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藏语:བླ་བྲང་བཀྲ་ཤིས་འཁྱིལ,威利转写:bla-brang bkra-shis-'khyil)是一座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寺庙,是甘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家AAAA级景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也被称为扎西奇寺。寺院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被誉为“世界藏学府”。1709年建立并于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后,它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拉卜楞寺曾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有闻思学院、时轮学院、释迦牟尼殿等景点,其建筑风格和特征大部分模仿西藏四大寺院。拉卜楞寺一直以来都保留着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是一个备受尊崇的学习中心。拉卜楞寺自1709建立以来整体规模变动不大,1946年第五世嘉木祥对其进行扩修,1958年被捣毁炼铁,在1980年重新开放后开始逐渐修复,直至2020大体修复完成。如今寺内仍保留活佛特色,收集有大量藏文文献。
拉卜楞寺于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2020年荣获国家“先进集体”。
名称由来
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将大夏河旁的扎西旗定为寺址,而后拉章建成后,为表现对大师的尊敬崇拜,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称“拉章扎西旗”,久而久之“拉章”转音为“拉卜楞”,且被当地人广泛使用,于是拉卜楞便成为了寺名,即“拉卜楞寺”。
地理环境
拉卜楞寺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而甘南州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西南端,还曾是丝绸之路“河南道”主要行经区域,此地是诸多文化的汇合交流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拉卜楞寺的最终选址落于此处。拉卜楞寺位于背山面水的地方,形状宛如海螺。寺院的整体地势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根据宗教性能力的强弱,不同功能区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地方。地势较低的地方代表着宗教性较弱的“现世”世界,而地势较高的地方代表着宗教性较强的“彼岸”神圣世界。高处供奉神佛、诵经学习的殿堂建筑以及寺主嘉木样活佛的寝宫,而低处则是普通僧侣的日常生活区域。这种功能布局特点以佛教曼陀罗为参考,结合地形地势,充分表达了其宗教内涵。
历史沿革
公元1709年(康熙帝四十八年),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大师受邀返回祖籍,在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建寺弘法。他选择了扎西滩,开始修建拉卜楞寺,1710年闻思学院大经堂建成,1716年创立了下续部学院。经过二、四、五等嘉木祥大师的扩建,该寺发展成为占地面积占地面积达1000多亩,有六大扎仓、48座经堂,500多间僧舍以及藏经楼、印经院、佛塔、库房、厨房等各种建筑的多功能建筑群落,成为格鲁派六大寺院中的后起之秀和安多地区宗教、文化、教育中心。
1763年,建立时轮学院经堂,正殿东西5间,南北11间。1784年建立医学院经堂,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于1879年建立喜金刚学院经堂,但在1957年失火被烧毁,后由国家拨款重修。1941年再建续部上学院经堂。
1946年,第五世嘉木样在大经堂修建了前殿院,使整座寺庙更加壮丽宏伟。这次修建使得大经堂拥有了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等几百间房屋,占地面积超过10亩,成为该寺最华丽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极端左翼路线的干扰,拉卜楞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七层高的颇章玛绕佛殿在"四清"运动中被拆除,并修建成电影院。佛殿内部的最大佛像(高约24米)在1958年被捣毁并用于炼铁。
