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紫丁香蘑

紫丁香蘑

紫丁香蘑(Lepista nuda (Bull.) Cooke)又名紫裸口蘑 、紫晶蘑、酱口蘑、小香、花脸香菇、紫花脸、丁香蘑、紫蘑等,为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香蘑属(Lepista)真菌。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省山西省、新疆、福建省等地。夏、秋生于林中、林缘地上,有时发生于果园或农地,子实体群生,有时单生或丛生。

紫丁香蘑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半球形至平展,紫色或丁香紫色,后期变至褐紫色,光滑,湿润,边缘内卷,无条纹。菌肉淡紫色,较厚。菌褶紫色,密集,直生至稍延生,不等长。菌柄中生,圆柱形,与菌盖同色,上部有絮状粉末,下部光滑或具纵条纹,内部充实。孢子印肉粉色;孢子无色,椭圆形。

紫丁香蘑菌肉鲜嫩,口感具弹性,有浓郁独特的菇香,营养价值较高,是“中国100种名蘑”中的重要野生食用菌之一。紫丁香蘑还是珍稀药用菌,具有健脾除湿,祛风清热的功效,在中国云南、山西和台湾地区均具有较好的销售市场和口碑。

驯化栽培

紫丁香蘑在欧洲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食用菌。在20世纪初就有人用发酵过的水青冈叶、橡树叶等为原料,用类似栽培双孢蘑菇的方法,栽培过紫丁香蘑。在中国,庄司当等在进行紫丁香蘑林地栽培时,用腐叶土和山土混合,加入米糠、玉米渣蛋白胨、酵母粉、葡萄糖为培养基,获得紫丁香蘑子实体。戴彩云等在密植茶园中进行紫丁香蘑覆土栽培,耗时7个月成功出菇。

紫丁香蘑相对于其它覆土栽培的常见菇种来说,从覆土到出菇这一过程,是在有阔叶林或密植茶园这些特殊的生境下完成的,种植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管理耗时费力,产量不稳定。再加上其生产周期过长,从播种到出现第一批菇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有的长达一年以上。因此紫丁香蘑还不能形成商品性生产。

命名与分类变动

1790年,法国真菌学家 Jean Baptiste Francois Pierre Bulliard 对紫丁香蘑进行描述,并将其命名为 蘑菇属 nudus;1871年,德国真菌学家 Paul Kummer 将紫丁香蘑转入口蘑属(Tricholoma)。同年,Mordecai Cubitt Cooke 将其移入香蘑属(Lepista),因此Tricholoma nuda 和 Lepista nuda 都是指紫丁香蘑。1969年,Howard E. Bigelow 和 Alexander H. Smith 提出将紫丁香蘑命名为杯伞属 nuda ,得到了一些权威机构,尤其是美国的支持。但 Kew Gardens(丘园)和英国医学管理局(BMS)的检索表中仍将紫丁香蘑列为香蘑属(Lepista)。

属名Lepista 来源于拉丁语,意为葡萄酒壶或高脚杯,因为当 Lepista 属真菌完全成熟时,菌盖会变得凹陷(有时被称为漏斗状) ,就像高脚杯一样。种名nuda 意为裸体,裸露或赤裸,指的是紫丁香蘑的菌柄是光滑裸露的。

特征

紫丁香蘑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直径4-10厘米,半球形至平展,有时中部稍凹或呈波浪起伏,紫色或丁香紫色,后期变至褐紫色,光滑,湿润,边缘内卷,无条纹。菌肉淡紫色,较厚。菌褶紫色,密集,直生至稍延生,不等长,往往边缘呈小锯齿状。菌柄中生,圆柱形,长4-9厘米,粗0.5-2厘米,与菌盖同色,上部有絮状粉末,下部光滑或具纵条纹,内部充实,基部稍膨大。孢子印肉粉色;孢子无色,椭圆形。

