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桥
海珠桥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和越秀区的跨江通道,横跨珠江水系上,是广州最早的中轴线组成之一、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1963年版的“羊城八景”之一、市区南北交通要道。海珠桥始建于1932年12月,建成于1933年2月15日,重建于1950年3月25日,维修于1995年5月、2012年2月28日、2019年8月3日。海珠桥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设计荷载为二列10吨汽车,中跨为开启式结构,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海珠桥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跨越珠江的第一座桥梁,连接越秀区及海珠区,北连起义路,南接江南大道北。2013年12月6日上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13年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海珠桥成为300余处首批被认定的历史建筑之一。
主要简介
1938年日军派遣飞机轰炸广州,把桥体的开合器震坏,日军还把整套设备盗走。
1949年,中孔钢梁被中国国民党政府炸毁。
1950年,由衡阳铁路局广州 分局负责修复通车。修复后,仍为钢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动开启。
海珠桥是当时广州市区唯一跨江大桥,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两岸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两岸的交流,加快了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并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入选了1963年的羊城八景。
历史沿革
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建成通车,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由马克敦公开承建称之为:“珠江大铁桥”。
●1933年2月,大桥落成通车,当时的桥长180米,宽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以其临近“海珠石”改名为“海珠桥”,为当时广州市唯一一座跨过珠江的桥梁,旧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方便船只通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时海珠桥的落款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派遣飞机轰炸广州,把桥体的开合器震坏,日军还把整套设备盗走。从此大桥不可以开合,只能让小船通过,大船则泊于黄埔码头。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已无法复原。
●1949年,中国国民党当局在败退广州前夕,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行动口号,妄图变广州成为废墟,并以破坏海珠桥为主要目标。10月,广州卫戍司令李及兰派遣军队和便衣特务,以汽车运载黄色炸药近100箱,置于桥墩、桥梁接合部。14日下午5时50分施爆,由于时间紧迫,竟未通知桥上人员撤离,造成400多名市民死伤,沉毁民船100多艘,震损房屋数百间,受灾居民3000多人,海珠桥被炸毁。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开始重建海珠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仅用六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重建后的海珠桥桥面不能开合,桥上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路及自行车道,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
●上世纪70年代,海珠桥上交通日趋繁忙紧张,1974年12月海珠桥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在原桥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一新的桥面体系。经扩建的海珠桥,新旧桥既独立又联体。现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
●1963年,海珠桥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入选“羊城八景”。
●1988年,海珠桥上的自行车潮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工程采用自锚式吊索方案,将中孔恒载转嫁到吊索上,原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途经海珠桥的22条公交线路改道绕行解放大桥、江湾大桥及人民桥。
●2013年8月,海珠桥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两端地面上的引桥,并更换了主桥的钢材。而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内的加固结构也完成了使命全部拆除,基本恢复1950年原始结构。
●2013年8月31日,经过18个月漫长的等待,下午2∶00到晚上9∶00,开放海珠桥的主桥和引桥,行人单方向自北向南通行。
