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
滇池(Dianchi Lake),别名昆明池、昆明湖等,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云南省最大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郊,湖面海拔1886米,南北最长处36.5千 米,东西最宽处12.8千米,湖岸线长199.5千米,平均深度5米,最深深度8米,蓄水量约13亿立方米,总面积达309.5平方千米,流域总面积达2920平方千米。由于处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内 , 常年盛行西南风。
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脉地壳运动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发育在昆明盆地的西侧。由草海和外海两部分组成,整体呈南北向分布,湖体形状呈弓形。滇池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物种多样性丰富,代表了滇中高原生物多样性组成的基本特征。
滇池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是首批成立的全国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南滇池湿地公园不仅是昆明最大的河口湿地,还于2019年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此外,滇池还是昆明城市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净化区域环境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资源、开展水产养殖、发展航运,属国家三大重点保护湖泊之一。针对滇池出现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政府开展了滇池的治理和研究工作,对滇池采取了系统综合治理模式 。2023年,全湖水质指标已连续5年保持Ⅳ类,实现了30年来的最好水质。
命名
滇池古称滇池泽、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昆明池、滇海等。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滇池,是由两个湖组成。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古滇国时代,滇池分大泽和滇池泽两个湖泊,“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两泽之水约在魏晋时期才渐渐合为一水,并保留了滇池之名。
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根据地理形态而来,据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也就是说它因上游流入的盘龙江水流宽深,而下游螳螂川出口处窄浅,有如江河倒流,取其颠倒之意,所以称为滇池。第二种是寻音考义而来,《滇池及滇县考》记载“西汉刘彻前滇池县本作颠(巅)县”“滇池也为巅池,即山巅高顶之地”“滇”音同“颠”,加上滇池所处位置是高原之巅,因此得名滇池。第三种是彝族语言来推断。最早在滇池四周定居的土著多半是彝族,据彝族语言来推断,认为“滇”是彝语die(甸)的变音,即大坝子,滇池沿岸是云南省最大坝子之一,因此得名。第四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的,根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先有“滇”部落,后有“滇池”之名。
位置境域
滇池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东经102°29'~103°01'、北纬24°29'~25°28'之间,南北最长处36.5千米,东西最宽处12.8千米,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云南省最大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行政隶属云南省昆明市,范围涉及昆明市所辖的1个城区和4个郊县,即北部的昆明城区、东北部的嵩明县、东部的呈贡区、南部的晋宁区和西部的安宁市
历史变迁
在距今约7000万年的中生代时期末与新生代初,昆明附近在古盘龙江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成为宽浅的谷地。在距今约12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脉地壳运动,云南大地受地壳板块挤压产生南北向的大断裂。断层线以西的地壳抬升,形成山体陡峻的西山;断层线以东相对下沉,加之晋宁县西南部的刺桐关山地的抬升,导致古盘龙江向南流的通路被阻,逐渐积水而形成古滇池。从唐宋至今,因滇池水位下降、人类围湖造田等因素,滇池的面积从510.1平方千米缩小到了309.5平方千米。滇池的库容也从唐宋时18.5亿立方米减少到当前的13亿立方米左右。
地理特征
气候
滇池处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内 , 常年盛行西南风,最大平均风速5米/秒,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和热带大陆气团交替控。滇池流域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7℃,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20℃,冬夏温差较小。近年来滇池流域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冬季温度升高最为明显。
滇池流域降水季节性分明,2-5月为枯水期,6-9月为丰水期,10月至次年1月为平水期。20世纪以来,滇池流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波动呈现震荡趋势。由于湖泊蒸发的水汽更多随西南风输送到达湖泊下风方向,因此滇池流域西南风的下风地区平均降水量相对较大。1971-2009年,滇池流域平均年降雨量为977.9毫米;1987年平均年降雨量最少,为722.7毫米;1999年平均年降雨量最多,为1254.8毫米。
