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梵语: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约三世纪)撰,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历史沿革

创作背景

《大智度论》由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所撰,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重要论著。

翻译过程

《大智度论》由鸠摩罗什(344-413)大师译成中文,共100卷,一百多万字。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多万字,鸠摩罗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六十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是佛经入门必读经典,无现存梵本,也没有藏文译本,仅有文言文译本。于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在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始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译讫。因为中国人喜爱简洁扼要,故罗什仅全译论之初品,余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终成百卷。

此论由比利时拉冒特(Lamotte) 神甫译为法文。南希真于1966年在其所著的《呈现在大智度论中的龙树哲学》一文中,又将《大智度论》的重要章节译成英文,并作了解释。 注疏有僧肇《大智度论钞》8卷,慧影《大智度论疏》24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卷,昙影《大智度论钞》15卷等。

内容简介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 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译者简介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原地区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戴君仁。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到罽宾、沙勒,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鸠摩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历史影响

《大智度论》对中原地区隋唐的佛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相传天台初祖慧文就是读《大智度论》开悟的。在实际创始人智顗的思想中,也有明显受到《大智度论》影响的部分。而三论宗在《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之外,也在研究《大智度论》,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思想家,就使用了很多其中的中观学派的内容,具有其他佛教典籍难以被替代的价值。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2

​《大智度论》| 佛今欲说般若波罗蜜,何以令化佛说六波罗蜜?.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7

《大智度论》.宝通禅寺.2024-09-07

祖师纪念日 | 鸠摩罗什大师圆寂纪念 七佛译经师 凡情难测度.五台山大圣竹林寺.2024-09-07

讲座回顾|《大智度论》的研究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