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
《约拿书》是《圣经》旧约的一卷书,共4章,是小先知书的一部分。该书的作者是亚米太的儿子,迦特希弗人约拿,大约在公元前844年完成。约拿是圣经中的特殊人物,他在得到上帝的任务后逃跑不去执行。本书主题是耶和华的救恩临到外邦人的城尼尼微,体现了耶和华公正的对待地上所有人,只要坏人改邪归正,他就乐意给他们机会悔改。在犹太教中,《约拿书》是在赎罪日的下午诵读的部分,用以激发反省上帝对悔改的人的原谅。该故事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也广为流传。主流圣经学者通常认为《约拿书》是虚构的,并且往往至少部分是讽刺性的。
创作背景
约拿做先知是在耶罗波安二世作王之前,后来这个王颇有建树,且照约拿先知之预言,收回一些失城,但亚述之强悍仍然造成威胁。因此当先知接到上帝(即耶和华)的命令,要他到尼尼微城传警告,先知对上帝的作为相当清楚,因此抗命,想逃往他施(Tarshish)。但最后在上帝的管教下,先知仍要前往,而尼尼微人出乎意料地悔改蒙恩。后来尼尼微人仍陷在自大与恶之中,最后亡于新巴比伦,如那鸿先知所预言的。《约拿书》中的约拿先知在列王纪下14:25中提到,这将他的生活定位在耶罗波安二世的统治时期(公元前786-746年),但《约拿书》本身没有提到国王的名字或提供任何其他可以确定故事确切日期的细节。大多数学者将这本书的日期推迟到更晚的时期,可能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被掳归回后的时期;也许(连同《路得记》)是对以斯拉时代种族纯洁强调的反击。有时还提出更晚的日期,凯瑟琳·戴尔认为是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167年)。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的信息是说明神是万国万人的神,他的恩典不但赐给以色列人,也给万国的人。这是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犹太人狭窄的民族观念,显明神对全人类的爱,不但愿意救一国的人,更愿意救万国的人(四2、11)。但所谓愿意万国的人都得救,意思并非容忍他们的罪恶,乃是警告他们罪恶所带来的灾祸(一2,三l~4),等候他们悔改认罪,然后赦免他们(三5~10)。
作者简介
约拿(JONAH)意即鸽子。按John Whitcomb年表他是在公元前七八五至七七三年左右作先知。这应当是相当合理的推算,因为王下十四25提及约拿曾预言有关耶罗波安二世“收回以色列人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之事,而耶罗波安第二在位期间约为公元前七九三至七五三年。如果推想约拿是以利亚和以利沙的门徒或后辈,也并非没有可能,因按他作先知时期而论,则刚紧接在以利沙以后,而且以利亚和以利沙都曾训练门徒,他们的工作也都跟外邦人有些关系,例如:以利亚曾奉命到西顿撒勒法的寡妇家中寄居多日,度过旱灾(王上十七8~16)。以利沙曾医治亚兰国(即今之叙利亚)元帅乃缦的大麻疯(王下五章),又预言约阿施王可以胜过亚兰王三次(王下十三14~19)。而约拿则奉命向外邦的尼尼微说预言,尼尼微是亚述的京都。按约拿是加特希弗的亚米太的儿子。加特希弗离拿撒勒六、七里。法利赛人批评加利利未出过先知(约七52),实系错误。
作品影响
约拿书的记载是可靠的。耶稣曾引述约拿的经验,视之为真实人物,并就书中两件含有预言性的事件提出解释,由此表明这本书所载的预言的确是真实的。犹太人一向把约拿书视为历史事实而将它收在圣经正典之内。约拿坦白地把自己的过错和弱点透露出来而没有半点隐瞒,这也证明他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在早期犹太解释中,死海古卷中发现了这本书的碎片,其中大部分与玛索拉文本密切相关。至于非经典著作,大多数对圣经文本的引用都是作为权威的呼吁。《约拿书》似乎在库姆兰社区中的作用不如其他文本,因为这些著作对它没有任何提及。
18世纪的立陶宛大师学者和卡巴拉学家维尔纳加奥恩,以转世的寓言解释了《约拿书》。早期基督教对《约拿书》的解释可以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找到。马太和路加都记录了耶稣对《约拿书》的解释传统。与新约中发现的大多数旧约解释一样,耶稣所归因的解释主要是类型学的。约拿成为耶稣的“类型”。约拿在花胶里度过了三天;耶稣将在坟墓里度过三天。在这里,耶稣利用了约拿祈祷中的阴间意象。虽然约拿在比喻中宣称:“我从阴间的肚腹中呼求”,但耶稣将会真正在阴间的肚腹中。最后,耶稣将他的时代比作尼尼微的人民。耶稣实现了他作为约拿类型的角色,然而他的时代未能实现作为尼尼微的类型的角色。尼尼微悔改了,但耶稣的时代,看到并听到比约拿更伟大的人,却未能悔改。通过他对《约拿书》的类型学解释,耶稣权衡了他的时代,并发现它是有缺陷的。