文化大革命期间,拉卜楞寺遭受更加严重的破坏,许多佛殿被用作食品厂、屠宰场等其他用途。寺门关闭,僧众离散。唯有寺院西北一角保存了原来的建筑,约占原寺面积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寺址被政府机构占据。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拉卜楞寺经历了艰难时期,在中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根据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重视,得以逐渐修复。
自1980年对外旅游开放,大经堂在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于1985年7月进行重新设计,并于1986年6月开始了施工。于1987年完成了整个建筑的主体工程。新建的大经堂在采用新材料的同时大体保留了原有的风格。
建筑布局
拉卜楞寺布局上主要可以划分为殿堂建筑区、中心广场区等六大区,主要地势高低对宗教内建筑进行纵向布局。殿堂建筑区主要为闻思学院、时轮学院等六大学院以及除宗喀巴佛殿除外的其他佛殿,这个建筑区主要覆盖在寺院西北方最高处的核心位置,是二元世界中的“彼岸(佛院寺院)”世界。襄欠建筑区主要是院内各等级活佛的生活和居住的地区,主要有寺主嘉木样呼图克图(又称“大囊”)、色赤、堪布三种不同级的活佛襄欠建筑,其余建筑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南部地区。中心广场区在闻思学院东部,广场用来举办每年的重大法会或其他大型活动。僧舍建筑区采用集中式分布,一部分在寺院西南部的襄欠建筑区内,其他的在寺院东北部,中心广场相作为分割线将殿堂区和襄欠建筑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寺院辩经区主要用于普通僧人辩经,主要为闻思学院西南方向的辩经广场和寺院东北区的辩经院。寺院礼拜区主要包括闻思学院外围以及外围的环状礼拜道,主要用于信仰佛教的人们礼拜。
同时拉卜楞寺比较注重人与佛的区别,遵循“现实(周围村镇)”与“彼岸”的二元分布特征,将其布局大致分为四个等级,从河床开始根据地势从低到高分为一级阶地(主要为襄欠建筑)、二级阶地(大部分建筑在这个区,如闻思学院、时轮学院等)、二三级阶级交接地(空间相对狭窄,主要有弥勒佛殿)、三级阶地(主要为白伞盖佛殿),注重统一性、层次性和向心性的布局原则,越高的地方越接近佛,在拉卜楞寺中的发展地位也越高。
主要景点
六大学院
闻思学院
第一世嘉木祥阿旺宗哲在1710年建立了闻思学院,第二世嘉木祥在1772年对其进行了扩修,随后,第五世嘉木祥在1946年和1948年对其进行了两次扩修。而后,1985年一场大火使闻思学院面目全非。直至1986年后再一次重修、扩建,如今,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是拉卜楞寺中最大的学院。闻思学院设有律学部、俱舍部、因明部、般若部、中观部五大学程,除了律学部学时不定,其他部学时分别为四年、五年、四年、二年,学完全部课程至少要十五年。设有然坚巴、仁巴、多仁巴3种学位,其中多仁巴是闻思学院中最高学位。在布局上,学院由廊院、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共有两层,屋顶上饰以绿色琉璃瓦。后殿共有三层,顶部采用藏式平顶并加建了歇山,镏金铜瓦装饰的金顶。正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和历世嘉木样呼图克图的塑像。后殿内则供奉着镏金弥勒佛铜像、历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河南蒙古亲王夫妇以及其他活佛的灵塔。
续部下学院
下续部学院成立于1716年,是僧侣学习、颂经、礼佛的场所。建筑共有两个部分,前殿宽5间,进深6间,有两层;后殿宽5间,进深3间,有四层。整个建筑采用藏式平顶结构,院墙和前廊、前殿外墙呈白色,后殿外墙则是红色。前殿供奉着密集、怖畏、胜乐等佛像,后殿供奉着一世德哇仓等活佛的灵塔。
续部上学院
第五世嘉木样呼图克图在1941主持修建上续部学院,也被称为“绿瓦寺”。建筑由前廊、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面阔5间,进深6间,高两层;后殿面阔5间,进深2间,高三层。整个建筑采用藏式平顶结构,效仿了西藏自治区的上续部学院,后殿屋面加建单檐歇山顶金顶,覆盖绿琉璃瓦。大殿内部有嘉木样一世至五世的佛像、释迦牟尼佛像、弥勒佛铜像、十六罗汉像、35尊忏悔佛、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
时轮学院