●2013年9月1日,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地理位置
位于海珠区、越秀区两区交界,解放大桥、江湾大桥之间,曾是连接广州市河南河北的唯一通道。
桥梁结构
整体布局
海珠桥分为主桥、北引桥、南引桥。
设计特点
原海珠桥为3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南北两跨对称布置;重建后的正桥桥面不能开合,两侧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扩建后的海珠桥,桥跨与原桥一致。
原主桥纵坡为5段折线形坡,中跨段为平坡,中跨与边跨、边跨与引桥过渡位置设变坡点纵坡长度短,线形不平顺。加固设计时,对主桥纵坡线形进行优化,以中跨跨中为顶点,设5%的对称纵坡,设半径500米竖曲线,主桥与引桥间不设变坡点,仅在两侧引桥上设变坡点,使纵坡长度满足要求,改善桥上行车舒适性。
海珠桥钢梁是一座铆接式钢桁梁结构,孔群繁多是其杆件的主要特点,钢梁主桁弦杆与主桁腹杆均采用插人式节点连接形式。主引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靠近主桥第一、二跨为钢筋混凝土变高度简支T梁,其它跨为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板。加固后的海珠区跨度与主钢桥一致。边桥主桥为双悬臂带挂梁变截面预应力箱梁结构,东西两幅,单向行车。边桥北引桥为7孔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南引桥为6孔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
设计参数
原海珠桥全长355米,主桥长182.9米,设计荷载为2列100千牛汽车。重建后的正桥长182.9米,桥面宽3车道扩建后海珠桥,在原桥两侧各增加宽7.83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桥宽达37.56米。
海珠桥主桥跨径为(67.79+49.10+67.79=184.68)米,重1298吨;桥梁承载力从原来只能承受15吨汽车通过,提高至可承受20吨汽车通过;主桥通航净高由原来的8.4米拾高至8.7米;跨滨江路和沿江路的引桥通车净空均提高至4.2米。
北岸跨径7.0米,南岸跨径11.2米。跨径4.6米。北引桥19孔,总长91.6米,南引桥15孔,总长82.2米。
1975年,在海珠桥桥东、西两侧各拓宽7.83米,连同原钢桥人行道合为11.24米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单幅桥面宽11.26米。跨径9.3米,单幅桥面宽8.4米。
设备设施
海珠桥的光亮工程采用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的LED灯,并可设置出平时、普通节日和重大节日的三种灯光效果。
截至2013年9月,海珠桥边桥增加了盲道。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海珠桥计划工期非常紧迫,并且根据桥位工作场地和架设方案的要求,中跨钢梁需在厂内完成整节段制作。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重点及难点:
1、由于桁梁结构连接关系复杂,连接孔群的精度控制是难点之一(包括杆件自身零件的铆接孔群和各杆件之间的连接孔群的精度控制);
2、钢梁主桁弦杆和主桁腹杆采用插人式节点连接形式,杆件的几何尺寸控制是重点;
3、受工期计划和桥位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中跨钢梁整节段制作精度及进度控制是钢梁制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4、中跨钢梁整节段制作技术复杂,难度大,同时综合制作场地及设备情况,选用适当的制作工艺极为重要,是整节段制作的难点。
1、拆除主桥桥面系和缆索悬吊结构。
2、利用提升吊架整体拆除中跨钢桁梁,并运至指定位置存放,在引桥桥面铺设边跨钢桁梁纵移滑道,安装厂房及门吊。
3、将两边跨钢桁梁整体拖拉至两岸引桥上进行维修加固,采用分体式双壁钢围堰施工,使桥墩位处形成无水环境,对桥墩进行检测与加固。
4、桥墩加固后,将维修好的边跨钢桁梁沿桥纵向拖拉回原桥位处,安装边跨钢桁梁,拆除相应临时设施。
5、利用边跨钢桁梁安装提升吊架,将新制作的中跨钢桁梁浮运到桥下,利用提升吊架将中跨钢桁梁安装到位。
6、拆除提升吊架,安装桥面板,施工桥面附属设施。
荣誉表彰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文化特色
海珠桥和珠江,得名都源自“海珠石”,相传,它原是处于珠江河道中的一块巨型礁石,因被江水长期冲刷,石岛表面变得非常光滑,形如明珠,因此得名。
最早将海珠桥选作火花的是广东省中国火柴厂(广东人唐定辉于1921年投资创办,厂址在广州河南)。1933年,海珠桥刚落成,该厂马上以“海珠桥”为商标,作为火花印制上火柴盒。
随后,广东澄海启昌火柴厂也以“珠江牌”作为自己产品的商标,将海珠桥作为背景,以一位划艇的时髦少女作主体设计了火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25日,广州星光火柴厂以“铁桥牌”商标,将新修复的海珠桥形象印在火花。
1957年-1958年期间,广州市巧明火柴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以“广州牌”的商标,将海珠桥形象印在火花。
1965年,广州中国民航公司委托广州巧明火柴厂设计印制了一套4枚的“中国民航”宣传火花,其中一枚就是以海珠桥作为主体图案。
海珠桥南北两边,装上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
海珠桥边桥设置记录着海珠桥六大历史事件的12块景观墙。
价值意义
(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也是当时唯一一座跨越珠江的大桥,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两岸人民的生活,加快了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评选
