常平和,从来不责备任何人。大师还善于堪查风水,龙王殿就是他下山重返寺院后建起的第一座殿堂,也是全寺最灵验的地方。

慈诚罗珠堪布

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境内。22岁时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剃度出家,此后即开始长时依止在法王晋美彭措座前。二十多年来,始终精进闻思显密法要,并一一通达。后来通过严格的层层考核,最终获得法王晋美彭措亲赐的三藏堪布学位。后常随法王晋美彭措左右,作为出行各地朝拜、讲学、弘法时的侍者与翻译。慈诚罗珠堪布极力倡导戒杀放生。身为五明杭州佛学院的传戒堪布,同时又是学院教务科的主要负责人,他正与众多高僧大德一道,以闻思修、讲辩著等方式精进护持、弘扬、光大着大日如来所传教法及证法。著作有《忠言心之明点释》、《中观释难》、《慧度问答》、《前世今生论》等多部。

索达吉堪布

五明佛学院大堪布。在译文著方面,多年来,师从未间断著述,翻译,故其译著颇丰,且极具加持与利益。前几年,口译了十多部大圆满方面法本,这几年,笔译了十余种显密经论,如《定解宝灯论》、《智慧品澄清宝珠论》、《大圆满心性休息颂词及引导文》、《大圆满三自解脱》、《格言宝藏论》、《大圆满见歌》、《悲哀之歌》、《三十忠告论》、《净土教言》、《文殊静修大圆满》、《光明精华讲义》等等。至于诸小类型仪轨、窍诀,教言,有数十种,恐繁不寻。现时又译出了无上密法《大幻化网光明藏论》,此译花了一年时间,才告圆满。师言,其译论经过,甚为严谨,唯恐有误,译前三阅原文,深领句义之旨,后才动笔,又经再三校对,方才定稿。师于翻译经论的同时,又写出了许多启迪信众的短小论文,诸如《入密明灯论》、《放生功德甘露妙雨》等。著述了《论佛教各派互不相违》、《忠言心之明点广释》、《五台山志》、《温古寺记》等著述。师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付梓的法本就有八十多册(其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译作系列29册收集于“显密宝库”,著作系列31册收集于“妙法宝库”,讲座系列24册收集于“智悲宝库”。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活佛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简称多识,笔名多识・东舟宁洛,藏族,生于1936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曾在天堂寺拉卜楞寺学习藏文和藏传佛教十明学科,后从事藏语文教学工作,期间自学了汉语言文学。兼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干事,中国高级藏语佛学院研究员,甘肃省藏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民族语文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多种职务,是当代深孚众望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已发表出版的藏文著作有:《藏语语法论集》《云使浅释》《诗学概论》《藏密典籍选编》《多识论文集》《多识诗文集》《佛教总论乐道灯塔》等。文言文专著、译著有:《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大威德之光》《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佛教理论框架》《宗咯巴大师佛学名著译解》 等

汉地

玄奘大师

(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原地区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僧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玄奘大师于印度时曾名震天竺,被尊为大乘天,并以华僧身份为印度僧人讲法。著作有《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

惠果大师

(公元七四六---八〇五年),唐代密宗著名高僧,密教付法第七祖。长安人,俗姓马。因住长安青龙寺,世称青龙阿阇黎。九岁时,随不空的弟子昙贞研习诸经,后来受到不空赏识器重,成为其传法弟子。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惠果满二十岁,在大慈恩寺受具足戒后,依止不空受金刚界密法,之后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融会二法,倡立“金胎不二"。又将此金、胎不二的理念授予空海,由空海带回日本,创立日本真言宗;另由新罗僧惠日、悟真等,传入新罗。著作有《十八契印》等。

智顗

法名智顗,大师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汽本田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 《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荆溪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隋炀帝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世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

鉴真大师

(688 - 763)唐朝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者。本姓淳于姓,扬州江阳(扬州市)人。十四岁出家,十八岁由道岸禅师受菩萨戒,二十岁去洛阳市长安游学,二十一岁在长安由弘景禅师受具足戒。他还得到大唐许多高僧的教诲,学了佛教艺术,医学智识。此后回到大明寺天宝(742年)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等邀请,六次东渡,五次被风浪所阻,最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天宝十二年到达日本,日本朝廷十分重视,天皇氏派遣特使向鉴真宣读诏书,表示慰劳和欢迎,并授鉴真为传证大法师,请他在奈良著名的东大寺设坛传戒。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先后登坛,请鉴真大师授戒。接着,鉴真又为440多名僧人授戒还有80人舍弃旧戒,由鉴真重新授戒。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始。由于鉴真的努力,日本才开始戒律一宗,而鉴真就是日本律宗初祖。鉴真不但带去日本中原地区的佛教,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技艺,他的弟子中多数长于汉诗。这些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李叔同

