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佛教经典,别名《心经》,全文260字。该经是佛教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髓、精要,也是流传最广泛的佛教经典之一,在佛教经典中地位很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涵盖般若性空的精深要义,先否定小乘的四谛论、五蕴论,进而阐明大乘“诸法空相”的立场,结尾部分的咒语又由大乘转换到金刚乘的思维方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公认的版本有七种,其中唐玄奘的译本流传最广。此外,自问世以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社会各阶层因喜爱而抄写,也因此留下一批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心经碑》等。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般若(bō rě)”意为智慧,但与平时所说智慧的含义有所不同,这里的智慧指深刻体验真理后得到的特殊智慧,是禅定世间烦恼的大智慧。“波罗蜜多”的含义是到彼岸。“心”的意思为心要、心髓,指该经涵盖六百卷般若经的精义、精要。“经”,梵语修多罗,曾译为契经,有契理、契机之意,此处可理解为向上契合十方诸佛所证的妙理,向下契合众生可度的机缘,此外也有其他解释,如法本意、微法意、涌泉意、绳墨意、结意等。

译者及版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现公认有七个版本,译者分别为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唐法月、唐般若共利言等、唐法成、唐智慧轮、宋施护,其中唐玄奘的译本流传最广。

唐玄奘(600-664),本名唐僧,法号玄奘法师,活动于隋末唐初。他曾用17年时间到印度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翻译佛经共75部1335卷,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沙门知仁笔受。

以下为七种公认版本汇总表。

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主要思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涵盖般若的精深要义,包含佛教小乘、大乘、金刚乘的基本知识和思想,但否定了小乘的四谛论、五蕴论,进而阐明大乘“诸法空相”的立场,结尾部分的咒语又由大乘转换到金刚乘的思维方式。

该经分为显说般若和密说般若两大部分。显说般若部分为“观自在菩萨”至“三藐三菩提”,开头一句先树立典范,增添修习的信心,后阐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观念,进而阐述“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也如此,再通过大段否定形式破我执和法执的妄、显缘起性空的真。密说般若部分为“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结尾,主要内容为咒语,可令修习者持诵。

地位与影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字数最少、内涵最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唐玄奘所译《大般若经》有600卷,几乎占其所译佛经1335卷的一半,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是600卷《大般若经》的心要、精髓,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经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历代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疏也层出不穷,自上世纪以来,学者陈寅恪、长田彻澄、那体慧、方广锠、万金川等亦对该经进行诸多研究。

在中国,对佛教徒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现在日课和各类法事中,是每日必诵的经典,对古时候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现在的普通群众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持诵、抄写、书写、刻印的重要佛教经典。在全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已被翻译为日、韩、越、藏、蒙、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如爱德华·孔兹版的英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16年10月27日,在江苏南京召开首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心经》文化论坛,有240余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使领馆官员及留学生代表参加,他们用本国语言共同书写《心经》,在本次论坛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增进交流、维护和平发挥了作用。

相关作品

书法作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为佛教经典备受欢迎,有许多帝王将相、高僧大德、文学家、书法家都抄写过该经,留下诸多经典作品。下表为部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作品。

文学作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角唐三藏原型即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之一唐玄奘,而这部作品既是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旅的神话魔幻小说,也是讲述唐僧师徒四人扫清内心繁杂、修炼心性最终成佛的故事。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为佛经中的重要经典频频出现(第十九回、第二十回、第三十二回等),贯穿唐僧西天取经的整个过程,在许多唐僧遇到困难的时刻给予精神力量。而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克服自身弱点、修炼成佛的历程,也暗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教人破除杂念欲望、脱离苦厄、最终心无挂碍的主旨。

参考资料

梵本《心经》略释.中国佛学院.2023-04-28

王志远:“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中国宗教学术网.2023-04-28

..202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