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同时也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素有“苗都”之称。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苗寨一分为二,受耕地资源的限制,其建筑风格为半山建造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此外,西江千户苗寨还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示苗族发展史,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拥有包括苗年、吃新节等2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特色餐饮、风俗、服饰。主要景点有西江苗族博物馆、嘎歌古巷、观景台等。
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8月16日,西江千户苗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命名
“西江”原称作“仙祥”,这一名称由苗语“Dlib Jangl”音译而来,意为苗族“Dlib”氏族居住的田坝,后于清朝汉文献写做“鸡讲”,民国时改为了“西江”,并沿用至今。而西江苗寨现存有1000余栋苗族吊脚楼民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因此有“西江千户苗寨”之称。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西江千户苗寨是历史上苗族人民第三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苗族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的信仰,深刻地影响了苗寨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民居建筑的建造。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寨中村民依靠共同信仰、习俗以及血缘、宗族等关系为纽带相处,而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所滋生的文化内涵也一直贯穿于苗寨的发展历程之中。此外,西江千户苗寨还有着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这些传统非遗是苗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昭示了当地苗族人民长期以来对世界、生活和生命的认知。
历史背景
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记载,苗族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集团,生活在黄河流域,随着部落间的不断征伐,苗族逐渐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与华夏集团的冲突不断加剧,三苗国经历了长期的征伐之后最终被击败,部分苗族人被迫迁移到湖南省、江西省的偏僻山区成为早期的“南蛮”,战国时期楚国主要人民就是南蛮人。楚国被秦国灭亡之后,南蛮人再次西迁,进入了武陵山区的五溪地区,被称为“武陵蛮”。到了汉朝初期,中央政府对“武陵蛮”发动进攻,使得当地民众再次大规模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苗族人进入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林之中。宋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其他地区的苗族人也开始陆续迁入相对安全的黔东南地区。
历史变迁
西江镇从秦汉到元、明、清代,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因此其在历史上经常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省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立了“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隶属于丹江卫。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位于现今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自此西江被纳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并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西江境内苗族的蒋、龙、陆、杨、董、金、顾、唐、陈、宋、李等姓均由此而来。西江千户苗寨在清雍正年间政府对西江进行行政管制,而如今国家政府也在此设立了镇一级的行政管辖体制。从清代到新中国成立,西江千户苗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下表为这段时期里西江千户苗寨的历史沿革。
开发历程
1982年之前,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原地区边远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只被少数的民族研究学者和社会学专家所知。1982年,美国人类学者路易莎博士为了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到达西江苗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考察,并出版了主要展示苗族文化的人类学专著《少数的法则》,同时,在她离开中国时还向贵州省领导建议将西江开发为乡村旅游地。随即,西江被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的乙类旅游景点,作为首批贵州省旅游扶贫的民族村寨试点,其旅游发展进入探索阶段进程。自此之后,陆续有其它领域的学者及学生前往西江进行考察研究,这些外来者逐渐成为了西江苗寨最早的游客,通过他们的研究与介绍,西江苗寨风光以及苗族文化开始为外界所知晓,当地政府也逐渐萌发了发展旅游的想法。1987年,贵州省将西江苗寨定为了民族风情旅游景点、旅游开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中国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位于雷公山山麓的边缘地带。西北面接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西南面临雷山县丹江镇,东北面抵台江县,东南面紧接雷山县方祥乡,距雷山县城约36千米,距离凯里市约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千米,紧邻沪昆高速铁路、凯雷高速公路。
气候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气温基本保持在15℃左右。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南北气流常在此交汇,因此雨季时间长且雨量大,降雨量季节分配以春、夏季较多,秋、冬季较少,年平均降雨量基本保持在1300至1500毫米。
地质地貌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低山丘陵过渡的阶梯状大斜坡地带,位于雷公山地质构造的断层带浅变质岩地区,属于断层的地质结构,断岩及断裂谷地明显,周围山脉脊梁地势有骤然降低,也有斜缓而下,形成天然小块盆地。苗寨所在的苗岭山脉自西南向东北贯穿雷山县,境内山峦起伏,东北面紧靠苗岭主峰雷公山,地貌成因类型单一,雷公坪向斜组成雷公山的主体,山脊波状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山脊自东北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约2178米,沼泽盆地、宽缓的谷地多,同时还有较多分布的悬崖陡壁及瀑布,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侵蚀地貌景观。