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市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其著作有:《音乐小杂志》、歌曲填词《送别*长亭外》、《西方美术史》、《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华严集联三百首》、、《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

释太虚

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死于公元1947年,生于海宁市,近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太虚为现代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僧伽楷模,他不仅为爱国护教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培育僧才,整顿僧制更不遗余力。太虚一生创办或主办的僧教育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创办佛教刊物有《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组织佛教团体有世界佛教联谊会、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中国宗教联谊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等。抗战胜利后,受任为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新的唯识论》、《法理唯识学》和《真现实论》等等。

吴润江上师

莲华金刚藏上师,简称“华藏上师”。姓吴名润江,清光绪三十二年诞生于广东,与莲花生同生日。曾毕业于英文书院。后因病学佛,在南京皈依诺那祖师。因宿根深厚,专精修行,蒙师授以金刚大阿闍黎位,即在内地四处弘法。抗战时期,生灵涂炭,乃发心长期修大超度法,度脱众生无数。后定居港澳,并赴各地传法,皈依弟子日众。中年曾莅台弘法;后又赴美、加弘化。晚年应星、马、菲、台弟子之请,数度往返各地弘法,法雨普施,功德广布,皈依弟子遍及各地。一九七九年圆寂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上师承无上心法,毕生精勤修行,已臻炉火纯青之境。为人极慈蔼,日常以心法教诲弟子,于佛法之贡献至钜。着有《发菩提心义诀》等重要作品。

持松上师

(1894-1972)俗姓张,法名密林,字持松,学密后号入入金刚。又以私淑玄奘大师,自号师奘沙门。民国初年持松赴日本学密,在高野山得阿阇黎,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回国,在上海、杭州市、武汉等地大肆弘传,一时社会人士趋之若鹜。持松三度留学日本,一生弘传东密,开坛灌顶,讲经著作,深受缁素两众的尊敬。持松性情沈静,凝重寡言,契合世出世法,圆通显密二教。他通日语梵语,且善诗能词,兼通书法,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华严宗教义始末记》,全面概述华严宗要义;《密宗通关》,概述我国唐密与日本密宗的关系。其他尚有《大日经·住心品撰注》、《金刚大教王经疏》、《金刚界行法记》、《真言宗朝暮行法》、《密教图印集》、《三陀罗释》等密乘著述,及显教著作《摄大乘论义记》、《观所缘缘论讲要》、《因明入正理论义解》、《心经阐秘》、《般若理趣经集解》、《菩提心论撰注》、《释尊一代记》、《梵语千字文》、《奘师文钞》等。

竺摩法师

(1913~2002)浙江清县人,俗姓陈。幼年于雁荡山出家,自号雁荡山僧。毕业于闽南地区、武昌等佛学院。亲近释太虚,为入室弟子。曾随学于岭南画家高剑父,遂善绘事。此外,亦擅长诗词、散文,书法尤自成一格,墨宝多为海内外各道场所珍藏。抗日战争前,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弘法。1953年转往马来西亚槟城。师之著作十余种,曾办无尽灯杂志,及澳门佛学社。其归依弟子遍及星、马、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连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主席十余年,并任马来西亚佛教学院院长、檀香山檀华寺住持等职。致力于佛教教育及弘教人才之培养,慈心悲愿,甚受僧俗敬仰。对大乘佛法之推广于马来西亚,贡献颇大,被尊称为马来西亚佛教之父。

赵朴初大居士是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著名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著有《佛教常识答问》等。又为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有诗集《滴水集》、《片石集》出版,题写寺额、楹联、碑文、书名等不计其数。

