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是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最后一个王国。大理国由白族首领段思平所建立,其政治中心位于洱海一带,首都为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大理镇),疆域包括今中国云南省及其周边地区、缅甸北部、老挝北部等地,与南诏疆域大致相同。
段思平出身家道中落的南诏武将家族,早年家境贫困,后因功升任通海节度使。937年,段思平起兵反叛,灭杨氏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定年号文德,以羊苴咩城为首都。968年,大理国致书宋朝,请求通好,后与宋朝划界,保持和平关系。11世纪中期,权臣慧贤皇贵妃逐渐把控大理国朝政大权,1094年高升泰一度废段氏自立,后因诸部反对,1096年高升泰逝世后,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此后大理又称后理,朝政继续为高氏把持。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进攻大理国,攻克羊苴咩城。1254年,蒙古军杀死大理相国高泰祥,俘虏末代国王段兴智,大理国灭亡。此后段氏继续世袭大理总管,直至明初被废除。
大理国承接南诏,国绵延达316年之久,是西南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国。大理国对南诏时期的制度与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尤其促进了南传佛教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西南地区及中南半岛北部的文化、民族塑成具有重要意义。
国号
根据《南诏野史》中的记载,“大理”这一国名来源于段思平在进军途中遇河流阻挡,在寻找渡口过河时被一位正在浣纱的妇女点拨指路的传说。传说中,这位妇女在为段思平指点过河道路后,便叫段思平将建立的国家命名为“大理”。
有研究认为根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等史料可推断“大理白族自治州”之国名来源于南诏后期的国名“大礼”。也有研究认为,“大理”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国号,体现段思平积极推进政治改革,推动“礼治”,以实现“大治大理”的政治理想。
历史
段氏建国
段思平的先祖是南诏将领段俭魏,他因在754年(唐天宝十三年)南诏与唐朝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南诏任命为清平官(南诏时期的宰相名),段思平是段俭魏的第六代子孙。
段思平出生于893年,在他出生后,家境已不再显贵,做过帮人放牧之类的营生。成年后,段思平被任命为幕览(小府的副将)。后来由于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最后被升任为通海节度使。
南诏权臣郑买嗣篡夺南诏政建立大长和国后,西南地区的政局陷入混乱动荡局面。郑买嗣建立的大长和国仅传三代,于928年被东川节度使杨干真联合清平官赵善政所杀,赵善政自立为大天兴国皇帝。公元929年,杨干贞又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
杨干贞即位后,对战功卓著,在各部族中颇有声望的段思平十分猜忌,其弟杨诏乘机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于是杨干贞命人追杀段思平。段思平逃到通海县、巴甸一带(今云南建水古城),得到了以董伽罗为首的董太后部族、以高方为首的高氏部族的支持。
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继续追杀段思平。937年,积累了足够力量的段思平向不满杨诏统治的滇东黑三十七蛮部借兵,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诏,一路上攻无不克,于逼近大天兴国首都羊苴咩城。杨诏集中兵力隔河据守,段思平一时找不到渡口。最后在一位正在浣纱的妇女的点拨下,段思平成功渡河,并一举击败杨诏。
杨诏兵败后退守永昌(今云南保山市),被段思平率军追击,最终自杀身亡。被废黜后一直闲居在羊苴咩城的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被段思平生擒。段思平占领羊苴咩城,继续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首都,建立大理国。