地质
滇池是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层断裂下陷而形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也称断陷构造湖泊,具有高原湿地面山、湖岸、湖滨、湖盆的典型结构特征。滇池湖泊主体的形成约在10万年前,湖盆呈现南北向。
滇池的沉积物源丰富,地层沉积齐全,厚度较大,岩性组合复杂。由元古宇至新生界累计地层沉积厚度达6902-13619米,以碎屑岩为主沉积层占总厚度的70%,其中变质岩占57%,碳酸岩次之。滇池的湖泊沉积物相较于中国其他浅水湖泊的沉积物,具有沉积期较长、完整性较大的特点。
地形地貌
滇池发育在昆明盆地的西侧,其周围各种地貌类型呈环状分布,如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台地和山地等。滇池由草海和外海两部分组成,整体呈南北向分布,湖体形状呈弓形,弓背向东,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湖体北部在外海和草海之间的位置有横亘东西的海埂,东端与盘龙江三角洲相连,西端伸入滇池,将湖体分为内外两部分。海埂以南称为外海,是滇池的主体部分;海埂以北称为内海,又名草海。
滇池湖岸地貌较为突出的是天然形成的海埂。滇池东北方向流入湖里主流盘龙江夹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海埂附近的湖底。加上滇池常年受西南风和波浪对湖底的侵蚀,侵蚀物一部分推向高处沉积下来。海埂在长期的侵蚀、沉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水文
滇池总面积达309.5平方千米,蓄水量约13亿立方米,湖面海拔1886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流域总面积达2920平方千米。
水位变化
1988—2015年滇池年平均水位为1886.94米,较古滇池的自然状况下降10米以上。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在1988-2015年之间,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米,年平均水位为1886.94米,最高年平均水位为1887.42米,最低年平均水位为1885.93米。1990-1991年上升后又有所下降,到1993年水位降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位,之后水位开始上升,到1997年达到历年第2高水位,2000年之后滇池的水位呈现较为平稳上升和下降的交替现象,2014年水位达到历年最高值。
近年来,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毫米,蒸发量与滇池水位呈负相关,综合降水量与滇池水位呈正相关,但综合降水量对滇池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更大。受降雨量的影响,滇池的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5-6月,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10-12月,1-12月呈现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化特征。
水源补给
滇池属浅水湖泊,处于老龄化阶段。滇池流域缺少过境水源,加上湖体水浅、蒸发量大,水资源缺乏 。滇池湖水主要依赖于以盘龙江为主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流域面积小、水资源少。滇池年降水量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滇池流域外调水工程成为新的水源补给来源。2007年3月建成投入运行的掌鸠河引水工程年调水2.5亿立方米,2012年4月建成通水的清水海引水工程年调水6000万立方米,这些外流域引水解决了流域内的城市供水短缺问题,减少了对流域内水资源量的需求。2013年底建成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工程设计每年可向滇池补水5.72亿立方米,弥补了滇池流域水资源的不足 。
土壤
滇池的土壤构成主要是泥炭土,它以湖沼相为主,具有孔隙比大、含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压缩性高、呈多级团粒结构等特征。滇池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地形特征是泥炭土形成的先决条件。在滇池流域内,由于河流分支较多,形成相对封闭的水域,气候适宜,有利于水生、湿生植物生长,为泥炭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最终泥炭土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由于滇池北部入湖处河流较多、湖水浅,因此泥炭土层比南部分布连续。
生物
滇池流域的物种多样性丰富,代表了滇中高原生物多样性组成的基本特征。
动物
滇池流域有哺乳动物8目26科6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2种,爬行类33种,两栖纲19种。评估为濒危(EN)的有乌龟、脆蛇蜥、细脆蛇蜥、银环蛇、眼镜王蛇、黑线乌稍蛇、王锦蛇7种。现滇池湖体仅存在5种土著鱼类,即泥鳅、黄鳝、鲫、滇池金线鲃和银白鱼。其中银白鱼属于滇池特有的土著鱼种,曾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中被列为濒危等级,同时也被列为云南省特有珍稀保护动物。除了滇池当地动物之外,每年冬季还有数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滇池绿道环草海段的滇池大坝区域。
植物
