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论

中论

《中论》(梵语: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译为《中观论》《中论颂》《中观根本论》《正观论》,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为中观派的根本论书之一。《中论》为大乘佛教重要理论著作,三论之一,汉传佛教中的三论宗也以此书为根本典籍(即依“三论”立宗)。

内容简介

关于《中论》的历代著录情况,《隋书·经籍志》著录六卷,《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崇文总目》也作六卷 ,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并作二卷,《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亦作二卷 。曾巩曾经校勘《中论》一书,并序云:“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干《中论》二十篇,以为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李世民称尝见干《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阙。因考之《魏志》,见曹丕称干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干《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 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十谈到《中论》的著录情况时云:“今此本亦止二十篇,中分上下两卷。按《崇文总目》六卷,不知何人合之。李献民云‘别本有《复三年》、《制役》二篇’,乃知子固时尚未亡,特不之见尔。”分析历代书目对《中论》一书的著录情况,尤其根据曾巩晁公武所提到的《中论》的《复三年丧》和《制役》两篇逸文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直至赵祯景祐元年编撰《崇文总目》之时,《中论》一书应该尚有完本存世,但是到了南宋时期该书即已残缺不全,并且出现了将所存二十篇合并为上下两卷的本子,而晁公武、陈振孙马端临等人的著录所依据的就是这一本子。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中论》一书在北宋时即有不同的版本,曾巩明言所见《中论》为二十篇,则说明他所见之版本已经缺少了《复三年丧》和《制役》二篇,而曾经编撰《邯郸书目》的李献民所见之“别本”,则比曾巩所见之版本多出了《复三年丧》、《制役》两篇。到了赵构绍兴年间晁公武编撰《郡斋读书志》之时,他所依据的是已经合并为上下两卷的本子,说明其时《中论》已经不复有完本行世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在讲到《中论》的版本情况时云:“是书隋、唐志皆作六卷,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崇文总目》亦作六卷,而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则宋人所并矣。书凡二十篇,……曾巩校书序云:‘始见馆阁《中论》二十篇,及观《贞观政要》,李世民称尝见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今书独阙,又考之《魏志》,曹丕称干著《中论》二十余篇,乃知馆阁本非全书。而晁公武又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实有《复三年丧》、《制役》二篇。李献民者,李淑之子,尝撰《邯郸书目》者也。是其书在赵祯时尚未尽残阙,巩特据馆阁不全本著之于录,相沿既久,所谓别本者不可复见,于是二篇遂佚不存。”综合我们在前面征引的材料所述的情况,可知《四库全书总目》所云与实情相符。

《中论》有原序一篇,然不著作者姓名,所以究竟出自于何人之手,似乎难以确考。但是,根据《中论·序》结尾的一段话,可以推断该序应系徐干同时代人所作。《中论·序》有云:“余数侍坐,观君之言长怖,笃意自勉而心自薄也。何则?自顾才志不如之远矣耳。然宗之仰之,以为师表。自君之亡,有端木赐山梁之行,故追述其事。”从这段文字所透露的信息可知,该序之作者曾经与徐干有所往来,对徐干的道德文章非常景仰,对《中论》一书十分推崇,徐干故世之后,其出于对亡者的思念以及担心《中论》一书从此湮没,便特意作了此序。所以,断定该序作者系徐干同时代人应无疑义。正因为有《中论·序》中的这么一段文字作佐证,所以陈振孙严可均以及《四库全书总目》均以为该序系徐干同时人所作 。又,《中论·序》与《中论》之注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这个与徐干同时代之人不但为《中论》作序,而且《中论》之注也是出之于他的手笔。姚振绪《〈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四云:“案《中论》旧序末云:‘故追述其事,粗举其显露易知之数,沈冥幽微、深奥广远者,遗之精通君子,将自赞明之也。’此数语,则为注其书者之所作,可知也。”至于这个为《中论》作序和注之人的具体姓名,虽有是“任嘏”的说法,但因缺乏文献方面的佐证,故实难以考定。唐人马总意林》五云:“《中论》六卷,徐伟长作,任姓注。”既然《中论》之序与注皆出自同一人之手,那么按照马总此说,则《中论》之序便也应该是这个姓任的人所作了。但是,此任氏是否就是与徐干同时代的任嘏呢?虽然任嘏是徐干同时代人,本人亦善于著述,但是关于他为《中论》作序及注一事,因史书及历代书目中均没有记载,故而尚且无法确认之,所以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五十五注云:“任嘏与干同时,多著述,疑此序文及注皆任嘏作,不敢定之。”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审慎的说法。

创作背景

《中论》约撰成于中原地区三国曹叡时,题为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盘”,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中论》的目的在于破除外道的“若毕竟空一则无罪福报应”、无因论、自然论等恶见,而阐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毕竟空无所有”之大乘法。

作者介绍

徐干(171(辛亥年)-217)字伟长,汉末时期渤海(今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中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事迹附见《魏志·王传》。故相沿称为魏人。然干殁后三四年,魏乃受禅。不得以帝统予魏。陈寿作史,托始曹操,称为太祖。遂并其僚属均入《魏志》,非其实也。是书隋、唐志皆作六卷。《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崇文总目》亦作六卷。,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於圣贤之道。故前史皆列之儒家曾巩《校书序》云:始见馆阁《中论》二十篇,及观《贞观政要》,李世民称尝见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今书独阙。又考之《魏志》,曹丕称干著《中论》二十馀篇,乃知馆阁本非全书。而晁公武又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实有复三年、制役二篇。李献民者,李淑之字,尝撰《邯郸书目》者也。是其书在赵祯时尚未尽残阙,巩特据馆阁不全本著之於录,相沿既久,所谓别本者不可复见,於是二篇遂佚不存。又书前有原序一篇,不题名字,陈振孙以为干同时人所作。今验其文,颇类汉族体格,知振孙所言为不诬。惟《魏志》称干卒於建安二十二年,而序乃作於二十三年二月,与史颇异。传写必有一讹,今亦莫考其孰是矣。

作品评价

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

版本

汉译本

后秦鸠摩罗什译本。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叶少勇译,中西书局出版社。

梵文本

《中论》梵文单行全本,现藏哲蚌寺。此外有梵文单行残本传世。

《中论》月称注本,即《净明句论》,有梵文本与藏文本留传于世。

《中论》佛护释本,有梵文残本传世。

藏译本

《中论》月称注本,即《净明句论》,有梵文本与藏文本留传于世。

释本

释本有下列七种:

署名为龙树,释《无畏论》(Akutobhaya)。存藏译本。

青目释.《中论》,共四卷二十七品。存汉译本,并转译为德、英、日译本。

无着着.《顺中论》二卷。

安慧释.《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

佛护释.《中观根本论释》

清辨释.《般若灯论》十五卷

月称释.《净明句论》(prasannapadā)

作品影响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清辨之学成为中观自续派。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法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此论在中国影响很大。先是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弘传此论,据此论义撰写了《不真空论》等多篇论文。后有吉藏撰《中观论疏》,进一步发挥此论的思想,并将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一起作为依据,正式创立了三论宗。此论在中国西藏地区也很流行,佛护著《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宗喀巴曾撰《中论广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论思想的根本见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