水文
西江千户苗寨境内有一条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河流发源于雷公山坝,长度约为15千米,是苗寨中地势最低的河流,其走向顺应地势的高低变化而流动,自东南向西北,水的径流量较大,且整年不断流,为西江千户苗寨提供了主要的生活生产用水,同时还被用于该地区的农田灌溉。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区雨量充沛,因此该地水资源贮存富集多样,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循环交替,水资源丰富,为西江地区中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文自然条件。
生物多样性
动物
西江千户苗寨当地的野生动物物种繁多,能够认定存在的动物超过5000种,其中有21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植物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自然资源富集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85%,该地区植被类型繁多,植物种类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植被中除了常见的各科属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花卉植物外,还拥有被列为国家级和世界级保护植物的32科44属58种植物,以及多种濒危野生兰科。此外,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村落内还有上百种树种及药材、花卉植物,其中以杉树、松树、北美枫香、板栗树、青杠树、樟树、茶子树、映山红等居多。
景区综述
西江千户苗寨四面环山,是由八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而组成的聚居村落景观,白水河从苗寨中间穿过,以白水河为轴线,将村落一分为二,八个村寨分布于河两岸的山体之上。其中,平寨、东引、羊排三个村寨分布于白水河的北面,水寨、乌嘎、也好、南贵等村寨分布于白水河的南面。村落内部形成点、线、面式景观布局。
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民居建筑包括吊脚楼及风雨桥等,同时,景区内还有西江苗族博物馆、嘎歌古巷、观景台、田园观光区等主要景观。此外,西江千户苗寨还有2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鼓藏节、苗年、吃新节等民俗节庆,银饰锻造、苗族织锦、吊脚楼营造等传统技艺,以及雷山县苗绣、苗族飞歌、苗族芦笙舞、苗族古飘舞等民族特色文化。
主要景观
民居建筑
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是一种原生态的悬空式、干栏式建筑,也叫半干栏或半边楼,苗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把平房抬起来的楼”。苗寨所处地形为河流谷底,耕地面积有限,山势陡峭,白水河穿寨而过,因此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是苗寨主要的建筑形式。吊脚楼群沿着河谷坡地起伏变化,其分布不讲究轴线和对称,随意布局而不受任何形状和规律的约束,形成了形状一致但位置却变化无穷的建筑风貌。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造手法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木制架构主要运用榫卯衔接,不需要一钉一铆,全靠木尖锁眼架牢。楼内枋枋相接,柱柱相连,构成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空间体系,充分运用当地的木、竹、石、泥或其它材料,使建造出来的房屋具有相当的柔韧性。
整体结构
外部结构: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包括斜坡吊脚楼和平地吊脚楼两种类型。斜坡吊脚楼又称“半边吊脚楼”,其形态为前吊后坐,半吊半立,架空建筑的第一层,将一部分搁置在山坡边缘的地方,通过原木支柱支起上面的建筑,这种建筑结构可以根据平地的大小比例调整支撑柱的数量和建筑规模,与地形起伏形成有机的结合,从而在坡地、、峭壁、河边等地均可架立。“平地吊脚楼”又称“走马转角”吊脚楼或“转檐”吊脚楼,其主楼柱子都是落地柱,吊脚柱则通过落地柱的外柱撑枕挑竖于二楼之上,挑出主楼来争抢楼外面的空间,最终形成四周回旋转角吊脚。其中,“五柱六挂”式的建筑形式多含于平地吊脚楼。
内部结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拥有斜梁、屋架、朝门、幺门、美人靠、马头墙、“火塘”等特色结构。房屋最底层用于饲养家禽和牲畜、存放杂物或是用作厕所;第二层主要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同时堂屋外侧建有苗家人乘凉、刺绣和平时休息的地方“美人靠”;第三层则比较通风、透气,因此常常用来存放谷物粮食及饲料等物资,各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此外,房屋采用“四排三开间”式的建筑形式,将堂屋、厨房、寝室放在一个没有分隔的空间内,一般采用活动的木板进行隔断来区分功能区,或利用视觉加以区分功能,如在放置床铺的地面上铺设木板。
建筑思想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思想融合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因地制宜”的生态思想、“趋吉辟邪”的朴素生态理念,并将图腾崇拜融入其中。村寨在选址、布局、单体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充分考虑周围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土质量和自然风光等,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居民注重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以住户需求和现实环境为依据,在室内空间尺寸、功能划分、建筑体量等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和适合生态环境的建筑理念。此外,西江千户苗寨的居民崇拜枫树和牛的图腾,不仅增加了房屋建筑的装饰性效果,而且也使其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风雨桥
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因其遮风挡雨的功能而得名“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或者是“福桥”,被誉为“世界上十大最不可思议的桥梁”之一。
风雨桥类似于吊脚楼,也主要由木料构成,同时它靠凿榫衔接,技艺要求严格,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无需钉子,而是在原木柱上凿通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相连,斜穿直套,交错复杂。此外,风雨桥还经久耐用,其坚固程度甚至不输给现代的铁桥和石桥。桥廊上建有三到五层的四角形或八角形桥亭,其数量取决于河面宽度,一般在一至三座不等。桥檐的瓦梁末端塑有檐玲,呈现出“坐狮含宝”“丹凤朝阳”“鲤鱼跳滩”等形状,而桥亭正梁顶上则有“双龙抢宝”“双龙戏珠”以及各种彩绘、彩纹等图案。桥的长廊壁间为过道,中间铺有厚实的木板,两旁则设有长凳,供行人遮雨或休息。长廊两壁上面的木板上还有各种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题的雕刻作品。