滇池流域的植物共有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35个群系,共165科674属1682种。其中特有植物属10属,较2010年新增特有属7属,分别为金铁锁属、花佩菊属、紫菊属、滇紫草属、长冠苣苔属、短檐苣苔属、箭竹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即金铁锁、金荞麦、大叶树等。5种云南省Ⅲ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分别是长梗润楠、裂果漆、滇瑞香、美花米饭树、紫金龙。
滇池全湖共有浮游植物8门,总体以微囊藻属的惠氏微囊藻、罗氏微囊藻和铜锈微囊藻为主。滇池湖滨及湖内维管植物有111科248属303种,其中水生植物59种,包括挺水植物28种,漂浮植物7种,浮叶植物7种,沉水植物17种。
入湖和出湖河流
入湖河流
滇池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主要入湖河流有29条,属于12个河系。其中7条流入草海,22条流入外海,呈向心状流入滇池。滇池发源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西北梁王山的黄龙潭地下暗河,与发源于邵甸白邑村的邵甸河汇合,成为滇池的主要入湖河流盘龙江。盘龙江分支为金汁河、明通河等,盘龙江以西有银汁河、白沙河、海源河等,东南方有东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及呈贡区的落龙河、捞鱼河、梁王河、南冲河等,晋宁区的盘龙河、大坝河等几十条分支河流,最终都汇入滇池。
出湖河流
螳螂川(普渡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滇池有两个出水口,一个是滇池外海西南的海口河天然出水口,第二个是1996年在滇池草海西侧开凿的西园隧道人工出水口。一部分滇池水经过西园隧道流出进入螳螂川的支流沙河,然后流入太平新城境内,经糍粑铺、读书铺、桃花村、罗白村汇入螳螂川。另一部分滇池水在滇池西南方的出水口海口流出,进入螳螂川,然后流入普渡河,向北流经富明县、巧家县等地汇入金沙江,最终汇入长江流入东海。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在距今约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龙潭山进行生活劳作,这些古人类是滇池区域最早的原始先民,被命名为“昆明人”。新石器时代,滇池地区的居民环湖而居,捕鱼为食,留下了研究内容最为丰富的“贝丘遗址”。公元前277年,楚国大将庄𫏋带兵打到滇池附近,在滇池流域建立了滇国。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军先征服了滇池东北方向劳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归降。西汉设置益州郡并赐“滇王之印”,益州郡下设24个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区),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东汉与哀牢国经过几次大战后,在滇西设立了永昌郡。
隋朝和唐朝初期,滇池地区为昆州,下辖益宁、晋宁区、安宁和秦臧等县。765年(唐永泰元年),南诏在在今昆明市城区一带修筑拓东城,拓东城设置拓东节度使,统辖拓东城和滇池地区及滇东南的部分地区。830年,南诏王将拓东城更名为阐。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此后鄯阐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鄯阐城到大理国末期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繁华城市。1254年,元军攻占鄯阐,设昆明二千户所,隶属鄯阐万户府。1274年改置云南等处行中书省。1275年改昆明二千户所为昆明县。1276年,昆明称中庆城,首次成为省会。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吴三桂先后在昆明市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1911年的“云南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省的统治。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1995年安宁市改为安宁市。2011年5月20日,改呈贡区为呈贡区。2016年,改晋宁县为晋宁区。
科考研究
1955年-196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是1955年3月3日-23日,这次属于试掘。第二次发掘是1956年11月-1957年1月,这次是最重要、收获最多的一次发掘,共出土文物4000多件。“滇王金印”就是在这次发掘中发现的,由此认为石寨山是滇王及其亲属的墓地,这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滇国的记载相吻合。此后的1958年和1960年又先后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两次发掘,这前后四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0座。第五次发掘是在1996年进行的抢救性发掘。石寨山古墓群先后经过1955-1996年这5次考古发掘,共清理滇王及其亲族臣仆的墓葬86座,出土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玛瑙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套)。
石寨山古墓群在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交通运输
滇池航运历史悠久。765年,南诏就开始在滇池上开展航运;元代诗人王升在《滇池赋》中描绘了当时昆明城东南云津码头的繁盛景象;明代以来滇池西侧碧鸡关下的高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晋宁区是滇池南岸著名的港口,此外明代开始在东西南各岸都设有河舶,管理船只征收海税。明末清初,滇池大约有850多艘木船,行驶于昆明市至昆阳、晋宁之间。1908年,云南绅商集资成立滇济轮船公司,购买了一艘由海防法国造船厂买来的25匹马力的“飞龙”号客货两用船。1929年,昆明华安机器厂自建的“西山轮”号下水,滇池上第一次出现了昆明市自建的轮船。1947年,滇池有大小船只有1325艘,全年客运人数为18万人次,货运量达到560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滇池共有民船3860艘。如今滇池航运已经是昆明市城市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滇池航运还被纳入《昆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
