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日军第四师团

日军第四师团

日军第四师团,全称大日本帝国陆军第四师团,又称大阪师团,1888年5月12日于大阪成立,日军内部代号“淀”。

第四师团的原身为日本在明治四年(1871年)立的四大镇台之一——大阪镇台。作为旧大日本帝国陆军的起家板底、四大镇台之一,再到最初始的六大师团之一,历经山梨裁军、宇垣裁军后仍保持常设师团的地位,是日本陆军的主力师团之一。第四师团成立后,先后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第四师团的战绩并不突出,在日俄战争初期攻打旅顺和菲律宾战役攻打巴丹半岛时略有胜绩,基本上没有吃过太多败仗。第四师团从1905-1931年长期驻守国内,其他时间也是承担警戒、驻屯任务较多,最终于1945年8月在泰国南奔投降。

第四师团身为日军最早的主力师团,长期位列十七个常备师团之一,但战绩却并不突出,据传说曾在日本国内被称为“窝囊废”师团,甚至于传闻“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也会打输”。因此,这是一支多次踏上中国国土进行侵略行为的日本劲旅, 却又被调侃为最没战斗力的日军主力师团

军队来历

嘉永六年(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用“黑船”轰开了日本的国门,结束了江户幕府的闭关锁国。外国势力的侵入,加速了幕府政权的崩溃,庆应三年(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后,在萨摩藩、长州藩的支持下,幕府将军同意隐退,将大权归还新继位的天皇明治天皇

尽管幕府将军隐退,日本各地还是有不少幕府派军队,很快“尊王派”和“拥幕派”爆发了冲突,这场1868-1869年间的战争被称为“戊辰战争”。尊王派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攻占了幕府的首府江户,很快江户被重命名为“东京”,日本天皇睦仁在这里取“明治”为年号,开启了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军制改革。此时日本的各藩领主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不利于中央集权。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天皇为了加强中央统治,开始施行军制改革、建设新型陆军,在7月重整了兵部省。8月31日兵部省下令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军事辖区,各辖区由各自驻军对付农民起义和叛乱的武士,这四个军事辖区被称为“镇台”——其中御亲兵组成了“东京镇台”,民间征集的部队组成了大阪熊本县、仙台三个镇台——大阪镇台就是大阪师团的前身。明治六年(1873年)1月,日本全国扩充至六个镇台,增加名古屋市广岛市两个镇台。

明治十年(1877年)2月15日,以西乡隆盛为首的旧萨摩藩士族在九州发动叛乱,明治政府当即组织兵力前往平叛。这场7个月的战争让明治当局感受到,镇台的编制形式太过死板,在战时将几个镇台的兵力临时合编起来,会造成部队混乱不堪,而且部队庞大笨拙、难以机动,因此需要效仿欧洲模式建立精简化的现代师团编制。

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5月12日,日本陆军裁撤六个镇台,改编为师团,大阪镇台改编为第四师团。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11月1日,日本陆军省发布陆军定员令,定员令中描述了师团的具体编制。

根据1890年陆军定员令,每个师团由一个师团司令部、两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大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大队、一个重兵大队组成,额定兵员9199人、马1172匹,主要将领为一名中将师团长、两名少将旅团长。

最早在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日本内阁官报局发布的《职员录》中,就可以看到第四师团的详细组织机构。第四师团的第一任师团长为高岛鞆之助中将,下属步兵第7旅团(步兵第8联队、步兵第9联队)、步兵第8旅团(步兵第10联队、步兵第20联队),骑兵第4大队,炮兵第4联队,工兵第4大队、辎重兵第4大队。

作战经历

作为日本陆军最早成立的主力师团之一,第四师团从1888年到1945年,先后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转战多个战场,只是因为参战次数远少于其他日军主力师团,打的硬仗更少,战场上运气也不错,后来就逐渐被调侃成“窝囊废师团”。

甲午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第四师团被调往中国辽东半岛执行警备任务,并未参与多少战斗行动,1895年11月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后撤回。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随着战事的扩展,第四师团于5月5日编入第2军战斗序列,由师团长小川又次率领前往辽东半岛。

在辽东半岛南部登陆后,第四师团很快参加到旅顺争夺战中。5月25日,第四师团奉命会同第一师团进攻大连市西北的金州城,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一夜激战后,于26日凌晨攻占金州城。26日午后,在海军的火力支援下,夺取了南山的俄军炮台指挥塔及俄军左派阵地的炮台。随后,第四师团随同第2军其他主力师团先后攻克南关岭、柳树屯、大房身、大连市,切断了旅顺俄军与外部的联系。

旅顺久攻不克,日军开始筹备进攻沈阳市(沈阳)的南大门辽阳市,第四师团随第2军沿着中东铁路,从瓦兰店-鲅鱼圈区盖州市方向推进,7月23日,第2军所属四个师团全面进攻推进,继而攻陷大石桥市,在海城市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陷入战。俄军的东部防线崩溃后,主动撤出海城,将18万主力收缩至辽阳城,第四师团随着第2军于8月4日进占海城。8月23日再度沿中长铁路北上,直抵辽阳城下。8月30日拂晓,第四师团随第2军,会同第4军,从南部进攻辽阳俄军。9月3日,俄军撤出辽阳城,辽阳会战结束。