时轮学院是由二世嘉木样在1763年创建的,是僧侣学习、颂经、礼佛之地。建筑由前廊、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面阔5间,进深6间,高两层;后殿面阔5间,进深2间,高三层。整个建筑采用藏式平顶结构,后殿屋面加建单檐歇山顶镏金瓦金顶。前殿内供奉时轮金刚铜像;后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及七大弟子像,左右两侧还有堪布仓、贡唐仓、旦巴嘉措等活佛灵塔。院墙饰白色,经堂前廊、前殿外墙饰白色,后殿外墙饰黄色。
医学院
医学院是由二世嘉木样在1784年创建的,是僧侣学习、聚集颂经、礼佛之地。建筑由前廊、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面阔5间,进深6间,高两层;后殿面阔5间,进深2间,高三层。整个建筑采用藏式平顶结构。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舍利塔,另有非常珍贵的藏族传统医学《四部医典系列挂图》。院墙饰白色,前廊、前殿外墙饰白色,后殿外墙饰红色。
喜金刚学院
喜金刚学院是由四世嘉木样在1879年创建的,是僧侣学习、聚集颂经、礼佛之地。1957年遭遇火灾烧毁,1959年进行了重建。建筑由前廊、前殿和后殿组成,前殿面阔5间,进深6间,高两层;后殿面阔5间,进深2间,高三层。整个建筑采用藏式平顶结构,后殿屋面加建单檐歇山顶镏金瓦金顶。学院主要供奉喜金刚泥塑像、金刚手大轮、虚空瑜伽诸佛,另外还供奉四世嘉木样活佛塑像、拉卜楞寺第十任大法台二世琅仓活佛东智嘉措灵骨塔等,二、三层库房内还珍藏有非常名贵的佛像。院墙饰白色,前廊、前殿外墙饰白色,后殿外墙饰红色。
佛殿建筑
弥勒佛殿
弥勒佛殿,又被称为大金瓦寺或寿禧寺,建于1788年,由嘉木样二世创建。这座佛殿的平面为方形,最初有三层高。它由前廊和正殿组成。在清朝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802年),尼治尔工匠铸造了留金弥勒佛像,这座佛像镶嵌着各种珍贵宝石,如蓝宝石、金刚石、翡翠和红宝石等。佛像胸前还配有敦贝尼玛赠赐的右旋白海螺壳。佛像内部储藏着画像、塑像、舍利以及经卷等,总计约402155件,来自印度、西藏和其他地方的高僧大德和著名学者们的作品。弥勒佛像两侧供奉着索智仓三世晋美索南嘉措供养的高5米铜质遛金八大菩萨像。在光绪八年(1882年),卓尼曲华相寺寺主嘛喝绕一世贤巴图道·根噶坚费在第二层平顶屋上增建了汉式木构单歇山顶,使佛殿变为四层。佛殿的正中门上悬挂着用爱新觉罗·颙琰的里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写成的“寿禧寺”金字属。在前廊的正面墙上,可以看到描绘四大天王、护火法轮、须弥山等壁画,东墙上有绘制的《生死流转图》等壁画。佛殿还有其他珍贵的文物,包括20多尊宗喀巴等人的铜质耀金像、15尊释迦牟尼及两大弟子的泥塑镀金像、4座二世阿莽仓活佛灵塔、70多幅名贵唐卡以及用金汁写成的220卷《甘珠尔》大富经。佛殿的外墙全体涂红色。
释迦牟尼殿
释迎牟尼佛殿又称小金瓦寺,建于1714年,是嘉木样活佛府邸的佛殿,也被称为小金瓦寺。它的建筑风格仿照大昭寺修建,并依山而建。整座寺庙由佛殿和护法殿两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它是一座汉藏混合式建筑,通面宽9间,总共有四层高。第一层呈“-”字形,第二层基本为方形平面,而第三层和第四层则呈“十”字形平面。第三层是佛殿,供奉着中心的释迎牟尼佛,并且两侧还有两根铜质龙柱。在1907年,四世念智仓活佛罗藏琅道嘉措增建了金项。寺庙的墙体都饰以黄色,周围的廊内设有铜质转经筒。护法殿位于佛殿后部,是一座典型的汉式建筑,面宽5间,进深3间,总共有两层,采用单檐悬山灰瓦屋顶。其中一层已废弃,有木楼梯通往二层前檐廊。
狮子吼佛殿
狮子吼佛殿又被称为寿安寺,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寿安寺是萨木察仓二世活佛在1809年捐资修建的,遵循了嘉木样三世的意愿。整个寺庙采用院落式布局,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佛殿占地面积为725平方米,由前廊和正殿组成。前廊宽度为3间,正殿宽度为3间,总共有四层高。佛殿的屋顶模仿西藏的建筑风格,采用藏式的平顶结构,整个建筑的外墙用醒目的红色来粉刷。狮子吼殿内有许多佛像,主要供奉着狮子吼佛,狮子吼佛是贤劫千佛中的第十一位。宗喀巴生前为格鲁派教规的严格执行、纪律整顿和佛法的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徒们因此赞誉他为"狮子吼佛"。格鲁派将宗喀巴大师视为"狮子吼佛的化身"。
白伞盖佛殿
