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息霜,后曾改名广侯,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1880年,李叔同在天津市出生。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盐商,在他五岁时便去世了,李叔同的母亲只是一个侧室。李叔同年少时也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中原地区。戊戌政变失败后,有人指证他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同党,他便奉母前往上海市。1901年,李叔同到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成为了蔡元培先生的学生。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前往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知识分子。1906年,他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且在国内发行。1910年3月,李叔同回国,先后在天津市和上海任教,同时在《太平洋报》任音乐编辑。1913年,他担任浙江第一师范音乐美术教员,并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音乐美术教学工作。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被称为“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李叔同在福建泉州开元寺逝世。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公认的一位杰出的高僧,死后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曾评价李叔同道:“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林语堂也曾评价李叔同道:“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光绪六年(1880)农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河东地藏庵前陆家胡同里一个崇尚佛教的富贵人家。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经在吏部担任官职。李叔同在家排行第三,幼名成蹊。李叔同从小就背诵《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神咒像》和《往生咒》等佛经,喜欢打扮成僧人的样子,把夹被当做袈作裟,坐在炕上念佛经。李叔同小时候受的是正规的封建文化教育,李叔同的兄长李文熙督教甚严,从小就让弟弟拜名士赵幼梅和唐静岩分别修习诗词、书法。李叔同六岁启蒙,十岁后开始攻读《古文观止》、《左传》以及四书,学习训、诗颂及《尔雅》。1895年,李叔同进入天津辅仁书院读书,因为可以在通格写两个字,号称“双行李文涛”。1897年,奉母亲之命,李叔同娶了俞姓为妻。
李叔同年少时也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中国。戊戌政变失败后,有人指证他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同党。因此,在1898年,李叔同奉母由天津市搬到上海市居住。刚开始,李叔同居住在上海租界十邻里。而在他加入许幻园等人组织的“城南文社”之后,他便在许幻园的邀请下住进了城南草堂。在城南草堂里,李叔同和许幻园经常促膝长谈,讨论文章学问。在这期间,李叔同还写下了《李庐印谱分》《李庐诗钟》《二十自述诗》。李叔同交友很多,从诗人画家到优伶艺妓再到僧人,他都有交往。同时。他还和任伯年、朱梦庐、高琶之等名家一起组织“上海书画公会”,每星期出版书画报纸,由《中外日报》社随报发行。在城南草堂期间,李叔同经常和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和袁希谦等世家公子吟诗作对,义结金兰,故而被称为“天涯五友”。
离乡求学
1901年,李叔同前往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入经济特科班,成为了蔡元培先生的学生。次年,南洋公学出现罢课风潮,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辞职,李叔同随后也与同学一起退学。在读书期间,李叔同也进行各种艺术活动,曾三次获得“泸学堂”的征文比赛一等奖,其才情颇受赞赏。1904年,李叔同在上海的戏院出演《黄天霸》、《蚂蜡庙》、《白水滩》等京剧剧目。从1905年到1910年,李叔同又前往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学习西洋音乐的人。除了学习作曲理论,李叔同还主攻钢琴。同时,他还精通诗词、书画、篆刻、音乐和戏曲。1906年冬,李叔同和曾延年在东京创立了第一个现代中国话剧团体“春柳社”。次年2月,春柳社首次公演《茶花女遗事》,李叔同饰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大获好评,让东京观众十分赞赏。同年,李叔同还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在国内发行,期刊上还刊登了他创作的三首歌曲,分别是《我的国》、《春郊赛跑》和《隋堤柳》。
归国任教
1910年3月,李叔同从日本回到中国。当时政府腐败,国衰民困,金融市场更是惨淡,很多钱庄、山西票号都相继倒闭,李叔同家中的大部分财产也因此没有了。为此,李叔同必须赚钱谋生。他先是经老友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校长周啸麟的招聘,在该校担任图画教员。1912年初,李叔同再次来到上海市。春节过后,李叔同又答应了杨白民的聘请,就职城东女校,教授文学和音乐。与此同时,他还答应了叶楚伧、柳亚子、朱少屏等人的约请,加盟了《太平洋报》社,担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在1912年2月11日,李叔同又经朱少屏的介绍加入了南社。同年5月,李叔同和柳亚子等人还在《太平洋报》社发起成立了文艺社团——文美会,并决定出版《文美》杂志。1912年8月,由于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遭遇挫折,加上经费没有保障,创刊仅仅半年的《太平洋报》最终因为负债而倒闭。此时,李叔同在城东女学的薪资已经无法承担他家庭的开销。
