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斑鱼
巨石斑鱼鱼(Epinephelus tauvina),又名石斑、虎麻、过鱼等,是鮨科石斑鱼属动物。其体长最长200厘米,一般为60-70厘米,体重可达100多千克。巨石斑鱼身体呈长椭圆形,侧身是扁的。巨石斑鱼前额较隆起,眼睛是圆形的,上下颌差不多一样长,中间有多排牙齿,还有一个鼻孔位于吻部的中间,它们身上还有多条条纹以及黑斑。
巨石斑鱼主要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南部以及中国东海、南海诸岛和台湾等海域。巨石斑鱼生活于海洋浅海以及海洋潮间带之中,喜欢栖息在岩礁、珊瑚礁区以及石砾底质海区的清澈区域,喜欢光线较暗的区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暖水性底层鱼类。
巨石斑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种,可在市场出售,具有商业价值;其肉味鲜美,可以补钙,具有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巨石斑鱼的体长最长为200厘米,一般的60-70厘米,体重可达100多千克。其身体呈长椭圆形,侧身是扁的,头中等大小,头长大于体高,头部斑点较密,具有横条纹6条,有2-3条纵纹,该纹在背部中断。头长为体长的38.2%。巨石斑鱼的中心比边缘的颜色更深。
巨石斑鱼的前额较隆起,眼睛是圆形的,眼径为头长的27.00%,它们的上下颌差不多一样长。上颌骨远超过眼睛,最大宽度约为眶下深度的两倍,上颌骨宽度为标准长度的6.8-8.1%,上颌长度为标准长度的21-24%,上下颌之间有圆锥齿2对,上颌联合处的内齿比颌前部的固定犬齿长。吻长是上颌长的2.0-2.4倍,为头长的33%,吻较尖,口裂较深,可以到达眼中央以后的下方,眶间区狭窄,平坦至微凹。巨石斑鱼的前鳃盖骨角处的锯齿若稍稍扩大,鳃盖几乎直得盖到了上边缘。巨石斑鱼有一个鼻孔位于吻部的中间,并且鼻孔靠后端大于鼻孔前端。
巨石斑鱼的幽门盲囊数为16-18个,其前盖骨有4枚较短的刺。背鳍有硬棘11枚,鳍条13-16根,第一背鳍有7根棘,以第二鳍棘最长,有斑块状的黑色素分布,第二背鳍有15个支鳍骨,并出现短的鳍条。巨石斑鱼有5条稍斜向前的带,2条在背鳍鳍棘部,1条在尾柄。臀鳍有10个支骨,硬棘3枚,短鳍条8根。腹鳍为2根扁平状的长棘,其长度与头长相等,两侧未见有小刺,其上多个斑块状的黑色素分布。巨石斑鱼的胸鳍是扇形的,胸鳍有鳍条18-19根,腹囊是桃形的,肛门距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57.40%。巨石斑鱼的颠顶部有少数星状黑色素,上颌端有黑色素胞,直肠后上方和肚门下方有黑色素分布,臀鳍末端和尾柄下缘的体侧以及尾下骨处有星状黑色素胞,尾鳍中间黄黑色,边缘黑色。巨石斑鱼有可数肌节25对,脊索末端是平直的。
巨石斑鱼成鱼有纵向排列的鳞片95-112片,且是光滑呈摆线状的,而幼鱼的身体栉骨上有鳞片。并且幼鱼相比于成鱼,身上背鳍、尾鳍和臀鳍上的黑点更加接近,在苍白的间隙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网状结构。
生理特征
巨石斑鱼随着温度的变化,身体的新陈代谢会发生变化。当温度降低至21℃时,呼吸和代谢速率急速下滑;当温度急速下降,有可能是因为巨石斑鱼进入了恐慌状态,其呼吸和代谢速率再次升高;当温度继续下降,呼吸和代谢的速率再次逐渐降低。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巨石斑鱼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南部以及中国东海、南海诸岛和台湾等海域。
栖息环境
巨石斑鱼生活于海洋浅海以及海洋潮间带之中,喜欢栖息在岩礁、珊瑚礁区以及石砾底质海区的清澈区域,喜欢光线较暗的区域,深度范围1-300米,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更喜欢生活在礁滩、潮汐池和红树林河口,而成鱼更喜欢生活在较深的水域。
生活习性
巨石斑鱼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暖水性底层食肉性鱼类,其在60米以上的海底,以底栖甲壳亚门和其它鱼类为食。虽然巨石斑鱼的游泳速度不快,但因为它的身体构造比较特殊,所以往往可以实施突袭的方式进行捕食,给猎物来个措手不及。
生长繁殖
物种生长
巨石斑鱼生长快,其生长速度比红斑鱼快50%以上。在生长的过程中,幼鱼会吸收卵黄囊中的卵黄。
生殖特点
巨石斑鱼是雌雄同体,是性逆转鱼类,2龄性成熟,初次性成熟均为雌性,即在雌性的生殖腺先发育时,首先是卵巢发育成熟。接着当雌鱼发育到9龄以上时,体内精巢不断发育,最后性转化演变为雄鱼。所以巨石斑鱼低龄鱼雌性居多,高龄鱼雄性居多。巨石斑鱼性成熟雌鱼最小体长为45厘米,而有成熟精巢的雄鱼最小体长是74厘米、体重11千克以上。体长66-72厘米的巨石斑鱼的性腺处在转变之中,同时具有卵巢和精巢组织。所以巨石斑鱼的雌性和雄性的性状很难区分。巨石斑鱼的这种变性特性一生中需要多次,有时一天就需要很多次。