白伞盖佛殿是由拉卜楞寺第十七任法台索智仓三世于1907年创建的。整个殿内由前廊、正殿和东、西楼梯间组成。前廊面宽3间,深度1间。正殿面宽3间,深度4间,总共有三层高。佛殿采用了藏式平顶结构,外墙装饰以红色为主。殿内正中央供奉着一尊留金白伞盖度母的铜像,两侧供奉其他留金铜像超过15尊,其中包括著名的萨迦五祖,即贡嘎宁布、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贡噶坚赞和八思巴。此外,殿内还陈列了近1000件供物和供器,以及100多幅名贵唐卡。大白伞盖佛母是藏密教中的重要神像,她的怒形象总体呈现洁白的身色,正面有三个头,每个头上有三只眼睛,多个头相叠在一起,形状有些像伞的盖子。
宗喀巴佛殿
宗喀巴佛殿是由闹日仓活佛于1887年创建的。该佛殿在1895年发生火灾后被烧毁,但随后进行了重建。然而,1928年又一次发生火灾,导致佛殿再次被摧毁。直到1941年才进行了重建。该佛殿由前廊、正殿和东、西楼梯间组成。前廊面阔3间,进深1间。正殿面阔3间,进深4间,总共有三层高。佛殿采用了藏式平顶结构,外墙饰以红色为主。殿内供奉着宗喀巴鎏金像,宗喀巴大师被视为佛殿的主要供奉对象。
白度母佛殿
白度母佛殿是由拉卜楞寺的第四位赛赤活佛之一霍尔藏仓六世罗藏华尔丹嘉措于1940年创建的。这座佛殿采用了院落式布局,面宽5间,进深5间,共有三层高。它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平顶建筑,总建筑面积为955平方米,并被东、西、北三面的转经廊环绕。外墙面通体饰以黄色。佛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铜质留金白度母佛像,高达5.4米。在佛像的西侧,还供有拉博楞寺根本施主第十代青海蒙古河南亲王扎西才让的灵塔。佛殿的东、西两墙壁上绘有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和白度母壁画,彰显着佛殿的庄严和神圣。
住宅建筑
拉卜楞寺的住宅沿袭了藏族寺庙住宅的特点,按照寺内活佛的等级来划分住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活佛住宅不同,大部分僧人的住宅围绕寺庙建立,只有那些身份特殊、地位超群的高僧或者活佛才有自己战门的住所。其中第一等级住宅为寺主嘉木祥活佛住宅,是寺内最高等级的活佛,有掌管本寺的大权,享受特殊待遇,有四处住宅和三处别墅,其寝宫是拉卜楞寺内最大的府邸。第二等级等级住宅是“四大色赤(贡堂仓、霍尔藏仓、萨木察仓、德哇仓)”住宅,均在寺内修建有较大府邸,但高度层数有要求,略小于嘉木祥府邸,有活佛“十八囊欠”之称。第三等级住宅是堪布级活佛住宅,这一等级活佛也可以在寺内修建自己的府邸,都是一进两院布局,前院为平房,后院可以建楼,可以用油绘彩绘进行装饰。第四等级住宅为普通僧人住宅,寺院不为这一等级僧人提供住宅,但又修建场所,有能力的可以自己修建,但规模要小于第三等级,只需满足住、行、坐、卧等基本需求,不许建楼房,也不能使用彩绘装饰。
其他景点
拉卜楞寺除了六大学院、佛殿和僧舍等建筑外,还有印经院、佛塔和转经廊等小景点建筑。其中印经院为嘉木祥二世于1749年建立,是拉卜楞寺的经典印刷机构,在“文革”期间被毁,20世纪90年重建,保存有宗喀巴师弟、所有嘉木样呼图克图等诸多活佛、高僧等的生平著作及其他藏文经典印版6.8万余本,还有大量的的佛典、佛像、坛城平面图印版等。寺内有铜铸镏金宝塔和砖石塔等佛塔,砖石塔由台基、塔身、塔刹组成,有砖石塔结构的塔有白塔、离合塔和神变白塔等小塔。白塔在寺院西面,离合塔在大经堂左侧,神变白塔位于寺院东北角广场,贡堂宝塔位于寺院西南处,贡堂宝塔共五层,其中底部三层为塔座,第四层是一座佛殿,和第三层一样都供有佛像,第五层是圆柱塔刹。转经廊规模相对较大,环寺院东、西、南三面建立,约有512间。
建筑特征
建筑选材
寺院建筑建筑大多以石、木、土和鞭麻为建筑材料,四面用青色石英石砌成厚墙。院落内部全呈木结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木柱上还悬有精美的绣佛和幢幡宝盖,顶幕缀以蟒龙缎袍。整体建筑近似梯形,高宽亦复如是,风格厚重典雅。
建筑格局
其中,以闻思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点,其他殿宇以半月形格局形成群星捧月之势。六座学院建筑的造型、内部空间布局、柱式特征以及装饰风格都完全模仿了西藏自治区著名的四大寺院建筑。多数学院采用本地藏族传统建筑形式,有些则采用汉藏结合式。西藏境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扎仓(学院)大多没有院落,未形成封闭的空间,或者有很小的院落,但庭院空间非常局促。而拉卜楞寺六大扎仓的经堂前均有宽敞的院落,建有诵经廊、僧舍等。除了闻思学院大经堂外,其余五个学院均有院落,院落周围绕以围墙。经堂建筑全部采用独特的回字形平面,佛殿平面则采用典型的凸字形或矩形。佛殿是指位于单独地段、专供礼佛之用的建筑,非常重要,因而体量都很高大。有的佛殿属于某一活佛所有,但为了强调法相庄严,规模仍相当高大。僧舍房屋都是单层平顶小屋,每院中都植花卉灌木,不种植乔木。
建筑工艺
都刚法式