西江苗族博物馆
西江苗族博物馆,坐落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开放时间为9:00-17:00,由六栋单体两楼建筑群组合而成,外观为独具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苗族传统的建筑艺术。该博物馆内共设有11个展厅,包括前厅、歌舞厅、节日厅、体育苗医药厅、服饰银饰厅、生产厅、历史厅、建筑技艺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和多媒体多功能厅。同时,馆内还收藏了超过1220件苗族文物以及350余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和书籍等,全面地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独特和多元,因此,该馆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研究和了解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嘎歌古巷
嘎歌古巷,其名源于苗语,意为“苗寨小巷子”,两侧古旧木房的暗红木墙上涂着民族风俗的壁画,这些彩绘壁画记录了苗族的图腾、传说以及苗年的景象。同时,嘎歌古巷内有许多文化景点,包括展现苗家古老祭桥文化的“家祭桥”、见证西江最早历史的“源西江”,以及展现苗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苗族古歌演唱、情歌对唱、银饰制作、古法造纸、苗绣、米酒酿造等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展示点。
观景台
西江千户苗寨内有一座观景台,位于苗寨高处,视野开阔,可以远眺整个苗寨和周围层峦叠嶂的山峰。观景台为木结构,融合了苗族传统建筑的元素,同时从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当地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例如,当对面上千户苗家居民在饭点开始做饭时,各家的屋顶都会逐渐升起炊烟,而到了晚上,伴随着点亮的灯火,可以看见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形成两个牛角的形状。
田园观光区
在西江千户苗寨的田园观光区有大片用于种植水稻的梯田,是西江苗族人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地形地貌构造,在白水河岩两岸顺山势而上开辟出来的利于生产和生态循环的人工梯田湿地。梯田层层而上,直至山腰,可以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以及保持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田园观光区内,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农耕文化,参与农事体验、品尝田园美食、感受乡村民俗等,还可以与当地苗族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探寻苗寨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理,截止到2021年5月初,由雷山县申报,与西江千户苗寨中苗族人民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有27项,其中包括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民俗文化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面临威胁,尽管旅游开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千户苗寨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也造成了传统民俗文化影响力的逐渐式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教育和大众媒体的普及,使各种城市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了农村,因此,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苗寨外出打工,在放弃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再愿意继承苗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苗寨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无人传承和传播的艰难境地。
民俗节庆
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每年都会举办许多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生产性节日和祭祖性节日为主。其中,生产性节日以“苗年节”“吃新节”和“开秧门”为代表,祭祖性节日则主要以“鼓藏节”为典型。
苗年节
苗年是苗族人民祭祖的重要节日,西江苗族认为,过苗年与其始祖蚩尤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在涿鹿之战中,蚩尤被擒杀的时间在苗历的年终立春,因此,为了纪念蚩尤,西江过苗年选在了苗历的年终岁首,即阳历的10月到11月之间,并连过三次,是西江千户苗寨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2008年,苗年节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新节
吃新节为苗族特有的节日,是苗族人民为庆祝稻谷吐穗、农作物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也是苗族人民亲朋好友在丰收之际团聚并共同庆祝的时机。不同于一般苗寨每年只过一次吃新节,西江千户苗寨每年会过两次。第一次是从“开秧门”后满50天,稻谷孕穗,逢卯日就过;第二次是又过50天左右,稻谷渐熟,逢卯日过。2007年,吃新节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藏节
“鼓藏节”是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人民以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是西江苗族人民所有节日中最隆重、周期最长、花费最多的节日,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分为祭祀和娱乐两部分内容,通常每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次历时三年,这三年分别为起鼓年、翻鼓年和送鼓年。在2020年11月23日,西江千户苗寨迎来了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为此上千名苗族男女老少参加了祭鼓仪式,并举行了多项民俗活动庆祝“鼓藏节”的到来,包括刺绣工艺、服装展示、斗牛、斗鸟、唱飞歌、跳芦笙舞等。2006年,鼓藏节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银饰锻造