段思平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固政权的改革措施。他对支持自己起兵的各政治势力大加分封,如高、董二氏均被委以大权。段思平还尽数罢黜大义宁国的旧臣,依照罪行对他们进行惩处而非一概赶尽杀绝,被生擒的杨干贞则被段思平罢黜为僧,未加杀戮。
建立大理国后,段思平尽数废除杨氏执政时期的苛政,实行减税宽役的政策,并优待协助自己起兵的滇东三十七部,免除了他们的徭役。段思平还采取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大力推动各种宗教发展,其中尤以佛教为重。在段思平的改革下,大理政权实现了巩固,终结了此前西南地区三朝乱政的局面。
高氏夺权
段思平于944年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段思英继位后希望压制高、董两家的势力,于是倚重杨氏的政治力量借以打压高、董,引起两姓势力不满。高、董两家联合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废黜段思英,段思英在位仅一年。段思良死后,其子段思聪继位。在段思聪执政时期(952-968),高氏势力又逐渐压倒董氏,成为朝政的实际控制者。此后数任大理白族自治州皇帝均以高氏为相,高氏成为大理国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
段思聪在位时,恰逢后蜀衰弱,欲兴兵征伐,被国相高侯劝阻。960年,北宋建立,并于965年攻灭后蜀,与大理国接壤。段思聪于968年致书北宋以视友好,但未得回应。
段思聪死后,其子段素顺继位。段素顺在位时期,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杨氏势力又有所抬头。段素顺于985年去世,其子段素英继位。段素英在位时,笃信佛教,并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称“释儒”,官吏亦多从释儒中选任。
1009年段素英死,其子段素廉继位。段素廉在位时,围绕立嗣问题,大理白族自治州国上层的矛盾冲突再度加剧,段素廉子阿统被废黜,幽禁而死。1022年段素廉死,因其无子,其侄段素隆继位。
段素隆在位五年,于1026年出家为僧,将皇位禅让给阿统之子段素真(一作段素贞)。1041年,段素贞退位为僧,将皇位禅让给孙子段素兴。段素兴在位三年,于1044年因行为荒淫不端被废,皇位传给了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
1052年,因不满慧贤皇贵妃独揽大权,杨氏势力的杨允贤发起叛乱,大理皇帝段思廉命高智升率军讨伐,成功平定叛乱。平定叛乱后,高氏势力更加巩固,段思廉又以皇室直辖领地赏赐。1075年,在位31年的段思廉出家为僧,禅位于其子段廉义。段廉义生性柔懦,朝中大事均交由高氏决断,使高氏权力更盛。1080年,杨氏的杨义贞发动叛乱,杀死段廉义,自立为帝。高智升命令其子高升泰率滇东爨兵讨伐杨义贞,再度成功镇压叛乱,杀死自立仅四个月的杨义贞,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继位。高智升、高升泰父子因平乱拥立之功而大受封赏,尤其是高升泰受封承袭善阐(今云南昆明市)侯,使滇东地区至此彻底为慧贤皇贵妃所控制。
段廉义继位次年,因猜忌高氏权势,遭高氏逼迫,被迫退位为僧,高升泰立段思廉之孙段正明继位。段正明在位十三年,期间高升泰独揽朝政。1094年,高升泰废黜段正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中”,改元“上治”。1096年,因反对声众多,高升泰在临死前遗命后人还政于段氏。高升泰死后,其子高泰明拥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史学界通常将高升泰自立前的大理国称为“前理”,而高升泰死后复立的大理国为“后理”。
后理时期
与前理时期相比,在后理时期,段氏的统治已经有名无实,高氏一门世袭国相,并将重要府郡均纳入自己门下,完全掌握朝野大权。高氏还以善阐为东京建立“州国”,至此大理国形成东、西两京并立局面。
1108年,段正淳禅位为僧,其子段正严继位。段正严在位时,勤于政事,任用贤能,使大理白族自治州国一度呈现清明兴盛景象。但由于北宋灭亡,引发边疆动荡,滇东三十七部与高氏失和,爆发反叛,阐失陷,高氏将领高明清战死,高氏势力又陷入内讧,致使政局动荡,段正严欲借机揽权,却也未能如愿。段正严晚年时,因诸子互相争斗,于是于1147年禅位为僧。