拉卜楞寺建筑群中,除嘉木样寝宫采用了汉式和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外,所有佛殿和经堂都完全沿袭了西藏传统建筑风格,主要特征是“都刚法式”。都刚法式是一种定型化的藏式建筑法式,建筑平面呈“回”字形,象征着藏传佛教坛城。结构类似于汉式抬梁式,大木构架和墙体共同承重,墙体采用片石砌成。建筑采用平顶屋面,中部凸起部分为高广的礼佛阁楼,屋面建有金顶。建筑设计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和模数制度,建筑层高也采用“穷都”之数来控制。各木构件之间只有一个大致的比例关系。
墙体砌筑形式
片石墙
拉卜楞寺建筑群中的承重墙主要采用了片石墙体结构,包括六座学院经堂、所有佛殿以及图丹颇章等建筑。墙体地基处理相对简单,首先开挖基槽,宽度在2.6到3米之间,深度在2到4米之间,底部用黏土夯实,再用块石砌筑。基槽砌筑到地面后,开始砌筑承重片石墙。片石墙底厚度在1.5到2米之间,墙体内外表面贴平整而光滑的片石,内部填充不规则块石,相互叠压。黏结材料为当地黑土拌成的泥。砌筑时,从墙的一端向另一端砌,如此往复砌筑,片石相互叠压1/3。墙体内侧不收分,外侧收分(收分度一般为9%)。
边玛墙
边玛墙是一种叠加于片石墙上的装饰带,主要材料为边玛秆。边玛墙最初是为了防止偷盗者爬上房顶而设,后来逐渐演变成建筑身份和等级的象征。边玛墙只能用于比较高级的建筑,普通僧舍和民宅不可使用。砌筑边玛墙时,先将边玛草捆扎成小束,根部切齐并染成褐色,根部朝外密排在墙头,边玛草束之间用木条、出挑檐枋串通。一条完整的边玛墙自下而上依次为方、月亮枋、石片层、边玛草、月亮枋、椽子、石片、墙帽。边玛墙外侧悬挂镏金铜饰件(藏语称“朗久旺丹”)。经堂、佛殿建筑均饰两层边玛墙带,但比较简略。
女儿墙
拉卜楞寺建筑群中的所有建筑均为平顶屋面,屋面四周砌有女儿墙,体现了建筑的装饰艺术和身份等级。女儿墙内侧采用片石砌筑,外侧则做成边玛墙带,墙帽用筒瓦收结为顶。
梁架结构
拉卜楞寺建筑多采用藏式梁架结构,柱子形制多样,柱头层层叠压雕饰繁复的构件,有五层枋、七层枋和九层枋等。现存建筑屋面有汉式坡屋顶和藏式平顶,其中汉藏结合式屋顶在平顶屋面加建一座汉式单檐歇山顶建筑“金顶”。藏式建筑平顶屋面结构层比较特别,镏金铜瓦顶主要用于高级经堂、佛殿建筑,而琉璃瓦顶也是建筑等级制度的体现。黄琉璃瓦最尊贵,用于金顶或重要经堂、佛殿前廊、大门屋顶等部位,而绿琉璃瓦等级较低,用于装饰次要建筑的屋顶、大门、边玛墙帽。
拉卜楞寺拥有数量多达万余尊的佛像,高者近10米,小的仅几厘米,质地包括金、银、铜、铝、象牙、檀木、玉石、水晶和泥塑等,冠及身上嵌以珍珠、翡翠、玛瑙、金刚石等珍宝。这些佛像形态各异,制作精美,令人沉醉。除部分是本地区能工巧匠就地塑造的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北京、西藏自治区、蒙古等地,甚至有的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建筑色彩
拉卜楞寺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使用要求严苛,主要建筑使用红、黄、深棕三种色彩,其他建筑根据各活佛等级高低使用特定的色彩。其中黄色用于嘉木祥和各色赤囊欠楼房的墙,红色用于堪布以及和堪布地位相当的活佛的楼房,在大片区的使用下使得色彩分明、对比强烈,每年的10月25日前刷新一次,保证色彩常年保持新鲜、艳丽。主建筑群的木柱上细下粗,柱身用红色,木柱顶部的四周用彩色的贴木雕饰,大轮木前后两面也用彩色雕饰。梁的表面通常用石绿、黄色、大红等鲜明色彩装饰,用色方式和唐卡、壁画相同。
文物遗存
壁画与唐卡
拉卜楞寺的壁画是佛教文化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壁画有鲜明的特征,有多样的题材:壁画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佛、菩萨、天王、佛传、佛本生故事、六道轮回等,还有历史故事、宗教人物、建筑装饰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多种形象:壁画中有怒目攒拳、雄武勇猛的天王和护法神像,还有金刚和护法等充满宗教神秘感的形象,同时也有充满温静与慈祥的菩萨和供养天女等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壁画在继承藏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汉族地区及古印度巴拉王朝绘画形式和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杰作;数量庞大:据描述,拉卜楞寺的壁画数量众多,达到数以千计。拉卜楞寺的壁画以多样的题材、多种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庞大的数量为特征,展示了壁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唐卡可称作壁画的移动版,既深含佛教哲学,又蕴含佛教的美学。其中白噶尔唐卡艺术文化,其绘画技法非常精细和流畅,线条清晰而细腻,人物形象生动而有灵性。通过简洁而直接的表现方式,它展现了一种直观而简约的思维方式,直接触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这种绘画风格展现了独特的佛教境界,彰显了艺术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风格。具有拉卜楞寺的文化气息,主要弘扬无宗派主义的柔扎唐卡艺术。