辽阳市会战结束后,由于第3军仍在围攻旅顺,日军在辽阳仅有第1、2、4三个军12万人马,开始转入守势。俄军退回沈阳市(沈阳),重新集结了25万大军,于10月2日发起南下攻势,双方在沙河展开会战,第四师团仍随第2军参加其中。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虽然占有兵力优势,但兵员素质较差、指挥体系紊乱,日俄双方在沙河陷入阵地战,一直持续到1905年1月。

1905年1月2日,旅顺俄军正式签订投降文书,第3军得以向北支援辽阳日军,此外日军还新组建了第5军调往辽阳,开始筹备反攻,奉天大战爆发。日军五个军从西到东对奉天(沈阳)成半圆形攻势展开,第四师团排列在整个日军的最左翼,由杨家林子一带从西面进攻奉天(沈阳)。3月9日,第四师团随第2军突破俄满洲第一集团军防线,从西面形成对沈阳市(沈阳)的半包围,向俄军侧后翼迂回。3月9日晚,面临全面包围的俄军下令放弃奉天,全军向铁岭后撤。

奉天一战,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虽然丢盔卸甲,仍有不少兵力后撤到四平市长春市,反倒因为更接近哈尔滨市、海生崴,补给和支援更为方便,暂时稳定了局势。而日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减员71000余人,再加上国内财政危机,双方暂停了战斗。

直到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签订《朴茨茅次合约》,第四师团也再未有过战斗行动,不久后回国修整。

侵华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第四师团也再次从本土前往中国,先后在东北地区河南省、湖北等地进行侵略活动。

关东军时期

日俄战争结束回国后,第四师团开始了长期了国内驻守。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入关,从本土调兵加强关东军,这才把第四师团拉出本土。时隔30多年后,第四师团再一次来到中国东北,被编入关东军直属部队,驻守佳木斯市,主要防备苏联远东军区。

尽管此时日苏只是保持对峙状态,第四师团却并没有因此闲下来,而是不断袭击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冬天,第四师团和伪蒙古军共计2.5万人,在松花江下游一带发起了所谓的“三江大讨伐”,企图把英勇的抗日武装扼杀在冰天雪地里。第四师团给东北抗日联军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最终跳出包围圈,却付出了巨大伤亡。著名的“八女投江”,就是发生在第四师团的这次进攻中。

就在第四师团不断残害抗日武装、强化奴役统治时,诺门罕战役爆发了。由于诺门罕位于满洲西部和外蒙的边境,第四师团的主要任务还是防备远东滨海军区的苏联红军,所以并没有立即参战。为了防止苏军从东面进攻,第四师团还把兵力向南推进到勃利一带。

直到8月底,诺门罕前线的第二十三师团打到几乎报废,关东军才从东线抽出第二、四、八师团增援,但是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诺门罕战事彻底告终,第四师团再度返回原驻地。

豫南会战

1940年,华中日本第11军战线不断扩展,兵力明显不足,1940年7月第四师团被调到了第11军。在划归第11军前,第四师团完成了编制改组,由四联队模式改编为三联队模式。由于第11军在1940年6月攻入宜昌市第13师团、独立混成第18旅团和第39师团都在宜昌一带展开,第四师团负责镇守应城市,防备豫南方向的中国军队。

第5战区的李宗仁,瞅准了第11军兵力不足、无法机动的困境,不断越过汉江骚扰第四师团,大搞运动战和游击战。第4师团在这一带确实受了几个月的“窝囊气”,想大打又没有友军支持,想安稳修整又有游击队不断骚扰。

不堪忍受李宗仁不断袭扰的第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郎,从1940年11月开始,集中第3、4、13、17、39师团等部队,不断向鄂西北进攻,企图寻找并消灭中国主力。1941年1月,第11军发起豫南会战,企图消灭信阳北部的汤恩伯等国军主力。

第四师团也派出一部参与作战,主力仍留在应城市地区防备汉江以西的国军。由于国军此时已经转入灵活战术,避开日军主力运动作战,不断打击其侧翼和后方,导致日军的豫南会战惨淡收场。而第4师团倒是运气不错,因为只派出小股部队,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第二次长沙会战

直到1941年9月,第四师团才第一次全力作战,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这次会战的目的,是打击与武汉隔江相望的中国第九战区主力,然后收缩第11军的防区,把第三、四师团等精锐主力撤出中国战场,转向太平洋战争

为此新上任的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吸取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兵力分散的教训,采取齐头并进的阵势,以4个师团、5个支队的兵力向长沙袭来。日军接连渡过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上的中国防线,直扑长沙市,企图聚歼长沙守军。