在1912年7月下旬,经过再三考虑,李叔同向老友杨白民辞去了城东女校的教职。而后,李叔同答应了旧友经亨颐的聘请,前往杭州市,担任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次年2月,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即浙一师),李叔同留任。5月,在任教之余,李叔同以“浙师校友会”的名义创办综合性文艺刊物《白阳》,集写稿、编辑、题图、封面设计于一身,亲自写下《〈白阳〉诞生词》。《白阳》创刊号发表有李叔同之文学论述《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音乐论述《西洋乐器种类概说》、美术论述《石膏模型用法》,另外还发表有李叔同作词并配曲的三部合唱曲《春游》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合唱曲)等诸多作品。《白阳》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艺术教育校刊。1914年2月,李叔同在浙一师成立“洋画研究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普及西洋画知识。同年深秋,在经过一年多的基本训练之后,李叔同根据教学计划,决定安排人体写生课。这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次年,在杭州市浙一师任教的同时,李叔同又兼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职,往返于杭州、金陵之间。
皈依佛门
1916年,李叔同对佛教兴趣渐浓,有辞去两校教职之意,但两校均对其表示了挽留。同年夏天,在看到日本杂志中有关断食方法的内容后,李叔同突发奇想,想通过断食来治愈自己的神经衰弱症。为了更好的断食,李叔同经虎跑寺大护法丁辅之的介绍,前往虎跑寺断食,住在了方丈楼下的一间屋子里,并时常和方丈谈话,并阅读佛经。次年,李叔同开始吃素请经,拜佛烧香,萌生了出家的念头。1918年正月十五日,李叔同受三皈依了。七月初,夏丏尊到寺中探望李叔同,看到他仍然穿着一身俗家的衣服,一头的黑长发,就打趣地说:“看你这不僧不俗的样子,哪里像个和尚!”本来夏丏尊是用这样的话刺激他回到学校去,可是李叔同却当了真,于七月十三日便正式落发。而后,经过林同庄的介绍,李叔同前往灵隐寺受戒,正式成为佛门中人。
佛门经历
1918年10月,马一浮在由范古农担任会长的嘉兴佛学会讲授《大乘起信论》,李叔同便打算借这个机会去向范古农请教自己出家后修行的方针与策略。而李叔同听了范古农的建议后便留在了精严寺,边阅藏边将藏经阁中的《清藏》检理一遍,同时,他还将佛经整理标注。由此他也缓解了初出家的茫然情绪。同年11月,李叔同前往杭州海潮寺参与打七。次年正月过后,李叔同返回玉泉寺。而后,他又从玉泉寺重返虎跑大慈寺结夏。1920年,李叔同本打算前往贝山养静修习,但遇到洪水,并未如愿。到旧历八月,新城贝山即积雪凝寒,气温骤降,不宜居住。于是李叔同便和弘伞法师乘船到衢州市北门外三十里处高家镇之莲华寺。入住莲花寺后,李叔同不辞辛劳,继续钻研律学,书写佛经,校订经典。为寻到一处清净地方修习佛法,李叔同在1921年3月上旬离开杭州市,前往永嘉庆福寺修行。同年,李叔同翻阅了义净三藏翻译的《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去传》,颇为欣赏。因此,在《戒相表记》第一二次的修改时,李叔同屡次引用义净的学说来纠正南山律宗的学说。经三年的多次删改,到1924年,李叔同才最终定稿。而后,李叔同更是专门学习有部律。与此同时,李叔同写有《有部犯相摘记》一卷,《自行钞》一卷,并编有《学有部律入门次第》一文。
1922年正月,李叔同收到天津市俗家仲兄李文熙来信,告知其原配妻子俞姓在天津去世了,李叔同犹豫再三,最终并未前去吊唁。1923年春天,李叔同已经在在永嘉庆福寺掩关静修了两年。在完成自己掩关静修的愿望后,当时四十四岁的李叔同决定去外地丛林参访。次年四月十九日,李叔同回到庆福寺,再次闭关修行,调养身体。同年,他参照《高丽藏》古本,对由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明沙门智旭笺要之律典——《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进行勘校,并对其补释三章,即《引律释文》《立表辨相》《别录旁义》。1925年5月,李叔同前往法雨寺参礼印光法师,实现了他出家以来多年的心愿。1927年春天,李叔同到杭州常寂光寺闭关修行。三月,当时北伐战争初有成果,政局未定,当时有人提议要毁坏佛像,没收庙宇并勒令僧尼相配。李叔同听说之后,决定出关来护持三宝,并写下提倡灭佛的人的名单,打算约他们谈话。李叔同又致函浙江省当局旧师蔡孑民,旧友经亨颐、马夷初、朱少卿、宣中华等人,贡献自己关于整顿佛教意见及其对当时佛教新旧二派之主张,并推荐释太虚、弘伞二法师为委员,参与佛教整顿工作。由此,当时浙江省社会上喧嚣一时的“灭佛”主张才逐渐平息。
1931年4月,李叔同前往上虞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4月2日,李叔同在佛前发愿,舍弃有部律,专门学习南山的学说。自此,李叔同由新律家变而为旧律家。同年,李叔同又撰写了《灵峰大师年谱》。1933年,李叔同专工圈点唐道宣律师撰写的《南山钞记》,并续编了“戒本”、“磨”随讲别录。1935年农历正月,李叔同住在了厦门万寿岩。在此处,李叔同专心整理《弥陀义疏损录》并自序。为保全净土宗,李叔同撰写了《净宗问辨》。次年2月,李叔同撰写了《本妙法师般若心经论解序》与《本妙法师传》,记述了本妙法师的生平和撰写《心经论解》的经过。而后,李叔同又撰写了撰有《法空禅师传》与《重兴草庵碑》。1938年11月14日,李叔同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上讲述自己出家之后乃至在闽南地区十年以及戊寅年的行踪和弘法活动,对于追求“名闻利养”做最后的“忏悔”。1939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新加坡举办画展,募捐支援抗战,释广洽特意请徐悲鸿为李叔同画半身油画像一幅,为他庆贺六十岁大寿。
溘然长逝