藏文文献
拉卜楞寺收藏了藏区1000多年来的藏文文献,包括历史、建筑、宗教、医药、语言文字、声明、传记、工巧、天文、历算、修辞、辞藻、文法正字、缀韵、显密宗译著和学者文集等,共有6万多册。这些著作在印刷和包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用金银水银、珍珠、玛瑙、珊瑚、海螺等材料手写制作,有的用青缎刺绣,有的则用珊瑚、珍珠、宝石镶嵌。这些藏文文献的传承和记录对于研究藏传佛教以及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拉卜楞寺收藏的文献中,最著名的是由印度圣贤华尔旦达瓦智华亲手书写的贝叶经,以及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等百科全书,宗喀巴大师和拉卜楞寺历任寺主嘉木样呼图克图以及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的许多高僧大德的著作全集。
封文印鉴
拉卜楞寺至今保存有清朝光绪皇帝给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旦旺秀的封文、民国政府给第五世嘉木样·丹白坚赞活佛的封文、国民党政府褒扬第五世嘉木样令、爱新觉罗·旻宁赐给第三世嘉木样的印鉴、民国政府颁给第五世嘉木样的印鉴等封文印鉴,此外,还有金、银、铜、象牙、石、木等大小印鉴21枚。
佛像
拉卜楞寺拥有数量多达万余尊的佛像,高者近10米,小的仅几厘米,质地包括金、银、铜、铝、象牙、檀木、玉石、水晶和泥塑等,冠及身上嵌以珍珠、翡翠、玛瑙、金刚石等珍宝。这些佛像形态各异,制作精美,令人沉醉。除部分是本地区能工巧匠就地塑造的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北京、西藏自治区、蒙古等地,甚至有的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活佛
嘉木样
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生于1648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佛学家和学者,被誉为宗喀巴后第一人,创建了拉卜楞寺,传授《中观》和《律学》等五大精义,并著有《五部宗教哲学辩论注释》,对拉卜楞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于1721年农历二日初五日在拉卜楞寺原圆寂,享年74岁。
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经过翻译可能存在晋美旺波等多个名字版本)生于1728年,1791年圆寂,享年63岁,是青海尖扎县人,对拉卜楞寺的发展有建树,即位期间他多次前往西赞收集古老文献典籍,并和当时清朝政府通好,抑制藏区内部分裂。他参考西藏各寺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寺院各经院的规章制度。
第三世嘉木样·罗桑图旦久美嘉措生于1792年,1885年圆寂,享年64岁,是青海同仁县人,二世嘉木祥圆寂后,经三世土观·却吉尼玛寻找到灵童久美嘉措,由八世达赖、七世班禅主持,清爱新觉罗·颙琰派员参加,在大昭寺抽签,认定为三世嘉木样。一生为众多僧众讲经说法,57岁时被封为护法禅师。
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旦旺秀生于1856年是四川德格人,1916年圆寂,享年61岁,广传佛法,拥护共和。创建喜金刚学院,被封为“广济静觉妙严禅师”。
第五世嘉木样呼图克图·丹白坚赞生于1916年,是汉名黄正光,致力于民族文化发展,抗战期间借助活佛身份油说青、川等省,曾向国家捐30架飞机,积极抵御外辱。1933年被封为“辅国阐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
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生于1948年,青海刚察人,有丰富的政治经历,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省政协副主席等多个职务。是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四大色赤