海珠桥是广州市的近代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广州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海珠桥大修施工的受力特性仿真分析与监控》评)
桥梁扩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对海珠桥进行了扩建,在该桥东、西两侧各拓宽7.83米,连同原钢桥人行道合为11.24米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跨度与主钢桥一致。边桥主桥为双悬臂带挂梁变截面预应力箱梁结构,东西两幅,单向行车,单幅桥面宽11.26m。边桥北引桥为7孔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南引桥为6孔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跨径9.3m。东西两幅,单向行车,单幅桥面宽8.4m。
1995年,广州市市政局组织对海珠桥主桥钢桁架进行维修加固,采用自锚式悬索吊桥加固方案,经体系转换后,主桥设计荷载为汽-15。
大桥维修
大修时间
海珠桥是中国第一座钢桥和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梁,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美国公司兴建、使用英国钢材,于1933年2月正式通车,其后经历两毁两建以及1995年的加固工程。2012年2月28日,79岁“高龄”的广州第一座跨江大桥海珠桥正式开始大修,计划耗时18个月、花费近3亿元人民币,是广州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桥梁维修。
恢复原貌
此次大修以恢复1950年的历史原貌为基础,主桥由南、北边跨和中跨组成,其中,中跨原钢材100多年前的英国钢全部换成新钢件,而这些“古董”钢结构将会作为文物进入博物馆,供市民参观。经过此次“强筋健骨”后的海珠桥可再为广州人服务50年。
承载力加强
维修后的海珠桥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可承受20吨的汽车通过;桥面两侧的曲线拉长,坡度更加平缓;主桥通航净高抬高至8.7米,与珠江上其他桥梁达到同样高度;边桥增加了盲道,并设置记录着海珠桥六大历史事件的12块景观墙。
广州市建委负责人表示,海珠桥维修工程历经18个月,使用复杂工艺进行维修加固,拆装难度之大,不亚于修建一座长江大桥。如今海珠桥的承载能力更强,交通疏导更合理,灯光照明更环保,防护性能更优化。
恢复开通
海珠桥历经18个月的闭关大修后,于2013年9月1日恢复开通。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当日携近千市民组成的“跨越”方阵,一齐缓步过桥,作为简单的复通仪式,近万市民现场围观。海珠桥当日中午12点正式通车;公交车将于9月1日夜班线路首班车开始恢复,日班车从2013年9月2日首班车起恢复,因大桥维修一度改道的市内22条公交线路全部“回家”。
防范措施
广州市有关部门已拟定三个方案包括涂滑水油漆、套刺人钢套、装静电金属板等,在尽量不影响海珠桥景观效果情况下做足防范措施,防止人为攀爬大桥。
电影
《珠江泪》:王为一首次独立执导的《珠江泪》,由广东省著名剧作家陈残云编剧,这部影片从拍摄到公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时事环境非常适时。影片在创作过程中,曾得到著名电影导演蔡楚生的许多帮助,同年10月中旬,广州市解放,摄制组即赶到广州,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实景拍摄。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的广东珠江岸边的一个农村,一对农民夫妻在苦难岁月里的离合悲欢,这是一部以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矛盾和尖锐斗争为内容的影片,通过农民在地主迫害之下的种种不幸,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要求。影片现实主义的风格,再加上环境气氛的出色渲染,那广州特有的横街、窄巷、狮鼓、小食担、沿途卖唱的盲女、珠江河面上的帆影、海珠桥旁的人流、还有码头上停泊的航船,都是那样的富有南国风情和广州特色。《珠江泪》的艺术成就,奠定了王为一以“南国特色”见长的导演风格的基础。
有关事件
跳桥秀
广州海珠桥抹"黄油"防跳桥自杀信息时报8月26日报道为防有人爬桥,海珠桥有了防护新招——桥南引桥钢架上涂抹了黄色油状物质。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海珠桥桥南引桥处看到,引桥钢架上涂抹了一些黄色油状物质,十分粘稠,大老远就能看到。市民经过时也都好奇地看上两眼。护桥保安解释说“这些(黄油状)的东西是用来防止有人爬桥的!”
广州海珠桥出现“跳桥团”交通瘫痪(图)
2009年11月2日下午,广州海珠桥瘫痪。下午1时,来某工厂的超过30名工人聚集在海珠桥上,其中16人攀上海珠桥钢架(包括两名女工,1人中途被救下),坚守3个多小时才被劝下桥,导致海珠桥双向车道封闭,附近路段拥堵。工人称,因为不满意公司的劳动合同、医疗保险、加班费以及无故解雇等,同公司多次协商无果,自感弱势,工人们才有此举。
2012年2月28日,79岁“高龄”的广州市第一座跨江大桥——海珠桥正式开始大修。记者探营获悉,现场围蔽面积已“缩水”500平方米,4月将完成全桥桥面板和缆索悬吊结构拆除。项目总工江涌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坦言,维修加固广州人民心中的“第一桥”难度很大,不亚于重建长江大桥。
其他报道
广州四大桥遭白蚁侵蚀海珠桥枕木几乎被掏空
海珠桥修复工程
海珠桥全封闭39天多条公交线路调整
参考资料
广州跨江桥:一桥一景一故事.新浪看点.2023-12-18
今天,海珠桥90岁啦!.腾讯网.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