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牧草
梯牧草(学名:Phleum pratense L.)为禾本科(Poaceae)梯牧草属(Phleum)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猫尾草。原产于的温带地区,欧美各国均已栽培。在中国新疆有野生分布,中国西南、西北等地则是从其他国家引入栽培。梯牧草喜寒冷湿润的环境,不耐炎热和干旱,但抗寒性强,可生长在低湿的泥炭地或寒冷的峡谷地中。
梯牧草须根稠密,有短根状茎。秆直立,基部常球状膨大并宿存枯萎叶鞘,具5-6节。叶鞘松弛,短于或下部者长于节间,光滑无毛;叶舌膜质;叶片扁平,两面及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圆柱状,灰绿色;小穗长圆形;颖膜质,脊上具硬纤毛,顶端平截。颖果长圆形。花果期6-8月。
梯牧草是饲用价值较高的牧草之一,富含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其适口性较好,可调制成干草,也可供放牧和青贮饲料。可将梯牧草与黑麦草、地毯草、雀稗等混播,作为绿化材料或保土植物材料。据《山东中药资源精要》记载,梯牧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止血、解热、杀虫的功效。
梯牧草传播迅速,繁殖较快,有可能抑制当地植物的次生演替过程并改变植株群落,其还可作为病菌宿主,影响谷类作物的正常生长。梯牧草先后被美国多地列为入侵禾本科杂草。后来又被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列为入侵物种。防治梯牧草的入侵,除可从源头控制其种子的引入,还可通过人工采收和施用除草剂等方式防治。
形态特征
梯牧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茎
须根稠密,有短根状茎。秆直立,基部常球状膨大并宿存枯萎叶鞘,高40-120厘米,具5-6节。
叶
叶鞘松弛,光滑无毛;叶舌膜质,长2-5毫米;叶片扁平,两面及边缘粗糙,长10-30厘米,宽3-8毫米。
花
复总状花序圆柱状,灰绿色,长4-15厘米,宽5-6毫米;小穗长圆形;颖膜质,长约3毫米,具3脉,脊上具硬纤毛,顶端平截,具长0.5-1毫米的尖头;外薄膜质,长约2毫米,具7脉,脉上具微毛,顶端钝圆;内稃略短于外稃;花药长约1.5毫米。
果实
颖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
物种分布
梯牧草原产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欧美各国均已栽培,其在中国新疆有野生分布,中国西南、西北等地的梯牧草则是从其他国家引入栽培。梯牧草主要分布于北纬40°-50°的寒冷湿润地区,多见于海拔1800米的草原及林缘。
生态习性
梯牧草寿命较长,一般生活年限为6-7年,喜寒冷湿润的环境,不耐炎热和干旱,抗寒性强,在-30℃低温下仍能顺利越冬,可生长在低湿的泥炭地或寒冷的峡谷地中。梯牧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潮湿的黏土或壤土中均可正常生长,但在石灰含量过量的土壤中易生长不良,其耐酸性强,在pH值4.5-5.5的土壤中均可生长,在强酸、强碱土壤中易生长不良。花果期6-8月。
繁殖
梯牧草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在地温为3℃-4℃时,种子开始发芽,气温高于5℃时开始返青,抽穗期适宜温度18-19℃,秋季低于5℃时停止生长。梯牧草的大量开花时间可持续12-15天,在一天中从日出到中午开花最多,开花顺序是从花序上部1/3开始向下开放,穗上部授粉较穗下部早3-4天,种子成熟亦早。
栽培技术
梯牧草多采用播种繁殖。
播种
梯牧草播种前需整细犁平土地,浇好底水,耙平土壤,并施底肥。有春雨地区可行春播,秋季多雨地区可行秋播。撒播种子后,再粑平覆土,使细小种子与土壤相结合,以不露出种子为宜,播后浇水。梯牧草与红车轴草(车轴草属 pratense)混播效果较好,也可和黑麦草(黑麦草属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牛尾草(Isodon ternifolius)、苜(Medicago sativa)、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等混播。
田间管理
梯牧草对水肥敏感,浇水结合施肥可提高产量,一般多追施氮、磷、钾肥。幼苗期需注意浇水、清除杂草。梯牧草成坪期间,应追施尿素或硫酸铵等肥料,还需定期修剪,以使梯牧草叶色浓绿、分蘖茂盛,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
采收