拉卜楞寺是一个有着严格经学制度的寺庙,历代人才辈出。其中四大色赤指的是贡唐仓、萨木察仓、霍尔藏仓、德哇仓四大活佛系统。
拉不楞寺的文物馆藏有200余件文物,包括历辈嘉木样大师部分遗物、清廷、民国政府的赐赠品、佛事活动中使用的法器、古生物化石、动物骨骼、奇珍异宝等。这些文物大都用金、银、铜、象牙、宝石珊瑚制成,造型玲珑端巧,色彩斑斓。
相关功能
政治宗教功能
拉卜楞寺属于一百零八寺之一,但实际数量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所有教民每年或数年都需要前往寺庙献纳供养一次。总计该寺所辖的居住牧民有三十五庄,游徙牧民有十八族。还有一些不归直辖但表示同情的人群,例如果洛之康干康色和甘青川康的牧民大小七族,而甘青川康各地的寺院直接或间接地献纳供养并成为布教支部的一部分。这就是拉卜楞寺的宗教势力。与位于汉藏边界地区的塔尔寺不同的是,塔尔寺只涉及宗教事务,不涉及政治。
拉卜楞寺效仿了西藏的做法除了宗教势力之外,还具有政治势力。拉卜楞治理人民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拉德”,也就是所谓的“神民”,由嘉木样活佛直接治理。他们大约有二万户,其中五分之三在夏河境内,而附近的十三庄也属于这一类人群。第二种是“黑德”,也就是所谓的“牧民”,由世袭的土司治理。他们大约有三四万户,其中五分之一在夏河县境内,对嘉木样活佛非常忠诚。第三种是“厥德”,也就是所谓的“教民”,他们因宗教关系而受到嘉木样活佛的领导。这类教民散居各地,远至青海省、西康省、蒙古等地,近至四川省的松潘县和甘肃省的泌西等县,都有这类教民存在。
经济功能
和拉卜楞寺政治功能同样出色的是它的经济功能。拉卜楞寺的建立以及快速发展促使这里就出现了拉不楞镇。这里曾是“河南道”丝绸之路的商道,是众多商贸的必经之地,许多商贸在此交换贸易产品,该地逐渐成为众多商贸、民族进行商务贸易的重要关隘。每年拉卜楞寺举办多个法会和纪念会,法会的举办不仅可以对贸易商品进行宣传,还可以在法会活动举办的同时融入其他活动,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游客们的消费便成为拉不楞寺周遭的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同时拉卜楞地貌广阔,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和发展,市场也因此繁荣了200多年。拉卜楞寺的宗教和政治地位带来了商业繁荣,而商业经济又增加了拉卜楞寺的威望,两者相互促进,巩固了寺院的社会地位。
教育功能
拉卜楞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青、川交界地区,是佛学教育中心和最高学府。它的修习体制健全、内容完整、治学严谨,类似于一所综合性大学,共建有六个学院,其中最大的是显宗学院一一闻思学院,其余五个学院是密宗学院。拉卜楞寺的教育制度非常完善和健全,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安多的大型寺院。在历史进程中,拉卜楞寺的教育制度在借鉴其他寺院的基础上对组织机构、学经制度、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和法台传承共七个方面严格要求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制度。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05年,拉卜楞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20年8月22日至24日,拉卜楞寺举行第三届香浪节,现场迎来5万多名各族民众,23日举行的高原半程马拉松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跑步爱好者,香浪节的举办无疑带动了拉卜楞寺周围经济的发展。
2023年,拉卜楞寺于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重启“瞻佛”活动,当日展出的巨型佛像唐卡就吸引了7万余俗僧民众前来参观瞻仰,大量游客的到来,对拉卜楞寺的周围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2023年,五一假期迎来历史以来的游客峰,值拉卜楞寺的不断开发为甘南地区带来大量省内外的游客,累计接待游客41万余人,文化旅游带来综合收入接近2亿元,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相比于2021年分别增长132%和110%。
保护
