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沙锥
林沙锥(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allinago nemoricola),别名为喜马拉雅沙锥,是沙锥沙锥属鸟类。该物种为小型涉禽,体长28~32cm,体重142~198g。全身黑褐色。头部黄褐色,头顶深褐色,中央冠纹不明显。胸暗黄色或暗黄白色、具褐色横斑,其余下体白色具密的褐色横斑上背和肩绒黑色。翼宽大略圆,翅飞羽暗褐色,翅上覆羽暗褐色具淡皮黄色横斑和羽缘。尾上覆羽常缀棕色,通常16或18枚,最外侧尾羽变狭,宽约3~4mm。
林沙锥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尼泊尔、印度北部、不丹、缅甸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中部、云南省西部和东北部、西藏自治区南部和东部。该物种常单独活动,飞行缓慢。其主要栖息于高海拔草地、灌丛、沼泽、泥潭及池塘。
2000年,林沙锥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林沙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C)。2016年,林沙锥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2021年,林沙锥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林沙锥是小型涉禽,体长28~32cm,体重142~198g。林沙锥全身黑褐色。头部黄褐色,密布暗褐色斑点和条纹。头顶深褐色,中央线不明显。面颊灰褐色,密布暗褐色斑点;眉纹淡黄色。眼先黑褐色,眼先至眼和耳羽下面至枕,各有一条黑褐色带斑。虹膜深褐色,喙绿褐色,喙端色深;嘴峰64~72mm。颏为白色,通常无斑,有时具细的褐色斑点。上体包括肩、上背为黑色,羽缘灰褐色或淡黄色,在背部形成4条黄褐色的平行线,下背和腰为黑色、具棕色横斑,且下背或多或少缀有白色。胸暗黄色或暗黄白色、具褐色横斑,其余下体为白色、具密的褐色横斑上背和肩绒黑色。翼宽大略圆,翅长146~153mm,翅飞羽暗褐色,翅上覆羽暗褐色具淡皮黄色横斑和羽缘。飞羽为黑褐色,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具窄的淡灰色端缘,内侧次级飞羽具暗黄色或暗黄棕色横斑和窄的淡灰色端缘。尾长63~74mm,尾上覆羽具棕色和黑褐色横斑。尾羽16枚或18枚,最外侧尾羽较窄,通常仅3~4mm宽,中央几对尾羽有较大的锈红色大斑,外侧尾羽具黑色和白色横斑,除中央尾羽外,所有尾羽均具灰白色尖端。跗长35~39mm,脚灰绿色。近种对比林沙锥与其他沙锥区别在色彩较深,相似种扇尾沙锥(Gallinago gallinago)和针尾沙锥(Gallinago stenura)体型较小,翅较尖长;孤沙锥(Gallinago solitaria)体略小,上下体色较淡,背具4条白色纵线,腹无横斑,翅亦较尖,且翅上的白色平行线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林沙锥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尼泊尔、印度北部、不丹、缅甸和中国。在印度阿萨姆邦东部、缅甸北部繁殖,南迁至印度南部、泰国和越南北部越冬。
中原地区分布
林沙锥在中国为迷鸟,分布于四川省中部、云南省西部和东北部、西藏自治区南部和东部。繁殖于西藏东部至四川西部,越冬于西藏东南部以及云南的西部和东北部。
栖息环境
林沙锥栖息于高海拔草地、灌丛、沼泽、泥潭及池塘。夏季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5000m左右。冬季,常在海拔3000m以下的常绿森林、沼泽草地和灌丛的沼泽地带及其边缘活动,有时也在低地平原(海拔100m以下)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林沙锥在草甸地表觅食,晨昏时觅食较活跃,以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动物和种子为食。
鸣叫行为
林沙锥通常会发出一长串鼻音或削音呼叫(一串中每秒3~4个音,持续9~11秒)。在展示飞行期间,发出“check-check-check-check”或“ip-ip-ip、ock-ock”的叫声;被惊飞时发出沙哑的“che-dep”声,似石头的摩擦声;在水中冲洗时,该物种会发出鼓声。林沙锥这种“chep-chep”的领土叫声很独特,几乎像蛙声一样有节奏。
在繁殖季节,林沙锥黎明时的鸣叫连续刺耳,在日出后,叫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其也偶尔在午夜鸣叫。在繁殖季节后,林沙锥黎明时的鸣叫较早开始,黄昏时的鸣叫较晚开始。
其他行为
林沙锥常单独活动,飞行缓慢,受惊后会突然飞起,飞行方向变换不定,常呈波浪式,通常飞行距离较短就落入草丛。当该物种冲水时,会在大约500米的地方形成半圆形飞行。
生长繁殖
林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求偶时会进行飞行表演,在海拔1200~4000m的山地森林中,或3000~5000m的高寒草甸和沼泽中的低灌木、贫瘠的矮灌木丛中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中河流两岸草地上,巢多置于岸边有蕨类植物门覆盖的地上凹坑内,内垫有细软的枯草,有时也以杜鹃花属、灌丛、杜松、季节性植物和禾本科等筑巢,并伴有岩石巨石,当该物种没有其他筑巢材料时会选择岩石巨石来繁殖。每窝产卵4枚,卵淡黄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8mm×27mm。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林沙锥种群状态与保护数量不普遍,中原地区很少见有报道,分布区域狭窄,2001年,国际鸟盟估计成熟个体的数量为2500只到9999只,其数量少且不断下降。
威胁因素
20世纪早期,人为捕猎可能是林沙锥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别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仍然是一个威胁因素。2012年,朗塘国家公园的大量游客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截至2016年,栖息地的丧失是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人类排水、砍伐、畜牧等行为导致常绿森林、树木繁茂的湿地、沼泽和越冬区沼泽的大量损失和退化。在尼泊尔,5月到9月间,受到牲畜的高放牧压力威胁,该物种在亚高山灌木丛和草地的繁殖栖息地遭到干扰、退化,巢穴可能也遭到毁坏。。
保护级别
2000年,林沙锥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林沙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2016年,林沙锥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林沙锥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20年,林沙锥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Ⅱ,受到相关保护。此外,在卧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山东省自然保护区(中国)、朗塘、希-普松岛、马卡鲁巴伦和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以及安纳普尔纳和干城章加保护区(尼泊尔)和黄莲自然保护区(越南)中都有记录。
参考资料
Gallinago nemoricol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5-23
Gallinago nemoricola.IUCN.2023-05-23
Gallinago nemoricola.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23
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3
Gallinago nemoricola.CMS.2023-05-23