段正严禅位后,其子段正兴在高量成支持下继位。1150年,高贞寿趁高量成出征平定三十七部叛乱时夺取相位,高量成不愿相争,将相国之位让予高贞寿。高量成退位后,潜心于地方政事,又尽力辅佐段正兴,使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再度呈现繁荣稳定景象。
段正兴晚年时沉迷佛教,逐渐不理政事,大修佛寺,加之高贞寿死后高氏内乱又起,致使大理国力又呈衰败之相。段正兴在位二十五年,于1171年禅位为僧,其子段智兴继位。段智兴在位二十九年,期间政治日趋动荡,君相均沉迷佛教。
段智兴死后,其子段智廉继位,在位四年,无所建树。段智廉死后,其子段智祥继位。段智祥在任时,举贤育才,时和年丰,大理国一度呈现中兴之相。但因高氏专权的局面并未改变,段智祥本人亦有喜怒无常、恃才妄作、爱好奇怪事物等缺点,又沉迷佛教,大兴土木,因此大理政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蒙古入侵
段智祥于1238年禅位为僧,其子段祥兴继位。段祥兴在位时大理白族自治州已面临内忧外患,诸多附庸纷纷独立自立。在北方,宋元战争于1235年爆发,1236年,蒙古军攻入四川省,但在此后数年始终难以突破川东地区。
1244年,蒙古经吐蕃东部地区(今天的川西康定一带)进攻大理。大理将领高禾出战迎敌,虽然战死,但阻滞了蒙古国武装部队的前进。因孛儿只斤·蒙哥孛儿只斤·窝阔台死后蒙古帝国汗位之争愈烈,蒙古军撤军。
1251年段祥兴去世,其子段兴智继位。同年,蒙哥继承元朝汗位。蒙哥继承汗位后,采纳其弟孛儿只斤·忽必烈献策,决定攻灭大理,以大理为基地,从西南迂回攻宋。
灭亡
1252年九月,忽必烈、兀良合台等率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大理。1253年九月,蒙古军在忒剌(今迭部县达拉沟)兵分三路对大理发起进攻。1253年十一月初,蒙军抵达大理边境的金沙江畔,派遣使者招降,大理国国相高泰祥拒绝投降,杀死使者。同年十二月初,蒙古军主力与大理军对峙,遭到大理军队顽强抵抗,兀良合台率领偏师从西北方向的香格里拉市(今云南香格里拉市)一带迂回进军,招降么些部落(今纳西族),占领三赕(今丽江市),使大理军腹背受敌。大理军被迫退守首都,高泰祥率大理军主力在羊苴咩城以北的重要关口龙首关迎战,遭到三路蒙古军会师猛攻,惨败。蒙古军趁胜于十二月二十五日攻占羊苴咩城,高泰祥、段兴智弃城而逃。高泰祥在姚州(今云南姚安县)坚持抵抗蒙古军,蒙古军围攻姚州十天,城破,高泰祥被俘。忽必烈欲招降高泰祥,但高泰祥坚持拒降,最后被杀。
蒙古军之后又俘获逃亡途中的段兴智,并将其献予蒙哥,蒙哥为彰显宽厚、巩固统治,将段兴智封为世袭大理总管,继续统治滇西洱海地区。段兴智感激蒙哥宽大,于是主动献出地图,并亲自领兵引导蒙古军平定继续抵抗的各部,还主动向蒙古提出在大理一带的治理和税赋方案,帮助蒙古巩固了对大理国故土的统治。
1257年,蒙古帝国在善阐成立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段氏继续世袭大理总管。后段氏逐渐垄断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一职。在元末时,段氏大理总管与元朝分封于善阐的梁王冲突升高,甚至在1343年发生战争。元亡明兴之时,段氏谋求自立,但遭到明将蓝玉、沐英的进攻而失败。明朝控制云南地区后,废除大理总管一职,将段氏后人降为虚职,段氏统治至此彻底终结。
疆域
大理国的疆域基本继承自南诏,定都羊苴咩城,洱海一带是大理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理国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省东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四川省南部以及越南、缅甸、泰国、老挝北部的部分地区,最东到普安路的横山(今贵州普安),最西到缅甸的江头城(今缅甸克钦邦杰沙市),最南至临安路的鹿沧江(今越南莱州省黑河市),最北到大渡河一带。
政治
中央官制
大理国的政治制度大多承袭南诏旧制,并加强文官统治。大理国的国君称“骠信”,宰相称“清平官”,清平官又分坦绰、布燮、久赞、彦赞等文华殿大学士,其中彦赞为大理所增设,而布为慧贤皇贵妃世袭,地位最重。清平官下有“九爽”,相当于负责具体行政的官员,具体有: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
地方行政
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前期,行政单位基本延续南诏旧制,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除了首都羊苴咩城及附近地区外,还设置了八府、四郡、四镇。