在中世纪的注释传统中,《约拿书》的普通注释是后期中世纪圣经注释中最重要的。《约拿书》的普通注释几乎完全依赖于乔姆的《约拿书》评论(约公元前396年),因此其拉丁文常常带有一种文雅的古典主义色彩。但是,《约拿书》也以一种狂欢般的愉悦和学术的直接性,将乔姆的评论切割、压缩和重新排列,使拉丁文真正具有中世纪的风格。《约拿书》的普通注释已被翻译成英文,并以模仿普通注释的第一次印刷格式印刷出来。约拿与他的犹太同胞的关系是矛盾的,并且由于普通注释倾向于将约拿解释为耶稣基督的预象,这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虽然一些注释在孤立的情况下似乎很粗俗(“割礼者仍然不忠诚,割礼者相信”),但主要的寓言倾向是将约拿的不顺从归因于他对自己民族的深爱,以及他坚持上帝对以色列的应许不被对尼尼微人的宽容政策所推翻。对于注释者来说,约拿对以色列的亲以色列动机与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的犹豫相对应(“我父啊,若是能够,求你叫这杯离开我”),以及《约翰福音》和保罗的坚持“救恩是从犹太人而来”(约翰福音4:22)。虽然在《约拿书》的普通注释中,约拿的情节预示了上帝将如何向各国延伸救恩,但它也清楚地表明——正如一些关于《约翰福音》的中世纪注释所没有的——约拿和耶稣都是犹太人,并且作为犹太人做出了具有救恩历史意义的决定。
在荣格分析中,鲸目的肚子可以被看作是象征性的死亡和重生,这也是比较神话学家坎贝尔·约瑟夫“英雄之旅”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NCSY教育总监大卫·巴舍夫金认为,约拿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先知,他是出于对神学真理的探索而来到宗教的,而且在面对人类固有的逆境时,他不断地对那些只是为了在逆境中提供安慰而来到宗教的人感到失望。“如果宗教只是提供温暖的毯子来抵御严酷的现实,”巴舍夫金想象约拿会问,“神学真理和信条的关切是否重要?”这本书末尾关于树的插曲所教导的教训是,安慰是人类深切的需要,宗教提供了这种需要,但这不应该掩盖上帝的作用。
《约拿书》中的希伯来文本写着“大鱼”(希伯来语:דג גדול,dāḡ gāḏōl),字面意思是“大鱼”。七十士译本将其翻译为希腊语kētos megas(κῆτος μέγας),意思是“巨大的鲸目/海怪”;在希腊神话中,这个术语与海怪密切相关。后来,圣杰罗姆将希腊短语翻译为拉丁文piscis grandis,马太福音中则翻译为cētus。在某个时候,cētus成为了鲸鱼的同义词(比如1-十六烷醇,这是从鲸鱼中提取的醇)。在1534年的翻译中,威廉·泰恩代尔将《约拿书》2:1中的短语翻译为“greate fyshe”,并将马太福音中的kētos(希腊语)或cētus(拉丁语)翻译为“鲸鱼”。泰恩的翻译后来被1611年的《钦定版圣经》的翻译者所采纳,并在英文翻译中得到了普遍接受。
在《约拿书》1章17节中,希伯来圣经将鱼称为dag gadol,“大鱼”,是阳性的。然而,在第2章1节中,指代鱼的词写作dagah,意思是母鱼。因此,这些经文写着:“耶和华安排了一条大鱼(dag gadol,דָּג גּדוֹל,阳性)吞了约拿,约拿在鱼肚里(仍然是阳性)呆了三天三夜;然后,约拿从母鱼(dagah,דָּגָה,阴性)的肚子里开始祈祷。”这种性别转变的奇特性质使后来的拉比得出结论,即约拿在宽敞的雄性花胶里感到舒适,不需要祈祷,因此上帝将他转移到了一个较小的母鱼中,约拿在那里感到不舒服,于是开始祈祷。
《约拿书》以波斯叙事中常见的快速生长的藤蔓为象征,突然结束,并以书信式的警告结束,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寓言中很常见。这个故事有着悠久的解释历史,并通过流行的儿童故事而广为人知。这个故事也在《古兰经》中有所体现,表明其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传统中的广泛影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