水利工程
汉代时期,人们在滇池周围修筑梯田并引水灌溉。南诏时期,滇池地区迁去大量移民;到大理国时代,滇池附近修建两条引水渠,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元代时对滇池的海口河进行了疏浚。这使滇池水位大幅度下降,滇池周围出现万顷良田。明清之后,滇池地区水灾严重,当时通过深挖盘龙江、海口河、疏浚螳螂川等方法,使滇池水位下降;滇池流域还多次兴修水利,开挖子河,解决了部分泥沙沉积的问题。
1969年开始,人们对滇池草海进行长达三四十年的大规模围湖造田。2008年12月底,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性工程措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通水。截至2021年8月31日,云南省通过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累计向滇池补水37.2亿立方米,按当前滇池湖容13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将整个滇池水置换了近三遍。
环境问题与治理
水污染与水生态问题
20世纪60年代,滇池流域工业兴起与人口开始聚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湖,滇池湖体水质开始受到污染,滇池水生态系统也开始受到损害,水生生物耐受能力减弱。20世纪70年代滇池水质维持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20世纪80年代,滇池流域乡镇企业和工业快速发展,造成滇池流域点源污染产生总量呈持续上升,重污染区域由最初的断桥、草海中心等滇池北部点位向南辐射,滇池整体水质由Ⅳ类变为Ⅴ类。20世纪90年代开始,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滇池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还存在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主要超标项目)。
随着滇池水污染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导致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呈现下降趋势。20世纪50-60年代,水生植物分布占水面面积的90%,70年代锐减到20%,80年代减少到12.6%,90年代之后逐步降至低于1%;水生植物由原先全湖水深4米以内均有分布变为仅部分湖湾及较浅沿岸带有分布。另一方面导致滇池的水华问题变得严重。1992年,滇池首次发生较大规模的微囊藻属水华,之后几乎每年都会暴发以微囊藻和水华束丝藻为主的蓝藻水华。滇池每年的水华面积超过水面面积25%的天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加,到2005年已长达356天。2007年6月,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造成蓝藻的疯长,引发了社会和媒体关于“滇池蓝藻暴发”的争议。
滇池治理
探索治滇阶段(1988—1995年)
1988年,昆明市颁布实施了《滇池保护条例》,开始对滇池进行治理。1990年,成立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正式启动治滇工作。1991年,建成处理规模为每天5.5万立方米的昆明第一水质净化厂并投入运行。
工程治滇阶段(1996—2006年)
1996年,国家加大对滇池的治理力度与资金投入,全面开展以提升流域污水处理能力的工程治理项目。1998年,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针对滇池做了“综合治理滇池污染可行性研究”。2002年,成立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强化管理和治理滇池的职能。
系统治滇阶段(2007—2015年)
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项目,以科技成果支撑流域水体污染治理,提出了“六大工程”的治理思路,滇池治理转为系统综合治理模式 。2008年至2010年,昆明开展了46个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包括环湖截污、环湖公路、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外流域引水等6大工程措施。
精准治滇阶段(2016年—至今)
截至2020年,建设完成了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等95个项目,建设完成滇池草海片区湿地和滇池湖滨湿地提升改造项目162.8平方千米。2020年8月20日起,滇池全湖及主要入湖河道暂定10年内全面禁捕。2022年11月,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实施了“基于AI的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关键种群智能感知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开展了滇池水生态系统智能监测体系,应用自动传感器、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和生态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滇池生态系统多维数据可视化平台等科研与示范工作。
治理成效