分布

分布范围

紫丁香蘑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省辽宁省山西省青海省、新疆、福建省等地。

栖息环境

紫丁香蘑夏、秋生于林中、林缘地上,有时发生于果园或农地,子实体群生,有时单生或丛生,并形成蘑菇圈。

习性

适应性

紫丁香蘑一般生长在年平均气温零下4.5°C左右,年降雨量960毫米左右,且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量大,蒸发量小,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75%以上的地区。其菌丝体生长所需温度偏低,最适温度为16-22°C ; 最适pH为4.0-7.0,适宜于在酸性至中性环境中生长。

重金属富集特性

紫丁香蘑是Hg 和Pb 的重富集物种。生长在Pb、Hg、Cu 等冶炼厂附近的紫丁香蘑,Pb、Cd、Hg、Cu 等重金属的含量急剧增加。此外,生长在高速路附近的紫丁香蘑的Pb 的含量也比较高。

栽培

紫丁香蘑能与松、榛、山杨等形成外生菌根,其子实体的形成与多种树种有关。目前(2023年),紫丁香蘑人工栽培还处于小规模的试验阶段,主要以仿生栽培模式为主。

接种

将栽培料按照配方配制好后,装瓶或装袋,灭菌。冷却后将紫丁香蘑菌种接入菌袋(瓶),25°C下避光培养至长满菌丝。菌丝满袋(瓶)后移入大棚进行种植,采用菌棒脱袋覆土栽培法,取出菌棒并将其弄碎成蚕豆大小的菌块,撒播到床上,然后在菌种层上播撒一层预先灭菌处理的栽培料。

覆土

播种完成后,在料面上覆土,最后加盖一层松针保湿。气温控制在15-22°C,夜间控制在15°C左右,白天控制在22°C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90%,土壤含水量为30%-60%;白天光照强度为200-1200lx,晚上避光培养。播种80-90天后开始出现菌蕾,一般养菌10-15天即可采收。

用途

食用营养

紫丁香蘑菌肉鲜嫩甜美,口感具弹性,有浓郁、独特的菇香,可用于调味、配菜,或与蛋、肉、鱼,水生贝类等共炒。此外,其子实体中含有人体必须氨基酸、维生素及矿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医学药用

紫丁香蘑为珍稀药用菌,味甘,性平。入脾经。具有健脾除湿,祛风清热的功效。主治和预防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症),并治脾虚泄泻,食少乏力。此外,紫丁香蘑还具有调节机体正常糖代谢,促进神经传导的作用。

经济价值

紫丁香蘑作为一种土生食用菌,是云南省一种常见的野生食用菌及“中国100种名蘑”中的重要野生食用菌之一,在中国云南、山西省和台湾地区均具有较好的销售市场和口碑。

毒性

在未受污染的生境中采集的紫丁香蘑,大多数都可以食用,但要彻底煮熟,适量食用。紫丁香蘑会积累重金属,特别是环境中的铅,因此从路边或其他受污染地区采集的紫丁香蘑不能食用。此外,食用紫丁香蘑偶尔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物种对比

紫丁香蘑可能与丝膜菌属(Cortinarius)的某些蓝色或紫色菌种混淆,包括不常见的薰衣草色丝膜菌(C. camphoratus),其中一些真菌可能有毒。紫丁香蘑与它们的区别在于,丝膜菌属真菌的菌盖下通常有网状丝膜残留,并在菌柄上有一个环状的印记,孢子印为锈棕色。

相关研究

抗菌活性

研究表明,紫丁香蘑甲醇(60%)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丁基羟基茴香醚提取物对黄曲霉、藤黄微球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巴氏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紫丁香蘑提取物总酚强烈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生长,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抗氧化性

研究表明,紫丁香蘑提取物总酚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紫丁香蘑的维生素c多酚化合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酪氨酸酶的活性,达到抗氧化的目的。

参考资料

Lepista nuda.First Nature.2023-05-20

紫丁香蘑.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0

..2023-05-20

..2023-05-20

..2023-05-20

..2023-05-20

Lepista nuda ‒ Blewit.Mushrooms Up.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