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银匠村”,银饰锻造技艺是当地苗族人民的艺术三宝之一,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纯朴自然和技艺精湛而著称。西江地区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品,包括银冠、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银盘、银锁及银梳子等上百种造型,品类繁多。大多数苗族银饰都需要经过锤炼、捶打、拉丝、搓丝等复杂工序才能完成。在西江苗族人的心目中,银饰不仅是可以用来驱鬼避邪、保平安的吉祥之物,而且还象征着富贵和美好,由此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认知心理,甚至带有宗教信仰的色彩。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针法和线绣技巧著称,采用多种不同的针线结合,使刺绣品具有较高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且刺绣时使用的线通常会选择明亮而鲜艳的色彩,因而刺绣成品颜色也鲜艳醒目。同时,苗族刺绣所使用的纹饰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界,如植物、鸟兽、山水等,一般为鸟纹、蝴蝶纹、云纹及龙纹,也有些图案与苗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有关,如含有苗族文化图腾等元素的图案,因此苗族刺绣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刺绣在苗族人民的服饰等物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是苗族民间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雷山苗绣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是苗族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素以做工精细、色调素雅且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苗族蜡染所用的传统染料主要为植物,是无毒的纯天然染料,对身体无害。2019年,苗族植物彩色染技艺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仰阿莎
《仰阿莎》是一篇长达7000余行的苗族民间长篇叙事诗,是苗族爱情叙事长诗的代表作,已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和研究,主要流传于苗族聚居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最美丽的歌”。这首叙事长诗创造了仰阿莎及一系列人物形象,主要分为“出世”“游方谈情”“婚姻”“寻找”以及“讲理”五个主题,描述了仰阿莎和太阳、月亮三人之间的情感纠结,反映了仰阿莎对真挚爱情和美满生活的热烈追求,歌颂了自由恋爱,并谴责了包办婚姻,表达了古代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长期以来,《仰阿莎》都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于苗族民间,并在口头传播过程中进行“创编”,在漫长的口传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异文,在一代又一代苗族歌手的反复演唱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并且传承至今。在众多的异文中,由王安江演唱的《仰阿莎》是篇幅最长和叙事结构最完整的文本。2008年,仰阿莎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
苗族飞歌
苗族飞歌,苗语称“恰央”,意为“飞扬的歌声”,又称为“吼歌”“顺路歌”“喊坡歌”,有“男声飞歌”“女声飞歌”之分,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所流传的一种苗族山歌的类型,其特点为“高亢豪放”“音域宽广”“旋律优美”“古老自由”,在苗族音乐文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苗族飞歌以前只在苗家人内部婚丧嫁娶、生产劳作、劝人饮酒以及祭祀说理时演唱,新中国成立后,“苗族飞歌”得到了挖掘和整理,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飞歌在声腔方面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演唱时可以即兴发挥,其音高和音程有一定的“游移性”,同时,其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以及简单的多声部形式,其中典型的为二重唱。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首苗族飞歌《毛主席来到了》,用传统的曲调填上了新词,经苗族歌手阿泡在北京演唱后,立刻传遍了中国各地,成为了一首影响广泛并最具代表性的苗族飞歌。2008年,苗族飞歌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活动
十二道拦门酒
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北门,摆着十二张大方桌,以酒拦路,由穿着盛装的苗寨姑娘端上用牛角装的米酒,同时请来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敬酒,这是苗家人迎接宾客的最高礼节。十二道拦门酒分别代表了恭喜、昌盛、勤劳、善良、宽宏、富裕、明亮、美丽、长寿、英雄、智慧、华贵等十二道祝福与祈愿。
长桌宴
长桌宴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最为隆重的苗族宴席,通常用于接亲嫁女、重大节庆、迎接贵客等重要场合,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不散的宴席”。长桌宴的规模大小视宴席规格大小不定。小的长桌宴一般在家中就可举行,而大的长桌宴则到古街或游方街举行,桌子相连,可以绵延几百米,同宴可达数千人。如今,游客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体验长桌宴,一般可以品尝到苗寨特色酸汤鱼、农家腊肉香肠、苗家鼓藏肉等苗寨特色食物。
原生态歌舞表演
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的排笙场里,每天都会有一场免费的苗族原生态歌舞表演,在芦笙的伴奏之下,作为演员的苗族姑娘和小伙跳起具有苗族特色的原生态铜鼓舞及苗族芦笙舞,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苗族文化和欣赏民族艺术的机会。原生态铜鼓舞、芦笙舞均为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及观赏价值,还在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推进苗族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保护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看点
歌舞演出
苗族歌舞剧《情定西江·讨花带》
《情定西江·讨花带》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美丽西江剧场”白天专场的一台大型原生态苗族非遗歌舞剧,演出时间为11:00-11:55,时长为55分钟,于2023年3月15日正式开演。该歌舞剧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请鼓”“祭鼓”“跳鼓”“送鼓”,通过这四个章节展现了每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祭祀文化、苗族鼓乐,同时,台上的演员还会带来经典舞蹈锦鸡舞、木鼓舞、苗族讨花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通过歌舞的形式将苗族古老淳朴的民俗文化和神秘的原生态文化呈现给观众。
歌舞晚会《美丽西江》