2018年起至今,滇池营养状态已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轻度富营养,滇池全湖水质指标上升为Ⅳ类以来,已连续5年保持Ⅳ类。随着滇池水质的改善,滇池的水华在2019年出现了6天,到2021年发生中度以上的水华仅出现2天。此外,在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极度濒危物种的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也得到缓解,截至2022年4月滇池的金线已超过200万尾。截至2022年11月,在滇池消失多年的鱼类和两栖动物也重现身影,其中包括濒危物种彩鹮、翻石鹬和铁嘴沙鸻等。
风景名胜
滇池水域,群山环绕,河流众多,被称为“高原江南”。在滇池的周围不仅有大观楼、观音山风景区、白鱼口空谷园、海埂湖滨浴场等景区,还有盘龙寺、寨山滇王墓等名胜古迹。此外,滇池四周还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龙门、筇竹寺等景区。
西山景区
昆明滇池西山景区位于昆明市西郊约15千米,连绵40多千米,海拔1900米至2350米。西山区森林茂密,花草繁盛,包括已有900余年历史的华亭寺、位于聂耳墓以南一千米的三清阁、云南省的道教石窟龙门石窟以及始建于元代的太华寺等景点。西山又称碧鸡山,在元代是“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滇阳六景”中被誉为“碧鸡秋色”;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在现代是“昆明十六景”的“睡美人山,龙门飞峙”。远眺西山群峰,像一个美丽曲腿仰卧在滇池旁的睡美人,因此西山又称为“睡美人山”。
大观楼
康熙帝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督建大观楼。大观楼面临滇池,与苍翠起伏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因登楼视野开阔,景致壮观,故名“大观楼”。清乾隆年间布衣诗人孙髯在大观楼撰写了一百八十字的长联,把滇池风光和云南省数千年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个长联被誉为“大观楼长联”。大观楼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齐名的天下名楼。2013年大观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翠湖
原为滇池的一部分,因湖中有地下水源源不断涌出,又得名“九龙池”。元代疏浚海口之后,滇池水位降低,翠湖才逐渐与滇池分离开,明初向西拓城,翠湖公园被围入城中。清爱新觉罗·玄烨年间,总督范承勋与巡抚王继文在翠湖建来爽亭,又在岛上建碧漪亭(即今杭州湖心亭),自此翠湖成为昆明市一景。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初年分别在湖中筑了两条贯穿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的堤,此后翠湖逐渐成为游览区。现在的翠湖公园占地面积352亩,内有海心亭、竹林岛、甲滇亭和九龙池等景点,是昆明市区的风景名胜。每年冬天有大量从北方飞来的红嘴鸥在翠湖越冬,成为一大景观。
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是首批成立的全国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也是唯一设在内陆省的国家级度假区。面积18.06平方千米,南临滇池,北连市区,东侧是西山区,西侧是西山森林公园。 度假区分为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现代游乐园、大型淡水沙滩浴场、民族文化风情园、垂钓基地、水上娱乐中心、珍稀动物观赏区九大功能区。气候四季宜人,平均气温14.7℃,空气质量365天均为优质。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
南滇池湿地公园位于滇池南岸晋宁区昆阳街道兴旺、墩子两个村,于2019年正式成为中国湿地公园,占地1709.43亩,是昆明市最大的河口湿地,也是滇池湖滨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整个湿地公园种满了植物百余种,树木丛生。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黑翅鸢、红隼等共127种野生珍稀鸟类。
相关文化
典故“汉习楼船”
张骞出使西域后,给刘彻献上从西夏(今阿富汗王国)带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产。汉武帝为解匈奴之患,派张骞前往西南夷寻求通往大夏的道路,希望对匈奴形成夹击。张骞派出4队人从4个不同方向寻路。在云南省方向“西夷西”洱海一带被昆明族阻挡。为征服熟悉水战的昆明族,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并建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这就是大观楼长联中“汉习楼船”典故的由来。
相关诗文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唐朝《蛮书》中描写了滇池旁的西山“在昆池西岸,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山势特秀,池水清澹”。
元代白族诗人王升在《滇池赋》中写道“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滇池写了“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诗句。
清代孙髯写下《盘龙江水利图说》,提出治水方案;并写下了180字的大观楼长联“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历史人物
孙髯(1685-1774年),清代著名民间学者、古滇名士。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观楼》一书记载,孙翁名髯,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省做武官,孙髯翁从小随父寓居昆明市。他非常喜欢大观楼,常到近华浦观赏景色。后来登临大观楼,写下180字的“天下第一长联”,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该长联大受欢迎,从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联圣”。