梯牧草在潮湿地区一年可采收两次,干旱地区年可采收1次。调制干草通常在盛花期至乳熟期采收较好,成熟后由于叶片干枯脱落,产量和品质均降低,割过早产量较低,且调制也较困难。通常在第1-2年采收,第3-4年后收获量逐渐减少。
用途
畜牧饲料
梯牧草是饲用价值较高的牧草之一,富含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成分,其适口性较好,马、骡、牛均喜食,羊采食较差。除调制干草外,也可供放牧,但放牧仅限于再生草,且以混播者较多。梯牧草还可用于青贮饲料。
园林草坪
可将梯牧草与黑麦草、地毯草、雀稗等混播,作为公园、庭园的小型绿化材料或斜坡等处的保土植物材料。但梯牧草的使用多限制在低质量、管理粗放的草坪。
医学药用
据《山东中药资源精要》记载,梯牧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止血、解热、杀虫的功效,可治疗吐血、尿血、丝虫病、疟疾、刀伤出血等病。
物种入侵
传播历史
梯牧草起源于欧亚大陆,最初在美国作为牧草被任意种植、美国植物学家约翰·赫德在1700年代初将其命名为“Timothy”,并在 1720年代将其推广至美国其他地区。到1747年,梯牧草已向北传播到加拿大,并在1807年成为美国重要的干草。在北美取得成功后,其又在1760年作为牧草被引入英国,并逐渐传播至欧洲其他国家,以及英国的海外殖民地。1874年,梯牧草作为牧草被引入日本。
物种危害
梯牧草传播迅速,繁殖较快,有可能抑制当地植物的次生演替过程并改变植物群落,占据大片山地草原,其已成为美国东部特拉华州、马里兰州、新罕布什尔州等地的草坪污染物。梯牧草还可作为麦角病菌(Claviceps purpurea)的病源宿主,影响谷类作物的正常生长。
传播途径
梯牧草的寿命相对较短,主要通过风传播种子。由于其种子较轻(1000粒重量仅有0.3-0.7克),因此逸出风险相对较高。梯牧草种子还可通过牲畜运输,其作为干草和青贮饲料,很容易从动物饲养中使用的干草中脱落。
入侵名录
梯牧草被美国阿拉斯加州(1992年)、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1993年)和夏威夷(2016年)列为入侵禾本科杂草,2011年,梯牧草被美国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列为有害杂草。2015年,梯牧草被日本列为入侵物种;2016年,又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列为入侵物种。
物种防控
美国蒙大拿州已控制梯牧草种子的引入数量,并禁止将其应用于易受干扰的地区。梯牧草在紧密和连续的放牧下植株会变得脆弱,如发现梯牧草入侵,可通过频繁的采割防治,也可在采收前后施用草甘膦等化学试剂除草。
物种对比
梯牧草作为常见牧草,易与假梯牧草(Phleum phleoides)、高山梯牧草(Phleum alpinum)、鬼蜡烛(Phleum paniculatum)等同属牧草混淆,其不同点如下。
相关研究
形态学研究
有学者通过测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沙尔套山的野生梯牧草的形态学指标,探讨海拔梯度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发现不同海拔梯度的梯牧草在茎粗、旗叶长、旗叶宽、穗长、小穗宽、小穗数等许多形态特征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生长在海拔1900米处的梯牧草最高,叶片最长,小穗数最多。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梯牧草上表皮气孔长度显著增长,气孔数减少。
种群分布研究
有学者对野生梯牧草在中国新疆的地理分布、种的分布区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野生梯牧草多集中分布于新疆天山山地的中段和西段,即海拔1900-2200米的山地草甸植被中,其在天然草地中数量极少,在群落中常以伴生种和偶见种出现,少有优势种。在天然草地中,梯牧草种群多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较少。
参考资料
Phleum pratense.植物智.2023-05-01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1
Just a moment....cabidigitallibrary.2023-07-19
假梯牧草 (jiǎ tī mù cǎo).植物智.2023-06-18
高山梯牧草 (gāo shān tī mù cǎo).植物智.2023-06-18
Phleum paniculatum.植物智.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