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黄檀
黑黄檀(黄檀属 cultrata Benth.),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植物,又名版纳黑檀、大叶紫檀。黑黄檀性喜干热向阳,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多生长在砂岩、花岗石形成的红壤或砖红壤上,长于海拔600~1600m范围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中国等;在中国产于云南省。
黑黄檀为高大乔木;枝纤细,薄被伏贴状绒毛,后渐渐脱落,具皮孔。羽状复叶长10~15厘米;托叶早脱落;小叶革质(3~)5~6对,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圆或凹缺,具有凸尖,基部钝或圆;叶上面无毛,下面被伏贴柔毛。复总状花序腋生或腋下生,长4~5厘米;花梗长约2毫米,被毛;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为白色,花瓣具长柄;雄蕊10或9枚,子房具柄,有3粒胚珠。荚果为长圆形至带状,两端钝;有1~2粒肾形扁平状种子。花期3~4月,果期翌年2~4月。
黑黄檀是珍贵的红木树种,材质坚硬致密,是制作高档家具、乐器及工艺品的优质原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时,黑黄檀具有良好的生态稳定性,是荒山绿化的理想树种。由于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加上天然更新速度慢,导致黑黄檀日愈减少,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近危),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分类历史
刀状黑黄檀(黄檀属 cultrata)及黑黄檀(Dalbergia fusca)这两个物种较难辨析,D. fusca的命名人皮埃尔曾比较过二者在植物学特征上的差异,描述如下:D. fusca与D. cultrata非常接近,只是D. fusca的小叶较小,小叶下方紧贴短柔毛。
通过刀状黑黄檀和黑黄檀的木材解剖特征,植物学特征比较分析,以及结合国外黑黄檀模式标本的鉴定结果,可以认为刀状黑黄檀与黑黄檀是同一个树种,黑黄檀为刀状黑黄檀的同种异名。《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于2010年的修订版中亦说明D.cultrata是D.fusca所接受的名称。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中,黑黄檀种名确定为D.cultrata,D.fusca及D.fusca var. enneandra为异名。
形态特征
茎
黑黄檀为高大乔木;枝较纤细,薄被伏贴状绒毛,后渐渐脱落,具皮孔。
叶
黑黄檀的羽状复叶长10~15厘米;托叶早脱落;小叶革质(3~)5~6对,卵形或椭圆形,长为2~4厘米,宽为1.2~2厘米,先端圆或凹缺,具有凸尖,基部钝或圆;叶上面无毛,下面被伏贴柔毛。
花
黑黄檀复总状花序腋生或腋下生,长4~5厘米;分枝长2~3厘米,被毛;小苞片线形,先端急尖,长约1毫米;花梗长约2毫米,被毛;花萼钟状,萼齿5,上方2枚圆锥状,近合生,侧方2枚三角形,先端急尖,下方1枚较其余的长1/2;花冠白色,花瓣具长柄,旗瓣阔倒心形,翼瓣椭圆形,龙骨瓣弯拱;雄蕊10或9枚,单体;子房无毛,具柄,有3粒胚珠。
果
荚果为长圆形至带状,长6~10厘米,宽9~15毫米,两端钝,果瓣为薄革质;有1~2粒肾形扁平状种子,长约10毫米,宽约6毫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普洱市的思茅、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澜沧、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等区县,在玉溪市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绿春县也有零星分布。
生长习性
黑黄檀生于海拔600~1600m范围,且在海拔800~1100m地段分布较为集中。黑黄檀为阳性树种,性喜干热向阳,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多生长在砂岩、花岗石形成的红壤或砖红壤上,pH值为5.5~6.5。黑黄檀常生长于山地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后出现的草丛和灌丛中,有时也混生于思茅松林内。在林内常见的伴生树种有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红锥(锥栗属 hystrix)等。花期为3~4月,果期为第二年2~4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黑黄檀的种子长有翅膀,借风力传播,故丢荒地有时可见自然更新的小苗。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
选用优良母树上的种子进行繁殖。待种子成熟后进行采摘,荚果晾晒后搓去果荚边缘,收获带荚的种子,置于通风阴凉处保存种子。播种前需将果翅剪去,用水浸种,自然冷却捞出后晾干备用。播种时需覆盖细土,后浇水1次,以浇透为限。
苗期管理
一般播种5天后种子开始发芽。植株幼苗大量破土时,应揭去苗床的覆盖物,但仍需适当进行遮荫。移苗时间为当幼苗子叶变绿且长出真叶时。一般用森林土、火烧土及腐熟农家肥混合作为育苗基质。移苗搭建遮荫网,在2周后可逐渐拆除。约半个月后可勤施薄肥,适时浇水、除草、防病、防虫。
选地整地
应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力中等的立地条件来培育黑黄檀人工林。对地形较平缓的立地进行全面清理。清理林地时需保留一部分乔灌木作为遮荫条件,整地应在造林前3~6个月进行。若造林地的坡度≥30°,应采用带状清理方式;若林地坡度<25°,适宜带垦,沿等高线挖水平带;若林地坡度≥25°,则适宜块状整地。
抚育管理
应采取带状或穴状抚育。抚育时将锄松后的土壤培到植株的根部,将锄下的禾本科杂草覆盖在定植点上,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的萌生。热区造林后3~5年要连续除杂铲草,除草时可保留适当的地表覆盖,以提高地表温、湿度,促进林木的生长。一般在雨季初期结合除草松土进行追肥。
病虫害防治
黑黄檀的黑痣病主要危害叶片,在病害初期,病斑为黄色、半透明小点,逐渐形成黑色子座,近长卵形,似“痣”;后期病斑边缘有黄或褐色晕圈,易成为枯死斑。该病害是由于黄檀生黑痣菌引致,在初春将落叶扫到林外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来源,是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由于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原生境破碎化和散失,加上天然更新速度慢,导致黑黄檀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现存林分多为小面积的稀疏块状或点状分布,现已处于易危状态。
致危因素
黑黄檀心材形成的周期较长,导致了突出的供需矛盾,也造成了野生资源的过度开发,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转变以及气候变化的风险,则可能进一步挤压其原生栖息地范围,致使野生资源数量进一步减少,从而遭受遗传侵蚀的风险。
保护价值
黑黄檀是中国特有的红木树种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可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国对进口红木原料的依赖。黑黄檀可以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卡西亚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等针叶树种进行混交,能有效遏制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并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增强林区的生态稳定性。
保护等级
黑黄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级,NT)。
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易危。
2017年被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易危。
中国国务院于2021年8月7日批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黑黄檀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黑黄檀是珍贵的红木树种,木材为栗色,心材呈黑褐色。材质坚硬致密,纹理呈斜行隔行扫描,结构细致而均匀,切面光滑油润,心材极重、极硬、极耐腐、耐浸湿,且干缩性较小,干燥后不会开裂,也不变形。是制作高档家具、乐器、工艺品的优质原料。黑黄檀也是优良的紫胶虫宿主树,栽种黑黄檀后,可以通过在树上放养紫胶虫,生产紫胶。黑黄檀的木材还可用于提炼香精油,香味持久,不易挥发,还可以作为香水等化妆品的定香剂使用。
生态价值
黑黄檀是云南省地区珍贵的硬木类阔叶树种,根系发达,耐贫瘠土壤,抗病虫害、抗风和抗火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生态稳定性,是热带、亚热带荒山绿化的理想树种,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作用。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黑黄檀.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4
黑黄檀.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5-0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04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植物智.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