南怀瑾上师

(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谱名南常泰,乐清市人,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佛教禅师、密教上师阿阇梨。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于2012年9月29日在苏州市逝世。其著作有:《禅海蠡测》《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禅与道概论》《维摩精舍丛书》《禅话》《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论语别裁》《习禅录影》《新旧的一代》《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参祥日记(续集)》《定慧初修易经杂说》《孟子旁通(一)(1984)》《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一副·钟敬文轩诗话八讲》《历史的经验(一)》《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历史的经验(二)》《禅观正脉(上)》《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老子他说(上)》《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如何修证佛法》《易经系传别讲》《论语别裁》《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什么》《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选集(十册合集)》《花雨满天维摩说法》《论语别裁》《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南怀瑾说佛: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庄子諵哗(上)》《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周易今注今译解二十卦》《老子他说续集》《禅宗与道家》《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南怀瑾先生答问集》《我说参同契》《老子他说续集》《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下册)》《列子臆说》《孟子与公孙丑》《佛法禅修参行神仙道学旨要》

慧律法师

1953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幼年遭逢困顿,深刻体验人间疾苦。就读建国中学时,热衷探讨人生哲学,遂博览群籍,又担任演辩社主辩人,因而奠定日后博闻强记,辩才无碍的基础。1974年入逢甲大学参加普觉社(全名普觉佛学社),以此因缘听闻佛法,并得以亲近忏云法师李炳南老居士等诸大善知识,乃发心以“振兴圣教,正法重现”为己任。自此既深入经藏,精勤不辍。1979年净土专宗研究所毕业,于凤山莲社依释煮云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学院跟随广化律师学习,深受器重,并委以培育僧才的重责大任。著作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佛教与人生》《死亡的艺术》《净土圣贤录易解》《临终备览》《临终切要》《清心语录》《佛心慧语》《佛心禅话》《修行法要》《茅蓬语录》《断除四烦恼》

真觉上师

不分教派之大德,被誉为当代班智达。师为世界华人文化传承协会副会长、佛教上师阿阇梨、学者、书画篆刻家、梵字书法家、诗人。真觉上师自幼学佛。其少年时学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及喜阅读道家等诸子百家学说、青年学于藏传佛教之密宗,获上师位后,深入研究天台宗及南传佛教等。并以汉传密教心地法门为根本,但教授弟子不分教派,均应闻思基础,五年后因人而异始归种种法门。师在当今佛教界做出了几大贡献,第一,恢复佛教教育体系,提出为人师者应初机以方便善巧引导弟子,之后应循序渐进次第而教授。第二,重整密教持明咒藏之明王戒,以续密教法脉。第三,提倡学以致用,反对只局限于庙堂和定时之功课仪轨,倡导应把宗教体验落实在实际生活中,使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第三,研究梵咒之发音,倡导梵音之持诵。著作有:佛教内明类有《无我经讲义》《宝印经浅释》《般若心经法要》《八大人觉经略讲》《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三主要道疏》《利众航灯论》《戒律精要》等。声明类有《梵咒发音——大唐语言的密匙》《持咒之窍诀》《正音教学大纲》等。工巧明类有《佛教念珠浅释》《佛教管理学》及画作《佛祖本生传》《四臂观音》《达摩祖师》和梵语书法等。医方明类有《曼荼罗疗法》《准提佛母护摩香丸配制》并研习脐疗及针灸学等。因明类有《讲经次第》《学佛次第》等。历史研究类有《漫谈‘和尚’——辗转译经路》。戏剧学类编有剧本《谎言》《浅说心灵禅修对角色塑造的启发》等。诗词类有鸿篇巨著《佛传》及各类古体诗词和现代诗词。其他著作有《宗教与宗教比较》等。翻译有《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梵音重译》《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翻译》等。

济群法师

国内从事佛学研究及教学、弘法的知名法师。法师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一个佛教家庭,曾在宁德支提寺、闽侯雪峰寺体验寺院生活。1979年从涌泉寺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1981年于广济寺受具足戒,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到广化寺等处参学。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地区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主讲唯识、戒律、阿含等课程。 近二十年来,法师在修学之余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佛学论文,并积极从事弘法事业,时常在欧洲、澳洲、中国各地高等院校、信众团体、寺院应邀演讲。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丛书。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丛书》三本,在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陆续推出《人生佛教小丛书系列》三辑,包括《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等十五本,与社会大众广结法缘。继承释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来,更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皈依的弘扬,着重佛法基础建设,希望佛弟子们能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