八府:大理国将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统治核心区设置为府,有善阐府(今昆明市)、威楚府、统矢府(即弄栋府,今姚安县)、会川府(今会理市)、建昌府(今西昌)、腾越府(今腾冲)、谋统府(今鹤庆)、永昌府八府。
四郡: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偏乡地区,大理国设置郡,有东川郡(今会泽县)、石城郡、河阳郡(今澄江)、秀山郡(今通海)四郡。
四镇:在靠近边境的边疆地区,大理设置了带有军事性质的镇,有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县)、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四镇。
三十七部:三十七部位于滇东地区,是当初起兵帮助段思平建国的黑爨部族,他们在领地上拥有自治特权。三十七部有普摩部、磨弥部(今沾益)、纳垢部(今马龙)、罗鸠部(今罗平县)、夜苴部(今富源县)、磨弥殿部(今宣威市)、落温部(今陆良县)、落蒙部(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师宗部(今师宗)、仁德部(今寻甸)、畔部(今东川)、嵩盟部(今嵩明)、际鹿部(今泸西)、维摩部(今丘北)、弥勒部(今弥勒)、阳城堡部(今晋宁)、强宗部(今阳宗海)、步雄部(今江川区)、罗加部(今澄江)、宁部(今华宁县)、休腊部、因远部(今元江)、罗婺部(今武定)、华竹部(今元谋县)、罗部(今禄丰市)、屈中司部(今开远)、纳楼部(今蒙自)、教合部、矣尼迦部(今马关)、王弄山部(今河口)、乌蒙部、乃娘部(今彝良)、芒布部(今镇雄)、乌撒部(今威宁)、于矢部(今普安)、休制部、峨部(今峨山彝族自治县)。
赕(甸)等小型聚落则分别隶属于各大理首府、府、郡、镇管辖。
经济
农业与畜牧业
大理国的社会经济相较于南诏时期有较大提升,农业进一步发展,除了洱海地区外,滇池地区也已成为富饶的农业中心。许多山地也被开垦出来,形成梯田,除了水稻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茶叶。大理国的畜牧业亦颇为发达,盛产马匹,每年有数千匹马经贵州省转贩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宋朝缺乏养马地,大理国成为了宋朝重要的马匹来源。
手工业与商业
大理国的手工业在南诏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兴盛繁荣。大理国所制作的象皮甲胄,坚硬似铁,形制精巧。此外,大理国生产的披毡、彩漆器皿、马策鞍等,也在北宋和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大理国有着先进的冶铁技术,云南刀在南方地区广为流传。大理国的冶铜技术也十分先进,铜器制作精美,形制多样。
大理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大理国与宋朝之间的贸易路线有四川省、州(今广西南宁)两条道路,其中以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的互市榷场最为繁荣。当时大理商人输往宋朝的商品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宋朝输入的则有文言文书籍、缯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除此之外,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首都羊苴咩城(大理)、东都善阐、威楚(今云南省楚雄市)、永昌(今云南保山市)等城市均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善阐成为与中原内外密切联系的枢纽,并在大理国灭亡后成为元朝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的省会,后来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云南省省会昆明市。
货币
