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Chang’e-3)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组成,总质量为3780千克。其中,着陆器质量约3640千克,巡视器质量为140千克。共携带8件科学仪器,着陆器和巡视器各4件,用于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面光学天文观测三类科学探测。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准确入轨;12月14日,嫦娥三号安全着陆月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在地外天体软着落的国家;12月15日,在完成探测器与巡视器互拍任务后,嫦娥三号正式转入月面工作段。在月工作期间,嫦娥三号通过8个科学仪器对月球、宇宙和地球进行科学观测,获得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巡视器搭载的测月雷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揭露了月球雨海区域火山演化的历史,也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而且还在月球上发现了新的玄武岩类别。科学家们还利用巡视器探测的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着陆器和巡视器相互配合,首次发现了月球上没有水的直接证据。另外,着陆器上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分别完成了首次月球北极上空的天体普查和地球上空等离子体层观测。
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研发历程
研发背景
1994年,中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的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1年,由原国防科工委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总装备部等单位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相关论证工作。
2004年1月23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获批准立项。依据分步实施、不断跨越的原则,无人探月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第一步为绕月探测,即在2004-2007年研制、发射绕月探测器。这一阶段要突破地月飞行、远距离测控和通信、绕月飞行、月球遥测与分析等技术,并建立了中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初步系统。第二步为落月探测,即在2007-2013年研制和发射落月探测器。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月球软着陆、自动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和物理参数。第三步为采样返回探测,即在2013-2020年研制和发射采样返回器到月球表面特定区域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详细研究。
2004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召开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探月工程被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中国探月工程用“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命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奔月”的决心。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发展规划的第一步。2008年2月15日,探月工程二期立项,二期工程计划实施三次飞行任务,分别命名为嫦娥二号卫星任务、嫦娥三号任务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嫦娥二号在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是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三号任务将实现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活动。
研发过程
2008年2月,嫦娥三号任务立项,先后经历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20个月的正样研制。
2010年12月21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所属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张嘉浩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月球探测器中备受关注的月球车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计划明年转入正样研制。”
2013年11月5日至9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由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制的“月面巡视探测器原理样机”(俗称“月球车”)首次亮相工博会。
主要任务
工程目标: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要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科学目标: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技术特点
结构组成
嫦娥三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总质量为3780千克。其中,着陆器质量约3640千克,巡视器质量为140千克。着陆器的设计寿命是1年,巡视器设计寿命是3个月。
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呈长方形盒状,太阳翼收拢状态下长1.5米,宽1米,高1.1米,有6个轮子。