《美丽西江》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美丽西江剧场”夜晚专场的一台大型的苗族风情歌舞艺术晚会,演出时间为20:30-21:40,时长70分钟,于2023年3月4日开演。该演出以苗族神话故事蝴蝶妈妈传说为主线,将苗族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历史迁徙、生活习俗、文化演变、祭祀等内容融汇其中,整场晚会分为《枫木化蝶》《迁徙祭祀》《千古习俗》《苗乡锦绣》等四个篇章,其中包括迁徙舞、木鼓舞、铜鼓舞、游客互动环节、苗族情歌(游方歌)、古瓢琴舞、嫁姑娘、苗族长桌宴、苗族盛装展示等节目内容。
西江特产
西江千户苗寨的特产有蜡染、牛角梳、苗族绣品、手工银饰、现酿米酒、清明茶、脚尧茶、银球茶、百合粉、鱼酱酸、黑毛猪腊肉等。
开发与保护
2002年,“苗年文化周”在贵州省举行,西江千户苗寨被选为主会场,并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一事件进一步扩大了西江苗寨的影响力,此后,西江千户苗寨开始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开设了农家乐、客栈餐馆和旅游商品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游客数量迅速上升,并基本形成了客源市场。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银饰等五项苗族工艺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江借此成立了“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
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民众逐渐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在景区内相继开办了餐馆、工艺品商店等多个店铺,同年,西江千户苗寨还被确立为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主办场地,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之下,西江政府加强了旅游宣传,并斥资近2.8亿元对西江千户苗寨进行全面打造和建设,包括灯光系统、交通条件、景观、旅游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使得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基础和服务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完善。
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成功举办,这次活动成为了西江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转折点,自此,西江千户苗寨开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俗文化旅游区。雷山县人民政府借助已经初步成型的旅游资源平台,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来维修寨子内部及周边的旅游基础设施,同年还开通了凯里市至西江的朗西公路,并改造了雷山县到西江的雷西公路,直接缩短了外来游客到景区的距离。在旅游发展大会前期,西江也积极地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3、4月份就开始进行古街和游方街的维修,并建立了观景台和风雨桥等景点,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2009年,西江千户苗寨开始收取门票,并且由雷山县政府出资成立了贵州省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即“西江旅游公司”,西江的职业种类也被细分化,组织了环卫队伍,并在2011年修建了污水处理厂,从各个方面提升西江的旅游设施,同时也正逐渐朝着标准化景区的方向发展。同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颁布施行了《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补偿办法》,以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截至2015年,西江千户苗寨在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旅游步道的修建、风雨桥等建筑的建成、防洪设施工程的军工等。与此同时,随着西江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当地政府逐步完善了防火防洪等配套设施。除政府配套设施建设外,千户苗寨地区的村民也自发筹集资金修建了防火塘,并购置了水缸等设备。
2021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成功通过了国家AAAAA级质量景观评审。如今,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正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意见,不断推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所获荣誉
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
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2年8月16日,西江千户苗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相关事件
2023年7月10日,西江千户苗寨突发火灾。事故造成6人受伤,当地2名村民在火灾中不幸遇难。
参考资料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简介.西江千户苗寨官方网站.2023-05-19
苗寨风情.西江千户苗寨官方网站.2023-05-19
游客50问.西江千户苗寨官方网站.2023-05-19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23-05-19
文化展示.西江千户苗寨官方网站.2023-05-19
苗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族鼓藏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仰阿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族贾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族织锦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绣(雷山苗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族民歌(苗族飞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族芦笙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铜鼓舞(雷山苗族铜鼓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文化体验.西江千户苗寨官方网站.2023-05-19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通过国家5A级质量景观评审.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官网.2023-05-19
关于重点扶持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提议.贵州省人民政府官网.2023-05-19
千户苗寨火灾致2死6伤.新浪微博.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