参考资料
【岁月】滇池——浩渺百里无边阔,水韵深处最昆明.昆明文旅.2023-06-05
昆明池与昆明湖.西安晚报.2023-06-05
【“官渡故事”音频】第23集:高原明珠:滇池.昆明官渡发布.2023-06-05
认识滇池,从这里起步.绿色昆明.2023-06-05
云南湖泊——高原的“眼睛”.央视国际.2023-06-05
台媒看大陆:云南昆明秀丽滇池 被誉为“高原明珠”.中国新闻网.2023-06-05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滇池——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美丽云南第三季.云南省地方志.2023-06-05
滇池看水.昆明市滇池管理局.2023-06-05
瞭望丨滇池奋笔“人城湖产”答卷.瞭望 2023年第19期.2023-06-05
《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绿皮书》发布.昆明日报.2023-06-05
滇池旅游.新浪旅游.2023-06-26
云南昆明:滇池湿地美如画.人民网.2023-06-05
滇池30年 一座高原湖泊的凋零.中国国家地理.2023-06-05
滇池全湖水质连续5年保持Ⅳ类.云南日报.2023-06-05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太空视角瞰滇池——揭开“滇文化”面纱.云南网-春城晚报.2023-06-05
冉隆中:滇池形成的过程和名字的由来.华文好书.2023-06-0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〇一一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6-26
昆明晋宁撤县设区 定了.云南信息报.2023-06-26
我市召开撤县设市25周年新闻发布会.魅力安宁.2023-06-26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丛书:滇池——湖泊学研究.赛杰奥.2023-06-26
滇池银白鱼人工繁殖获成功.云南日报.2023-06-26
道出滇池好风光.昆明日报.2023-06-05
【螳川水利】滇池唯一的出口:螳螂川历代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宁农业发展.天下第一汤安宁温泉.2023-06-26
传承历史 抒写昆明水文化乐章.昆明市水务局网.2023-06-26
【城市风景线】漫步彩色健康步道 遇见太平美好时光.宜居太平.2023-06-26
建置沿革.昆明年鉴(2022).2023-06-26
云南,发现一个古国.云南共青团.2023-06-26
滇地宝藏 | 乾坤不避西南境之汉习楼船.云南美术出版社.2023-06-26
昆明这个考古新发现,到底揭开了什么谜团?.金台资讯.2023-06-26
西山区历史文化概况.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2023-06-26
如此之滇!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将“点”开放.文博山西.2023-06-26
历史上的滇池航运.昆明市滇池管理局.2023-06-26
乘“水上巴士”游滇池要成真了!滇池航运工程6月将全面完工.昆报头条.2023-06-26
《昆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 将构建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昆明信息港.2023-06-26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书写“两山论”的云南故事.人民资讯.2023-06-05
云南发布水资源公报 滇池水质连续三年中度富营养.昆明信息港.2023-06-26
滇池蓝藻再次暴发不会威胁昆明市民饮用水安全.新华社.2023-06-26
滇池管理局称滇池蓝藻为“大量富集”引发争议.北京青年报.2023-06-26
综合治理滇池污染可行性研究.国科网.2023-06-26
云南治理滇池3年内将投入资金近300亿元[组图].新华社.2023-06-26
云南滇池全湖暂定10年内全面禁捕.央视网.2023-06-26
市滇池研究院获“2022年度省市一体化重大项目”立项支持 滇池治理用上AI技术.昆明市滇池管理局.2023-06-26
“滇池综合治理工程绩效评估及策略研究”项目验收会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23-06-26
滇池蓝藻“变形”记.云南日报.2023-06-26
滇池新说(第二十五期).昆明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2023-06-26
滇池金线鲃的回归与突围.云南日报.2023-06-26
滇池.生态中国网.2023-06-26
景区导览.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2023-06-26
西山风景区概况.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2023-06-26
大观楼.昆明市大观公园.2023-06-26
昆明翠湖.云南省生态环境厅.2023-06-26
周游昆明系列第二站,跟着小编去翠湖一览风光吧!.昆明理工大学.2023-06-26
云南16个湿地公园进入最佳观赏期,晋宁南滇池将建18300亩国家湿地公园,你想去哪一个?.文旅晋宁.2023-06-26
今天,换一种方式打开晋宁!.掌上春城.2023-06-26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昆明广播电视台.2023-06-26
汉习楼船.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23-06-26
名人大讲堂|《华阳国志》记录了哪些我国甚至世界之最?名人大讲堂为你详细解读.封面新闻.2023-06-26
云南地方志|大观楼长联.云南地方志.2023-06-26
【昆明·Life】孙髯翁:孙翁长联传天下,碧波滇池育昆明.昆明文旅.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