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花
寄生花(Sapria himalayana Griff.),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寄生花属(Sapria)植物,是一种罕见的全寄生被子植物门,完全依赖其宿主植物获取水、养分和光合作用产物,生长在海拔1000-1450米常绿林中,环境阴凉潮湿,通常寄生在葡萄属(Vitis)、崖爬藤属(Tetrastigma)植物的根上。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云南省南部)。
寄生花为草本植物,生于由寄主根皮构成的杯状托上。叶鳞片状,肉质,呈覆瓦状排列,约10枚,外方的较小,呈宽三角形或近圆形,内方的较大,呈卵形。花单朵顶生,雌雄异株,花被钟状,裂片10,呈阔三角形,覆瓦状排列,粉红色,被黄色疣点,花被管外白色,内紫色;雄花蕊柱细长,血红色,顶部杯状体底部凸起;雌花蕊柱较雄花的为粗壮,底部凹陷,有退化雄蕊。果呈球形,冠以宿存、变硬的花被,花期8-9月。
寄生花数量稀少,2013年被《中国⽣物多样性红⾊名录——⾼等植物卷》,保护级别为易危(VU)等级(IUCN 3.1标准),2021年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在印度植物调查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EN)等级。由于其自身特点,泰国、印度、越南等多个国家均对其开展了相应保护措施。
历史
寄生花在泰国被称为“Hermit’s Spittoon”,最早在1844年被发现于印度东北部密许米山,1845年被英国植物学家William Griffith首次记录并命名。1904年Mackean和Hoseus在清迈省发现寄生花的踪迹,并命名为Richthofenia siamensis(寄生花异名),20世纪60至70年代在中国发现,1986年以后在中国销声匿迹,2015年底又在中国被重新发现。
特征
寄生花为草本植物,寄生于植物的根部,生于由宿主根皮构成的杯状托上。
叶
叶鳞片状,肉质,覆瓦状排列,约10枚,外方的较小,呈宽三角形或近圆形,内方的较大,呈卵形。
花
花单朵顶生,雌雄异株,花被钟状,裂片10,呈阔三角形,长6-8厘米,宽4-6厘米,2列,覆瓦状排列,粉红色,被黄色疣点,花被管长6-8厘米,外白色,内紫色,有乳突状柔毛及20条纵棱,喉部有一圈紫色的膜质副花冠,其上有许多线形的突起。雄花蕊柱细长,血红色,顶部杯状体底部凸起;雄蕊20枚,无花丝,环生于杯状体的下方,花药宽椭圆形,2室,顶孔开裂。雌花蕊柱较雄花的为粗壮,顶部杯状体具6条不明显的辐射线,底部凹陷,有退化雄蕊;子房下位,1室,内多腔隙,胚珠多数,生于侧膜胎座上。
果
果的形状为球形,冠以宿存、变硬的花被。
分布
分布范围
寄生花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泰国和越南。2003年在印度东北部的那德哈国家公园依旧存在寄生花,泰国的素贴山国家公园、茵他侬山、普卡山国家公园、童─艾─纳雷松野生生物保护区,以及康卡沾国家公园均有存在,同时在缅甸道纳山和卡伦山亦有所发现,越南浪平高原、图扬兰湖、南班保护林和金利地区都有记录,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生境
寄生花通常在海拔1000-1450米常绿林中的红黏土和花岗石基岩上生长,环境阴凉潮湿,开花温度在11.5℃-33℃之间,地面相对湿度保持在44%-84%之间。
习性
寄生花一般寄生于葡萄属(Vitis)、崖爬藤属(Tetrastigma)植物的根上,生长在由宿主的根皮构成的杯状托上,是一种罕见的全寄生被子植物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完全依赖其寄主植物获取水、养分和光合作用产物。
寄生花喜阴喜湿,单生或3-5枝成片生长,花期通常在12月到次年2月,开花2-3天,花朵有一股腐臭味,之后颜色逐渐变深变黑,慢慢分解,3-6个月后杯状托从寄主根上分离。
繁殖
寄生花的繁殖方式研究较少,有学者认为其自然繁殖可能是依赖诸如腐肉蝇(carion 皮瘤蝇)等苍蝇授粉,以及靠红刺鼠(家鼠属 surifer)、屋顶鼠(rattus rattus)等啮齿动物进行种子传播,但尚未得到直接观察的证实。
保护
物种现状
寄生花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小,并不受栖息地当地的居民重视,而且由于其地表覆被多,仅在开花季节较易被发现,因此很难在自然栖息地被找到,其种群在2018年以前的20-30年间急剧减少。
保护级别
寄生花于2013年被《中国⽣物多样性红⾊名录——⾼等植物卷》收录,在该名录里被评估为易危(VU)等级(IUCN 3.1标准);其在2021年被中原地区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同时,其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收录在《受威胁物种信息》中,评估等级为易危(VU)。此外,该物种在印度植物调查红皮书中被评估为濒危(EN)等级。
致危因素
寄生花天然繁殖力较弱,在野外分布范围有限;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很多热带和亚热带天然阔叶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影响寄生花的生长环境,寄生花生存状态堪忧,甚至有灭绝的风险。
保护措施
寄生花由于数量稀少,习性不明,现阶段尚不能迁地保护,只能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同时保证其宿主的生态环境,确保寄生花拥有良好的生长条件,例如泰国的童─艾─纳雷松野生生物保护区、印度的那德哈国家公园等皆采取就地保护,越南林同省建立了专门的研究保护区,只允许进行轻度旅游活动,保护活动也侧重于保护寄主藤种群。
物种对比
寄生花与阿诺德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 R.Br.)在习性、生境和形态上的相似度都非常高,二者都是全寄生植物,都寄生在葡萄属、崖爬藤属植物的根上,都不能光合作用,完全依赖其宿主植物,甚至分布范围也高度重合,均集中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喜阴喜湿,花都是单朵顶生,雌雄异株,花被钟状,花瓣覆瓦状排列,颜色也相近,都有疣点,都有2个花室,均有臭味,有学者推测两者的自然繁殖可能类似。不同点在于阿诺德大王花裂片5,且裂片更大,向外展开和下弯,疣点偏白色,花柱较寄生花更坚固;寄生花裂片10,裂片相对较小,疣点黄色,花药四分孢子囊。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寄生花.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4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植物智.2023-05-0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04
Kayah-Karen montane rain forests.Terrestrial Ecoregions.2023-05-04
受威胁物种信息.植物智.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