大理国时期,贝币成为了流通货币的主导。大理的贝币又称贝巴,是产自南部沿海地区的海贝,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随着贝币流通主导地位的确立,贝币的财富意义增强,被广泛地作为财富的象征加以贮藏。除了贝币以外,盐也是大理国的重要货币之一,主要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流通。此外,绢帛也是在大理国通行的货币。大理国时期,云南的金银开采发展最为迅速,以致元初云南的金课、银课居全国之首。金银开采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金银货币的流通使用。据樊绰《云南志》记载,南诏时期,用作货币的黄金是片块状的生金。经大理国时期至元初,用作货币的金银已经过加工,提炼成“精金”“纯银”,制成金条,按量计值。
军事
大理国的军事制度大体延续南诏,分常备兵、乡兵和夷卒三类。其中常备兵为少数精锐,数量不多;乡兵类似唐朝府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夷卒是从依附于大理国的少数民族部族中借调的士兵,自段思平建国起,每遇战事,大理国多借兵于爨东三十七部,体现了大理国对夷卒的依赖。
外交
宋朝
大理国建国后采取内守方针,北宋亦吸取唐朝与南诏长期交战招致灭亡的教训,故两国往来虽不密切,但保持了和平。历史上曾有赵匡胤挥府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部分体现了两国的关系。968年,大理曾致书与宋交好,但未得回应。此后大理曾多次遣使朝贡。赵祯皇祐元年(1049年)北宋土司侬智高发起叛乱,失败后逃奔大理,被大理国杀死后送还北宋。赵顼熙宁九年(1076年),大理国遣使贡金装碧山、毡、刀剑、犀皮甲鞍辔。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段和誉曾派使请求入贡。政和七年(1117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使者至东京汴梁,贡马三百八十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碧玕山诸物,宋廷封段氏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省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不过,大理三百年来实际上一直是宋朝的西南屏障,使宋朝得以专注应对北方政权的威胁。直至赵昀年间大理被蒙古攻灭后,孛儿只斤·忽必烈从西南方打开缺口对南宋进攻,对南宋始构成直接威胁。
缅甸
大理国与缅甸蒲甘王国大致同时期,双方的交往史料记载较少。蒲甘国王阿奴律陀(1044—1078)时期,大理国国势衰弱,阿奴律陀趁势率军入侵,夺得大理国大片边疆属地。后大理国大体与蒲甘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双方贸易往来密切,佛教上更多有交流。大理国灭亡后,元朝又向蒲甘王朝进军,蒲甘王朝沦为元朝附庸。
宗教
在南诏后期时,佛教开始兴盛,到大理国时期达到极盛,并崇尚佛教密宗阿利僧派,所开筵席全是素食,甚至大理国国王22代,就有7代国王禅位为僧。在1976年清理重要寺院崇圣寺的主塔时,还在塔顶发现和唐代八世纪造像风格相同的观音像,证明了大理受到佛教的影响之深远。
民族
与南诏类似,大理也是以白蛮、乌蛮为主体的多民族混合政权,白蛮贵族与滇东的乌蛮三十七部在大理段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期由于高氏专权,白蛮、乌蛮部族与大理政权的关系开始恶化,但总体仍保持团结关系,直到大理国灭亡。
大理国时期是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大理国出现的许多族群日后逐渐发展为了现代的西南民族。其大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文化
大理国深受中原汉文化影响,儒家经典、史书、韵书、总集、佛典等文集十分流行,尊奉孔子。大理国时期,白语已经基本成型,出现了仿照汉字方块结构的文(方块白文)。大理国的文学作品文字优美,其中《兴宝寺德化铭》《嵇肃灵峰明帝记》《高生福墓志铭》《昆明经幢造幢记》等文学作品,文笔华丽,用典多元,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水平。
大理国的石雕存世不多,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大理国的绘画、壁画及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水平,名画《梵像图》被视为可与《清明上河图》并称的优秀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