尽管集中进攻给第九战区造成了较大损失,但是由于日军过于深入、消耗巨大,而且跨越了湘北数条河流,补给困难、后方不稳,在第四师团占领长沙两天后就全军北撤,草草收场。

 尽管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既定目标没有完成,但太平洋战事已经弓在弦上,第四师团于当年11月调出第11军,改由大本营直辖,前往上海整装待命。

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打响。

寺内寿一率领的日本南方军,在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同时发起进攻,多点开花。或许是因为寺内寿一曾担任第四师团长,这位老长官对第四师团照顾有加,直到1942年3月才把第四师团调往菲律宾前线,此时菲律宾岛上的美国军队“硬骨头”已经啃得差不多了。

第四师团被划入了本间雅晴的第14军,很快加入到第二次巴丹半岛战役。第一次巴丹半岛战役中,日军仅仅投入了1个旅团的陆军,尽管海军与航空兵全力压制,仍然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第四师团参战后,在巴丹半岛的东部突破了美军防线的核心点——萨马特山,一路向南追击,最终逼迫巴丹防守军司令金克少将率部投降。

 菲律宾大胜之后,第四师团再度调回本土休整,在1943年调往苏门答腊岛警戒、1945年调入驻守泰国的第15军,再无大战。1945年8月,第四师团在泰国南奔投降。

传闻争议

关于第四师团,有不少别称和传闻,不少人认为第四师团是“窝囊废师团”“商贩师团”,虽然是“甲种师团”,实战能力却并不强,所以战斗经历并不丰富,还流传有很多战力堪忧的传闻。如今在中国也有不少军事作家、军事爱好者采信这一观点,但其实这些传闻中存在很多不实信息。

传闻1:徐州会战“打酱油”事件

据说1938年徐州会战末期,一支中国军队从徐州向河南省撤离时,在鲁苏皖交界处的公路上遭遇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由于刚在徐州经历苦战,以为遭遇到日军堵截,仓皇向山地撤退,结果久久不见日军追击。

稍作安定后,国军向公路方向派出侦察兵,发现这股日军大部队完全无视国军,大摇大摆地在路边埋锅造饭。后来这支日军被查证,是由第4师团下属第37、70两个联队组成的南下支队,从此不会打仗的大阪师团就名声在外了。

而徐州会战爆发于1938年,而第4师团1940年才调入关内作战,时间上就是矛盾的。而从中日两国的战史资料中也可以看出,日军在徐州会战时参战的师团有5、6、9、10、13、16、101、114八个,并不见第四师团的痕迹。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抽出部分南下作战。日军确实有从师团中抽出部分组建为混成旅团的做法,但徐州会战中参战的混成旅团有仅第3、13旅团两支,分别来自第3师团和第7师团。第4师团下属第7旅团和第32旅团,派出的也只能是混成第7旅团或混成第32旅团,所以连分兵南下也是不可能的。

传闻2:诺门罕战役迟到事件

1939年5月末开始,日本苏联在诺门罕地区激烈交战,日军在投入近3个师团、数十门重炮、数十辆坦克以及300架战机后,仍然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

咽不下这口恶气的关东军,从黑龙江省东部防备苏联远东军区的第2、4两个师团紧急调往诺门罕。第2师团接到命令后火急火燎地赶路,先遣队仅4天就急行军赶到诺门罕战场,虽然被苏联红军一顿胖揍,却也是不辱使命。

传闻中大阪师团再一次展现了“坑队友”的本质,接到动员令后师团上下各种官兵报病要求留守,磨磨唧唧地用了八天才赶到诺门罕战场,刚好赶上苏日宣告休战。

实际上,在诺门罕战役末期,关东军的确从东线抽调大量军队西进,包括第二、四、八三个主力师团。而第四师团的先遣队,也确实存在行军迟缓的情况,赶到诺门罕前线时日苏已经停战。

关于第四师团行动迟缓的原因,在战史中并不见论述,无法判断真伪。但是所谓第二师团急切赶赴诺门罕,与苏联红军大战一场,却是完全的臆造。早在1939年8月29日,苏军包围圈内的日军残部被全歼后,苏日双方实质上已经暂时停火,苏蒙军队撤回了己方阵地。第2师团即使赶到诺门罕战场,在没有参谋本部和关东军指令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与苏军交火。

事实上,就在第二、四师团赶赴诺门罕的同时,关东军还在和参谋本部讨价还价——参谋本部坚持要求节约兵力,要求仅仅投入第二师团,限制第四师团的使用——这恐怕才是第四师团缓慢行军的真实原因。

传闻3:第二次长沙会战溃败事件

传闻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时,日军5个师团齐头并进向长沙推进,结果第4师团刚刚突入长沙后不久,就遭到国军驱赶,灰溜溜地后撤。最后由于全线溃败,第4师团灰头土脸地撤回本土休整。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第四师团并不是一进长沙就被撵跑,而是在占据长沙两天后主动撤出。当时日军一步步从湘北突击到长沙市,后方已经不断遭受国军袭扰,大有反包围的趋势。

再加上中国在豫南和宜昌市方面施加压力,驻守宜昌的第13师团一再告急,第11军必须抽身回援,所以才将南下的5个师团全部撤回。

参考资料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