在1942年旧历八月十五、十六两日讲经的时候,虽然李叔同精神振奋,但他的声音已经开始带有颓废之意。而后,李叔同更是说自己的身体发热,饭量也开始减少。等到二十七日,他已经开始断食,只喝水,拒绝喝药。二十八日下午,李叔同便带着妙莲法师到他的卧室记写遗嘱。九月初一日下午六时,李叔同在一张已经写过字的信笺纸的背后,手书“悲欣交集”四个字,并在左边写着“见《观经》”三个字,交给侍者妙莲法师,这便是他最后的绝笔。在民国三十一年壬午九月初四日(1942年10月13日)午后八时,李叔同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去世时面容安详。李叔同圆寂后,人们为了缅怀这位高僧,为其举行了庄严的出仪式及荼毗盛典,总共一千多人出席。他的遗骸焚化后,形成了一千五百余颗“舍利”。妙莲法师依照李叔同临终遗嘱,将其焚化之后的骸骨分装两坛,一坛送承天寺常住供养,一坛送开元寺常住供养。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佛学作品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净土法门大意》《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药师如来法门略录》《律学要略》《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佛法十疑略释》等。
音乐作品
《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落花》《悲秋》《晚钟》《月》
美术作品
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女》和《自画像》
主要成就
佛学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日常居住在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以戒行著称,下定决心要复兴南山律宗。他日常便整理律宗著述,还曾经创设“南山律学院”。同时,他还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观点。在佛寺修行期间,他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等佛学著述及《护生画集》《三宝歌》《清凉歌》等传世,以弘扬佛法为己任,死后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话剧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06年冬,李叔同和曾延年在东京创立了第一个现代中国话剧团体“春柳社”。次年春节演出的《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而后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可以说,李叔同对中国话剧起到了启蒙作用。
音乐
在音乐上,李叔同不仅是词曲创作大家,他还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曲创作的名家。李叔同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他在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同时也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
美术
在美术上,李叔同不仅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他还是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李叔同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李叔同本人也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祼女》和《自画像》等作品。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
书法
李叔同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同时,他的篆刻也是一绝。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印赏印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文学
李叔同在上海时便将以前所作的诗词手抄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和《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有的成为了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教育
弘一法师重视佛学教育,同样也始终关注着国民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重要争议
祖籍争议
李叔同在天津市出生是无需质疑的,但关于他的祖籍,学界存在争议。大多数史传文字记载李叔同的祖籍是平湖市,理由是李叔同于1902年在杭州市乡试时是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李广平”的名义参加的,而李叔同在1912年前往杭州的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任教时,仍在履历表上填写浙江平湖。但李家人似乎并不认同这点。李叔同的侄孙女李孟娟就曾在自己的书中写过,听长辈说,李家祖上是从山西省迁过来的。而学者章用秀则在《李叔同的籍贯考》中提出,李叔同的祖籍就是在天津市。此观点是从天津史志中的有关李叔同父辈李世珍的传记中推测出来的,因为此传记将其载入天津之列。同时,李世珍在科举考试的记录中也写着他的籍贯是直隶天津的,而且每次应试他也都是作为天津籍人出现的。