基本参数
科学仪器
嫦娥三号共安装了八种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搭载了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极紫外相机、月基天文望远镜四种有效载荷;巡视器(月球车)携带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四种有效载荷。
着陆器
地形地貌相机
地形地貌相机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用于与降落相机和全景相机等有效载荷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的科学目标。地形地貌相机集照相、摄像功能为一体,是中国首台在月球上拍摄彩色图像的相机。与国内同类的轻小型相机相比,地形地貌相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并且功能更加齐全。同时,在技术上克服了月球白天高达120摄氏度的温度、太阳高度角变化大对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能拍摄出高质量的动态、静态图像。
降落相机
降落相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8所研制,仅在着陆过程中使用,在着陆器降落过程中获取着陆区域的光学图像,用于着陆区月表地形地貌和着陆区地质情况的研究,并为着陆点精确定位、后续巡视器探测目标选取提供数据。
月基光学望远镜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所联合研制,由主体和反射镜转台两大部分组成。这是人类首次实现依托地外天体平台开展自主天文观测。月基光学望远镜通过地面系统发送指令来实现自主展开工作。同时,月基光学望远镜选择了一个称为极紫外的波段进行观测,这个波段在进入地球时会被大气层吸收,因此无法在地球进行观测,只能通过空间望远镜来完成。极紫外波段对于一些星体的突然爆发现象非常敏感,能够获取有关这些天体的重要信息。
极紫外相机
极紫外相机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表面使用的极紫外波段成像仪器。极紫外相机安装在着陆器顶部,主要有30.4纳米的光学系统、单光子技术成像探测器和跟踪功能系统组成,用于在月球表面对地球的整个离子层进行成像观测,有助于了解太阳和地球的相互关系。
巡视器
全景相机
全景相机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由两台功能、性能、接口完全一致的相机组成,安装在巡视器桅杆上,利用双目立体成像原理来获得场景的三维图像,用于巡视区地形地貌及撞击坑调查、月球地质构造解析等研究,同时兼顾对着陆器的彩色拍照,获得着陆器成功着陆后的工作状态。
测月雷达
测月雷达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制。测月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超光态雷达,穿不透金属但能穿透物质,主要用于月壤厚度的测量以及月球月岩浅层结构的测量。它分两个波段,低频段与高频段。这两个频段稍稍有一点覆盖,互相还可以做验证。测月雷达的天线很特殊,低频段的天线是装在巡视器的侧面。高频段的天线是一个微带天线阵,装在月球车的肚子下面。
红外成像光谱仪
红外成像光谱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位于五星红旗正下方。可以在红外和短波红外两个波段工作,其中红外波段可以非常精细地观测光谱,判断不同的物质。在月球车行进过程中,光谱仪能沿着行走方向成像,并探测月球表面物质的成分。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是月球车机械臂上唯一的载荷,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制。它通过携带的主动激发源激发月岩或月壤中的元素,并探测其产生的特征X射线,从而获得月球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信息,为月球地质化学过程和形成演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技术创新
发射窗口
探月卫星的发射窗口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动规律,发射场的气候条件,以及火箭运载能力和卫星自身能力的限制等。嫦娥三号的发射目标是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高度为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为38万公里。这与地球卫星的发射要求有所不同,对发射窗口的限制更为严格。为了确保嫦娥三号任务能够顺利登月,改进型火箭采用了多窗口、窄宽度和高精度的入轨发射方式,这在中国航天发射史上是首次尝试。这次任务选择了六个发射窗口,每天有两个窗口可供选择。第一个发射窗口的宽度为4分钟,如果未能在该窗口发射,就会进入第二个窗口,其宽度为1分钟。实现多窗口、窄宽度的发射非常具有挑战性。首先,对轨道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六个窗口对应着六条完全不同的轨道,它们的入轨参数和整个飞行轨道都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每次发射的窗口时间非常短,甚至可能是零窗口,需要迅速调整不同的弹道参数。
月球车机械臂
月球车的机械臂位于巡视器(月球车)的前方,平时收拢在巡视器国旗的下方,当发现科学目标时,机械臂会展开以进行月面探测。嫦娥三号着陆后,机械臂伸展安装在机械臂前端的粒子激发X谱仪,在两个月昼分别进行一次探测,获取月表组成元素的数据。由于需要克服月表的剧烈温差和月尘对机械臂关节的影响等一系列困难,机械臂的展开过程并不简单,主要有三个方面难点:首先是远距离控制,需要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地方对机械臂进行控制;其次是控制的精度,机械臂的投放需要精确控制到距离目标毫米级的量级;第三是控制过程的复杂性,例如在机械臂投放过程中需要避开障碍物,不要碰到车体和地面。通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科研人员实现了对于机械臂的毫米级精确控制。
热控系统
月球表面白昼时温度高达约120摄氏度,黑夜时低至约零下180摄氏度,月面上的昼、夜时长分别为地球时间14天左右。为了在极端环境下顺利完成任务,必须保证月球车在长时间极端温度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为适应极端温差,设计人员在热控方面做了一些特殊设计。在设计月球车热控分系统时,利用导热流体回路、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同位素核源,可以使月球车在零下180摄氏度到零上120摄氏度的极限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工作时的舱内温度可以控制在零下20至零上50摄氏度之间。