2012年启动的“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此次保护修缮工程是拉卜楞寺建寺300多年来首次大规模整体保护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总投资超过4亿元,涉及佛殿本体建筑、油饰彩绘、壁画、电路照明改造、安防、消防以及旅游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部分完工的项目已通过有关部门评估验收,弥勒佛殿、嘉木样呼图克图寝宫等在内的14座完成修缮的佛殿正在等待国家文物主管部门验收。到2015年完成修复工作的70%,修复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截至2020年1月26日,“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文物保护工程已经完成了原计划项目的90%,其中14个佛殿已完成文物本体修缮,7个佛殿完成壁画修复,修复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2017年拉卜楞寺首次启动古建油饰彩绘修复工作,工作启动前已争取到资金1192万余元,彩绘修复工程立项也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在2017年年底已完成弥勒佛殿、白伞盖殿和白度母殿等殿的修复。
文化活动
放生节
拉卜楞寺放生节在每年正月初八在图丹颇章院内举行。活动当天会将寺内珍藏的宝物取出供人们观赏,之后僧众们跳简单的舞蹈,同时一起诵读《招财经》。吆喝出前日准备好的牛、羊和马,并将净水洒在它们身上,洒过净水的牲畜做上标记然后放生,被放生的马叫“种马”、牛叫“种牛”、羊叫“种羊”,同时明确规定放生的牲畜任何人都不能猎杀。
“毛兰姆”祈愿大会
拉卜楞寺“毛兰姆”祈愿大会在每年的正月初四至十七日举行,节日期间,拉卜楞寺的全体僧人,每天要在大经堂诵经6次,第一次叫晚会,第二次叫晨会辩论,第三次叫午时会,第四次叫祈愿会,第五次为晚茶会,第六次为晚辩争会。主要举办话剧、法舞、辩经、展佛、祈祷等活动,其中话剧和法舞为相对大型的活动。在节日这段时间内初八为牲畜放生、十三展佛、十四法舞、十五酥油花会、十六日“转香巴”。所有来到此的游客都能参加。
香浪节
香浪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拉卜楞寺的主要民间节日。节日初始是寺院僧侣在固定之地郊游、露宿、生活,尽显一幅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之景。野外生活露营和载歌载舞是香浪节每年的不变的主题,经多年发展,香浪节逐渐成为拉卜楞寺本地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
夏河拉卜楞寺景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7-20
夏河县寺院简介.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7-20
拉卜楞寺.夏河县人民政府.2023-07-20
夏河县拉卜楞寺景区.甘肃省人民政府.2023-07-20
拉卜楞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夏河县人民政府.2023-07-20
夏河拉卜楞寺.兰州市人民政府.2023-07-28
“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完成14个佛殿文物本体修缮.环球网国内.2023-07-20
恭喜!夏河拉卜楞寺获全国先进!.腾讯网.2023-07-20
明清时期的拉让印章.中国西藏网.2023-08-08
拉卜楞寺(bla-brang-bkra-shis-vkhyil).中国藏学网.2023-07-20
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凤凰网佛教.2023-08-08
依托拉卜楞寺文化,白噶尔唐卡艺术走进北京.中国西藏网.2023-07-20
拉卜楞寺的创建者一世嘉木样.夏河县人民政府.2023-07-29
拥护共和的四世嘉木样.夏河县人民政府.2023-07-29
五世嘉木样活佛捐飞机杀鬼子.央广网新闻.2023-07-29
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同志简历.中国人大网.2023-07-29
甘肃夏河借非遗节庆展藏族风情 引客“探秘”推文旅发展.中国新闻网.2023-08-08
甘肃拉卜楞寺重启“瞻佛”活动.中国新闻网.2023-08-08
“五一”假期甘南接待游客41万人次 旅游收入1.86亿元.澎湃新闻.2023-08-08
文物修缮.光明网.2023-07-20
中国藏学府拉卜楞寺首次启动古建油饰彩绘修复.中国新闻网.2023-07-20
毛兰木法会.夏河县人民政府.2023-07-20
拉卜楞寺大法会.新浪旅游.2023-07-29
香浪节.夏河县人民政府.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