人物评价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曾高度评价李叔同道:“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林语堂也曾高度评价他道:“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也曾评价道:“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对李叔同的一生,夏丏尊曾评价道:“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俞平伯也曾说道:“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文明办丧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过世,他便将母亲的棺椁运回天津市。但母亲的棺椁却因是“外丧”而不被允许进入家门,李叔同又悲伤又痛苦,索性按照新式规矩来办理丧事。在办丧礼前,李叔同先在天津《大公报》上,以《文明丧礼》为题刊登通知:去除一切繁文缛节,不收钱、幛,只接受挽联、花圈。在丧礼上,亲属们都身穿黑衣、头戴青纱,行鞠躬礼,但既不穿孝服、也不跪拜。李叔同还亲自填词,借用美国人曲子为母亲弹钢琴吟唱挽歌《梦》:“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这场新式葬礼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都对李叔同的行为表示惊讶。
摇藤避虫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依旧和学生丰子恺有来往。有一次,李叔同到丰家做客,丰子恺请他就坐。在就坐前,李叔同总是轻轻摇动藤椅,然后再慢慢坐下去。丰子恺见状十分好奇,就问起缘故,李叔同回答说:“这椅子里的两根藤之间,也许会有小虫走动,突然坐下去,会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再慢慢地坐下去,也好让它们避开。”
不近人情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上八点到他家中。但两人住的比较远,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等欧阳予倩到了将名片递进去后,不一会儿,李叔同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李叔同说完便立马关上窗户,欧阳予倩也只好掉头回去。
数立遗嘱
中年之后,李叔同身体日渐不佳,大病缠身,因而他数次立下遗嘱。1924年8月,李叔同完成佛学重要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他的原手稿中便附有遗嘱。1931年4月,李叔同在法界寺患有大病,于是便写下遗嘱交给寺方。同年5月,他还到宁波市向弟子刘质平交付了遗嘱一份。1935年12月,李叔同又因病倒在了晋江草庵,当时他病势凶险,便又写下了《乙亥草庵遗嘱》。直到1942年,李叔同最后一次立下遗嘱,并交给了妙莲法师。
枯树发芽
在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徐悲鸿曾多次拜访李叔同。有一次,徐悲鸿看到山上一棵枯死多年的大树居然发了新芽,便问李叔同道:“此树发芽,是因为您的慈悲,感动得起死回生吗?”弘一法师回答:“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活过来。”
纪念场馆
天津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在天津市的故居共有两处。一处是李叔同降生的地方,地点是河北区粮店后街东侧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东口门牌2号的一所南北方向的长方形三合院。后来,其父将这所宅院卖出。另一处是坐落在粮店后街山西会馆斜对过的一所较大的宅第,即粮店后街60号院,李叔同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是一座已有150余年历史的典型清代建筑,占地2亩,计有各类用途的房间60余间。院内分为南北两部分,每部分各有前后院,形成一个“田”字形。整体建筑沿街而建,坐西朝东,大门为“虎座”门楼,门楣上有极为精细的“百寿图”镂刻砖雕,墙壁为磨砖对缝。迎面为刻砖照壁,门楼左侧为厅房,当年大门楼前和过道内分别悬挂“进士第”和“文元”两方大匾。前四合院有两个砖砌垂花门,有南北房各3间,东西房各5间。前脸均为雕有“渔樵耕读”的木结构装饰。在大四合院右侧,原有一个小花园,名“意园”,建有藤罗架,四周为竹篱围起。
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
李叔同纪念馆坐落于平湖市东湖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大瀛洲内,其建筑造型为一高雅、洁白之莲花,是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高24米,分上下两层。二楼设有七个陈列室和一个环形展厅,中间是一尊用九寨沟县汉白玉雕琢的李叔同(弘一大师)塑像,重20吨。陈列室分别展出了李叔同各个时期的生活照片与历史资料,并分别从书画篆刻、音乐、戏剧、诗词、教育、佛学成就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展示李叔同卓越不凡的人生轨迹,展现出李叔同从世俗到佛门的心路历程,供世人瞻仰缅怀和学习研究。纪念馆珍藏大师160件文物真迹,其中以李叔同生平最大的一件书法作品16条屏《佛说阿弥陀经》最为珍贵。
弘一法师纪念馆
1958年,开元寺尊胜院设立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了弘一法师出家后所书墨宝、照片及故居遗物等。1980年,泉州弘一法师纪念馆又在北郊清源山弥陀岩建造里弘一大师塔院。杨胜南居士为撰《塔志》,谢义耕书写。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文化延伸】近代名人留学往事——李叔同.搜狐网.2024-11-21
李叔同故居.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2023-08-03
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23-08-03
弘一大师 (1995).豆瓣电影.2023-06-07
李叔同(1998年).豆瓣电影.2023-06-07
一轮明月 (2005).豆瓣电影.2023-06-07
弘一法师 (2015).豆瓣电影.2023-06-07
一代大师李叔同 (2023).豆瓣电影.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