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外部都覆盖有多层隔热组件,这些隔热组件是双向隔热的,既能防止热量向内传递,也能防止热量向外泄漏。在月夜期间,同位素核源可以持续地给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必要的热量。在月昼时,月面温度高达约120摄氏度,需要通过散热来降温。在地面可以用冷却剂来散热,而在月面就只能用辐射方式散热。设计人员在探测器上设计特殊的散热面,这样就可以在月昼的时候把热量传出去。散热面的朝向、面积、表面特性都是经过专门的计算和设计,能适应落月以后的高温环境。
设计人员针对白昼需散热、月夜需保温的需求,通过可变导热管安装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嫦娥三号整个地月转移、环月、落月过程中,为防止月球红外普照等因素引起的高温,可通过可变导热管把热量从设备传到散热面排散出去。而到了月夜,又可以把散热通道断开,同位素核源打开,从而满足保温要求。
月球着陆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嫦娥三号无法使用降落伞来减速着陆器,只能用发动机喷气反推。研制人员研制了一种大推力的反推发动机,使着陆器能够通过发动机的喷气反推来减速,并逐渐靠近月球表面。此外,嫦娥三号还使用了激光测距仪和测速测距雷达来进行定位。由于无法精确获知月球表面的具体环境,因此嫦娥三号虽然由地面控制,但是着陆器也具备一定的自主避障功能。
虽然在减速和悬停过程中着陆器会进行判断和决策,但是悬停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推进剂,因此不能太长时间地悬停。为了着陆顺利,实验团队采取了多种办法,尽量精确地模拟月球环境。在着陆过程中,嫦娥三号着陆器会缓慢地降落,并且倾斜角度小于15度,研制人员新设计的"四脚着陆缓冲机构"会先接触到月球表面,完成着陆过程。这种机构可以减轻着陆冲击,保护着陆器的安全。
相关系统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运载火箭为捆绑式三级液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相比于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火箭,这枚火箭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并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突破了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高精度入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研制过程中,火箭的状态参数已经基本确定。后来探测器增重,需要火箭系统再提供30公斤的运载能力。为了应对这一变化,研制人员既要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又要减轻火箭自身重量。为了减轻火箭自重,研究人员将金属瓶子换成碳纤维的瓶子,并移除了储箱内的防晃板,为探测器腾出了10多公斤的载荷空间。相较于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三号的入轨精度要求提高了大约3倍。为了满足精度要求,研制人员采用了惯性导航和卫星导航相结合的制导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完全满足嫦娥三号对火箭精度的要求。此外,火箭的控制系统在设计时采用了冗余配置,即使某个设备出现问题,仍然能够确保火箭的稳定飞行和入轨精度。为了提高嫦娥三号的可靠性,研制人员对发动机动力系统和增压输送系统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经过测试,改进型的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可靠性从原来的0.938提高到0.942。
为了实时反映火箭飞行过程,火箭系统研制人员开发了遥测图像传输技术。火箭上装有三个摄像头,用于观察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二、三级分离以及整流罩和探测器与火箭的分离过程。此外,火箭的三级发动机舱还配备了一个摄像头,用于观察三级发动机的点火和关机。若火箭飞行失利,可通过遥测图像传输技术,判断哪个部分分离不完全,从而快速定位故障原因,提高故障排查的效率。
由于嫦娥三号携带了一个探测器,研制人员为其设计了一个卫星支架适配器和缩紧装置,起到支撑探测器的作用。卫星支架适配器的直径为1750毫米,高度为1760毫米。缩紧装置类似于一个腰带,用来固定嫦娥三号,待火箭送达预定轨道后再解开。
发射场地
嫦娥三号任务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的第83次发射任务,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射窗口窄、时间短;二是首次使用涉核产品;三是系统庞大、协调面广。为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大量的充分准备工作。例如,增设了安防系统,探测器、火箭加注前组织专项质量评审,在发射前进行了四次总检查等。同时,测控系统完成了对嫦娥三号模型建模仿真,针对窄窗口情况准备了多个软件版本。指挥决策系统进行了全面更新,通信系统完成了电视监视系统的建设。此外,还成立了应急处置联合指挥部。
此次发射嫦娥三号的发射塔架,是有着“亚洲第一塔”之称的发射场二号塔架。该塔架曾于2010年10月1日执行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任务。二号塔架主要用于搭载带助推器的火箭发射任务。由于嫦娥三号任务所使用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捆绑了四个助推器,因此嫦娥三号的发射任务由二号发射塔架承担。
测控通信