巨石斑鱼的产卵季节在10月至翌年2月。
人工养殖
养殖区域
巨石斑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进行养殖的国家有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用延绳钓、手钓和底拖网可捕获巨石斑鱼。巨石斑鱼为海水网箱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在网箱养殖的过程中,大多使用正方形的黑色尼龙孵化网箱来养殖此物种。
鱼苗
在人工养殖巨石斑鱼的过程中,最小的雌性个体的体长为45厘米,体重3千克,雄性最小个体68厘米,体重8.2千克,是用于人工养殖的亲鱼。养殖的巨石斑鱼比野生的体型要小得多。巨石斑鱼较容易进行养殖,是海水网箱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
养殖困难
人工养殖巨石斑鱼时,巨石斑鱼可能会发病,巨石斑鱼对一些寄生虫没有免疫性,例如原生动物纤毛门,这种动物容易使巨石斑鱼致病,福尔马林是治疗这种病的有效药物。人工养殖的巨石斑鱼也常会发生眼病,或者遭到一些细菌的感染,例如革兰氏阴性菌溶藻弧菌,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等。
由于巨石斑鱼雌雄同体,所以人工繁殖时需要1-3年的强化培育,否则就会因为精子质量低劣而产生性别复原问题,性腺中出现活跃的卵黄卵,导致人工繁殖失败,雄鱼不足问题给巨石斑鱼人工繁殖带来很大困难。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巨石斑鱼在其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很常见,在太平洋海域,巨石斑鱼常见于1980年代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轻度捕捞地区,并且在那里的巨石斑鱼被广泛应用于近海的商业和渔业。在大堡礁进行的一项水下调查,记录了该物种的密度为0.04条鱼/1000平方米。在斐济、汤加、法属波利尼西亚以及新喀里多尼亚不常见该物种。在西印度洋浅层珊瑚礁上进行的水下调查中也没有发现该物种,而在2014-2015年间,迭戈加西亚礁的查戈斯群岛观察到一个个体,在肯尼亚北部靠近索马里边境的一个深海藻类岩礁上也观察到了一个个体,该物种占肯尼亚手工渔业中石斑鱼捕捞量的不到5%。
保护级别
2016年,巨石斑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由于数据不足所以无法对其进行评估(DD)。
保护措施
在巨石斑鱼的分布范围中建立了一些自然保护区,但还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巨石斑鱼经过6个月的养殖,体重可达800克,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可在市场进行销售。其在科威特和阿拉伯海湾国家被视为高级食用鱼,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鱼类品种,为食用鱼类,肉味美,可补钙,具有食用价值。
物种对比
巨石斑鱼、黑点青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以及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都属于石斑鱼,具有共同特征——俗名都是“青斑”,身上都布满斑点,在体色、体形、斑纹等特征非常相似,表现为身体较修长,体表呈棕黑或棕黄色,身体与各鳍覆有许多橙红色或红棕色圆斑,尾鳍圆形等,并且它们的繁殖季节、产卵习性、生长速度大致相同。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它们,以下举出了这三种物种的不同点:
相关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盐田试验站里的青年科技人员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父本与巨石斑鱼进行杂交育种,经过反复试验,培育出子代“青红斑鱼”。
参考资料
Catalogue of Life China.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5
Epinephelus tauvina ( Forsskål , 1775 ).fishbase.2023-04-25
科威特养殖的巨石斑鱼的病害.中国知网.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