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是西夏建国初与宋的一次战役。天授礼法延四年(1041),李元昊元昊派兵攻宋渭州(今甘肃平凉),逼近怀远城(今平凉北)。宋陕西经路安抚副使韩琦急调行营总管任福率兵万余人,并统辖泾源路等处将官率所部随同作战。宋军在怀远城南与夏军遇,元昊佯败,任福率军追击,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甜水河)西口,被元昊埋伏的十万精兵包围。宋军遭到突然袭击,任福和将士万余人战死,仅千余人冲出重围。

好水川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首次使用信鸽作为通讯手段的战役。

历史背景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川口之战以后,赵祯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为陕西省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延路。延州之战后,西夏军对宋西北边地的进扰愈加频繁。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宋廷为牵制夏军,采纳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建议,拟发泾原、鄜延两路兵反击。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异议,仁宗命诸臣再议。李元昊元昊乘宋进兵未决,再度攻宋。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李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隆德县),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西吉县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

战争过程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今同心县预旺东)进发,经天都寨(今海原县),沿瓦亭川(今葫芦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

韩琦听说西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经怀远城、得胜寨(今西吉县台北市),抵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兴隆镇西北),出西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如不利于战,则据险设伏,待西夏军回师时截击。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率轻骑数千先发,辖朱观、都监武英等后继。

二月十三日,进至捺龙川(今西吉县偏城东北),听说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正与西夏军战于张义堡(今固原县张易)以南,于是转道南进,急趋交战处。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军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西夏军佯败,诱宋军追击。任福不知是计,脱离重,轻装尾随追击。黄昏。追至好水川,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饥渴交迫。朱观、武英部屯笼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约次日会兵川口,合击夏军。

二月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恰为夏军发出合击信号。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桑等战死。

战争结果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十四日,朱观、武英部进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军重围中。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任福身负重伤,小校刘进劝他突围,任福大声喊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杀死。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均战死。其中王为行营都监,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来援,被夏军击败。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仅朱观所部千人逃脱。西夏军获胜后,李元昊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

相关评价

总评

此战,李元昊运筹周密,预先设伏,诱宋军就范,发挥骑兵优势,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是一次成功的伏击战

历代评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李元昊称帝)此后,双方立即开始了谈判,以解决在党项族统治者的地位及其名份方面的分歧,到1044年才最终达成协议。与此同时,两国都投入了一场破坏甚钜的消耗战争,这场战争因党项人取得了三次较大的胜利而特别引人注目。

吕思勉:德明之子元昊反,兵锋颇锐。宋朝屯大兵数十万于陕西省,还不能其侵寇。到1044年,才以岁赐成和。

历史影响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之后李元昊踌躇满志,有声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之语。而宋军退兵中途,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持故衣纸钱为烈士招魂,噩耗传到东京,“关右震动,赵祯为之旰食”。宋仁宗怒贬户部尚书、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和韩琦、范仲淹。宰相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当地民间流行一首《边地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此时正在知泾州任上,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在佛寺设醮祭祀阵亡将士,抚恤遗族,使人心得以安定,结果被斥为滥用公使钱,庆历四年春,守巴陵郡。

李元昊宋朝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给西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榷场,禁止西夏所产青白盐入境,使西夏不仅失去了直接的经济实惠,境内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价昂贵,“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连年战争使西夏民穷财尽,人怨沸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境内部族人民纷纷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西夏兵力到战后已处于“死亡创者相半,人困于点集”的境地,元昊再发动战争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元昊也认识到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在战略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基于以上原因,元昊向宋朝试探求和。最终促成夏宋议和的重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宋、辽、夏三者关系的新变化。元昊同辽为“甥舅之亲”,奉行倚辽抗宋之策;辽则利用夏宋对立,向宋讨价还价,从中渔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得到实惠,这引起了元昊的不满。夏辽之间其时又发生争夺领属部落的纠纷,导致关系恶化,联盟开始破裂。元昊感到处境孤立,为免除两面受敌,也必须同宋朝和。

历史遗迹

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陈田玉一带,农家打庄整地、挖渠开沟常会翻出成堆的白骨。据单家集的群众反映,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产队组织社员开挖水渠时,就发现了大量的人骨和马骨,一坑一坑地埋着,最厚叠压骨层达2米左右。

1984年文物普查时,普查队的同志从白骨中还发现了成捆的铁箭头和铁质兵器。1988年,西吉文物部门在距兴隆镇18公里的硝河乡(德胜寨),还征集到一顶西夏时期士兵使用的铜头盔,该头盔是我区馆藏文物中的一件孤品,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998年,西吉县文物管理所在红岗遗址发现一坑道中埋有人、马颅骨几百个,有的人头骨、马头骨上还插着铁箭头。1999年兴隆镇维修粮库围墙时,挖出一个长度100多米、厚度1米的尸骨层,人骨、马骨相互叠加,其状惨不忍睹。2009年西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陈田玉村北红岗遗址沿山崖边,到处是层层的白骨,有距崖顶几米的,也有距崖顶十几米的,并且在农民取土时,还挖出豆绿瓷盏、铜(铁)箭头、四系灰陶背壶、马刺、瓷蒺藜、将军罐、陶灯、铁琉球、瓷片、铁甲和一把铁刀,铁器出土后基本腐烂。插在人马头颅的铁箭长约6公分左右,三角菱形,证明西夏当时使用武器主要是铁器,这与史料记载吻合。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考古队努力下,相关一系列文物的出土进一步有力证明好水川之战古战场,在西吉县兴隆镇王沟、陈田玉、姚杜村一带。

附录

当地民间流行一首《边地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参考资料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国学导航.2016-06-04

李元昊(嵬名囊霄,景宗),1032—1048年.国学导航.2016-06-04

《中国通史·北宋的积弱》.国学导航.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