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国第一个深空测控天线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基于这一深空测控天线建立的测控站与新疆喀什的35米测控站、上海市的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共同构成一个深空测控网,为嫦娥三号任务提供测控保障。这一深空测控天线的核心技术100%自主研发,直径66米,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五,在太空中的测控距离最远可达4亿公里。此外,该天线还采用超导技术和深度制冷技术,使其在极低温度下仍能正常接收来自太空的测控信号。这是中国在深空测控领域的重要突破,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测控天线还可用于对地球较近的普通航天器的测控,提供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大的传输速率,改善航天器与地面通信的精确性和延迟,并获得更清晰的图像或实时视频信息。
为了实现对距离38万多公里外的嫦娥三号进行精确测控,确保其在月球上顺利行进和开展科学实验,中国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其中,给巡视器安装了三对相机,这些相机拍摄的照片传输到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地面人员利用这些照片可以重建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形,进而进行路径规划,并将路径规划数据发送给巡视器,使其按照设计和规划行进和开展科学实验。
与嫦娥二号卫星的远程测控相比,在本次任务中科研人员拥有更先进的观测手段,其中包括2012年建成的亚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转动射电望远镜——65米射电望远镜。该望远镜能够观测到距离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大大提高了对月球的观测精度,进一步提高了测控的精度。该射电望远镜将参与嫦娥三号任务的观测任务,包括探月测轨、观测落月、着陆过程以及对着陆器和月球车之间距离的精密测量。
任务经过
准备工作
2013年9月12日,嫦娥三号通过空运运抵发射场,在卫星测试厂房完成了综合测试前总装及综合测试,着陆器、巡视器联合总装及测试;11月9日至17日,完成探测器加注及转场准备;11月18日,转至2号发射工位,完成了与火箭对接、加电测试、电池充电等工作。
2013年10月27日,承担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运载火箭从北京启程,搭乘专列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0月31日,运载火箭运抵发射场,在火箭测试厂房完成了产品恢复、单元仪器测试、火工品安装等工作。11月9日至10日,运载火箭转运至2号发射工位后,完成了分系统测试和四次综合测试等工作。
2013年11月30日,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运载火箭开始加注推进剂,预示火箭进入发射程序。
发射升空
2013年12月2日01时30分,嫦娥三号携带着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轨道变动
2013年12月2日15时50分左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功实施对嫦娥三号地月转移轨道第一次中途修正。这次中途修正的目的是确保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实施近月制动,顺利抵达环月轨道。此次轨道修正圆满达到预定目标,表明探测器控制与推进分系统工作正常,为嫦娥三号顺利开展后续飞行任务奠定了基础。
2013年12月6日17时53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千米的环月轨道。
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嫦娥三号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千米的环月轨道,成功进入近月点高度约15千米、远月点高度约100千米的椭圆轨道。
离轨着陆
2013年12月14日20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调整姿态,收拢太阳翼,做好降落准备。21时00分,嫦娥三号的变推力发动机开机,探测器从月面上方约15千米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21时05分,嫦娥三号降落相机开机并传回数据。通过地面接收和处理数据,预选的虹湾着陆区域清晰可见,其中散布着一些陨石坑和月岩。嫦娥三号避开沟壑,在变推力发动机的反推作用下,缓缓下降。在距月面约100米处,嫦娥三号相对月面速度接近为零,悬停在月球上空。嫦娥三号利用三维成像敏感器,对着陆区域仔细观测,寻找最佳着陆点。随后,嫦娥三号在发动机的托举下,开始平稳缓速下降。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西经19.5度、北纬44.1度的虹湾以东区域,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着陆地外天体,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航天器着陆月球的国家。
2013年12月14日23时45分,地面科技人员对两器分离的实施条件,包括着陆点环境参数、设备状态、太阳入射角度等,进行了最终检查确认。随后,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科学探测
两器互拍
按照工程计划,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共进行A、B、C、D、E五次互拍。自2013年12月15日第一次互拍开始,月球车以60度为间隔绕着陆器行驶,分别在着陆器的正后方、侧方、正前方等五个位置进行了互拍。2013年12月22日凌晨,在地面的控制下,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清晰全景照片,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随后,月球车离开着陆器,开始月面测试工作,并前往更远的区域继续月面巡视勘察。
第一月昼
自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2013年12月26日,在12天的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圆满完成了两器互拍、月面行走、对地成像、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观测和月面测试等任务,两器携带的8台有效载荷全部开机工作,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数据。
第二月昼
