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火漆印

火漆印

火漆印,又叫封蜡、火漆蜡、封口漆,是人们在重要文书、信件、包裹等的封口处滴上烧化的火漆,趁热盖上印章,留下带有图案的遗迹,用以记录相关信息(类似现在的邮戳),并确保内容物的安全(如果有人私自打开,会造成火漆破损)。

火漆印起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当时人们用刀刻或用漆将文书写在竹简或木札上,用绳捆好,在打结处塞进一块胶泥,然后在胶泥上盖印,这块泥印就叫“封泥”。封泥传入西方后,封粘材料改为蜡质,即用蜂蜡、威尼斯松脂和朱砂组成的混合物取代胶泥。

1626年,法国人鲁索将不同比例的焦油、朱砂和来自印度的天然漆混合加热,形成一种新的粘合材料——火漆,呈红色或棕红色。现在人们常用的火漆,则是用松脂、石蜡、焦油及颜料混合加热制成的火漆棒或火漆颗粒,颜色丰富。

由于火漆印具有防拆、不易伪造、耐用久等特点,如今火漆印用作国内外的信函封印与设备封印,也用于工艺美术创作与装饰,并且成为了中国文物进出境的专用章。

名称

火漆印,又叫火漆蜡、封口漆、封蜡、封印蜡、火漆戳等,因使用时以火焰加热特殊的漆料而得名。最初起源于中国,名为“封泥”;传入西方后,改变材质为“封蜡“,英文名为seal wax,wax seal-stamp, wax seal,sealing wax;再经漆料改良,诞生如今的“火漆印”。

起源

火漆印起源于中国古代封泥。

商周时期,用来识别标记或复制花纹的玺印已经出现。最晚在春秋时期,商品交换频繁,青铜铸造工艺进步,作为具有保密兼信物凭证功能的玺印流行开来。《周礼·地官·掌节》中“货贿用玺节”,指买卖货物要有印信凭证,可以证明当时玺印非常普及。

早期公私书信、文件来往,大多写在木、竹简上。木牍是一块长实木板,为了内容保密,还要用一块木板盖在上面,这块盖木叫做“检”,相当于现代的信封。检与牍用绳子捆在一起,然后在绳结上用胶质黏土封缄,并在上面用玺印按压,再将黏土烘烤干硬,使得其他人无法不留痕迹地随便开启拆看。一般玺印是阴文,在胶泥或火漆上为阳文。若有多支简札,则装在囊(布袋或箱笼)里,用绳子绑好,加封泥印。这些起着封护作用的胶质泥土,称为封泥,其使用方式与火漆印一脉同源

之后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将胶泥预制成长条形及丸状、饼状,存放在密封的泥筩(小型筒状的青铜容器)中,用内置丝织物保持湿度,使用时取出即可。这与现在的火漆棒、火漆颗粒大同小异——使用时切下一小块,放入铜勺中加热熔化,转移至纸面上再盖印。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改革和推广,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牍,中国古代的封泥随之逐渐消失。

发展

火漆印章是火漆印诞生的必要条件。

火漆印章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那时国王文武兼施,文牍经营与武力征服同样重要。因此玺诏文书制度不断发展,推动了君主印章体制的完善。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封泥传至西方,被改造成材料易得、操作方便、颜色瑰丽的“封蜡”或“蜡印”,即用蜂蜡、威尼斯松脂和颜料(通常为朱砂)组成的混合物,经过熔化和搅拌配置而成,然后将熔融的混合物倒入棒形模具中。使用时把凝固后的蜡质移到待密封的信封或文件上方,用火焰加热,最后在形成的蜡滴上压上封印。之后又用印度尼西亚虫胶代替蜂蜡。

1626年,法国人鲁索用不同比例的焦油、朱砂和虫漆(印度的天然漆),混合加热成了新的封护材料——火漆,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在火漆尚未凝固时,选用合适图案的金属模子按压,冷却后即可留下清晰图案。

火漆印开始广泛应用于一般信函封印,并被用于外交邮件,迅速传遍欧洲和美国。

火漆的发明同时也促进了火漆印章的发展,提高了火漆印的艺术价值,引起了火漆印的收藏之风。

现代应用

信函封印

国内解放初期,邮政业务较少,火漆印因其保险性强而被应用于“特挂”信函封,即特种挂号信函。封口纸封口后,再用火漆封口,并加盖邮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邮政业务量陡然增加,操作繁琐的“特挂”火漆印慢慢消失。

国外部分信件仍在使用火漆印,如阿根廷火漆封,在封口盖有火漆印,上面留有F.F.V三个字母;阿尔巴尼亚邮政挂号信,背面封口盖有火漆印,中心是五角星,周框内缘是“地拉那”地名。乌克兰伊万诺弗兰克夫斯克州寄出的邮资封,背面封口盖有火漆印,上面留有乌克兰文拼写的国名、地名,中心是乌克兰国徽等。

中国文物进出境专用章

火漆印章是文物进出境管理机构鉴定审核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文物进出境管理权的重要象征。

其他

火漆印具备美学价值,因此可见于新媒体美术、工艺美术作品或书法作品中;手账、咕卡等DIY领域也常将火漆印用于装饰。

此外,火漆印还应用于药瓶与电气仪表等设备作封口之用 。

相关研究

目前对于火漆印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对中国封泥(火漆印雏形)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

《秦封泥研究》,提出“封泥”在先秦称“”,两汉至唐朝一直称“印封”,钤有皇帝御印的称“玺封”,并研究了秦封泥中最有特点的“读法不同”现象和“十字”界格,探讨了秦朝官印制度和印面文字问题,对于秦史和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汉代封泥的考古学研究》,经过材料整理,归纳出三类封泥。其一为直接封于物品、器物的遗留,一般正面为圆形或椭圆形,侧面可见两侧呈弧状,泥背特征极其鲜明,多遗留有横贯的绳纹或检的痕迹;其二为依附于各种封泥匣的遗物,一般较为规整,可进一步分为“凹”字形匣封泥和“回”字形匣封泥;其三为无字封泥,贯穿了封泥的出现、发展与衰退。

《齐封泥与齐三服官》,基于对封泥的断代考察,扩展了唐宋以来对“齐三服官”的了解,也为研究汉代宫廷消费品的生产、秦汉官营纺织业以及汉代工官的演变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

对火漆印的鉴定和艺术价值探索

《封泥印迹在朱文印创作中的应用价值》,以封泥印迹借鉴于朱文印创作实践为切入点,对现存资料封泥印迹特征分类整理,对封泥出土后文人篆刻直接或间接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突破朱文仅取封泥厚边及残破效果入印的现状,分析封泥印迹在朱文印创作应用中的多方面意义,以探索封泥印迹为朱文印创变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对火漆印实物的收集与个案研究

如《两个现代火漆封》介绍了一枚阿根廷火漆封和一枚阿尔巴尼亚挂号信火漆印;《一枚加盖火漆戳的特挂封》介绍了1962年广州市寄发的火漆封;《“厦门镇守使之关防”火漆印》介绍了1927年颁行的火漆印章;《日本的火漆保险封》介绍了日本寄往中国的带有五个火漆封点的保险封等。

参考资料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