在自主唤醒后的第二个月昼期间,嫦娥三号探测器上的科学载荷开机工作,继续开展既定的科学探测任务。着陆器上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了观天探测,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了观测,这两项均为世界上首次在月面开展的探测活动。此外,两器之间还首次开展了UHF通信试验。月球车在此期间进行了巡视,在多个探测点开展了相关探测工作,测月雷达、全景相机、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均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数据。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
第三月昼
在第三个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的有效载荷重新启动,按计划展开科学探测任务。着陆器搭载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正常运行。月基光学望远镜每天长时间进行天文观测,而月球的缓慢自转为连续观测宇宙天体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条件。为了减少背景辐射的影响,极紫外相机在月昼前后的几天内对地球等离子层进行了观测。月球车在第三个月昼期间进行了定点探测任务。通过地面应用系统对返回的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搭载的全景相机和测月雷达状态良好,红外成像光谱仪的红外波段数据正常。然而,之前出现的机构控制异常问题仍未解决。
后续活动
2014年6月19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心组织下,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了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络火炬太空传递活动,这也是中国促进航天技术服务社会的一次全新尝试。
2014年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登陆月球满一周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实现了精心护航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预定工程目标。
2014年12月15日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第十三个月昼的全部预定工作,顺利进入月夜休眠。
主要成果
月基天文望远镜在近紫外波段对各种天体变源的亮度变化进行连续监测,观测到23颗星象。经过对图像数据进行仪器效应改正以及背景扣除等工作,还原了位于天龙座的不同天区在近紫外波段的真实星空图像,并通过信号提取以及与光学天图、星表比对,测定了目标天体的天球坐标。
极紫外相机通过对地球周围的等离子体层产生的辐射进行全方位、长期的观测研究,获取了63幅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数据。经过对数据进行消除噪声的处理,得到了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试观测结果。
在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中,探测器上的降落相机成功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光学成像。在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后,地面应用系统共接收到降落相机所拍的着陆区月面图像4673幅。
测月雷达获得了两个通道探测数据,第一通道共获得3602道数据,第二通道共获得7611道数据。经初步分析,第一通道能够清晰地探测到巡视路线下的月壳浅层分层信息,第二通道能够探测到巡视路线下月壤的分层结构。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获得了在轨标定玄武岩能谱,并对月面元素进行了就位试探测。经初步分析,可识别出镁(Mg)、铝(Al)、硅(Si)、钾(K)、钙(Ca)、钛(Ti)、铬(Cr)、铁(Fe),(Sr)、(Y)和锆(Zr)等11种元素。
红外成像光谱仪进行了定标和数据采集等测试工作,获取了完整有效的可见近红外图像数据与短波红外光谱数据。经初步分析表明,可见近红外通道图像清晰,全谱段光谱特征明显。
地形地貌相机与全景相机配合,出色完成了五次两器互拍成像任务。地形地貌相机对着陆区周围月面进行了环拍,对地球进行了光学成像,对巡视器行走、机械臂投放收拢过程等进行了动态摄像。全景相机对巡视器周围月面进行360度环拍,获取了多幅图像数据。
获得荣誉
2017年1月9日,嫦娥三号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评价
“嫦娥三号”完成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同时,“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还创造了当时在月工作最长的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的特别报道)
嫦娥三号是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全球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法国《费加罗包》网站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加快了中国的太空开发速度,也为2020年左右的独立宇宙空间站建设,及2025年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中国不仅经济快速发展,在象征科技进步的太空开发方面也直追美国,显示了不断增强的中国国力。——日本时事通信社
“嫦娥三号”的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正式开始。——塔斯社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使中国离将航天员送上月球的终极目标又接近了一步。此次登月之旅是中国空间计划的重要里程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领域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英国《每日电讯报》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身于掌握世界最先进科技的国家行列。——英国《金融时报》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是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成功,再次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伊万·马涅兹(《环球亚洲》杂志社社长)
此次嫦娥三号成功探月,证明中国掌握了高精尖技术,标志着中国宏伟的航天计划取得重大进展。——法国《世界报》
参考资料
Chang’e-3 : le rover et le module se prennent en photos.cctv央视.2023-05-23
嫦娥三号探测器点火起飞.北京周报.2023-05-22
嫦娥三号将被直接发射到远地点38万公里高轨道.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全景相机解读:将在月球拍摄国旗.央视网.2023-05-24
探月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23-05-28
嫦娥三号任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23-05-12
习近平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两器互拍成像.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登月一周年:状态良好继续超期服役.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超期服役19个月 “玉兔”退役引网友催泪留言.央广网.2023-05-28
聆听“嫦娥”故事,领悟探月精神:嫦娥一号——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23-04-30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一文回顾中国的探月之旅.今日头条.2023-04-30
2004年1月23日,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国家航天局.2023-05-15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国家航天局.2023-04-30
探月工程二期简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23-05-19
嫦娥三号任务运载火箭今日启程赴西昌.人民网.2023-05-22
中国探月后续进展顺利 嫦娥三号月球车已初样研制.央广网新闻.2023-05-28
月球车首次亮相工博会(图).人民网.2023-05-22
走近“玉兔号”——解密我国首个月球车.共产党员网.2023-05-28
光电所研制成功地形地貌相机.中国科学院.2023-05-24
嫦娥三号.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数据与样品发布系统.2023-05-24
嫦娥三号所携八大载荷“首战告捷”.人民网.2023-05-22
八大科学装备助力三大目标 观天看地测月这样实现.人民网.2023-05-24
月亮上第一台望远镜--“嫦娥”将带您仰望星空.中国政府网.2023-05-24
测月雷达、极紫外相机 嫦娥三号携带特殊“武器”.人民网.2023-05-24
极紫外相机可成像探测 为嫦娥三号看地球的“眼睛”.中国新闻网.2023-05-24
嫦娥三号全景相机介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23-05-24
记者探访嫦娥三号火箭系统:让“升空天梯”更稳.人民网.2023-05-22
玉兔号月球车展开机械臂 探测月表元素成分.人民网.2023-05-22
盖被子 生炉子开空调 应对极端温差“嫦娥”自有妙计.人民网.2023-05-22
落月尚未完成 “嫦娥”仍需努力.人民网.2023-05-24
嫦娥三号发射准备工作就绪 共选6个发射窗口.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落月”有精准测控保障.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着陆器“迈开”四条腿 巡视器“睁大”三双眼.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运载火箭准备好了.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实施第一次中途修正.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国家航天局.2023-05-28
组图:嫦娥三号成功变轨 北京控制大厅现场.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着陆月球目击记.人民网.2023-05-24
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 “玉兔号”顺利抵达月面.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两器互拍结束 两面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国家航天局.2023-05-28
“玉兔号”月球车昨起休眠14天.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再次月夜休眠 月球车现异常正排查.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探测器再进入月夜 第三月昼工作正常.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观天看地测月” 取得阶段成果.人民网.2023-05-22
嫦娥三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探月与深空探测网.2023-05-26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嫦娥三号”在月面成功实施软着陆.央广网.2023-05-12
嫦娥三号:法媒聚焦中国“航天梦”.人民网.2023-05-22
日媒评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称航天大国显示强大国力.人民网.2023-05-22
俄媒:中国发射“嫦娥三号” 开启探月第二阶段.人民网.2023-05-22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嫦娥三号成功探月.人民网.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